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枞高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网上信息简本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2月14日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工程已于2016年2月4日~2016年2月22日对本项目建设概况进行了第一次公示,现针对本项目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进行第二次公示。一、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工程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安庆市、铜陵市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项目的建设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战略规划,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等区域组团建设,改善沿线地区出行条件,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缓解既有高速公路交通负荷,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规模效益的重要举措。
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工程路线起于肥西县高店乡葛代郢附近,顺接德上高速公路淮南至合肥段,自北往南延伸,经江夏店西,在金冲附近跨越G312,胡塔附近跨越宁西铁路,建设村东下穿既有合武高铁桥孔,经紫蓬山风景区西、金牛西、六。合东、洪桥西、界河西,经舒城县秦家桥东、花城遗址西,在干汊河西南侧跨越杭埠河,经阙店东、枫香树、汤池北,在汤池东南侧穿越岐岭,经桐城市大关西,在吕亭北、东北及东侧相继与G206、合九铁路、合安高速公路交叉,在孔城东跨越孔城河,经枞阳县麒麟东、十字、双庙,在会宫程家老屋附近接德上高速公路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路段,全长约133.74公里。
采用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标准,路基宽26米。本工程投资估算总金额为97.1974亿元。自2016年底开工,2019年底建成通车。
二、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1、施工期主要污染物
(1)空气污染物:对空气环境的污染来源包括平整土地、铺浇路面、材料运输、装卸等环节产生的扬尘,机械车辆的尾气,沥青路面铺设时产生的沥青烟以及河道底泥的影响。
(2)噪声:施工噪声主要来自各种土方开凿,施工建设等机械噪声。噪声值较高,声功率级在100dB(A)左右。
(3)废水:施工生产污水主要包括含悬浮物较高的泥浆废水和清洗修理机械等产生的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悬浮物。
(4)固体废物: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中,以厨余垃圾和各类包装垃圾为主,其成分有残余食物、废玻璃、纸张、以及塑料和橡胶等石化合成材料。施工建筑垃圾主要是桥梁工程产生的废弃石料、混凝土以及破损的预制构件,还有拆迁产生的残破砖瓦、废弃钢筋、电缆和木料等。
2、营运期主要污染物
(1)大气污染物:各种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主要空气污染物是NO2等。
(2)废水:运行车辆所泄漏的石油类物质,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沿线河流。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物为COD、石油类、SS等。
(3)噪声:主要是交通噪声。
(4)固体废物:沿线车辆随意丢弃的果皮、纸张和塑料包装等。
三、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空气污染控制措施:居民区附近施工场地周围设置防尘网,在4级以上的大风天气禁止路面开挖和建筑拆除施工,临时堆土和建筑拆料的堆放应予以覆盖或做表面固化处理。运输道路应定时洒水,在经过村庄密集地区要加强洒水密度和强度。运送散装含尘物料的车辆,要用蓬布苫盖,以防物料飞扬。对运送砂石料的车辆应限制超载,不得沿途洒漏。粉状材料应罐装或袋装,并盖篷布。
(2)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制订施工计划时,应尽可能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除此外,高噪声施工时间尽量安排在日间,减少夜间施工量。
(3)施工废水污染控制措施:泥浆水和修理机械产生的含油污水经沉淀池、隔油池收集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抑尘。施工期隔油池、化粪池做好防渗措施,避免污染地下水源;在挖掘现场将设截断槽,以防止雨水从暴露的土壤表面流出;将采取围挡加防水油毡隔离措施;注意天气预报,在有降雨预报时对露天堆放的施工材料、土堆、沙堆和回填物将尽量保持遮挡,确保所有的斜坡和土堆得到临时覆盖。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和有关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的规定,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有关规定。在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过程中,根据需要设置容量足够的、有围栏和覆盖措施的堆放场地和设施,分类存放,加强管理。外运的弃土以及建筑废料应运至专门的建筑垃圾堆放场;生活垃圾应及时集中清运。
2、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
