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航 发表于 2022-7-30 23:03:17

解释姚鼐一首诗,赠署名丁云鹏的画一幅

解释姚鼐一首诗,赠署名丁云鹏的画一幅       “欲夺其族,先忘其史”。清廷为了长治久安,雇用了一批御用文人,组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对中华传统文化侵噬,就是《四库全书》纂修。姚鼐在编修中途以疾告退,时年44岁,而他去世时85岁,身体健康应该不是原因。他在后来的文章中提到“不留骂名于子孙”。《四库全书书目》纂修完成,姚鼐先生过目后,气得大骂纪晓岚“断子绝孙”。《与胡雒君·卷三》记载:“去秋始得《四库全书书目》一部,阅之,其持论大不公平。鼐在京时,尚未见纪晓岚猖獗如此之甚,今观此,则略无忌惮矣。岂不为世道忧邪?鼐老矣,望海内诸贤,尚能捄其敝也”。鲁迅先生曾说:“《四库全书》大抵非删则改,语意全非,仿佛宋臣晁说之,已在对金人战栗,嗫嚅不吐,深怕得罪似的了。‘贼’、‘虏’、‘犬羊’是讳的;说金人的淫掠是讳的;‘夷狄’当然要讳,但也不许看见‘中国’两个字,因为这是和‘夷狄’对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种族思想来的。”已故历史学家吴晗曾感叹:“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四库全书》都能这样,可想而知当时地方志编篡的混乱程度。       姚鼐先生辞职后,还有一个“鼐家之大忌”,不能私自乱讲。他只能以他的深博学识,将一些典故隐藏在诗词文章中。笔者也曾解读过这首诗,总觉得没有达意,现征求海内外诸贤解读。姚鼐先生《怀叶书山庶予》,一题为《过黄陂湖》:故乡东里隔齐安,马首才旋去不难。略似霸陵临渭上,瑟声清怨走邯郸。      【注】庐江县有黄陂湖。       这首诗题目暂且搁置,第一句比较好懂,后三句关键,他的家乡齐安有什么历史人文背景和史迹,敬请解释。本人赠送家藏丁云鹏画的《罗汉图》一幅。见活动说明和附注。

【活动说明】1、本活动为馈赠,目的是激发大家读书热情,意义在于对我国古代人文的探究。请不要发与本活动无关内容帖子。2、参与者的解释文章直接发在本帖之后, 如果文章太长,可发至邮箱。只赠给第一个解释完整的人。3、解释历史事件必须完整,可用论文形式。4、解释不完整者,赠《渡航诗集》一本,聊表敬意。5、活动截止时间:2022年8月31日6、本活动属于个人行为,解释权归本人。7、联系方式:邮箱:623322422@qq.com

【附注】       丁云鹏自称白眉真隐,家在廉余堂,即今天的安徽省枞阳县项铺镇白石村张远庄。其山庄古有卧云楼,上有一副对联“疏花云阁映,斜月水帘明”。《白杨丁氏宗谱》记载:丁云鹏,恩锡知县,字九万,号白眉,行义三。生于成化壬寅(1482年)年六月二十丑时。配豸岭吴乡进士燦之孙女。生子三,珊、璿、玑。公卒嘉靖辛卯(1531年)年九月初四亥时,葬铜山。其长子丁珊,本郡医学正科,又为巡江守。另外,从丁氏一世开始,到七世丁云鹏及后代的墓均可找到。http://www.zhsc.cn/data/attachment/forum/202207/30/224724vogny8zxecjijm88.jpg.thumb.jpg   《桐城续修县志·卷之十六·人物志》称:“丁云鹏,字九万,号白眉,成化时人。幼时眉即白,因以为号。家素封,助饷动以数万计,赐知县衔,精书画,其画尤见重于世。高宗纯皇帝《乐善堂集》中有题丁云鹏《罗汉卷》云:幻化空中传幻化,却教图作紫磨身。机心息后龙能伏,业境忘来虎亦驯。瓶钵缤纷饶法味,伽藜圉绕足精神。悬知笑会拈花处,倒退声闻八百人。仁宗睿皇帝,初集中亦题其画。王迪吉画谱载,丁云鹏《画僧读经图》”。《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三十》能查这首诗的记载,清朝张照《秘殿珠林·卷九》也有记载,印证了与《桐城县志》记录一致。http://www.zhsc.cn/data/attachment/forum/202207/30/224728lj7kcu9kvvuicij9.jpg.thumb.jpghttp://www.zhsc.cn/data/attachment/forum/202207/30/224733yl8hltfgpa1gcb74.jpg.thumb.jpg          丁云鹏还有一个号叫南羽,明朝吴尔瞻家藏丁南羽《罗汉图》,曾向阮大铖索题。《咏怀堂外集》记载了《尔瞻以丁南羽画罗汉卷索题》,阮是否在画上题字,尚不清楚。吴尔瞻属麻溪吴氏。天都山人绘水月,西来大意从笔生。白云仙吏复好事,品题此绘水月情。海雾霏微几上吐,衣珠灿烂诗中明。高阳狂客兴亦静,碧酒到手不敢倾。斋心漱齿花下露,讽赞如抚秋琴声。点笔未已落花至,悠悠一鸟林间鸣。此意忘言亦难绘,无数青山篱外横。http://www.zhsc.cn/data/attachment/forum/202207/30/224738q12e11j1e111rhlb.jpg.thumb.jpg       解诗用钱来馈赠,觉得有点太俗,以画求诗比较高雅。笔者家藏这幅丁云鹏《罗汉图》,纸质为一种白皮宣,周边有明显磨损痕迹,有些年代沧桑感。有人说这上面的白眉罗汉是他本人写照。我每看这幅画后都要洗手,据说他用的纸经过蒸熏,含有砷和其它中药,以防虫蛀。题字的落款后有丁云鹏、南羽二枚章,为了防止不必要误会,特出示照片:http://www.zhsc.cn/data/attachment/forum/202207/30/224742dwxbcjdyqgx7x2lc.png.thumb.jpg


