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阿飞朕传

[文化] “淹没”的历史——枞阳汉武射蛟台

[复制链接]

202

主题

2830

回帖

8525

积分

五星会员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积分
8525

枞阳234社区美女勋章新人进步奖灌水天才奖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2-9-9 18: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七里飘香 的帖子

七里飘香:在哪里买县志?网上可以查吗?
 (2012-09-09 17:39) 
 夏 [1](约前2l世纪——约前l6世纪)属长江之域。
  商(约前l6世纪——约前11世纪)属长江之域。
  西周(约前1066——前771年)封为宗子国。
  春秋(前770——前476年)为群舒之地。前615年,楚执宗子国君,宗子国遂灭。
  战国(前475——前221年)属楚。
  秦 (前221——前206年)属九江郡。
  西汉(前206——公元25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枞阳县,故治在今下枞阳镇,属庐江郡。
  东汉 (公元25——220年)枞阳并入舒,隶庐江郡。
  三国(公元220——280年)属吴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蒙城”遗址。
  西晋(公元265——317年)属庐江郡。
  东晋(公元317——420年)属豫州晋熙郡。陶侃为枞阳令。
  南朝宋(公元420——479年)初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阴安县属豫州晋熙郡,系侨置。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复置舒县,属庐江郡。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废舒县,复枞阳县,属枞阳郡。
  南朝陈(公元557——589年)为枞阳县,属晋熙郡。同时侨置阴安县。
  隋(公元581——618年)阴安县并入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
  唐(公元6l8——907年)唐初仍名同安县,属同安郡。贞观元年(627年),属淮南道舒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同安县迁治山城(今桐城市区东部),下枞阳城废为桐城县属镇。天宝元年(742年)属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辖33里。
  宋(公元960——1279年)为桐城县,先后属舒州、淮南西路德庆军、安庆军、安庆府。宋末,桐城县迁治于今贵池市境内的李阳河。桐城县辖4乡9镇,今枞阳县境为其东、南两乡,东乡石溪镇时为九镇之一(其余八镇不在今枞阳县境内)。
  元(公元1271——1368年)元初,桐城县迁治山焦城(今桐城市区东部)。先后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的安庆路。
  明(公元1368——1644年)为桐城县,先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今枞阳县域时为桐城县东、南两乡,乡名清净、大宥。
  清(公元1644——1911年)为桐城县,先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为桐城县,民国3年属安庆道,民国17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5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民国24年,今枞阳县境,时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民国36年(1947年)年12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初驻钱家桥,后迁会宫余街、白石横铺镇),1949年10月10日,继迁驻汤沟镇,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38年4月15日,根据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布,重新调整区划,桐庐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驻安庆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桐庐县属皖西第二专署,2月18日划桐城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置县。1951年,2月24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7月1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人民政府(1988年9月安庆地区与安庆市合并)。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4710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积分
11743

新人进步奖灌水天才奖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20: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图图 的帖子

图图: 夏 [1](约前2l世纪——约前l6世纪)属长江之域。
  商(约前l6世纪——约前11世纪)属长江之域。
  西周(约前1066——前771年)封为宗子国。
  春秋(前770——前476年)为群舒之地。前615年,楚执宗子国君,宗子国遂灭。
....... (2012-09-09 18:08)
图图太有才了。

good job.
—— 竹密无妨溪水过 —— —— 天高不碍白云飞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4710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积分
11743

新人进步奖灌水天才奖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1: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 竹密无妨溪水过 —— —— 天高不碍白云飞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2584