(1)大气环境:加强公路两侧绿化,控制废气向周围环境扩散。加强道路管理及路面养护,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
(2)水环境:建设单位应与设计单位做好沟通,在设计阶段做好路面径流的排水设计。当有油类等危险品进泄漏时,要紧急通知公路管理部门、公安、环保、消防等有关部门,以便采取紧急应救措施。同时要及时用吸油材料、隔油围栏进行清理,使事故产生的危险减小到最小。
(3)声环境:拟对公路沿线敏感点采用安装声屏障和通风隔声窗防治措施。在采取隔声措施后,敏感点处声环境《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4a类、2类标准,室内声环境可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中的起居室噪声标准。
(4)固体废物:在道路沿线设置分类垃圾箱,由专人负责垃圾收集工作。垃圾收集后,委托市政环卫部门统一外运、集中处置。
四、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本项目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做好相应的环保措施,严格执行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项目建设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比较小,对所在区域内环境现状的改善将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本项目从环保角度是可行的。
五、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主要是项目附近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附近的居民。主要事项包括您是否赞同本项目的建设、是否同意该公路的选线走向、认为施工期营运期所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是什么、如何减缓项目建成后的交通阻隔影响等。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为:自公示之日起10个工作日。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可通过电子邮件、信件、电话等方式与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联系,发回公众参与调查表、回函或提交书面意见等。
七、建设单位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名称: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联系人:周工
联系电话:0551-65371511
八、承担评价工作的环评机构名称及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环评资质:国环评证甲字第1051号;
联 系 人:张工
联系电话:010-87162828-686
电子邮箱:gszhl@foxmail.com 国环评证 甲字 第1051号
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单位: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二〇一六年三月 1 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工程
2)建设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建设地点: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六安市舒城县、安庆市桐城市、铜陵市枞阳县。
4)建设性质:新建。
5)建设规模:高速公路。
1.2 工程简况
本项目地处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六安市舒城县、安庆市桐城市、铜陵市枞阳县境内,路线起于肥西县高店乡葛代郢附近,顺接德上高速公路淮南至合肥段,自北往南延伸,经江夏店西,在金冲附近跨越G312,胡塔附近跨越宁西铁路,建设村东下穿既有合武高铁桥孔,经紫蓬山风景区西、金牛西、六,合东、洪桥西、界河西,经舒城县秦家桥东、花城遗址西,在干汊河西南侧跨越杭埠河,经阙店东、枫香树、汤池北,在汤池东南侧穿越岐岭,经桐城市大关西,在吕亭北、东北及东侧相继与G206、合九铁路、合安高速公路交叉,在孔城东跨越孔城河,经枞阳县麒麟东、十字、双庙,在会宫程家老屋附近接德上高速公路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路段,全长约133.74公里。
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战略规划,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2) 项目的建设是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等区域组团建设,改善沿线地区出行条件,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
(3) 项目的建设是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缓解既有高速公路交通负荷,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规模效益的重要举措。
2 项目环境影响
2.1 生态环境
2.1.1 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
项目选线区域地貌形态可分为淮河冲积平原和江淮波状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地形起伏不平,地面标高为17.0~50.0m之间,由北向南渐高,其间发育有较多岗间河流,河流断面呈“V”型。江淮波状平原岗坳相间,地面标高21.0~90.0m左右,地形由江淮分水岭向两侧倾斜。根据工作区地貌形成的基本特征与成因类型及时代,项目区内微地貌单元进一步可分为河漫滩及一级阶地。
1)生态环境现状
项目区土壤主要有黄棕壤、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四大土类的九个亚类,其中以黄棕壤和水稻土两大类分布最为广泛,黄棕壤约占土壤总面积的22%,水稻土约占74%以上。
