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助学金”为“勤工助学岗位”
国家拿出大量的资金,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金”,受到民众的拥护。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日益突出,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一是贫困造假。获得助学金的前提是贫困。何为贫困?怎样认定?不同生源地的标准如何平衡?面对众多的贫困证明材料,校方无从下手,真假难辨。使得“造假得益,诚实受损”的现象和事实多有存在。“假作真时真也假”,这是对真正贫困生的最大不尊重。
二是滋长依赖心理。生活保障制度的优越,也会导致懒汉的产生。助学金的发放,如果助长了“等、靠、要”依赖性的增强,那是教育的失败。贫穷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解决,唯有自立、自强、自尊的人,才能真正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现在高校中,为了获取助学金,“争穷”已不是个别现象。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贫穷还好逸恶劳;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改变贫穷面貌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败坏风气。助学金要用在刀口上,解贫困生的燃眉之急。但由于贫困生认定缺乏客观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轮流当贫困生”、“用助学金搓一顿”。 值得一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