回帖

6166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6166

灌水天才奖新人进步奖

性别
发表于 2012-11-25 11: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现在面目全非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3693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13122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2-11-25 11: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城:(桐城)县东南百二十里,临江。汉县治此。《汉纪》:元封五年,南巡狩,自寻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后汉县废。萧梁始复置。太清末,萧范以合肥之军顿濡须以待上流援军。久之,进退失据,乃溯流而上,军于枞阳,寻诣江州。大宝二年,侯景挟太子大器,西攻巴陵,败还建康,道经濡须,景为荀朗所败,前后相失,太子船入枞阳浦,从者劝太子因此入北,太子不可。陈永定十年,庐江蛮田伯兴寇枞阳,合州刺史鲁广达讨平之。唐武德七年,辅公┙叛,赵郡王孝恭讨之,破公┙别将于枞阳。元至正十九年,陈友谅之党赵普胜据安庆,结寨枞阳,明太祖命廖永忠攻拔之,是也。《城邑考》:宋末,桐城县移治枞阳镇,后又徙池之李阳河。元始还旧治。今仍为枞阳镇。明初置税课局于此,正德中革。《志》云:镇西去郡城九十里,有射蛟台,即汉武射蛟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3693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13122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2-11-25 11: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盛唐”地望, 古今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南郡, 与汉代枞阳相隔甚远; 一说在汉庐江郡, 在枞阳附近。自南北朝特别是唐代中期以还, 后一说渐渐占据了上风, 主导着地域区划的命名。与之相应的“盛唐枞阳之歌”也被视为一首歌诗的篇名。但从最早有关盛唐的论说、《史记》《汉书》的有关记载和行文方式以及后世盛唐在汉庐江说的立论根基等方面综合考察, 汉代盛唐在南郡之说比较正确合理, 而在庐江之说难以成立,“盛唐枞阳之歌”应是《盛唐之歌》与《枞阳之歌》的合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3693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13122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2-11-25 11: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武帝纪》载: 元封五年冬, 汉武帝“行南巡狩, 至于盛唐, 望祀虞舜于九嶷。登--天柱山, 自寻阳浮江, 亲射蛟江中, 获之。舳舻千里, 薄枞阳而出, 作盛唐枞阳之歌”。其中的“盛唐”一地究在何处, 古今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南郡, 与汉代枞阳相隔甚远; 一说在汉庐江郡, 在枞阳附近。自南北朝以还, 后一说渐渐占据了上风, 主导着地域区划的命名。与之相应的“盛唐枞阳之歌”也被视为一首歌诗的篇名。然综观较早盛唐地望的论说和《史记》、《汉书》的有关记载, 盛唐在汉庐江郡和“盛唐枞阳之歌”为一首歌诗篇名这种主流说法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有必要重新审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3693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13122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2-11-25 11: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盛唐一地的最早说解, 出现在汉末三国之时。《汉书》颜师古注引文颖语曰:“案《地理志》不得, 疑当在庐江左右, 县名也。”文颖其人, 不见正史列传, 颜师古《汉书叙例》载其爵里:“南阳人, 后汉末荆州从事, 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当时他对盛唐地名已不知晓, 查考《汉书•地理志》又没找到结果, 于是提出了“疑当在庐江左右”的假说。“疑”、“左右”等用字措词都带有极大的猜测性。文颖的说解开后世盛唐在庐江说之先河, 但其猜测性也决定了此说可信度的先天不足。
比文颖稍后的韦昭则曰: 盛唐“在南郡”。《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载建安二十四年,“权征羽, 先遣吕蒙袭公安, 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 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 抚其老弱, 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 获秭归、枝江、夷道, 还屯夷陵, 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 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 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 因遁走, 兵皆解散, 尚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 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 遂定荆州”。可见, 自建安二十四年, 南郡及其所在的整个荆州之地都已归于吴国的版图。《三国志》卷65《吴书•韦曜传》:“韦曜字弘嗣, 吴郡云阳人也。少好学, 能属文, 从丞相掾, 除西安令, 还为尚书郎, 迁太子中庶子。”“孙亮即位, 诸葛恪辅政, 表曜为太史令, 撰《吴书》, 华西敫、薛莹等皆与参同。孙休践阼, 为中书郎、博士祭酒。命曜依刘向故事, 校定众书。”“孙皓即位, 封高陵亭侯, 迁中书仆射, 职省, 为侍中, 常领左国史。”