项目区域植被属亚热带至暖温带过渡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舜耕山、八公山、上窑山等丘陵和平原上的原始植被经人为垦殖,已荡然无存。现存人工植被(次生植被)大多为建国后营造,沿山脊山坡分布着以刺槐、侧柏、黑松、麻栎等树种为主组成的混交林。平原地区主要为农村四旁植种的椿、杨、柳、楝、桑、梓、榆、枣、中槐、刺槐、泡桐等树木组成。目前,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林草覆盖率为16.1%,寿县林草覆盖率为16.4%,肥西县林草覆盖率为15.6%。农田植被以小麦为主,其次是水稻、油菜、玉米、高粱、棉花,其次还种植油菜、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和各种瓜物。
本项目沿线区域人口较密集,开发历史悠久,开发强度较大,人类活动频繁。项目沿线没有国家、地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也没有大型兽类动物分布。项目沿线分布的动物均为常见种类,如猪、牛、马、羊、兔、老鼠、壁虎、黄鹂、蜥蜴、蛇等。另外,在池塘、河流及河汊分布有水生动物,如鲤鱼、鲫鱼、鲲子、青蛙、龟、河蚌、蟹、虾等。
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实地调查和与当地有关部门了解评价区内未发现野生动物和珍贵植物。
拟建项目用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
2.1.2生态影响
通过调查,拟建公路占用林地使林地植被遭受部分破坏。从调查结果来看,可能受到项目影响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人工林及农田植被等等。
生物量损失包括地植被生物损失量,农田植被生物损失量估算。本项目施工沿线具有多年形成的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根据现场调查,在工程影响范围内,受工程影响的植被均属一般常见种如马尾松、松柏、杉木等,其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区域内植物种群消失或灭绝。工程影响范围是线条状,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损失面积相对于沿线地区是少量的。
临时占地的植被损失将在施工活动结束后有条件的予以恢复和补充,公路绿化又将弥补部分损失的生物量,因而,施工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施工期1.5年时间内,将由项目业主按临时用地标准给予补偿,施工结束后还地复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短时、有限的。
公路建成后,边坡绿化会补偿部分生物损失量。路段内的生物会自成系统,由于人为干扰较少,部分道路两旁的人工草木和地方优势草类将共栖共生,发育优良。总之,该公路的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的影响不甚明显。
2.1.3 生态保护措施
(1)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建议
依据国家和安徽省土地管理法及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工程实际,对本工程占用的沿线地区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提出如下保护措施,重点是对耕地补偿和基本农田调整、补划的要求。
(2)生态和人群健康问题
① 施工期高填深挖工程破坏地形、地貌,毁灭植被,侵占各种农副业用地,导致地表裸露,改变土壤结构,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应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禁止施工人员破坏植被和随意猎捕野生动物,尽量减弱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② 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应有卫生医疗条件保障,应制定完善的卫生监督管理措施系统,做好防疫工作。对施工人员加强卫生环保教育,定期检查身体与卫生设施。
③ 施工营地和施工场地可能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施工场地照明应加强管理,以免影响居民生活和休息。
(3)工程环保措施
① 雨季施工措施
施工单位应按设计要求随时跟建设单位联系,及时掌握天气状况,事先了解降雨时间和特点,以便在雨季前将填铺的松土压实,并做好防护措施。
优先安排路段石方工程、填挖工程量小且运距短的土方工程,对高填方路段,应设计必要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地面开挖后尽可能减少地面坡度,除去易于侵蚀的土垄背。
此外雨季施工要做好场地的排水工作,保护排水沟原畅通。
② 坡面工程措施
全线路基多填方,路基边坡易受冲刷,为保证路基边坡稳定需进行必要的防护。初步设计采用的路基防护和排水措施可保证路基边坡稳定,防止坡体崩塌。 2.2水环境
2.2.1水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
(1)沿线主要跨越河流
拟建项目跨越淠河总干渠、丰乐河、杭埠河、舒庐干渠拟建项目所跨水体均为Ⅲ类水体。
(2)沿线水库调查
拟建公路沿线水库情况见表4.4-2
表4.4-2 拟建公路沿线水库情况一览表
序号 经过河流名称 行政隶属 备注
1 光明水库 合肥市肥西县 ——
2 五岭水库 安庆市桐城市 ——
3 麒麟水库 铜陵市枞阳县 ——
4 高庄水库 铜陵市枞阳县 ——
2.2.2 施工期对水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对沿线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包括跨河桥梁施工、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预制厂及拌合站生产废水排放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
