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出人,桐城出名”一说十大错误论据
枞阳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枞阳出人,桐城出名。“枞阳出人”并没什么问题,毕竟老桐城南乡文化底蕴深厚,文人雅士众多。“桐城出名”也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这是事实。而两句原本都没有问题的话联系到一起就有问题了,语意因此变得十分暧昧,这弦外之音不仅有酸涩、挑衅的味道,而且很容易让外人产生误解。有和桐城毫无瓜葛的老桐城名人吗?我想就连刘大櫆和吴汝纶这样典型的今枞阳人也不能这样说吧,更何况其他“非典型枞阳人”(某些有争议的名人)呢?桐枞原是一家,世家大族居住并无绝对的界限,岂能一概而论谁桐谁枞。我接触过不少枞阳老乡,对这问题也曾展开过探讨,因此对他们常列举的一些论据有些了解,而在我看来那些支撑这句话的论据很多是值得商榷的,有些甚至可以说就是错误的,枞阳的乡亲有兴趣可以留意一下。1、桐城派三祖都是枞阳人
刘大櫆是老桐城人今枞阳人,而方姚和今桐城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姚鼐家族世居桐城,属于桂林方氏的方苞虽生活于南京,但一直以桐城人自居,在其很多作品中常署名“龙眠方苞”。
??2、桐城派三祖都生于枞阳
只有刘大櫆生于枞阳,方苞生于南京六合,姚鼐生于桐城县城。
??3、桐城派作家大多是枞阳人
桐城派作家中并不都是桐城籍(含枞阳)的,更多的还是外地人。在桐城籍的代表作家中,毫无争议属于今枞阳的只有刘大櫆和吴汝纶二人。其他桐城籍作家要么属于今桐城,要么和两地都有渊源。毫无争议属于今桐城的有戴名世、刘开、方东树、方宗诚、戴钧衡、马其昶等;和两地都有渊源的是方苞、姚鼐、姚莹、姚永朴、姚永概。其中,方苞一世祖、宗祠、祖坟都在桐城,其本人生活在南京,回桐城祭祖多居住在县城风仪里祖屋,今址尚存。姚鼐一世祖生活在枞阳麻溪,从五世祖姚旭开始迁入县城,其后人文蔚起,皆在县治。姚鼐为十六世,在桐定居的第十二代,其故居惜抱轩前姚鼐手植银杏树尚在;姚莹为十八世,在桐定居的第十四代,故居慎宜轩尚在;姚永朴兄弟为二十世,在桐定居的第十六代,故居也即慎宜轩。
??4、桐城派作家大多出生于枞阳
只有刘大櫆和吴汝纶二人生于枞阳,方苞生于南京六合,其他如戴名世、姚鼐、姚莹、姚永朴、姚永概、刘开、方东树、方宗诚、戴钧衡、马其昶等都生于桐城。
??5、桂林方氏都是枞阳人
桂林方始迁地是桐城县城的凤仪里,今址尚存。桂林方氏由桐城走向全国,扬名天下,成为仅次于孔府的中国第二大文化世家。宗祠在桐城、一世祖在桐城、十世以前的祖坟都在桐城。
??6、麻溪姚都是枞阳麻溪人
麻溪姚的绝大多数名人都是出生于桐城县城,到姚鼐、姚莹的时候,姚氏家族在桐城已经繁衍生息了数百年,传承十几代人了,而其祖上在北乡麻溪生活了不过五代而已。以姚鼐为例,生于桐城、成长于桐城,家族传承到姚鼐的时候已是在桐定居的第十二代,自五世祖姚旭迁居桐城算起已有三百余年。
??7、高甸吴都是枞阳高甸人
高甸吴的重要代表人物吴汝纶是会宫老桥人,另一重要人物吴越生活在桐城县城,故居尚存。
??8、桐城姓刘的都是枞阳陈家洲人
刘大櫆是陈家洲人,不能因此臆断其他刘姓名人也是此处人。开桐城明代科举先河的刘莹是今桐城麻山人,姚门四子之一的刘开是今桐城孔城人,故居尚在。
??9、桐城因枞阳成名
除了桐枞共有的桐城派名人,桐城还拥有秦末谋士范增、汉代大司农朱邑、晚唐诗人曹松、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一代名伶严凤英等。
??10、“枞阳出人,桐城出名”一说由来已久
其实这只不过是二十年前吴汉卿的个人观点而已,谈何由来已久。 这是桐城与枞阳的文化之争,我个人无从考证。
我想,至少有一点,以上观点可能还存在片面。
发出此贴,意在针对事实谈观点,没有任何挑起枞阳与桐城矛盾之嫌,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但是毕竟有“桐城派”一说,这是事实,也有枞阳人的功勋,这也是事实
所争论的一点就是:文化功勋孰大孰小而已。 呵呵 早有听说枞阳出人 桐城出名啊 哎 看人家桐城现在发展不错啊 不知道跟这个可有关系 枞阳出人 桐城出名 其实枞阳、桐城本是一家。枞阳出人也好,桐城出人也罢,本都是褒义的,但这刻意人为划分比较,确实不妥。 楼主的帖子很公正很现实,这就是文人的态度! 引用第4楼匿名用户^_^于2007-09-19 20:43发表的:
其实枞阳、桐城本是一家。枞阳出人也好,桐城出人也罢,本都是褒义的,但这刻意人为划分比较,确实不妥。
是啊,是啊! 唐(公元618——907年)唐初枞阳县仍名同安县,属同安郡。贞观元年(627年),属淮南道舒州。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同安县迁治山城(今桐城市区东部),下枞阳城废为桐城县属镇。天宝元年(742年) 属淮南道同安郡。
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辖33里。
民国36年(1947年)12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初驻钱家桥,后迁会宫余街、项铺镇白石),1949年10月10日,继迁驻汤沟镇,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
民国38年04月15日,根据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布,重新调整区划,桐庐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驻安庆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49年,02月18日划桐城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置县。桐庐县属皖西第二专署。
1951年,02月24日更名为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5年,07月01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人民政府(l988年9月安庆地区与安庆市合并)。
确实枞阳出了不少人,只是当时我们都是老桐城,这些名人最终被注册为桐城人。
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只有接受 枞阳再怎么争,也是烂泥上墙 谢谢楼主!!!!!! 引用第5楼胡畴雨于2007-09-19 20:52发表的:
楼主的帖子很公正很现实,这就是文人的态度! images/back.gif
枞阳毕竟是后来有的名字,后娘生的嘛! 真实,才叫历史! “其中,方苞一世祖、宗祠、祖坟都在桐城,其本人生活在南京,回桐城祭祖多居住在县城风仪里祖屋,今址尚存。”
不准确,方家宗祠在今天的浮山,有方家祖坟山。桐城祖屋是发迹后在桐城置的家业。就像今天的我们在枞阳买屋一个样。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