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礼 发表于 2012-1-28 14:41:00

枞阳县官埠桥屯阳汪氏宗祠

                                                      枞阳县官埠桥屯阳汪氏宗祠
                                                                  汪礼宝 撰稿

一.汪氏由来——得氏与封氏   
    汪氏封氏约始于公元前500年,汪氏来源于始祖名讳。汪氏始祖约生于公元前573年,传说他出生时左手呈“水”纹、右手为“王”纹,遂取名为“汪”。汪是黄帝的第59代孙、周文王姬昌的第16代孙、春秋鲁国国君鲁成公姬黑肱次子,因此汪袭姓姬。姬汪长而敦敏,植功于鲁,官至鲁上大夫,食采颍川,敕封颍川候。姬汪生一子名挺,挺又生二子,长曰诵次曰芒,芒之后未见记载,姬诵于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为都司马,仕居平阳郡,诵以祖父名“汪”为氏,并奉祖父汪为汪氏始祖,遂开汪氏之宗,鲁之平阳郡为汪氏郡望。不言而喻:汪氏得氏始祖为姬汪(总系一世祖),汪氏封氏祖为姬诵(总系三世祖,封氏后改为“汪诵”)。
二.汪氏分支——官埠桥屯阳汪氏   
    枞阳县官埠桥屯阳汪氏始迁祖汪隆乙,为始祖姬汪第72代孙,出生于今江西省婺源县大畈(婺源始迁祖为56世汪道安,唐末因平战乱而由古徽州迁居婺源,任婺源总兵马司,敕封都虞侯;道安公孙58世汪中元迁居婺源大畈,中元官至吏部尚书,为大畈始祖)。明朝初年朝廷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以平衡人力资源空间分布,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增强国力。隆乙公随父大五公,同迁徙大军一道从江西瓦屑坝经水路到枞川(今枞阳县城正大街老城区),在枞川蜗居数年,因水灾严重,不利于生产生活。又迁居屯田(今枞阳县官埠桥镇继光村汪家老屋),此地泉甘土肥,地可发祥,于是定居屯田。隆乙公后裔习惯以祖居地自称“屯田汪氏”。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第六次续修《屯田汪氏宗谱》时,屯田汪氏后裔以屯田地处白鹿山之南,连城湖以北,无论山水位置均在阳,阳盛丁兴,宗族发达,故改“屯田汪氏”为“屯阳汪氏”。大五公将隆乙公安顿好后,从屯田回婺源终老,隆乙被后世尊为屯阳汪氏一世祖,屯阳汪氏宗祠即隆乙公祠,隆乙公生一子名玺、玺公生一子名智才,智才公生四子名潀、淮、淇、沔,屯阳汪氏由此分四大房。   
三.汪氏宗祠——屯阳汪氏宗庙文化的载体
    原屯阳汪氏宗祠建于清乾隆49年,祠堂基地在今官埠桥中心学校(地名金岗),当时参与组织修祠工作的人员(姓略)有:伦昌、炳元、远宗、咸五、新太、文启、余万、幸立、廷芳。尊长:东万。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廷多隆阿部剿杀驻扎在桐城枞阳的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驻守官埠桥的是陈玉成部将刘玱琳部。六月十九日,刘玱琳率兵1000余人在马踏石(今官埠桥连湖)、黄马河等地遭多隆阿部重兵伏击,损失惨重,刘玱琳被害,残部撤至官桥汪氏宗祠,被清兵用火器射杀,祠毁人亡。
    现存屯阳汪氏宗祠为易基改建祠堂,座落在屯田(汪家老屋)东侧、汪家丁庄前。祠堂基地原属隆乙公曾孙汪沔的享堂基地,因原祠堂内有血光之凶,原基不宜重建,改用小房沔公享堂基地建隆乙公祠。该祠堂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竣工。光绪年间进行一次检修。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屯阳汪氏宗祠在此浩劫中也未能幸免,破坏分子以除四旧为由,将祠堂破坏得面目全非,时继光大队书记汪辉福等屯阳汪氏后裔极力保护,终将前进大门楼保存了下来。拆除的祠堂材料在大门楼两侧和东北两面建了汪祠小学。1999年,国家实行义务教育改革规划,汪祠小学不在规划之列,学校整体搬迁到继光村张家咀。闲置的汪祠小学教室和祠堂大门楼,不久就沦为附近村民的牛栏和猪圈。屯阳汪氏后裔看在眼里,痛彻心头。2005年12月28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屯阳汪氏八位后裔(汪兴发、汪宏兵、汪国立、汪礼宝、汪笃五、汪辉忠、汪树友、汪秉堂)相聚一堂,商议重新修建祠堂,并成立屯阳汪氏宗祠修建筹备组,后因工作需要,2006年7月16日,筹备组进行机构扩大,成立了屯阳汪氏修祠续谱工作委员会。为了保证祠堂修建工作合法,工作委围绕祠堂产权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会议开了无数回,过程艰辛曲折,总是无果而终。