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07|回复: 2

[其他] 王氏概说(一)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入门

积分
0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1-12-18 17: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姓迁徙分布

  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六位,人口约一亿一千零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92%左右。
  王氏的最早发祥地在今河南北部的卫辉一带,并以山西、山东、河南省境为其繁衍地区。
  王氏之先出于王子晋(姬晋),其子姬敬宗为司徒,居太原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在太原为姬姓,春秋时期,王子成父镇武有功,因赐氏。其十七世孙秦武侯离生二子,长子曰王元,迁琅琊临沂,其后为琅琊王氏,次子曰王威,为杨州刺史,九世孙曰王羁,复居太原晋阳,其后为太原王氏,此同源而分派者。
  其它有京兆王氏,则出于毕公高,封于魏邑,传至魏昭王魏彤,生公子魏无忌,魏无忌生魏间优,子魏毕子逃难于汉,汉高祖召其为中尉,封兰陵侯,时人以其为故王族,亦谓王家,此又一王氏姓始。
  按《氏族大全》云:王子晋盛而分为两派:
  一派汉王书之后有王融,王融有二子:王祥览、王匕有,从兄曰王雄;王匕有有二子,王浑义生王戎,封安丰侯;王义生王衍,为尚书令,王祥览有六子:长子王裁生王导,其后最盛四子,王正生王旷匕,生王逸少,其后亦盛,此琅玡临沂王氏一派。
  另一派为汉朝郡守王泽之后,王泽生王昶匕,有七子:王浑济、王澄汶、王深沦、王匕子、王承,王匕子生王述,其子王坦之,世封蓝田县侯,故称述王蓝田,此晋阳太原王氏一系。
  王氏族人在长江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王氏约占人口总数的4.4%左右,为第一大姓;而在南方地区则仅占人口总数的2.52%左右,为第五大姓。
  在全国范围,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王氏人口比例最高,而广东省则是最低的。
  1.汉、晋时期:
  东汉隐士烈自太原并州祈县唐穆宗时有讳促舒者迁宣州舡运塘,乾符间讳翔者迁歙之黄墩,寻婺源武口至讳元万者自武口迁淳邑,之始新源六世文晃公析居遂凤林乡,历傅数世孙,茂德公复迁豹石川,万四公后金峰高山,万七公金下村,志公忠公由高山徙居王家村淡峰。元十公由金峰徙居古明,念一公迁居七峰三堨下等处皆东山之分派。
  王氏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氏,琅琊王氏,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氏,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
  王氏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太原、琅邪两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西晋时讲究土族门第,王氏被列为北方四大士族崔、卢、王、谢之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隋唐。
  自西晋末年,王氏开始自中原大举南迁,相继在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定居下来。
  2.隋、唐、五代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氏入主中原,而琅琊王氏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氏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氏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王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向东南沿海或西南地区迁徙。唐朝末期,琅邪王氏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其后多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3.两宋以后时期:
  王氏的繁衍迁徙又有了新的发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显贵,最终发展成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北宋灭后,三槐王氏(唐末黎阳,今河南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
  元朝末期战乱和明朝末期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氏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氏源于太原王氏,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氏。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
  4.现代分布:
  王氏是一个大姓派,其各支在全国各地的分布为: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县宋家庄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滦县王氏、新城王氏、抚宁王氏、沧县王氏、临漳王氏、宁晋王氏、阳原王氏、文安王氏、枣强王氏、沧州王氏。
  山西省:灵石王氏、临晋王氏、洪洞王氏。
  辽宁省:本溪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汇王氏、松江王氏。
  江苏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江宁闸头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宁王氏、丰县王氏、东海王氏、赣榆王氏、淮阴王氏、阜宁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兴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镇江润东王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镇江沙州王氏、镇江顺江州王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镇江金沙王氏、镇江苦竹王氏、镇江三槐王氏、丹阳云阳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阳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郑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晋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晋陵夹城王氏、武进王氏、金坛王氏、无锡王氏、无锡锡山王氏、江阴暨阳古竹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新湖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潭头王氏、江阴暨阳幞峰王氏、江阴暨阳梓里王氏、江阴东沙古塘王氏、江阴东沙筑塘王氏、江阴绮山东沙王氏、江阴暨阳锁金王氏、宜兴王氏、苏州羌区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吴县太原王氏、吴县夏侯桥王氏、吴县莫厘王氏、昆山王氏、吴江舜湖王氏、太仓王氏。