云泉居士 发表于 2022-8-1 16:39:47

1.既名“怀”,写此诗时,叶书山一定不在现场。那么, 此时姚与叶书山是生离,还是死别?
2.“过黄陂湖”又是什么状况?远行回归?外出?路过?猜测是路过。“马首才旋”,换现在,可以说车子还没开远,一把方向打过来,一会就到了。如果这么解释,第一、二句就是写实,写现在,也是铺垫。老姚说我骑马路过黄陂湖,故乡就在东边,就隔着一个齐安,虽然走的不是回家的路,但是掉头也不难。
3.三四句是写过去的一场离别。“灞陵”这个意象,要么是送别,要么是吊古,此处应该是送别。老姚为什么在黄陂湖边会怀想叶书山?两人在此有过一场情深意重的离别。三四句无非说,就像古人在渭水边的灞陵送别一样,我和叶先生在黄陂湖边离别,在一片清脆而又忧愁的瑟声中远行邯郸。古诗就这么麻烦,没有注解,都搞不清是哪个远行邯郸。可能是姚,也可能是叶。第三句就是给这么一个普通的送别贴个金,也没什么新意。
4.这就是一首一般般的怀念友人的诗,不是任何一句诗都有什么微言大义,都有什么苦衷。不必过于纠结。老姚也是人,喜怒哀乐也是常情,还是体制内地位不低的人,是既得利益者,绝对守一定的本分,另外在古代,辞职不一定是对抗,也有可能是以退为进,玩好了,加官进爵,玩砸了,就弄假成真,这种时候,就能标榜自己是陶渊明了。这诗吧,研究叶书山还可以翻阅一下,研究老姚年谱也可翻阅一下,想领略古诗之美都没必要。

渡航 发表于 2022-8-20 14:41:20

云泉居士 发表于 2022-8-1 16:39
1.既名“怀”,写此诗时,叶书山一定不在现场。那么, 此时姚与叶书山是生离,还是死别?
2.“过黄陂湖” ...

感谢参与,问好!