2007年9月,工作委办公室副主任汪礼宝,通过汪氏宗亲网联系到厦门的汪伟蛟本家,向他请教并带回了一份泉州市文物管委会颁发的《泉州市汪氏宗祠修缮筹备组批准成立报告》复印件以作借鉴,才使工作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调整后的工作思路是将官桥汪氏宗祠申请注册为文物,以保护文物的目的进行修建,使祠堂修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汪松、汪永忠、汪辉智、汪宏兵、汪礼宝等宗裔的共同努力下,于2008年元月份,枞阳县文体局组织文物管理所实地勘察,正式确定官埠桥屯阳汪氏宗祠为“重要的不可移动的县级文物”。2008年6月27日枞阳县文体局下发文件——《同意成立汪氏祠堂修建筹备组》。2008年10月24日(农历9月26日)上午9时18分整,祠堂前进准时开工,并举行了较为隆重的开工典礼,为纪念这一历史盛况,工作委办公室请专业摄像师摄像摄影,并制作了光盘录像,塑封了珍贵相片留存。2009年10月8日祠堂后进开工修建,2010年5月8日汪氏宗祠中进开工,2011年3月汪氏宗祠全面竣工。在汪氏宗祠修建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2006年农历正月初五,祠堂后裔汪中胜、汪中文、汪中华兄弟三人首先捐款三万元,于2007年农历正月初六兄弟仨为其已故父亲汪辉友捐款一万元,2010年5月,汪中胜、汪中华兄弟二人再次出资三十余万元修建祠堂中进;2008年4月2日深圳建筑装饰集团公司董事长汪家玉寻根问祖,得知祠堂正准备修建,当即表示大力支持,先后捐款三十万元。还有很多值得颂扬的宗裔,就不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会刻在祠堂功德碑上流芳百世!
    屯阳汪氏宗祠风水堪称一绝。祠堂地形为罗汉椅,坐北朝南,前面是万亩连城湖,大门正对着湖对岸的笔架山中主峰,背靠绵延千里的龙山,左侧为金鸡山,右翼是白鹿山。屯阳汪氏先祖在建祠择基上,一方面考虑到上乘的地理风水,亲水傍山,人财两旺;另一方面暗示本族后裔:做人要象门前水,低调谦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做事要象祠后山,厚德载物,具有前瞻的发展眼光。
    祠堂主体为三进十二开间,徽派建筑风格,主体为木结构。其中前进二层六开间,中进三开间,后进三开间。前进大门两侧有一对大石鼓,门框为三根汉白玉条石,门眉上镶嵌题有楷书“汪氏宗祠”的汉白玉石匾。跨进大门,齐前进后壁正对大门处立有一个屏风,屏风两边赫然刻有“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的金字对联。上联典指汪氏44世显祖汪华,少年即以勇侠闻名,隋末天下大乱,汪华救万民于水火,带甲十万,据有宣、歙、杭、睦、饶、婺六州,建立吴国,建都歙州,号称吴王,唐武德四年为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大义归唐,唐高祖李渊嘉其诚,敕封其为上柱国越国公,持节总管六州军事兼任歙州刺史,食邑三千户。下联典指南宋信州玉山的汪应辰,字圣锡,十八岁考中宋高宗绍兴年间头名状元,官至正秘书省丞相,宋高宗御赐他“江南第一家”金字牌匾。绕过屏风才可见到雄伟壮观的中进和后进。在前、中进两翼的联结处分别建有钟、鼓楼,步前进二楼的双楼梯就靠墙设在钟、鼓楼下方。双楼梯寓意屯阳汪氏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永续发展。原祠堂前进二楼全部木板铺底,在本次修缮中,为了拓宽视野,修缮组决定将宝顶下方的单间底板拆除,走进大门站在楼下就能仰视二楼宝顶。厅顶部是双层结构八面形吊顶,按周易八卦布局设计,宝顶主体是龙案,画有“飞龙在天”,另外八面三横幅及四角共二十八幅绘画围绕耕读勤书、和谐发展的主题思想展开。中进前沿檐衬雕有刘海、金蟾、魁星(点斗)、状元(及第),后沿檐衬雕有和合二仙、寿星、财神。中间梁托分别雕有双凤戏牡丹、双狮戏球。在中进与后进中间,立有一座高四米一,重达二吨半的三足鼎香炉(后裔汪泽群于2010年捐献)。后进左侧院内顽强地生长着两棵老桂花树,约为同治七年(1868年)建祠时栽,它们见证着屯阳汪氏宗祠的历史。后进额枋上绘有二十四孝之六个孝图,分别是: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卖身葬父、啮指痛心、闻雷泣墓、弃官寻母。后进祭堂神龛正中供奉的神像为越国公汪华。汪华是汪氏第44代显祖,是汪氏宗族历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显赫伟人,是中国隋唐时期的一位传奇而又传神的历史伟人,是古徽州的人文初祖、第一伟人。汪华像两侧自左向右依次供奉:汪氏得氏始祖颍川侯姬汪、史称汪氏江南始祖的31世龙骧将军汪文和、汪氏40世齐司马汪叔举、汪氏45世汪华七子薛王府法曹汪爽、史称汪氏婺源始祖的56世都虞侯汪道安、枞阳县官埠桥屯阳汪氏始迁祖72世汪隆乙。祭堂主牌位为屯阳汪氏始迁祖隆乙公神主,其两边供奉的是左昭屯阳二世玺公、右穆屯阳三世智才公,上一层自左向右依次供奉着屯阳汪氏四世四房宗祖潨公、淮公、淇公、沔公四位神主。   
   汪礼宝简介:枞阳县官埠桥屯阳汪氏嫡20世(总第91世)“实”行裔孙。

