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侯在农村长大,常见到无知儿童相互打闹,村妇骂娘,有的要骂上几天几夜,以舒展心头的不快。那时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是文盲,文化氛围不是特别浓,所以素质不是太高。现在看来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农村长尊爱幼、是非曲直的判别等优良传统还是有很多的,一当某个小孩出口骂了同村的长辈,还是受到斥责的。
后来一直读书,进入了企业,生活在城市的小区氛围,无论是边城还是暂住京城。小区生活圈子里罕见儿时曾经见到的那种骂街的现象了。越是城市快速发展的新小区,文明程度相对较高。所见到的都是相互的礼让,非常友好。礼貌曾经与异族同胞住过一个单元,相互非常友善。
最近这半年多的学习,特别心生感概。无论到哪里去听课都会感到齐乐融融。对于接触到的搞科技研究以及工科学者来讲,同辈的都是以师兄师姐相称,即使不是一个导师门下的“学者”们都是非常友好,仍以师兄师姐相待。每次参加各种论文开题、中审、毕业论文答辩都会有人给你倒茶端水。人文气息非常浓厚,远不是那种所谓“同行相轻”。这并不是说相互之间没竞争压力,这种竞争是在各自心里暗自努力与较劲,在各自脚塌实地去工作。有时“竞争”还是相当残酷的,这主要表现在院所之间和国际之间。有时可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别人先于你一年或半年,甚至是先一个月发表成果,你的成果就得不到承认,有抄袭或作假之嫌。这就是一种大家认可并遵守的规则。竞争归竞争,院际之间仍然很友好,学者、科学家之间都是朋友,有机会相互见面相互都非常敬重。这种氛围可能是“泊来”的,并在这一社会群体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但是最近,在互联网上总有些东西,扰着礼貌的视线。什么“80后作家”什么的。说他是作家,礼貌从来没看过其作品。不过从其打打闹闹,所谓的“笔仗”来看,足见其轻薄,自然就没有心思消遣一睹其“面孔”。但是因为总扰着“视线”,就象偶在街头见到“哗众取宠”的街头地痞流氓,礼貌总会嗤之以鼻一样。也想就此感言几句。
号称“80后作家”的代表自称自己象当年的“鲁迅与梁实秋”的笔仗,比起“鲁迅与梁实秋”差远了,别看都是笔仗可有天壤之别呀。礼貌认为此人确实有点高看自己了,别以为自己能写两个文字,就是作家。现在互联网的便捷,成就了每一个人以文字抒发自己的愿望。偶而笔仗一下可以,就象不懂事的孩童打闹是成长的过程。人们也可以当成谁家动物园没有看好,跑出一两只猴子在大街上嬉戏。别以为有人围观或捧场看那“红红的屁股”就认为是对自己的追捧,这只是出于好奇和无聊。一当围观者长大了成熟了散去了,自己还露着个“红红的屁股”就不是太雅观了。一当象旧时城里无所事事的好闲之徒,偶尔出于好奇或心理满足惹点事,无关紧要。就怕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恶习,不觉之中成了地痞流氓,那时就是害群之马了。网络是什么东西,就象空气和水一样,正成为人们的必需,如果有人在排废气废水,总会有环保人士出来说话的。
“文人相轻”好象一直有这种恶习沿袭,这不是好的传统。给人的感觉文化界某些自以为“沾沾自喜”的“文化人”其实是沾了恶习的“土包子”一个。这也是与“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倡导格格不入的。在同一国度里,同样是受了教育,搞科技的人看似与文化无关,但却有一种“文化”的氛围,而某些搞文化的人却显现出“没有文化”的现象,反差怎么会这么大呢?要说来咱这古老的国度也有很多有优良的东西可以提倡和发扬广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