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门家政服务 发表于 2017-3-16 09:56:04

:)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6 11:48:09

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也被您扯上了关系,我也是服了。
牛山典故出自《韩诗外传》,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俯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苙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
翠微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也泛指青翠的山。而池州的齐山也叫翠微山
桐乡,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春秋时为桐国,汉改桐乡。《汉书.循吏传.朱邑》:"﹝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后因以为官吏在任行惠政﹑有遗爱之典。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6 14:12:09

另外我好奇您关于王安石诗的解释

渡航 发表于 2017-3-17 00:17:09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6 11:48
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也被您扯上了关系,我也是服了。
牛山典故出自《韩诗外传》,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 ...

李白读书于匡山,正绵州大匡山小匡山之处。而《寰海记旧注》乃指江州匡庐山为白读书之所。楚之云梦跨江南北。《左传》曰:王以田江南之梦则知,云在江北。而郭璞注《尔雅》,乃以岳阳巴丘湖为楚之云梦。(《说略》卷二 明 顾起元 撰方舆上)

渡航 发表于 2017-3-17 00:18:22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6 11:48
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也被您扯上了关系,我也是服了。
牛山典故出自《韩诗外传》,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 ...

桐乡之说请您查《续修桐城县志》,看看桐乡在哪里?我就不引了。

渡航 发表于 2017-3-17 00:22:18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7-3-17 00:24 编辑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6 14:12
另外我好奇您关于王安石诗的解释
《王荆公诗注》宋 李壁撰
封舒国公三絶
王安石
陈迹难寻天柱源,疏封投老误明恩。国人欲识公归处,杨柳萧萧白下门。【杨?山説王介甫先封舒后封荆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识者谓宰相不学之过○汉武纪登灊天柱山灊县名属庐江即今舒州也○介甫尝通判舒州故云陈迹舒州懐寜县西北二十里潜山其山有三峯一天柱山一潜山一皖山○公熙寜十年以南郊恩封舒国公集有谢表云唯兹邦土之名乃昔宦游之壤久陶圣化非复鲁僖之所惩积习仁风乃尝朱邑之见爱元丰三年九月又自舒改荆】
其二
桐乡山逺复川长,紫翠连城碧满隍。今日桐乡谁爱我,当时我自爱桐乡。【桐乡属桐城县○公又自有二十字此只添今日当时四字言吾无徳与桐乡之人人岂知爱我我自爱之耳何其蔼然君子之言也○选诗潘安仁诗云齐都无遗声桐乡有余謡】
其三
开国桐乡巳白头,国人谁复记前游。故情但有吴塘水,转入东江向我流。【寰宇志舒州有吴塘陂在县西二十里皖水所注曹公遣朱光守庐江屯皖大开农田吕防曰皖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増如是数嵗操态见矣冝早除之于是权亲征皖破之此吴塘即朱光所开也】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絶胜南陌碾成尘【古诗悲妾似花身○韩渥诗岸上花根总倒垂水中花影几千枝千枝一影寒山里野水野花清露时】
五更
青灯隔幔映悠悠小雨含烟凝不流祗聴蛩声巳无梦五更桐叶强知秋【雨为烟阁故不流此言细雨耳○唐人诗窗中海月早知秋○又南史髙那肱汉儿无事强知星宿】
我这是原版录下来的,是宋人原著,你那是现在解释的。您说是宋朝解宋朝人诗准还是现代人解的准?

渡航 发表于 2017-3-17 00:41:05

《齐安早眺》
年代: 宋 作者: 周弼
昔日干戈地,凄凉古塞情。
军同民杂戍,州与县分城。
野旷孤鸿绝,沙寒一骑行。
十年生息后,人尚怯论兵。

渡航 发表于 2017-3-17 01:24:23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6 11:48
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也被您扯上了关系,我也是服了。
牛山典故出自《韩诗外传》,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 ...


西汉初,桐地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前164)改称舒县。《桐城大事记》
桐乡西郭,不能表示桐乡在桐城县治以西。
个见。感谢您,如有不妥,请多指教!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7 09:38:48

   先生,您不要避重就轻地回答。我只是指出您的错误,您把牛山解释为柳峰山,把桐乡解释为在今会宫,把齐都等同于齐安都是极其错误;您硬把《九日齐山登高》《庚申游齐安院》和石溪扯上关系也是值得商榷的。我知道您是石溪人,但不能因为热爱 家乡就曲解历史!
   不吝赐教!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7 09:52:39

另外,从时间上也可以看出王安石的诗您解释得不合理。庚申年为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王安石在元丰二年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堂堂宰相会到如此地僻民贫的地方游玩?

渡航 发表于 2017-3-17 11:55:08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7 09:52
另外,从时间上也可以看出王安石的诗您解释得不合理。庚申年为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王安石在元丰二年被任 ...

首先感谢参与辨证,关于齐安,我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我是六十年代人,不是老人们说,我怎么知道石溪有阴安、齐安之说。我查证中发现过去有人篡改我们这地方的历史,后来人们没有去研究,一直抱书去解读,加之每一个人的阅读面有限,也没有人去认真辨识,您提的几个问题,我抽时间会给出答案。

渡航 发表于 2017-3-17 11:56:16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7 09:52
另外,从时间上也可以看出王安石的诗您解释得不合理。庚申年为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王安石在元丰二年被任 ...

王安石在石溪是无可争辨的,我有大量根据,我会一篇王安石在石溪。

渡航 发表于 2017-3-17 12:02:04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7-3-17 12:08 编辑

首先,王安石当舒州通判是不争的事实,二、王安石写过咏浮山诗,浮山周边只有石溪镇,总要吃住,有史料记载。三、宋朝石溪设镇和务,镇和务归转运通使和通判管辖,由朝廷任用,有宋史可查的。四、当时石溪是个水码头,相当于现在高速路上的服务区,南来北往的客人都有,不奇怪,五、有地方传说。六、黄庭坚、苏轼、欧阳修等来过这里,并且有许多宋代官员在浮山留有石刻可查。七、石溪设镇不是突然冒出来,总有历史沿革。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7 12:46:56

您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另外,王安石是皇祐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的,《庚申游齐安院》写于1080年,中间差了30年,而且王安石关于齐安的诗有好几首,您也可以读读

渡航 发表于 2017-3-17 22:58:25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7-3-17 23:07 编辑

江右遗老 发表于 2017-3-17 12:46
您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另外,王安石是皇祐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的,《庚申游齐安院》写于1080年, ...
先回答您第一个问题:刘氏宗族在这里封侯。这里现在刘姓不多,而带刘字地名有许多,刘坂、刘园、刘塘、刘门等等,这名称很多。柳峰山应该叫刘家(ga)封,是读音所误,为刘封。牛山,不是您说的典故,我在中华诗词论坛已讨论过,与诗的意境不符,应该“刘”山,而写牛山。因为是怀旧之作。如果有有妥,当面请教!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石溪齐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