藩篱 发表于 2012-1-28 14:58:05

一黄 帝 延 脉
    黄帝:相传系盘古氏八十一世、伏羲氏二十世、少典氏十二世,启昆之子,即为黄帝。原姓公孙,名伯荼,字玄律,长于姬水改为姬姓,生于轩辕号轩辕氏,国于有熊又称有熊氏。少典国第十二任国君,始为少典部落首领,后取代神农氏裔成为联盟中央国领袖,继伏羲之后为华夏文明之始祖。四妃有子十二人,众妾有子十三人,共二十五人,十二正子继承姬姓,余十三庶子分赐他姓,黄帝共传十四姓。公元前约2708~2598年。

    后稷:黄帝长子曰元嚣,传少昊、蟜极、帝喾计四代,帝喾长子是为后稷。姓姬名弃,字度展,系黄帝第六代孙,夏前重臣,农业先师,早周始祖。公元前约2530~2450年。往后传嫠玺、叔均、叔望、叔重、叔农、叔辛、不窋、鞠陶、侯亚、昭臣、季坚、叔壬、启封、昆伯、公刘、施徳、行仁、庆节、皇仆、差佛、毁喻、公非、辟方、高圉、夷侯、侯牟、侯旅、亚圉、景伯、云都、木公、祖绀、公叔、诸盩、太公、太王、季王计三十七代。