  浙江省:浙东王氏、三桥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临安漳溪王氏、萧山王氏、萧山芋王氏、萧山新发王氏、萧山县车里庄王氏、萧山西河王氏、萧山庙后王氏、桐庐桐江王氏、淳安马山王氏、镇海东馆王氏、镇海蛟川王氏、镇海五里牌王氏、镇海新添庙桥王氏、余姚姚江开元王氏、余姚双雁乡王氏、余姚官人宅王氏、余姚兰风王氏、余姚上塘王氏、余姚臧墅王氏、鄞县王氏、鄞县鄞江王氏、鄞县唐堰王氏、鄞县鄞东五都王氏、鄞县四明梅江王氏、鄞县横溪王氏、鄞县四明清源王氏、鄞县王港王氏、鄞县松下王氏、鄞县鄞东下水王氏、鄞县马湖王氏、鄞县桃源王氏、鄞县兰江王氏、鄞县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园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岭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连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万竹王氏、奉化双桂状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冈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温州东嘉英桥王氏、嘉兴支桥王氏、嘉兴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当湖王氏、湖州吴兴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绍兴石池王氏、绍兴山阴酿川王氏、绍兴山阴前梅王氏、绍兴山阴天乐王氏、绍兴山阴梅溪王氏、绍兴山阴璜潭王氏、绍兴新河王氏、绍兴中南王氏、诸暨牛皋岭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达溪王氏、嵊县金庭王氏、嵊县琅邪王氏、嵊县天姥官塘王氏、嵊县剡邑王氏、嵊县剡北灵芝乡王氏、嵊县剡南王氏、嵊县剡溪王氏、嵊县剡北枣树湾王氏、嵊县剡东王氏、嵊县剡西石璜王氏、嵊县东林王氏、金华王氏、金华赤松王氏、兰溪江东王氏、兰溪双牌王氏、兰溪平川王氏、兰溪太原王氏、兰溪荷龙里王氏、兰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义东湄王氏、东阳太原厚里王氏、东阳太原龙降王氏、义乌南陵王氏、义乌凤林王氏、义乌凤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龙峰王氏、常山虹桥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阳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横山王氏、常山长川王氏、临海蟾溪王氏、临海北涧王氏、临海岭跟王氏、临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乐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黄岩西桥王氏、黄岩南隅花厅王氏、黄岩柔桥王氏、遂昌王氏、缙云五云王氏、松阳花田畈王氏、松阳太原王氏、礼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宁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芜湖王氏、怀远王氏、宿县王氏、无为濡须王氏、泾县东阳王氏、泾县安吴王氏、泾县金鼎王氏、泾县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黄山王氏、休宁宣仁王氏、溪盘川王氏、溪庙子山王氏、歙县泽富王氏、歙县新安王氏、歙县歙邑虹源王氏、祁门高塘鸿溪王氏、祁门祁邑苦竹王氏、祁门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怀宁王氏、枞阳古塘王氏、怀宁柘涧山王氏(枞阳古塘王氏的一支)、潜山潜阳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开闽忠懿王氏、闽侯西()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园田尾王氏、安溪树林镇山子脚溪埔王氏、安溪岩岭山王氏、浦城深溪义门王氏。
  江西省:萍乡萍派王氏、萍乡小库村王氏、萍乡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云王氏、婺南云川王氏、婺源金源山头王氏、婺源双山王氏、万载王氏、万载南田王氏、奉新新吴王氏、临川三公王氏。
  山东省:淄博淄川县丰泉乡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颜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诸城王氏、烟台王氏、文登王氏、莱阳王氏、栖霞王氏、黄县芝阳王氏、黄县太原王氏、黄县城内王氏、金乡王氏、滨县王氏、无棣王氏、冠县馆陶王氏、临沭王氏。
  河南省:开封大梁王氏、修武后马作王氏、汤阴王氏、柘城王氏、西华王氏、太康王氏、郏县王氏、禹县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阳王氏、嵩县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汉川王氏、黄冈王氏、红安王氏、崇阳王氏、石首王氏、枝江县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宁乡湘乡安化王氏、长沙奎山王氏、长沙涧湖塘王氏、宁乡宁邑王氏、宁乡楚南沩宁东湖王氏、宁乡大冲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冲王氏、湘乡同德王氏、湘乡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乡安乐王氏、湘乡上湘城南王氏、湘乡山涛王氏、湘乡荆薮王氏、衡阳王氏、衡阳渔溪王氏、岳阳王氏、湘阴王氏、永兴高仓王氏、桂阳王氏、桂阳燕溪王氏、东安王氏、武冈王氏、沣县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乐王氏、永顺龙塔王氏、沅江复兴垸王氏。
  广东省:广东王氏、新丰王氏、饶平王氏、东莞圆沙王氏、东莞鳌台王氏、东莞王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阳王氏、长寿王氏、泸州王氏、泸县王氏、合江王氏、绵阳王氏、内江王氏、内江龙桥王氏、简阳王氏、仁寿王氏、洪雅王氏、高县王氏、仪陇王氏、宣汉王氏。
  云南省:镇彝威王氏、晋宁王氏、镇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陕西省:鄂县王氏、横山中湾王氏。
  台湾省:龙塘王氏。
  王氏不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从东南亚至欧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动足迹,其中不乏业绩卓著的知名人物。
  满族王氏后裔散居凤城汤山城、东汤、大堡、宽甸太平哨、石湖沟等地。
  5.王安石的后裔今何在?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著名宋朝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期宰相。
  王安石有否在其出生地的江西留下直系后裔?在王安石故里已没有他的直系后裔,他兄弟的后裔却非常繁盛。傅林辉先生花费了近二十年时间,完成了《王安石世系传论》一书,对王安石的世系和生平作了非常详尽的叙述。傅林辉先生在该书的目序中写到:王安石研究会的熊焰先生提供给我大量的王氏家谱,金溪柘岗的吴氏后裔,我的文友吴文丁和吴汉又为我提供了王安石岳家和外祖家的柘岗吴氏家谱,掌握了王安石上三代,下三代与王安石有关人物一百多人的资料。其中王氏家谱就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临川县展坪竹溪王氏十一修族谱》、《金溪县陈坊王氏四修宗谱》、《临川县展坪乡大坂三公王氏族谱》、《抚州市长岭九井王氏宗谱》、《金溪县陈坊城湖吴氏宗谱》。
  据《王安石世系传论》介绍,王安石兄弟姊妹有十人,兄弟有安仁、安道、安国、安世、安礼、安上,还有姊妹三人。在江西临安王氏宗谱的记载中,王安石没有直系后裔繁衍至今。唯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在王安石的名下记载有子王旁。清梁启超在所著《王荆公》第十九章《荆公之家庭》中也说:公子二:曰雱,曰旁。惟公集有题旁诗一首,亦可征其早慧。《金陵新志·王安石》对旁有一点记载:雱弟旁,旁生桐,桐生瓙、珏。陆游《老学庵记》载:荆公所玉带阔十四……真宗朝赵德明所贡,至绍兴末,王氏犹藏之,曾孙奉议郎瓙始复进入禁内。可见王安石有后代,即王旁王桐王瓙、王珏……
