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航 发表于 2020-5-11 16:16:35

枞阳发现最古老的文字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0-5-11 23:06 编辑

我国最早的文字作者:政协枞阳县文史委研究员   吴成立            学术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宏兴
       我国夏代就有文字。据宋代陈振孙《书録解题》记载,李公麟作宣和《博古图》十二卷。李公麟,字伯时,家于龙山白石山房,名叫夏子岗(华子岗)。后为明末王天壁所居,即在原枞阳县白石公社和白石初中所在地的东北角的李家弄,前有白石滩,其东南有牧马市场(齐安厂)和桀王城。       据史料记载,枞阳县项铺镇石溪街原为晋熙、东安、同安、盛唐、舒州等府治所在地,古属庐江郡,是安庆府前身。阴安城古称金城。明正德《南畿志》中的安庆府历史沿革表,记录了唐虞三代,属繇。日本明治十二年,河村与一郎编的《十八史略字类大全》,列有历代帝王世系。繇为金天氏。《续修桐城县志》记载,“禹贡扬州之域。《禹贡锥指》:扬州有古汪芒氏之封”。汪芒氏为夏朝第八代。禹娶嵞山女,筑夏氏宫,生启。舜让位于禹,在位八年,从启至汪芒氏,枞阳境内夏朝设都城有八个朝代,共有181年,后向北移。桀为夏最后一个君主,建有鄩城,“浔阳”一名来源于此。浮山为古鄛城,巢来源于“鄛”,演绎成“漅”。“桀放南巢”,“放”为“至”的意思,不是“流放”的意思。                              一、夏朝文字      《四库全书提要》中的《重修宣和博古图》介绍:“蔡絛《铁围山丛谈》曰:李公麟,字伯时,最善画,性喜古,取生所得及其闻睹者,作为图状而名之曰:考古图。及大观初,乃倣公麟之考古,作宣和殿博古图。此则书踵李公麟而作,非黄伯思而作。且作于大观(1107年)初,不作于宣和中。絛,蔡京之子所记,皆其目睹,当必不误”。          如今不见李公麟原作,现存《博古图》虽然来源它,但有所不同,其中夏朝紫金钿琱戈、钩带原图不见了。唯有宋代薛尚功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记载,宋朝李公麟家藏夏琱戈、夏钩带,上有铭文。说明虞夏时代就有紫金铭文。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存有夏朝文字四十一个,琱戈铭文六个,钩带铭文三十五个。如图: 识文介绍:“右琱戈铭六字,旧藏龙眠李伯时家,钿紫金为文,不可尽议,江西漕使蒋宣卿云:后三字乃作琱戈,王仲庚以琱为用误矣。然第一字主字无疑,下二宇未详。昔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垂运巧思,以镌镂之书,以象形。庾肩吾《书品论》曰:蚊脚旁舒鹄,首仰立,正此书也”。 识文介绍:“右钩带铭三十五字,钿紫金为文,不可尽识,龙虎虫鸟书也。庾肩吾《书品论》曰:鱼犹舍鳯鸟已分虫,仁义起于麒麟,威刑发于龙虎,盖此类也。肩吾虽稽古,而为此说乃未之见也。钿金为篆,实出邃古张怀瓘书録云。往在翰林见古铜钟二枚,髙二尺许,有古文三百余字,纪夏禹功绩,字皆紫金钿,似大篆,神采惊人,盖虞夏之时,乃有此字也”。       商钟淮扬石本,商钟共有四个,如图。 二、彝器文字图形      紫金钿琱戈、钩带虽为同安县东(现枞阳境内)早期文字紫金文字。1989年,安徽省枞阳县周潭镇七井村汤家遗址出土青铜器一件,高44、口正面边长20、侧面宽18、正面底边长12.7、侧面边宽10.5厘米,重11.32千克。根据《枞阳商周青铜器》一书介绍,此器是目前安徽省内唯一一件特殊形状的彝,在全国也属首例。经鉴定,彝器物质结构为紫金,其化学成分与枞阳境内发现的古矿口的物质相同。彝器的正侧面,如图1、2。下面就彝器图形作初步解读。                彝器分二个部分,盖与主体。         1、盖的顶部。为“天”字造形。,甲骨文“、”。方以智《通雅》中介绍 “碧落碑”刻本天作“、”。如图3。             盖顶的侧面。为“山”字造形,金文“”。下饰有云纹。如图4。         2、盖的侧面上部分。正面和侧面鸟的形状相同,头上有冠“”。为“凤”字造形。说文小篆“”。后面“”为“川”或“水”字造形。《甲文编》“、或 ”。如图5。         3、盖的侧面下部分。正面和侧面基本构图一致“”意为山上取作,为“金”字造形。《金文编》“ ”。正面的金字右边多一个“ ”,为“火”字造形。《甲金篆》“ ”。凤前面有一“”,为“子”造形,金文“ ”。如图6。         4、口下正面有十个柱形表示丛林,中间有一“牛”造形,牛首下方有一“父”字。各有一蘷环。如图7。          5、四角边均为蘷形纹造形,腹部整图为蘷面,四面图形一致,现以一面加以分析。蘷面二眉以“穗”字组成。鼻以上“禾”,中“田”,下“禾”,底“土”,整个鼻子成“豐”字造形,“ ”。二目以“果”组成,二脸以“桃”组成,二边须由麻“丝”组成。如图8。         桃上有父字造形,。《博古图》商鼎父字“”、“ ”。果上有“丁”字,“ ”。二须由麻丝构成“作”字造形,。《博古图》商鼎“作”, 、。         6、下腹部,四面图案一致,呈“龙”字造形。龙首冷刻有一“父”字。龙下方有“子”造形,。如图9。据方以智《通雅》介绍,古代的龙为一种大鳄。