    文王:黄帝第四十四代、后稷第三十九代孙,季王长子,姓姬名昌。商纣王授为西伯侯,商末哲学家,西周始祖。公元前1060年起兵伐纣,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纣后建立西周王朝,武王奉侯父为文王,以天子之礼葬之。相传姬昌有九十九子,次子姬发即武王,四子姬旦即周公,公元前约1130~1050年。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弟,成王叔。公元前1060年姬旦被姬昌封占古鲁国即今河南鲁山县,公元前1046年任西周丞相,杰出政治家,为华夏文明之远祖。佐武王、扶成王、代政、平乱、创典制、立宗法、封诸侯,皆建殊功,是为西周礼制的缔造者,成王以天子之礼葬之。公元前约1090~1000年。

    鲁公:周公长子,姓姬名伯禽,公元前1046年灭纣建周后,领兵东征徐、奄等前纣十七盟国,讨平后封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公元前1043年受周成王始封为鲁国公,是为首任鲁公。约生于公元前1065年,卒于公元前998年。往后传炀公、魏公、献公、武公、孝公、惠公、桓公、庄公、僖公、文公、宣公计十二代。

    成公:早期之鲁国,是西周最重要的诸侯国,周室滴系、延制周礼,由古鲁国一直往东扩张,由今豫中东部,至鲁西中南大半。文王第十五代、鲁公第十三代孙,宣公长子,姓姬名黑肱,公元前591年袭位鲁国第二十一任国君,即为成公。成公生于公元前约620年,卒于公元前573年,娶有两位夫人,大夫人姜氏未育,二夫人姒氏生有二子,长子姬午袭位国君是为襄公,次子姬汪即为汪氏始祖。襄公之母尊为夫人,其次子亦不可贬称庶子。   


二汪 氏 得 姓
       颍川侯:黄帝第五十九代、周文王第十六代孙,鲁成公黑肱之次子,鲁襄公姬午之胞弟,姓姬名汪,字象文。生于周简王十三年、鲁成公十八年戊子、公元前573 年,姬汪诞生时,双手握拳,三日乃开,伸展后两掌有纹,左似水右似王,合而曰汪,遂以为名。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公元前552年,受襄公封为上大夫、食采颍川,号颍川汪侯。配王氏,生子一──挺。汪侯与夫人卒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坐北朝南。

    颍川地:颍川因以颍水得名,秦置颍川郡的前身,辖境主以颍河流域,辐射约今河南禹州、太康、许昌、长葛、登封、尉氏、平顶山、叶县等,治阳翟,隋唐后改治许昌。颍川城即阳翟、亦即禹州,系著名夏朝古都。深入研读元代松寿公的颍川论,并经诸多史料考证:老谱中乱用之词颕川、颖川皆应为颍川,颍川位今河南,而非今山东。

    肇姓祖:名诵,字元通,号志道,挺公长子,史属春秋~西周~鲁国。生于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530 年,周敬王二十年辛丑、公元前500 年仕周为都司马,封邑城平阳。配河间柳氏,生子三──钺、铨、锜。诵公与夫人卒葬平阳鄯乡武丘,锜即战卒于郎的春秋童子。诵公本姓姬,依照王公贵族之法规,公子公孙三代后不可延续贵族之姓,别姓有多种途径,可封赐、可采邑、亦可自选报准。诵公依后者,因觉祖名由来神祥而引以姓汪,故奉颍川侯为汪氏鼻祖,诵公实是别姓祖而称三世祖。

    平阳郡:本汪氏在唐朝前期盛于新安江流域,谓之“郡望新安”;唐朝中期盛于河西走廊,被封为“河西汪氏”。宋帝诏编全国经典百家姓,凡姓皆标郡望,新安与河西两地显然不能代表汪氏全体。于事,我汪氏宋代先贤们议定:汪氏郡望应总为平阳,平阳郡即始此也。都司马──军内部门统领,或都城首领。城平阳──后曰东平阳,即今新泰市。古有十七地谓之平阳,久考确认:公之采邑即汪氏郡望为鲁之城平阳,而非晋之都平阳,亦非鲁之南平阳和西平阳。理由有三:其一,在当时惟有城平阳已名之而属鲁国,且鲁曾尝试建都如此;其二,诵公实为汪氏别姓始祖,而此前几乎没有分脉,以诵公封地为郡望可一统盖之;其三,汪氏出自鲁国公室,泰山是为鲁邦之望,则平阳可作汪氏之望,宜也。

