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药家鑫变成了凶手
在950万人走向考场这天,药家鑫走向了刑场。也曾经历过高考的药家鑫,据说原本是个“好学生”。媒体称:老师们依然记得药家鑫的样子,穿戴普通,待人客气,很守纪律,极少旷课。
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至少我们可以肯定,他到世间来,不是为了杀人。他的人生目标,也不是做一个杀人犯。他甚至不是“预谋杀人”,比如备好凶器,潜伏在路边,单等张妙出现。但他确实杀人了,而且穷凶极恶,暴力血腥,令人发指。
那么,是谁让这个“乖乖”,一夜之间变成了“恶魔”?
答案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教育就普遍地“望子成龙”,至少也得“成材”、“成器”。既然是“成材”、“成器”,自然不讲“成人”。一个孩子,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他到了社会上,应该怎样对待他人和自己?有哪些基本品质,比如“恻隐之心”,其实不可或缺?所有这些,学校和家庭都是不想的,也是不教的。他们关心的,是学习成绩是否名列前茅,钢琴和英语过了几级,以及能不能当上班干部,等等。至于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的兴趣、追求、烦恼、纠结,根本就懒得去管。
我丝毫都不怀疑药家鑫父母对他的爱。我自己就是父亲,现在又当了外公,深知把一个孩子拉扯大,是何等的不容易。因此,药家父母此刻的心情,我完全可以感同身受。但我还是要问:你们的不容易,家鑫是否知道?你们对他的爱,他是否时时感受?如果是,那他应该知道,张妙的父母把她拉扯大,更不容易。张妙的儿子需要母爱,跟他小时候没有半点不同。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杀人之女、杀人之妻、杀人之母?
也只能像孔子猜测宰予那样,药家鑫也有“爱于其父母乎”?要知道,有没有爱,是一回事;对方能不能感受到,是另一回事。在“望子成龙”思想的指导和支配下,许多家长都会把自己的爱深藏在心底,时时摆出一副严厉的面孔,不让孩子感受爱,也不让孩子回报这爱。他们以为那就会让孩子“成材”、“成器”,甚至“成龙”,却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慢性杀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有爱心;而一个有爱心的人,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那前提,先得是“老吾老”、“幼吾幼”。父慈,子才孝;兄友,弟才恭。如果连自己都不曾感受到爱,那他又怎么会去爱别人?
也许,就连这个要求,都嫌太高。是的,也许。对于药家鑫来说,他甚至只要有“不忍之心”就行。试想,如果他是有这最起码之天良的,面对被自己撞伤的弱女子,怎么会举起屠刀,又怎么下得了手?何况还是连捅数刀!
这就让人怀疑,药家鑫短暂的一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性质,可以从他“母校”那里,看得一清二楚。那是怎样一种迫不及待的撇清关系,以及怎样一种恩断义绝的墙倒众人推啊!实际上,不但药家鑫的学校没有爱,其他学校也不多。如果有,那也是爱排行榜,爱升学率,爱这个那个工程,爱这样那样的奖项。试想,如果药家鑫不是杀了人,而是得了国际金奖,“母校”会跟他划清界限吗?
看来,从家庭到学校,都在“望子成龙”。而且,都在以一种“成王败寇”的标准,来看待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就说中国高校那位“带头大哥”吧,眼睛里不也只有所谓“成功人士”吗?产生了多少“省部级以上官员”,不也被当作“骄人业绩”,沾沾自喜地挂在嘴边,四处宣扬吗?甚至就连科坛泰斗、学界领袖,也只能黯然屈居于高官权贵之下,更不用说无权无势的普通校友了。百年校庆,变成了弹冠相庆。正所谓:校友一堂,但见群星璀璨;高朋满座,无非冠盖如云。
这也并不奇怪。现如今的中国高校,早就变成了“山寨版的衙门”,还是官商勾结的那种。在他们那里,自然是帽子(官位)、票子(金钱)、车子(人脉)、杯子(奖项)、片子(知名度),五子登科!你说你是我的学生?对不起,没有四千万,不要来见我!
显然,这是一种完全没有人性的教育,因为其中只有“材”和“器”,没有“人”!结果怎么样呢?没成“大器”,倒成“凶器”了!
可见,让药家鑫变成凶手,并导致他的父母失去儿子,张妙的父母失去女儿,张妙的儿子失去母亲,让两个家庭都家破人亡的“元凶”和“首恶”,就是“毁人不倦”的中国教育!因此,应该判处“望子成龙”,判处励志、培优、成功学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非如此,不足以保护更多的张妙,挽救更多的药家鑫!