         7、底部周边四方,中间有“日”、“月”造形,代表阴阳。如图10。          根据以上分析,用易卦之象表达:造形文字:天、山、川、金、火、凤、牛、穗、丝、桃、果、蘷、龙、日、月、云、豐。冷刻文字:父、子、丁、作、禾、田、土。整体图象:呈“彝”字造形,说文“”,有天、米、丝等构成。   【注】以上来源于《枞阳商周青铜器》一书中的图片,个别图案有理解偏差的可能。三、历史上的唐虞时代      《史记·五帝本纪》太史公曰:“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三家注·史记·卷六·秦始后本纪第六》: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正义】:括地志云:“舒州同安县东。”按:舒州在江中,疑“海”字误,即此州也。秦始皇也来祭祀虞舜。       《史记·封禅书》:明年(元封五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       《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前106)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盛唐为盛德唐虞的意思。也就是说汉武帝就认为唐虞时代在枞阳境内。      《淮南子·汜沦训》:“东至会稽浮石”。东汉高诱注:“会稽,山名。浮石,随水高下,言不没”。       明末方以智《通雅·卷之十三·地舆·七》晋常璩《巴志》言:禹娶塗山,今江州塗山是也。江州县郡治塗山,有禹王庙及塗后祠。北水有铭曰:张太守于此仙去,有粉水,世谓江州堕林粉也。《安庆志》、《庐州府志》、《桐城县志》记载,枞阳曾有江州设治。       明代方学渐《浮山赋》“表天柱以为栓兮,索地维以为缆。石峥嵘而夹桅兮,系九嶷于滟敛”。以上记载证实了古唐虞时代,在以浮山、白云岩为中心的大宥(有)乡区域。有巢、有虞,均为“有”的氏族部落。          据《博古图》介绍:春秋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问鼎之语曰: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则商之为法尔?基于夏而已,周继商故尔,有之耳,昔人即器以寓意,即意以见礼,即礼以示戒者,如此。       《左丘明外传》称法度之器曰:彝器。邢昺疏《尔雅》,谓彝为法则尊彝者,礼器之总名。      《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嘉庆庐州府志·卷五十一·杂文志上》记载,公元63年,庐江太守献给汉明帝雒山宝鼎,《汉明帝赐庐江太守献雒山宝鼎诏》:“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奸不逢恶,气遭德则兴,迁于商周。周德既衰,鼎乃沦亡。祥瑞之降,以应有德。方今政化多僻,何以到兹。《易》曰:鼎象三公,岂公卿奉职得其理耶?大常其以礿祭之日,陈鼎于庙,以备器用(永平六年,王雒山出宝鼎,庐江太守以献雒,一作雄)”。“雒”现在写成“洛”。《水经注》记载,江淮之间有南淮水、施水、雒水。
   枞阳出土的青铜器   《嘉庆庐州府志·古迹》:汉永平十一年(68年) 漅湖出黄金,庐江太守取以献。古代把铜称为金,阴安城古称金城。在阴安城周边发现多处古代开采铜的矿口和残渣。如:              腊鹅地古铜矿遗址      拔茅山古铜矿遗址                   沙墩古铜矿遗址      鉴于此,枞阳出土的彝器和宋代李公麟家的夏代“琱戈”和“钩带”均为紫金构造,其金属成分与本地矿藏一致,我国最早的青铜器,为紫金。制作和发现地均在枞阳县境内,彝器上的造形图案,应该比夏代“琱戈”和“钩带”的象形文字早。也证明了枞阳县境域属古唐虞时代的都城所在地。      彝的整体结构呈四面台体形,表示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天有四面,地有四方。有江河,有陆地、高山、丛林、有天台。体现了古代五行 “金、木、水、火、土” 的理念。反映古代农耕社会用以祈祷五谷丰登,龙凤吉祥的心理诉求。所以,从形制上来看,象征着江山社稷,规格极高。或为传说中古代用于传位宝鼎。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渡航 发表于 2020-5-25 08:19:48

有朋友对我说:你写的东西,我怎么不知道?我说:量子你也不知道,但量子卫星已经上天了。他接着说:这个应该找专家论证。我说:专家如果和你一样,怎么办?;P姚鼐先生曾说:学问之事有三,义理、考证、文章是也。

渡航 发表于 2020-5-31 00:38:04

通雅卷三十三     明 方以智 撰器用【古器】
余尝见夏琱戈于铜上,相嵌以金,其细如发。夏器大抵皆然,岁久金脱,则成阴窾,以其刻画者成凹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枞阳发现最古老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