据裴松之《三国志》注, 韦曜即韦昭, 陈寿因避晋司马昭之讳改之。他仕历吴国四主, 为太史令、博士祭酒, 撰《吴书》, 校秘籍。《晋书》卷23《乐志》还记载他奉召“制十二曲名”以述吴主功德特别是孙权克皖城、平荆州的事迹:“改《战城南》为《克皖城》, 言魏武志图并兼, 而权亲征, 破之于皖也。改《巫山高》为《关背德》, 言蜀将关羽背弃吴德, 权引师浮江而擒之也。改《上陵曲》为《通荆州》, 言权与蜀交好齐盟, 中有关羽自失之愆, 终复初好也。”学识如此广博, 不会不清楚当时自己国家的地理形势。他说盛唐在南郡, 且语气十分肯定, 必定有据。对比文颖和韦昭在学识上的知名度以及在解释盛唐地望中的语气, 韦昭盛唐在南郡说的可信性要大得多, 故唐初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也赞同其说。然而清代全祖望“枞阳, 今桐城。《寰宇记》桐城县引《水经注》曰: 大雷水东南流经盛唐戍。今本《水经注》失去《江水》第四篇, 故无其文” 云云, 意在引《水经注》佚文, 驳韦昭、颜师古之说, 但理由并不充分。其一,《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人, 比韦昭晚近两百年, 其《水经注》所记史料的权威性不如韦说。其二,《水经注》中“盛唐戍”之“戍”, 是南北朝时期驻军戍守的地域区划。《辞海》 “戍”条② 曰:“南北朝时, 北魏在边要形胜之地驻兵戍守。大者称镇, 小榙__者称戍。北边不设州郡之地, 戍隶属于镇。”“南边设置州郡之地, 戍隶属于州。”“南朝在与北朝交界之地, 亦置戍。”《魏书•郦道元传》曰:“御夷诸镇,并改为州, 其郡、县、戍名, 令准古城邑。”可资印证。因此“盛唐戍”为南北朝时驻军防卫的地域区划名称, 其地在汉时的枞阳, 或依文颖对《汉书•武帝纪》中“盛唐”一地的注释而命名, 并不能驳倒韦昭有关盛唐在南郡之说。此外, 清代沈钦韩说:“韦昭所云乃后汉作唐县, 属武陵, 吴属南郡, 晋属南平者, 非盛唐。”③ 这是以臆想驳韦昭盛唐位于南郡说, 没有论证, 毫无说服力。
盛唐在南郡, 还可从《史记》、《汉书》的有关记载得到证明。《汉书•武帝纪》曰:“行南巡狩, 至于盛唐, 望祀虞舜于九嶷。登 天柱山⋯⋯”《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记汉武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皆曰:“上巡南郡, 至江陵而东。礼登 之天柱山⋯⋯”综考《史》《汉》对同一事件记载的异文, 可以看出盛唐与南郡江陵在两处记载中是对举呼应的, 表明汉武帝在登礼天柱山之前, 巡狩南郡, 到了郡治江陵, 并在盛唐举行了“望祀虞舜于九嶷”的大典。据此, 盛唐一地应在南郡。又望祀之礼多在地域上有一定的要求。《汉书•郊祀志下》记元封四年汉武帝:“亲禅高里, 祠后土。临勃海, 将以望祀蓬莱之属, 几至殊庭焉。”《汉书•武帝纪》载太初元年, 汉武帝“禅高里, 祠后土。东临勃海, 望祠莱”。颜师古《汉书注》引伏俨语: 高里,“山名, 在泰山下”。如果望祀之礼不讲地域的远近, 他完全可以在高里望祀蓬莱。为了表示对蓬莱仙人的崇敬, 他不辞辛劳, 特地来到勃海边举行望祀之礼。可见, 望祀虽不亲临神礻氏所在的地点祭祀, 但要在尽可能近的地方进行。汉武帝在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九嶷, 亦作九疑。《汉书》注引如淳曰:“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汉书•地理志》曰:“零陵郡, 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九疑。属荆州。户二万一千九十二, 口十三万九千三百七十八。县十: ⋯⋯营道, 九疑山在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3693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13122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2-11-25 11: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明确地说了九疑山在荆州零陵郡营道县南。零陵郡在南郡以南, 两郡同属荆州, 比较接近。汉武帝巡狩南郡, 在南郡举行望祀九嶷虞舜之礼, 是符合望祀礼仪要求的。这也证明望祀虞舜的地点——盛唐应在南郡。如果盛唐在庐江郡枞阳附近, 属于扬州, 就与舜的葬地九嶷所处的荆州在地望上相隔甚远, 在此举行望祀之礼,是不合情理的。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 始皇出游⋯⋯十一月, 行至云梦, 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浮江下。”秦始皇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其典礼是在云梦举行。而此云梦, 恰在南郡。《汉书•地理志》南郡`华容县条下云:“云梦泽在南荆州薮。”可证。汉代祭祀之礼多袭秦制, 且汉武帝诸多行事追模秦始皇: 秦始皇冬季巡游先至南郡, 汉武帝也是冬季南巡狩, 先到南郡; 秦始皇在南郡云梦泽望祀虞舜, 汉武帝也在盛唐望祀虞舜。由此可进一步证明, 汉武帝望祀虞舜的地点盛唐在南郡, 或者也就在云梦泽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182

回帖

591

积分

三星会员

枞阳鹅煲馆位于县财政局右侧中山

积分
591
QQ
性别
发表于 2012-11-25 2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射蛟台在哪儿啊!有时间去看看
枞阳鹅煲馆位于县财政局右侧中山宾馆隔壁 电话28298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3 09: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