  这就证明王安石确有直系后代。而且虽然王安石长女鄞女早夭,但次女婿为吴持节,幼女婿为蔡卞(蔡京之弟),王安石的这两位女儿,想必也会有后裔流传至今,还待进一步详考。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二: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为其太守。例如: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要特别注意的是:京兆并非仅指陕西长安地区,凡历朝历代由中央政府直辖的都城周边地区,皆可称为京兆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中山郡:古代称中山者有四: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废国置郡。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指今整个山西省。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南北朝刘宋时期及北魏王朝时期,治所在平寿。至隋朝时期改为高阳郡,属青州置。唐朝时期,又复称青州,仍称北海郡,后又改为青州。宋朝时期,干脆称作为青州北海郡。金国时期又改称益都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潍坊一带地区。
  东海郡:东海郡有三:是秦朝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是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治所在郯城县北部;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西汉时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是东魏及隋、唐诸朝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北宋朝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新野郡:即河南省新野县。关于新野设置为建制的时间与名由,明朝嘉靖年间的《邓州志》、清朝康熙《新野县志》均记为西汉初年置新野县。秦朝时期置有南阳郡,所辖县中没有新野。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辖县三十六,始有新野之名。清光绪二十一年所版的《历代地理沿革表》中注:新野为汉县,属南阳郡。说明新野建县时间,在汉而不在秦。但新野建于西汉何时期,史书中没有一致的记载。大致有五种说法:在远古时期,新野境域为沼泽之区,以后逐渐成为陆地,蔓草盈野,后经开发,成为良沃。建县时期,改,名为新野。据《水经注》称:淯水枝津分派,陂水所溉,咸成良沃,又有豫章、邓氏等陂,盖地为良沃,故以新野为名。新野的含义是新形成的田野。远古时期,南阳盆地据说是个湖泊,新野正处在湖底。盆地周围的山岭,由于长期的风化和流水冲刷,致使湖泊逐渐淤积,最后只剩湖底是片积水区。大约到了战国时期,这处湖底也形成了新的平原。西汉置县,谓之新野。新野名称的由来可能与新都有关。新都即今王庄镇的九女城。在汉朝曾屡为侯国……因新野城位于新都邑西二十公里,《尔雅》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县名新野,即新都之野也。新野早在春秋时已为封邑,时称蒸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的兴修,蒸野一带的土地得到灌溉,皆成良田,从而人口增加,气象更新,西汉初新建为县时期,遂称新野。以上诸说均有道理,但也都属意析而缺乏实据。到了西晋末期,置为新野郡,治所即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北周时期废黜郡制,复为县,一直沿用至今。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包括今河南省修武(青阳城)、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章武郡:西汉时期置县,西晋至隋朝初期改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大城)
  东莱郡:东莱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东汉时期移治黄县(今山东龙口)。晋朝时期改为东莱国。南北朝时期分为东莱、长广两郡。隋朝时期改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唐朝时期亦为莱州。
  金城郡:即今甘肃省中部地区,郡治即今兰州市。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陇海、包兰、兰新、兰青等铁路交点。为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以来是中原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冲。兰州是我国的古老城市之一,汉朝时期为金城郡,隋朝时期改为兰州治,清朝时期为兰州府治,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设市,一直沿用至今。
  海汉郡:居延海在汉朝时期称居延泽。魏、晋两朝又称为西海。唐朝以后称居延海,其时辖地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亦称长沙国。距今约十五~二十万年以前,长沙地区有人类的活动,经过十五~二十万年的发展,长沙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五千年,长沙先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进入母系社会;约公元前三千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约公元前两千五百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龙山文化阶段,这时有了原始农业,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业、石器加工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纺织和玉器加工技术。传说,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来过长沙。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赏赐)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第一人。长沙,夏王朝时期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期,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据典籍《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商、周时期,中原文化传入,长沙进入青铜器时代。长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石器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西周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松土工具)、铜插(耙,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且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在宁乡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1959年以来宁乡、长沙县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七十~八十公斤,最大的二百二十一公斤半,为中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铜镜。