shizongyangren 发表于 2022-8-21 20:36:15

看过楼主不少帖子,徵引浩繁,文史兼涉,拳拳于蒲城风物,于石溪尤揄扬不置,印象深刻。关于对姚鼐此诗,也略谈点门外之见。
1.        姚鼐《黄陂道中》:“故乡东望隔齐安,马首才旋去不难。略似霸陵临渭上,瑟声清怨走邯郸。”《怀叶书山庶子》:“遗学千秋赖服膺,闭门白首向青镫。伏生老有残经惧,韩愈 师为举世憎。终夜思公今底柱,秋风吹客又巴陵。滔滔身世成何事,愧忆当年许代兴。”以上两首见《惜抱轩诗文集》诗集卷七,两者并非同一首诗。《过黄陂湖》:“离家百里泛晴川,迟速吾心总旷然。淡淡风扬初日上,高低山匝一湖圆。连村黄叶丛丛雾,举棹沧波面面天。好景一过须记取,拟同儿女话镫前。”见诗集卷十,与《黄陂道中》也不是同一首诗。楼主将三诗混淆了。黄陂与黄陂湖当然也不应该混淆。
2.        回到楼主所说的七绝,即《黄陂道中》。此诗的解读,可以参考姚鼐后人姚永朴的笺注,见《惜抱轩诗集训纂》卷七。不妨引用一下:○1黄陂县属湖北汉阳府。○2齐安,今湖北黄州府黄冈县。第三个注释,姚永朴引用了《史记·张释之传》,主要是解释“霸陵瑟声”。
3.        此诗的背景。乾隆三十五年(1770)六月,姚鼐任湖南乡试副考官。于是一路南下,到湖北后,由随州应山至汉阳孝感,再至汉阳黄陂。此后至汉阳府城,登黄鹤楼。然后至岳州,达长沙。诗歌写到黄陂后东望家乡桐城的感受。地图上更为直观:汉阳府之东为黄州府,黄州府之东为安庆府。黄州古为齐安郡。所以有“故乡东望隔齐安”的说法。
4.        诗的大意。故乡就在东边,只隔了黄州。才刚刚调转马首继续南行,要回家的话也不难。(但公务在身,实在无奈。)这有点像汉文帝在霸陵,对慎夫人指着新丰道说:“这是去邯郸的路啊”。慎夫人鼓瑟,文帝随着瑟音歌唱,悠然感伤。(慎夫人是邯郸人。姚鼐借用这个典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5.        叶书山庶子,即叶酉,桐城人,龙眠十子之一,关于他的材料很多,不罗列了。曾任左春坊左庶子,故题目称“叶书山庶子”,不是“庶予”。姚鼐还有《寄叶书山十丈》《桃核研歌为庶子叶书山先生赋》。不枝蔓了。
6.        姚鼐与纪晓岚的关系。涉及桐城派与乾嘉汉学家的关系,可参《姚鼐与乾嘉学派》。其实姚鼐与纪晓岚有私交,《惜抱轩尺牍》中有给纪晓岚的信札,两人分歧在于宋学与汉学的对立。
7.        也许不妨推测:此处的“黄陂道中”在庐江,齐安就是石溪。但在庐江的是黄陂湖,那首诗里面并无齐安。热爱家乡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最好不要牵合附会。

羹脍一滴 发表于 2022-8-22 17:57:47

对于楼上的这种解读,丁云鹏罗汉图吴老师应该不会吝啬了。:lol

渡航 发表于 2022-8-22 21:18:40

shizongyangren 发表于 2022-8-21 20:36
看过楼主不少帖子,徵引浩繁,文史兼涉,拳拳于蒲城风物,于石溪尤揄扬不置,印象深刻。关于对姚鼐此诗,也 ...

首先,感谢参与!对您所解的作以简复。

1、查清朝郑福照撰的《姚鼐先生年谱》及《行状》,没有到黄州的记载。农历1770年6月,姚鼐先生从京城出发,到湖南长沙任副主考,行程起码要一个月时间,姚鼐先生一生坐船、坐轿、坐舆,因身体原因,基本上不骑马。他在湖南停留时间大约要二个多月。当年10月8日,姚鼐先生长子出生。姚鼐先生中年得子,顺道回家一下,是人之常情,当年12月回京。所以,没有到湖北黄州游玩的时间,假如你夫人怀孕,你可有心思在外玩?我们到湖南可走江西潘阳湖距离最近,如果经湖北绕了很大弯子。
2、您所发的解释,多年前我见过了,可以百度,其诗作来源于四库版本。《怀叶书山庶子》这个题目本身说不过去,“庶子”是骂人的话,用现代话讲小妈妈养的。庶子作官职解,应该表达为“左春坊庶子某某”,不应该是“某某庶子”。作为姚鼐先生不可能用“某某庶子”表达的。他还有二首诗《寄叶书山十丈》,称叶为“十丈”。所以,四库疑是经过纪晓岚润色了。姚鼐先生后文集序中,有纪晓岚润色的表述。
3、现今姚鼐先生的文集版本有几种,其中有一版本《惜抱轩文集》(五)《怀叶书山庶予》:“故乡东里隔齐安,马首才旋去不难。略似霸陵临渭上,瑟声清怨走邯郸”。 “庶予”是可以解读的。
4、您解读“诗的大意。故乡就在东边,只隔了黄州。才刚刚调转马首继续南行,要回家的话也不难。(但公务在身,实在无奈。)这有点像汉文帝在霸陵,对慎夫人指着新丰道说:“这是去邯郸的路啊”。慎夫人鼓瑟,文帝随着瑟音歌唱,悠然感伤。(慎夫人是邯郸人。姚鼐借用这个典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倒不如说姚鼐不会写诗。湖南的黄陂湖或黄州的距古桐城县不可能中间只隔黄州的。
5、石溪的历史被人删除了许多,我只不过是从漏网中找点记载,都是有根据的。