<易中天>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德为先。对年轻一代必须注重加强德育教育。 分析透彻,一针见血! 楼主关注此事,且分析到位、透彻,果真“一剑封喉”!只不过,你所说的“教育”应该是广义的“教育”,而非仅指学校“教育”。如今的社会,功利至上,道德沦丧,病入膏肓,哪里能有什么“药救”的。“药家鑫”也只是个“社会教育”的替死鬼罢了。 加强社会教育
增强全民素质 我没看本篇评论,但我想答案无外乎:教育失败、制度缺失、功利尘嚣、道德沦丧之类。可是,亲们,谁给一个当下解决问题可行的可操作的方案?不知这个评论是引导了问题的深入,还是可能会掩盖更深入的问题。 加强道德教育,势在速行。德是福根。 被"撞伤不如撞死"害的
回 5楼(寒风) 的帖子
这篇评论出自易中天,也只是试图从另一个侧面去剖析当前的种种现状!都说兼听则明,无论是否引导了问题的深入,还是可能会掩盖更深入的问题。也许说说并不为罪?
全都麻木的沉默也许更给不出一剂良方! 药家鑫车子平时就放着一把刀,事后他解释说是防身;在他在车子中放刀子的哪一刻,他心中就有了‘心魔’!
药家鑫伏法,给死者张妙一个公正,给死者家属一个公平与安慰!
人们都说:“子不孝父之过!”,22年前药家鑫父母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好!”药家鑫犯死罪,社会公德、国家刑法不容!我估计药家鑫父母也近50岁‘未老丧子’他们的痛苦可想而知!?、、、、、
以杯具开此悲剧结束、、、、、 在他在车子中放刀子的哪一刻,他心中就有了‘心魔’ 药家鑫是是谁啊
回 8楼(一剑封喉) 的帖子
本来不再打算说更多。但看到9楼言语者的“以杯具开此悲剧结束”,我还是想说几句。不记得是哪位名人说过:考察一个国家的文明状况,只需看看这个国家的监狱。
药家鑫无疑代表着中国年轻一代的某种生存状态,他是个案,带有着迷茫而少不经事的年龄特点,但也是极致。
这个问题很严重,以致于已经严重到让人窒息。所谓的沉默,并不代表视而不见,我想更多的人面对如此沉重的社会课题都应当保持自我考量的沉默,我们需要在冷静的思考中追究它的原因。
说出来的固然代表着个人或者一部分的观点,但这不能代表问题的本质,也不能代表问题已经消弥。与其“隔靴搔痒”的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抑或“掩盖”的评说,我想易先生更应该为中国文化的现状作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应该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或者作为文化人的发动力,创作或者联合更多的人构筑一个新时代的关于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
在我保持了长时间的高度阅读量之后,我只觉得这是一篇根本谈不上有份量的“醒文”,诸如此类的文章已经很多,除了培养人们的悲观主义和绝望心态,其它的没有帮助。当然我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我想更多的应该将易先生定位为一个有责任的文化人,这样或许更能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度,那么,他究竟是试图拯救的“深入”还是逃避责任的“掩盖”,对于后者,我不期望他和所有的文化人,因为迫于责任但却无能,因而选择这样一种模糊。
当时代需要鲁迅的时候,应该有鲁迅出现,这样的民族才有灵魂。当然,肯定有人与我讨论所谓环境。我想易先生及那么一些文化人,已经在环境中死去。他们要逃避的正是鲁迅先生不逃避的。
————————————————
就9楼的回帖,我想表达一个这样的观点:
对于这样的一个带着罪恶的年轻人,我不愿相信人们一点同情、怜悯甚至可惜的心理都没有。他固然是恶的代名词,但指望他能“带走恶”,那么也可见大家让这个人承载了多少本不属于他的东西。杀了他,事实上并不代表什么,根本也代表不了什么。人们在面对这样一个极端案件中,把过多的社会因素塞进案件,充满着血红的仇恨要把他撕裂得粉碎。然而,当公众在一番激情杀人归于平静之后,当你再陷入深思,想一想——我们改变了什么?
再归于关于对这个年轻人的同情与可惜上来,假如面对每个这样的罪恶灵魂,多一份基于可惜的角度,试图来挽救,是不是更有利于帮助他的悔过,是不是更有利于让更多这样迷茫的人找到正确的道路?我赞同对罪恶的应当的惩罚,但我更倾向于在包容之中为他们找到出路。对一个年轻生命毫无怜悯的砍头,那社会是一个已经充满绝望的腥红的屠刀。
在网络上,民意沸腾,喊杀之声一片。偶尔有个别反面的或者出于不同思考都被其中的一句“假如张妙是你的家人”回敬。这回敬真的很无聊,因为我相信那些喊杀之人果真都能感同身受的话,或许会明白一点:从一个角度张妙因为社会死了,从另一个角度药家鑫同样被社会杀死。试问:谁对此感同身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