东周以后,长沙进入春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春秋末期,楚国(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战国初期,越国灭吴国,楚、越两国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陲的要塞。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楚人的南侵,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铁器时代,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秦国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秦国大将王翦率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楚国灭亡。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国军事重镇的时间长达八百多年,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区,长沙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从秦朝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朝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于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汉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长沙国从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始封至汉孺子婴居摄二年(丁卯,公元7)被废除,存在了二百多年,长沙国先后分为吴氏长沙国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古书《水经注》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汉后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吴氏长沙国废除。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至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汉前元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五代,历时四十六年。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西汉后元六年(癸未,公元前158)汉文帝之子汉景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汉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汉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刘发之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的时候,自汉前元二年~汉中元五年(公元前155~前145)随着朝廷对诸侯番国管理体制的改变,这时的长沙国辖地大为缩小,已析出桂阳郡和零陵郡,仅有临湘、罗、下隽、益阳、连道、湘南、安成、丞阳、茶陵、攸、昭陵等十三县;长沙国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实际权力,不得干预自己所辖诸侯国的政务,成为名义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改制以前称为臣相”)下至县令全部由朝廷任免。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七代八王,历时一百六十四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拆除。汉绥和元年(戊辰,公元8)王莽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王莽政权很快就被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所淹没。汉更始三年(乙酉,公元25)原西汉皇室宗族、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刘秀(即光武帝)拥兵称帝,又建立起一个汉朝,因以洛阳为都,史称东汉。由于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和各色武装割据,刘秀又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东汉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汉建武九年(己丑,公元29)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对刘秀统一天下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秀于东汉建武十六年(庚子,公元40)统一中国。长沙已早在汉建武十三年(丁酉,公元37)被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期,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隋朝初期,长沙郡被废黜,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及唐朝的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曾改潭州为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宋朝时期,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丁丑,公元1274)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元至元十八年(辛巳,公元1281)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在太平天国军攻打长沙的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长沙府涌现出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直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长沙在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1022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起义新军光复长沙。民国四年(乙卯,公元1915)曾就读于时务学堂的蔡锷发动了护国运动。民国八年(己未,公元1919)长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长沙也是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地之一。毛泽东、何叔衡、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领导人都在长沙读书或者从事政治活动。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并试图攻打长沙;失败后他转向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方针。