                                       三南 汪 由 来
    南迁祖:从春秋至东汉,历七百四十多年、亦历三十代,一至三十世先祖们大多仕居于今豫中北东西、鲁西中南、陕东中西南、陇东中西南,少数仕居于晋南、冀南、皖北和苏北。五世祖嵩公因功受诏创修汪氏谱牒,后裔不断传袭续修。
    三十一世祖名文和,字君睦,平公次子。生于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庚戌、公元170 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因破黄巾军乱授龙骧将军。汉献帝建安二年丁丑、公元197年,中原大乱,为追剿黄巾军从禹州南迁,渡江至江南会稽,孙策表授为会稽令,遂居浙江会稽。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孙权遣部平黟、歙二县,与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六县立新都郡,辖今浙西和皖南,又举家迁居歙县。遂整撰史料,续修宗谱。配富春孙氏,生子二──轸、超。公葬新都郡始新西九里邵石山。


四新 安 圣 祖
    越国公:从东汉至隋末,历四百一十多年、亦历十三代,三十一至四十三世先祖们大多仕居新安江流的浙西中、皖南东,少数仕居于浙北、苏南、皖中、赣东。四十世叔举公始居绩溪登源,从此出现了一个彪炳史册的大家族,最为显要的当数四十四世祖、隋末吴王、唐越国公汪华,他是汪氏圣祖、是名镇江南的义军统领、是德惠民心的安邦君王、是靖民护国的历史功臣、是古徽州人文始祖。
    汪华,原名世华,字英发,又字国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名为华,僧莹公长子。陈后主至德四年丙午(586)正月十八日子时生于新安登源里。受世家教诲,并受房叔宝欢的器重并授以兵法,自幼灵颖聪慧,酷爱攻书习武,集大智大勇大德大义于一身。二十岁(605)因功获任新安州副将,二十九岁(614)任州守将,三十一岁(616),为新安州刺史,三十三岁(618)反击外侵并攻克宣州,宣州守将请降,公纳降并优待。遂毗邻诸州相继过招,斗谋斗勇,终使杭睦婺饶四州守将均感德摄威,一一归顺。
    至此公已功德日盛,威誉益隆,带甲十万,统领六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安徽及江西三省近半区域。时至中原大乱,南方割据渐多,隋帝已无能控制,以一州刺史统领六州,恐名威不足,若遇外力入侵极易瓦解,六州诸将忧虑以谋,奉请华公立国称王。众望难推,公三十五岁(620)遂定都歙州,立吴国称吴王,并奉隋为正朔(自定性为大隋朝的诸侯国)。
   公三十六岁(621),唐王建国已三年余,尽显强盛且德政誉隆,并传为受隋帝禅让为正统,故汪王视唐帝为真命天子,为促华夏一统,遣堂弟铁佛往西京奉表归唐。唐高祖欣纳并嘉封汪华为上柱国、越国公,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并任歙州刺史。在举世大乱之际,汪华主镇新安六州十余载,德惠民众,安居乐业,永世赞颂。四十三岁(628),唐太宗诏授左卫白渠府统军,居西京,五十八岁(643 )诏授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卫都尉。六十岁(645 )唐太宗征辽东,特诏授九宫留守,辅掌朝政,赐五顶花冠、诏一品服与众位夫人。