(1)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作业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拟建公路主要跨河桥梁有淠河总干渠大桥、丰乐河大桥、杭埠河大桥、舒庐干渠大桥等。
(2) 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路基的填筑以及各种筑路材料的运输等,均会引起扬尘,施工产生的粉尘影响是难免的。而这些尘埃会随风飘落到路侧的水体中,尤其是靠路较近的水体,将会对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本项目所处地区地形复杂,拟建公路部分路段依山傍水,沿线水系较多,小流量水系环境容量较小,施工过程当中扬尘、粉尘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此外,一些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物质等在其堆放处若保管不善,被雨水冲刷而进入水体也将产生水环境污染。
因此在施工中应根据不同筑路材料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保护管理措施,尽量减小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3) 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影响分析
拟建工程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各施工营地,由于各施工营地使用期长,施工人员相对集中稳定,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周边水体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工程施工工地生活区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中的相应指标。如果直接排入容量较小、流速较缓、自我净化能力比较低的河流,会导致其水体质量在短期内降低。本项目沿线河流属沅江水系,主要以锦江、舞阳河等及其次一级水系为主,沿线地势高低起伏,兼有河谷阶地、丘峰洼地、峰丛谷地、低山峡谷、中山峡谷等多种地貌。总体来说沿线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山涧溪水等小流域水系较发育,如遇雨季,雨量较大,污水必被冲刷而进入沿线次一级水系,并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排泄,最终造成较低处的主体水系的水质污染。为减少生活污水对沿线河流水质的影响,应对河流附近的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方可排放。由于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仅限于施工期,时间上相对而言是短暂的,对于本项目而言,山涧溪水等小流域河流众多,而污水排放比较分散,且水量不大,为避免对水体的污染,建议设置化粪池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排放,沉淀后的污泥可定期清理用作农家肥。
2.2.3 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
拟建公路建成营运后,随着交通量的逐年增加,沉降在路面上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物、汽车泄漏的油类以及散落在路面上的其它有害物质也会逐年增加。上述污染物一旦随降水径流进入水体,将对水体的水质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以及养护工区等沿线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洗车废水等排放也会对局部水体造成污染。
(1) 路(桥)面径流水环境影响分析
营运期路面径流对地表水体的污染主要表现在跨河路段桥面径流对所跨越河流水质的影响。高速公路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桥面污染负荷比较一致的情况下,降雨初期,桥面径流污染一般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降雨一段时期后,污染会逐渐降低。
(2) 沿线设施污水排放对水体的影响分析
拟建公路沿线设施包括管理、养护、服务及收费等设施,本项目全线设有服务区2处、养护工区4处、管理分中心1处、匝道收费站7处。
2.2.4水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1) 施工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 桥梁桩基础工程尽量选在枯水期施工,应尽量避免在汛期时桥涵桩基础的施工。
② 工程承包合同中应明确筑路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的运输过程中防止洒漏条款,堆放场地不得设河流附近,以免随雨水冲入水体,造成地表水污染。河流两岸汇水范围内不得堆放或倾倒任何含有害物质的材料或废弃物,也不得取土和临时弃渣。
③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有害物质堆放场地应设围挡措施,并加蓬布覆盖以减少雨水冲刷造成污染。
④对采用钻孔桩基础施工的跨河桥梁,严禁将桩基钻孔出渣及施工废弃物排入地表水体,桥墩施工区附近设置必要的排水沟用以疏导施工废水,排水沟土质边坡及时夯实。
⑤施工废水和隧道炸药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河流。本工程拟对其采用自然沉降法进行处理。在大桥、隧道及工程沿线施工工区各设一座简单平流式自然沉淀池,废水由沉淀池收集,经酸碱中和沉淀、隔油除渣等简单处理后,主要污染物SS去除率控制到80%,pH值调节至中性或弱酸性,油类等其它污染物浓度减小。废水尽量循环回用,以有效控制废水超标排放造成当地的水质污染影响问题。
(2) 含油污水控制措施
