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12 21: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镇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位于县境西南,东连石矶镇,南邻桐城鲟鱼镇,西依安庆市郊,北与官埠桥镇接壤,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37.58平方公里,辖8个村、9个居委会,2002年末总人口达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全镇拥有耕地1.5万亩,山场面积1.2万亩,旱地水田肥沃,湖叉河网交错,农业资源丰富。县城区域面积6.2平方公里,并不断向周边延伸、扩大。城内有以渡江路、湖滨路、正大街、金山大道等40多条水泥路面为主的总长近10公里的主次干道彼此相连四通八达,道路两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城区山水相依,环境优美,清新怡人。新建的通宜路两侧开发工程按照高标准、严规划建设,有投资近4000万元的玉龙花园等许多招商引资项目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全镇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农牧渔业为辅,第三产业迅速兴起的态势持续、稳定以展,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亿,财政收入占768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5亿元(其中个私企业营业收入占1.8亿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84万元。工商业方面:镇区共有大小企业百家,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县办工业几十家(县毛巾厂、毛纺厂、压力容器厂、印刷厂等);乡镇企业数十家(玻管厂、灯泡厂、材厂、轮窑厂等)村办企业几十家(石岭城北材料厂、下枞阳建筑安装公司、蒲洲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空心砝厂、高压瓷管厂等);个体私营企业几十家(艺伟家俱有限公司,金庭奶牛厂,城北食品厂等)。农牧渔业方面:依托城效优势,菜篮子工程建设卓有成效。以五七圩为重点的水产养殖业、周边农村的畜禽养殖业等效益显著;第三产业方面:一大批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幼儿教育、健身美容、广告制作等兴服务业悄然兴起。
镇境文物古迹有: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旧时“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亦在境内。
止2002年末,镇有幼儿园、托儿所共14所,入园入托儿童1500余人,小学13所,学生4980人。除县办中学(枞阳中学,枞阳二中,枞阳三中,县职教中心)外,有中学一所,在校学生600余人,城区有黄梅剧团、电影院、县医院、中医院、红十字医院、血防站、防疫站、保建站、福利院各一所,所有的村、居委会均设有卫生室,实行合作医疗。
湖滨居委会简介
湖滨居委会1979年7月由原蔬菜大队更名成立,辖有7个居民组,现有人口1299人,中共党员24人,预备党员4人。居委会现有集体固定资产216万余元,集体企业5个即城关轮窑厂、湖滨建安公司、湖滨运输大队、湖滨旅社、湖滨餐厅等;私营企业4个,个体企业82个。企业实现年营业收入4008万元,年利税576.8万元,年居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
湖滨居委会先后被安庆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和先进村,镇委镇政府授予先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安全文明单位。
枞阳镇蒲洲村简介
枞阳镇蒲洲村位于县城东郊,原属长河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划归枞阳镇。全村14个村滚及旗山村接壤,为丘陵地带,以幕旗山分水岭为界;北面是羹脍寨湖,与石矶镇羹脍村隔河相望;东面为平原地带,与长河村交界;南临长江。向阳开发区、枞阳三中坐落在我村境内,下北公路、古洲公路穿境而过。全村耕地面积628亩,均在蒲洲圩内。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致使本村易旱易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我村即致力于农业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和加固一千余米长的蒲洲圩堤,它为保护本村和向阳开发区机关学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开通、疏浚渠道近万米,累计完成土石方10余方;兴建电排站4座,灌溉面积600亩。到目前为止,我村已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完善的防汛抗旱体系,基本达到旱涝保收的总体目标。村级道路建设日臻完善,村内交通四通八达,砂石机耕路连接各自然村庄和田间地头,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持,必须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我村村办集体企业起步较早,从六十年代一座马蹄窑开始,积累了第一笔集体资金,84年创办了一座十六门轮窑,92年创办了薄洲建筑工程公司,二000年创办了薄洲营养食品公司,通过二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先后创办了十多个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村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存八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轮窑厂新上了一条空心砖生产线,填补了枞阳县空白;建筑公司通过不断发展,已晋升为三级资质建筑施工企业;薄洲营养食品公司为推动本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把农民带入市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到二00二年末,我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总值已达500万元,年产值1000万元,全村社会总产值280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是我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重要时期,基本实现小康目标。我村先后通过“小康明星村”达标验收,多次被评为“五好文明村”“科技示范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