      唐贞观二十三年己酉(649)三月初三,公病卒于长安,享年六十四岁。永徽三年(652)诸子护柩回故里,十月二十六日敕葬于歙县城北云岚山。公功德无量,忠勇盖世,热心安民,忠心护国,徽民讴歌,大朝嘉誉,后代唐王多有加封,宋元明清等后朝大帝亦追封十余次,有“侯公王帝”等各种封号。除汪氏宗祠外,地方民建或少数官建的忠烈庙、汪王庙、越国墓祠等数处,尊为太阳菩萨、汪公菩萨、汪王大帝等,鼎礼奉拜一千二百余年。   
      越国公汪华先后共娶五房,首钱氏受宋四封为灵惠助善协顺显应夫人,继钱氏受宋三封为协德辅顺昭惠妃,嵇氏受宋二封为柔则淑惠夫人,庞氏受宋二封为柔肃顺济夫人,张氏受宋二封为柔淑顺德夫人。关于诸夫人的生卒年份、接纳顺序与年份、所生子嗣,都有多种版本,但主流不外乎以下两种:   
      一,综合《越国公垂裕录》、《越国公年谱》、《越国公行状》、《通宗世谱》、《江阴合谱》所载:元配钱氏,公未贵时首配,名英,端彦公之女,休宁黎阳乡敦睦里钱源人,至德四年丙午(586)五月十七日丑时生,615年30岁婚,大业十三年(617)二月初二日卯时32岁卒,未育。继配钱氏,名任、大将军巢国公九陇之女,湖州长城光化里人,仁寿元年辛酉(601)八月初九亥时生,622年22岁婚,贞观九年乙未(635)十一月十八日辰时35岁卒,生子三──建、璨、达。三配庞氏,名实,雱公之女,婺州大云乡安期里人,开皇十三年癸丑(593)五月十六日丑时生,624年32岁婚,龙朔二年壬戌(662)二月十一日酉时70岁卒,生子三──广、爽、俊。四配嵇氏,名圭,宗沆公之女,饶州白水乡山东里人,开皇十三年癸丑(593)二月二十七日亥时生,625年33岁婚,贞观十五年辛丑(641)七月二十一日子时49岁卒,生子二──逊、逵。五配张氏,名瑾,爕公之女,蓬州伏虞人,贞观元年丁亥(627)四月初七日申时生,644年18岁婚,仪凤二年丁丑(677)十月初九日未时51岁卒,生子一──献。   
      二,综合《越国公墓祠志》、《通宗世谱》、《越国公小传》、诸多老谱、《越国公汪华》所载:元配钱氏,公未贵时首配,名英,端彦公之女,休宁黎阳乡敦睦里钱源人,586年生,约605年20岁婚,617年32岁卒,生子三──建、璨、达。二配嵇氏,名圭,宗沆公之女,饶州白水乡山东里人,593年生,约610年18岁婚,641年49岁卒,生子二──逊、逵。三配庞氏,名实,雱公之女,婺州大云乡安期里人,593年生,约610年18岁婚,662年70岁卒,生子三──广、爽、俊。四配钱氏,名任、大将军巢国公九陇之女,湖州长城光化里人,601年生,约618年18岁婚,635年35岁卒,未育。五配张氏,名瑾,爕公之女,蓬州伏虞人,627年生,约644年18岁赐婚,677年51岁卒,生子一──献。      
      华公共生九子──建、璨、达、广、逊、逵、爽、俊、献。九子皆如父,个个身名显赫。关于九子的生辰年份及日期和所出生母,诸谱亦有多种记载,但其主要亦不外乎上述两种版本。第一种版本虽然全面和详细,但不尽合理。第二种版本虽然更趋合理,但其史料不够详细和全面。因历史悬疑难以考定,故以两种版本并记。笔者追求“合理为上”的原则,以“建公631年晋职、达公630年晋职、爽公644年晋职”推之,倾向于第二种版本,结合多数谱“僧莹公享年七十有四”的记载,便可基本否定“华公三岁亡父八岁亡母”的谬说,亦可合理支持“华公携七子进京”的传说。

汪礼 发表于 2012-1-28 17:25:59

汪笃权 发表于 2012-11-29 12:55:00

]礼宝:辛苦了!

呵呵,我是官埠桥屯阳汪氏嫡19世(总第90世)“笃”行裔孙。

好帖,收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枞阳县官埠桥屯阳汪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