采用施工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的方案进行含油污水的控制。
① 尽量选用先进的设备、机械、以有效地减少跑、冒、滴、漏的数量及机械维修次数,从而减少含油污水的产生量。在不可避免的跑、冒、滴、漏过程中尽量采用固态吸油材料(如棉纱、木屑、吸油纸等),将废油收集转化到固态物质中,避免产生过多的含油污水,对渗漏到土壤的油污应及时利用刮削装置收集封存,运至有资质的处理场集中处理。
② 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尽量集中于各路段处的维修点进行,以方便含油污水的收集;在不能集中进行的情况下,由于含油污水的产生量一般不大于0.5m3/d,因此可全部用固态吸油材料吸收混合后封存外运。
③ 在施工场地及机械维修场所设平流式沉淀池、含油污水由沉淀池收集,经酸碱中和、沉淀、隔油、除渣等简单处理后,油类等其它污染物浓度减小,施工结束后将沉淀池覆土掩埋。
④ 对收集的浸油废料采取打包密封后,连同施工营地其它危险固体废物一起外运的处理措施,外运地点选择附近具备这类废物处置资质的处置场。
(3) 生活污水、垃圾控制措施
鉴于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施工人员的分散性和临时性,流动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太大,因此对生活污水做到一级排放有很大难度。根据以上情况,为防止施工期生活污水排入沿线水体,对公路沿线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采用以下措施:
① 施工营地尽量远离河流及水塘集中分布地段,尤其是锦江、木莲溪河等敏感水体。
② 施工人员的就餐和洗涤采用集中统一形式进行管理,如集中就餐、洗涤等,尽量减少产生生活污水的数量。洗涤过程中控制洗涤剂的用量,以减少污水中洗涤剂的含量。
③ 在施工营地附近设化粪池,将粪便污水和餐饮洗涤污水分别收集,粪便用于肥田,餐饮洗涤污水收集在化粪池中处理,达到农灌水质标准后用于农灌。化粪池委托沿线村民定期进行清掏,施工结束后将化粪池覆土掩埋。
④ 不能随意向沿线河流倾倒、排放各种生活污水,尤其是锦江和木莲溪等水体,不能在以上区域附近堆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⑤ 生活垃圾装入垃圾桶定时清运或设垃圾坑发酵后用于肥田。垃圾坑施工结束后用土掩埋,破坏地表植被的,要恢复植被。
(4) 隧道堵、防水设计
根据对全线隧道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本线隧道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少,尽管如此,设计将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如果当隧道工程可能存在疏干地表水且影响到该区域生活用水,破坏地表生态环境的情况时,设计将采取对地下水限排的措施,通过对围岩注浆堵水、结构全封闭限制排水等多种技术手段,控制地下水的排放,以减小隧道工程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影响,保护该区域的水资源。
2.营运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营运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服务区和收费站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停车区等道路辅助设施冲洗废水,路面沉积物被雨水径流冲刷进入沿线水域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以及危险品运输事故风险。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及其汇水范围内不得设置服务区和停车区,其它不在水源保护区的辅助设施,需要视污水量排放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在污水处理设备运行及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使污水处理设备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因此,对本项目的服务区、停车区和收费站提出如下要求:
(1) 建议与污水处理设施供应商签订协议,委托设备生产厂家负责营运期的后续服务工作。
(2) 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及维修养护,并对维修养护和检查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3) 为准确控制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建议营运管理单位配备一个能够掌握化验技术的管理人员,定期将处理后污水送至有监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以便及时掌握污水处理设备出水(尾水)的水质情况,并应建立污水处理台帐。
(4) 应加强公路排水设施的管理,维持经常性的巡查和养护,本项目部分路段处在山岭重丘区,地形复杂,沿线小流域水系发达,地势起伏,河流河道狭窄、坡降大,雨季时水量大、流速急,如果污染物进入水体,会迅速扩散汇入较大河流,虽然相应河流稀释作用会加大,但仍有影响敏感水体水质的可能,因此对跨河路段应重点管理,要及时修复被毁坏的排水设施。 2.3 环境空气
2.3.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所在地无大型工矿企业、大气环境质量较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结合本项目道路沿线居民点分布特点,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主要是沿线的城镇居民点以及沿线大的村庄。
2.3.2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
公路施工期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扬尘、粉尘、沥青烟,还有少量苯并芘。扬尘和粉尘主要来源于沥青混凝土和灰土的拌和,以及材料运输撒落和运输产生的二次扬尘。沥青烟和苯并芘产生于沥青的熬制、搅拌和路面铺装。
