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匠“老行”
自从移居镇上后,即使偶尔回趟老家,也是来去匆匆。见到按辈分我应该叫爷爷的老木匠“老行”,应该也是几年前的事了。记得那是一个冬日下午,老匠人干瘪的手里捧着一个带提手的火钵,在门前烤火,尽管是瘦骨嶙峋,但是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铄,布满深深皱纹的脸,笑起来都看得出些许年轮的印记,庞眉里有几根特别长的眉毛,夸张地翘起来,显得神采熠熠,一副慈眉善目祥和淡定模样。最近,听说这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匠人已经离世多有时日,在对“人生一世若飞尘”的感慨后,感觉老人的音容却时常定格在印象里。
老木匠住在村子的东头,从我记事起,对于老木匠,更多来自村里一些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年大辈长的老木匠由于他做手艺,并不是按传统拜师学艺,而是一反常规,自学成才,并且把手艺做到炉火纯青,精湛高超,远近闻名,故而人送外号“老行【hang】”意思是说,他在业界已经是行家里手,出类拔萃了。在那个“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年代里,年轻的“老行”总喜欢在闲时,拿起斧头钉锤,敲敲打打,靠自己的琢磨推敲,帮左邻右舍做些桌椅板凳、犁耙扁担、水车配件之类的木工活。 当然,“老行”在实践中学习,手艺是日益见长。
勤劳聪明的“老行”,为人谦逊,待人和风细雨,善于钻研,勤于笃学。手艺人在当年,乡下流行的都是被雇主“请”上门做活的,“老行”上门做手艺,有自己的准则,一不挑东家伙食好坏,二不挑做活的材料粗细,三不“烊”工,只低头做事。“老行”此举,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深受雇主们好评,并口口相传,直至他的手艺做遍了十里八乡。
不虚“老行”之名声,关键还是他手艺“够劲”。他可以用各种杂料,经过精心设计,拼凑成八仙桌,使用几十年后桌面几乎不会拔缝,框架榫眼纹丝不动。据说,他在同行不服其近乎神奇的手艺,声明挑衅,打赌较输赢时,与同行各做一只床头柜【家乡俗称小柜,老式花床床头柜】,“老行”完工后,竟然拿着自己的“杰作”猛甩几米开外,接着又跑到河边,用床头柜装水,还竟然丝毫不漏,这同行旁观此情形,自愧不如,只好灰溜溜地败阵溜走了。
就这样更使“老行”的手艺“高山打鼓”盛名一时了。“老行”做活肯动脑筋,敢于实践,他自家的农用工具家伙什都总是比别人家的好用,所以他家木质工具,老是被村里人“有借无还”了,“老行”对于此类小事付之一笑,也不恼。话说某年,他用一根几乎半圆的刺槐树干,通过一番研究,“出落”成了一条“苗担”。【所谓“苗担”,其实是扁担的另一种形制。多用刺槐、香椿等有韧性的杂料制作,中间须有一定弧度,两端包有如剑一样的尖头铁块,在铁匠包铁块时,要横向靠同一边稍微偏一点,是为挑担时“顺肩”而更好地操作,专门用于挑稻把、麦把之用。据我走南闯北多年之见闻,此类农用工具,仅家乡使用多见。】等到“双抢”收割季节,有人上门借“苗担”,一看“老行”的“得意之作”,只好悻悻作罢,摇头离去了。因为这条似弓一般的“苗担”别人完全没办法使用的,这倒置于地,足以钻过一条狗的弧形“苗担”,只有“老行”一人会用,而且得心应手轻松自如。自此,他家的这条“苗担”如同“老行”的名号,在家乡方圆也声名鹊起,传为奇谈了。
“老行”手艺出名后,也有慕名而来,请他解燃眉之急的。相传当年某地油坊,从江南青阳访名师,请来专业木匠高手,组装榨油机【传统木榨,并非现在机械化榨油机】。可是每当操作时,“炸头”毫无力量,炸不出油来,但就是找不出原因。急得油坊主人慕名来请“老行”前去“诊断”缘故。“老行”说试试看吧,算是应许了。第二天一早,他背着一锯一斧的行当,来到油坊,吃过糕点,喝过早茶。只见“老行”不紧不慢围着“木炸”走上几圈,在“炸头”部位稍作停顿,遂拿起斧子,充下“炸尖”【尖,名词,一头厚一头薄的小木片。将薄的一头穿入榫眼的单杠横切面,分中凿一小口,填进木片,以增其结构紧密,不易脱榫】,随即在“炸尖”厚部分的两边削了两下,再重新装上,笑着轻轻对油坊主人说:“好了!”果不其然,在众人幡然醒悟后,榨油机正常运行了。原来是因为“炸尖”太厚了,当“炸头”部位受力,一旦撞击,便把后面的“炸尖”挤出来,使“炸体”结构松动了,所以没力量。
目不识丁的“老行”不光手艺精湛,说话是时常幽默诙谐,很有才气。乡下盖房子上梁,按照传统风俗,是要木匠唱“上梁歌”的,老家人都叫“讲好话”,“老行”是老师傅了,所以每次都是他手握斧脑,用斧柄轻轻击打大梁,在一阵鞭炮声和门前观者的呐喊声中,一般都是现场自编,抑扬顿挫地唱道:
一打金 二打银 三打代代出能人
、、、、、、
大梁好比一条龙
平平稳稳往上升
行到屋顶停一停
亲朋好友来挂红
、、、、、、
话说某次“老行”领一帮徒弟在一家“屋基场”做活,遇东家妇人为人极其刁钻,小气吝啬,每天提供的伙食只有一碗菜“出色点”---辣椒炒豆干。“老行”手下徒弟们个个心里窝火,很是不满,他笑呵呵地幽了一默说,人有三六九等,我们手艺人吃百家饭,不要计较这些小事,东家妇人就是一杯烧不开的水,怎么说还是烧不开,还是不说为好。就这样直到新屋落成上梁志喜,又该“老行”上屋头“讲好话”了,可是东家妇人在上梁典礼结束后,竟对“老行”大喊说她没听到“老行”的“上梁歌”里的“好话”,一定要重复一遍,并且纠缠不休。“老行”只好答应,只见他站在屋顶,大声唱道:
大梁升得高
豆干炒辣椒
上梁遇晴天
辣椒炒豆干
东家妇人,顿时脸红,在大家一片哄笑声中,龇牙咧嘴笑着跑开了。
“老行”一生几乎都在做手艺,随着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大量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应运到各行业,传统的木匠工艺,似上了年纪的“老行”,也渐渐隐退了,他老用过的工具也许被下人封尘了,但是“老行”的故事仍然还在坊间流传。
谨以此文祭奠天堂里的“老行”爷爷 !
西湾居士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