shizongyangren 发表于 2022-8-23 10:51:54

大致回复一下楼主,毕竟要拿到“署名”丁某的画也是不容易的。
1.        郑福照的《年谱》等材料未提及此年姚鼐到黄州。郑谱本来就较简单,湖南的行程,“六月出都。冬,还京”就交代了。但是,郑谱也没说姚鼐“归里”、经过石溪、到达桐城吧。姚鼐基本不骑马,无文献根据,当是出于推测。而“马首才旋”说的很清楚,使用了“马”,当然是陆路。其实使用马匹不一定是自己骑马,马车不香吗,何况是公费。到长沙走鄱阳湖云云,如果是私人行为,随便怎么走。但姚鼐是作为副主考去湖南的,属于公干,行走的路线、程期基本都是限定的。乡试在八月八日至十四日,必须此前赶到长沙,到了长沙还需要出题目呢。阅卷放榜后离开,姚鼐北上是重阳之后。而从京师到长沙,公事出行,所走都是驿路(包括水陆),因为沿途的驿站有人接待。其路线上文已经说过,大致是京师-定州-邯郸-彰德-汤阴-淇县-应山-孝感-黄陂-汉阳,这是清代由京师到湖广的典型驿路。然后由水路至岳州-长沙。这一切郑谱都没有,但是细读姚鼐的诗文,可以考证其路线。北上的路线、时间也可以大致考定。
2.        长子持衡出生,姚鼐是否及时得到消息都是个问题。古代家书的传递没有今日方便,家人是否及时知道姚鼐的湖南之行,湖南的具体地址,都是个大问号。更重要的是,古代的官员在任上,没有特殊的理由,是不允许随便回家的。以为家不远,可以顺道回去看看,是今人的想象。如果进一步说下去,此时姚鼐的继室张氏,是随侍京师,还是住在桐城,都难以确定。楼主有什么证据判断长子的出生,是桐城,而不是在北京呢?而且,郑谱中凡是姚鼐“归里”,基本都是记载的。
3.        楼主认为“其诗作来源于四库版本”,并且认为纪晓岚对姚鼐的文字有过修改,这个不知如何说起。姚鼐的诗文集,最早的版本是嘉庆三年的,然后是嘉庆十二年的。四库全书是乾隆时期编纂的,怎么可能收录嘉庆时期的刊本呢?四库全书中根本就没有姚鼐的任何著作,纪晓岚怎么通过编修四库来“润色”姚鼐的诗文?
4.        “庶子”的用法,这个词在周代就是职官名,当然也有嫡子之外的众子或妾所生子的意思。姚鼐用的“怀叶书山庶子”不是骂人,举几个姚鼐本人的其他用例就可以明白。《送右庶子毕公为巩秦阶道序》《柬张橿亭庶子》,特别是后一个,用法也是“庶子”在人名之后,能说明问题了吧。“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隝先生及叶庶子酉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庶子与鼐伯父皆丧,独先生存”,这里的“叶庶子”“庶子”,是骂人么?
5.        楼主对三首诗混淆了的问题没有回应,而是说有另外的版本,题目作《怀叶书山庶予》,内容就是这首七绝。欢迎楼主把刻本中此诗图片贴出来,如果七绝题目不是《黄陂道中》,相信还是很有校勘价值的。如果只是铅印本,那就算了。顺便说一下,古籍刻字,形近字一般是不区分的。已己巳通用,子与予也经常混用。
6.        对诗歌的解释,这个没啥好说的,后面几句是明显的用典啊。我读懂没有无关紧要,姚永朴应该读懂了吧。还是引用一下《史记·张释之列传》吧:“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一〕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二〕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三〕意惨凄悲怀。”注释也放一下:〔一〕【集解】李奇曰:“霸陵北头厕近霸水,帝登其上,以远望也。”如淳曰:“居高临垂边曰厕也。”苏林曰:“厕,边侧也。”韦昭曰:“高岸夹水为厕也。”【索隐】刘氏厕音初吏反。按:李奇曰“霸陵北头厕近霸水”。苏林曰“厕,边侧也”。包恺音侧,义亦两通也。〔二〕【集解】张晏曰:“慎夫人,邯郸人也。”如淳曰:“走音奏,趋也。”【索隐】音奏。案:走犹向也。〔三〕【集解】汉书音义曰:“声气依倚瑟也。书曰‘声依永’。”【索隐】倚,于绮反。案:谓歌声合于瑟声,相依倚也。
7.        “湖南的黄陂湖”不知道咋回事,我没说过。“黄陂道中”,显然黄陂是地名,而不是湖,从诗句中的“马首”就可以看出来了。如果是湖,那是姚鼐的《过黄陂湖》。至于“距古桐城县不可能中间只隔黄州的”,黄陂属于汉阳府,东为黄州府,再东为安庆府,可以看看历史地图集中的清代部分,很清晰。