(1) TSP影响分析
① 灰土拌合产生的尘污染
② 散体材料储料场
③ 散体材料运输
④ 施工便道
(2)沥青路面施工对沿线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工程计划修建沥青结构面层。沥青混凝土拌和站的生产工艺分为化油系统和沥青混凝土拌和系统两大部分,沥青混凝土拌和站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粉尘和沥青烟。本评价采用类比分析法分析沥青烟达标排放要求。
2.3.3 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
(1) 扩散模式的选择
本评价采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推荐的模式,对工程项目两侧污染物的浓度进行预测评价。
(2) 预测模式中的参数确定
① 预测污染物在风向与道路夹角90(垂直)和0(平行)两种情况下的扩散情况。
a)评价区域累年平均风速分别取1.9m/s、2.0m/s。静风风速为1.0m/s。
b) 计算中大气稳定度类别选取D类。
② 有效源排放高度推荐线主线部分取平均值5.5m(含尾气管高度0.5m)。
③ 其他参数的选取主要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的数值。
(3) 污染物NO2扩散浓度预测结果及分析
拟建公路推荐路线方案营运初期、中期和远期的NO2扩散浓度计算结果见表4.5.2-1。表中列出了在D类稳定度下距路中心线200m范围内,分别按风向与道路夹角为90和0两种情况时的高峰小时浓度值和日均小时浓度值。
(4) 拟建公路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评价
本评价采用“以点(段)代线”的方法,通过对代表性区(段)的评价,来概括反映拟建公路沿线两侧未来的污染状况。将拟建公路汽车尾气中NO2预测浓度与背景浓度线性叠加即为拟建公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预测结果。
(5) 服务区、收费站餐饮污染物排放影响分析
根据项目工可报告,拟建公路共设服务区2处、管理分中心1处、养护工区3处、匝道收费站7处。
为过往司乘人员、工作人员的就餐需要,服务区、收费站均设有餐厅、厨房,根据各餐厅的服务功能和人员数量可确定各餐厅的规模均为中型。为使油烟达标排放,各餐厅必须加装油烟净化设施,确保达到国家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2.0mg/m3、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为75%的基本要求。
(6) 隧道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
营运期隧道影响主要是汽车尾气给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3.4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1.施工期环境空气质量保护措施
(1) 本项目水泥稳定碎石拌和及混凝土拌和均采用站拌工艺,影响主要集中在装卸料、堆料及拌和过程中,因此要求,料场、拌和站应设置在居民点下风方300m以外,土方、水泥和石灰等散装物料运输、临时存放和装卸过程中,应采取防风遮挡措施或降尘措施,拌和设备应进行较好的密封,并加装二级除尘装置,对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劳动保护。
(2) 水泥稳定碎石拌和、桥梁工程等集中作业场地,未铺装的施工便道在无雨日、大风条件下极易起尘,因此要求对施工场地定期洒水,缩短扬尘污染的时段和污染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起尘量。同时对施工便道进行定期养护、清扫,保证其良好的路况。
(3) 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卫生防护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确保其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4) 施工过程中受环境空气污染的最为严重的是施工人员,施工单位应着重对施工人员采取防护和劳动保护措施,如缩短工作时间和发放防尘口罩等。
(5) 施工营地餐饮应按地方环保部门规定,使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
2.营运期环境空气质量保护措施
(1) 建议结合当地生态建设等规划,加强路域绿化,可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并选择当地适用的树草种。这样即可以净化吸收机动车尾气中的污染物、道路粉尘,又可以美化环境,改善路容。
(2) 建议规划部门在制定和审批城镇建设规划时,对在公路附近建设住宅、学校等加以限制。
(3) 建议实施上路车辆的达标管理制度,对于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不允许其上路。另外,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燃料的改进,也将会有助于降低公路汽车尾气的影响。
(4)建议在隧道通风口和隧道入口周围选择生命力强、耐污染的树种。
2.4 声环境
2.4.1 声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
本工程区段内无大型工矿企业和大中城市,沿江分布有少数村镇,人口较少,声环境质量较好,环境噪声背景值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1类标准。
结合拟建公路沿线居民点分布特点,本项目评价范围内声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沿线的城镇居民点以及沿线大的村庄。
2.4.2 施工期噪声影响及防治措施