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曾是长沙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物业繁荣,初期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1112日晚蒋中正密令燃放的文夕大火,成为长沙城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事件,城内各种历史文化遗迹几乎损失殆尽。民国二十八~三十三年(公元19391944)长沙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日双方以长沙为中心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役,中方取得前三次战役的胜利。194985日,长沙正式建立共产党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沙开始重建与发展。长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早期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被认为是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沙经济开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长沙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
  堂邑郡:春秋时期为堂邑。晋朝时期改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六合)
  2.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新野堂:以望立堂。
  章武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亦称常安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高阳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亦称大河堂。
  山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青阳堂。
  金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兰州堂。
  海汉堂:以望立堂,亦称延海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湘堂。
  堂邑堂:以望立堂,亦称六合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称晋阳堂、西鄙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平襄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河内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亦称昌邑堂、平高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广宁堂。
  东莱堂:以望立堂,亦称龙口堂、莱州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亦称灵寿堂、香山堂、巨鹿堂、定州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亦称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阳堂。
  赐易堂:据家谱文献《安徽王氏家谱》的记载:唐朝时期有一名叫生伽科甲的阿拉伯人入居山西太原,按汉俗以为姓氏,当时觐见皇帝,大唐皇帝听了觉得拗口,当即赐易其汉姓为王氏。后来,该支王氏家族就以赐易堂为回族王家堂号。到了明成化年间(公元1487年前),该支王氏的王珍一家由山西太原迁至安徽定居,成为今安徽回族赐易堂王氏的始祖之一。
  三槐堂:资料有待补充。
  槐荫堂:资料有待补充。
  绍槐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槐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谟烈堂:资料有待补充。
  格国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珠耀堂:资料有待补充。
  享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系堂:资料有待补充。
  九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教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锡类堂:资料有待补充。
  紫薇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履和祠:资料有待补充。
  和亲堂:资料有待补充。
  叙振堂:资料有待补充。
  黄西堂:资料有待补充。
  精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献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绳武堂:资料有待补充。
  天全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翼堂:资料有待补充。
  奉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槐政堂:资料有待补充。
  宗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羲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源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修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柏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贤里:资料有待补充。
  介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遂高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债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青箱堂:资料有待补充。
  听笙堂:资料有待补充。
  槐清堂:资料有待补充。
  萼辉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衍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忠堂:安徽枞阳古塘王氏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联系QQ:383408802

积分
47696

爱心天使勋章特殊贡献奖

QQ
性别
发表于 2011-12-19 12: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光临<枞阳二三事>,祝王氏兴旺永远。
注  册 ID:青天剑 联系方式:电话:18956915055   QQ:3834088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3828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哥已经退出了江湖,但江湖上还流

积分
13286

灌水天才奖新人进步奖

性别
发表于 2011-12-20 16: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但是,楼主:不对呀,王氏在枞阳有很多(指王氏的分支:王氏祠堂),在你的介绍中只有“枞阳古塘王氏”!?不解,我就是炭埠王呀,还有:白湖的青王、雨坛里面的雨坛王等等。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