渡航 发表于 2022-8-23 15:26:30

shizongyangren 发表于 2022-8-23 10:51
大致回复一下楼主,毕竟要拿到“署名”丁某的画也是不容易的。
1.        郑福照的《年谱》等材料未提及此年姚鼐 ...

已说明了,先当无题诗解,解得准确,再努力一把,肯定送的,不会食言。

shizongyangren 发表于 2022-8-23 17:37:25

技穷于此,对此诗已无新见。想说的帖子里面都说过了

渡航 发表于 2022-8-24 13:01:21

shizongyangren 发表于 2022-8-23 17:37
技穷于此,对此诗已无新见。想说的帖子里面都说过了

整个枞阳人还有桐城人都处在清朝文字狱阴影之下,应该跳出过去思维,文献中还可以找到枞阳的古代史。枞阳文明历史从有巢氏开始的。我写浮山也好,写石溪也好,还有其它地方,都是在理清古代历史的渊源。

shizongyangren 发表于 2022-8-24 14:58:51

枞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很有幸能有楼主这样的资深文史高手,抉发幽隐并推扩传播。有楼主的发言,论坛的深度毋庸置疑。看到楼主高论,感叹而觉亲切。“画作”什么的本来大家也都没当真,那就相忘于江湖吧,期待楼主有更多的精彩论述。

渡航 发表于 2022-9-1 15:35:19

shizongyangren 发表于 2022-8-23 10:51
大致回复一下楼主,毕竟要拿到“署名”丁某的画也是不容易的。
1.        郑福照的《年谱》等材料未提及此年姚鼐 ...

感谢参与,赠先生一本《渡航诗集》,请地址发到邮箱。

秋乐 发表于 2022-9-2 13:44:39

:'(,错过了。

渡航 发表于 2022-9-2 23:30:17

这首诗不是很难解释的,主要是大家把枞阳的历史给忘记了。此诗大致线索是:故乡(齐安)——马首——霸陵——瑟声——邯郸。解释这首诗关键在第三句的转句,必须弄清霸陵的特点。《御定骈字类编*卷八十九》有“三仞”词条,三仞:《唐书虞世南传》(臣愚以为霸陵因山不起坟,自然高显,今所卜地势即平,宜依周制,为三仞之坟。明器,一不得用金银铜铁,事讫,刻石陵左,以明示大小高下之式,一藏宗庙,为子孙万世法,岂不美哉?管子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由此可见,马首不是指实际的马首,为此,我在枞阳、桐城二县找马头这个地名,并到庐江县罗河镇一带考察。会宫镇兰桥有个马头地名,我曾邀方锡玉一道进行地察看,并询问当地有文化的村民,与三仞城描述不符。
再反过来查姚鼐先生《瓦棺寺》诗“马鬣何年出瓦棺”,马首是与帝陵有关,瓦棺是舜陵。瑟声——邯郸,见姚鼐先生另一首诗《秦宫词》:
挟瑟佳人载辇行,渭南秋月绮罗情。
秦皇爱听邯郸曲,不及丛台夜宴声。
还有《邯郸口号》诗。渭水显然不是今天的渭水,简单的说:“渭水下长安”,与现实不符。再看宋朝范成大的诗:
长安大道走邯郸,倚瑟佳人怅望间。
若见膻腥似今日,汉宫何用忆关山!
汉武帝来枞阳不用解释,汉代有离宫设置,有齐安宫,见李公麟《博古图》中的齐安宫炉。秦始东游《史记》有记载,姚鼐先生有关于衡山的解释。石溪曾有阴安、东安、齐安、同安、盛唐等郡城设置。这样联系起来,就可以解释了。另外,在三仞城附近还有一个学堂。关于三仞城,请看下一篇。

渡航 发表于 2022-9-7 21:11:19

羹脍一滴 发表于 2022-8-22 17:57
对于楼上的这种解读,丁云鹏罗汉图吴老师应该不会吝啬了。

感谢关注,问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解释姚鼐一首诗,赠署名丁云鹏的画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