本工程施工场地昼间施工对其附近居民点影响较小,但夜间各场地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点均有一定的影响。本工程施工中,应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并对设备定期维修、养护;对闲置不用的设备及时关闭;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混凝土搅拌站等强噪声源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并采取适当降噪措施。按规定操作机械设备,文明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夜间尽可能不用高噪声设备;物料进场要安排在白天进行。强化施工期噪声环境管理,避免噪声扰民事件发生。
2.4.3 运营期噪声影响
根据拟建公路工程特点、沿线的环境特征,以及工程设计的交通量等因素,本评价采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中提出的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进行预测。地面任何一点的环境噪声是指线声源传至该点时的噪声能量与该点背景噪声能量的叠加。
2.4.4 声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 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振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应加装减振机座,固定强噪声源应考虑加装隔音罩(如发电车等),同时应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运转,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2) 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辐射高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距辐射高强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除采取戴保护耳塞或头盔等劳保措施外,还应适当缩短其劳动时间。
(3) 筑路机械施工的噪声具有突发、无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据调查,施工现场噪声有时超出4类噪声标准,一般可采取施工方法变动措施加以缓解。如噪声源强大的作业可放在昼间(06:00~22:00)进行或对各种施工机械操作时间作适当调整。为减少施工期间的材料运输、敲击、人的喊叫等施工活动声源,要求承包商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
(4) 对距居民区480m以内的施工现场,噪声大的施工机具在夜间(22:00~06:00)停止施工。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工点,施工单位应视具体情况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取得联系,按规定申领夜间施工证,同时发布公告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支持,并采取临时声屏障等防噪措施。在施工便道50m内有成片的居民时,夜间应禁止在该便道上运输建筑材料。
(5) 经过居民点应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并加强施工期噪声监测,必要时采取临时降噪措施。
(6) 建设单位应责成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标明张布通告和投诉电话,建设单位在接到报案后应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环境纠纷。
2.营运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① 对于营运中期环境噪声预测超标的敏感点均推荐采取降噪措施。
②由于拟建公路沿线部分敏感点地处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居民点少房屋分布散,无学校。主要采用通风隔声窗。
③ 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执行限速和禁止超载等交通规则,在通过人口密度较大的村镇路段附近设置禁鸣标志,以减少交通噪声扰民问题。
④ 加强拟建公路沿线的声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工作,对可能受到较严重污染的敏感点实行环境噪声定期监测制度,根据因交通量增大引起的声环境污染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
⑤ 经常养护路面,保证拟建公路的良好路况。
⑥ 结合当地生态建设规划,加强拟建工程征地范围内可绿化地段的绿化工作。对路堤边坡、排水沟边及立交路段等进行统一的绿化工程设计,公路村庄路段两侧在可能情况下营造多层次结构的绿化林带,使之形成立体屏障,加强对交通噪声的阻隔、吸收作用。同时尽量利用村镇与公路之间的闲散空地营建四旁林。
⑦ 建议沿线城镇在进行长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拟建公路交通噪声的影响,特别是学校、医院、疗养院等特殊敏感建筑规划建设时要留有余地。如不可避让需建设上述敏感建筑物时,应自行采取降噪措施。
2.5 固体废物
2.5.1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评价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废弃的建筑垃圾、废弃土石方、生活垃圾等,其主要成分为沙石、混凝土块、水泥块、砖头瓦块、土石方、泡沫塑料、玻璃陶瓷碎片、菜叶、菜梗等,这些固体废物往往存在于施工营地、沥青搅拌站、混凝土搅拌站等附近。
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以及施工时间、施工人员数量、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人均垃圾产生量按1kg/d计,计算出整个施工期生活垃圾发生量约为930t,其垃圾产生量详见表2.5-1。
表2.5-1施工期工程生活垃圾发生量
工程内容 高峰期施工人数(人) 施工时间(天) 垃圾产生量Kg/d 总量(t)
主体工程 1200 630 1200 756
辅道工程 200 270 200 54
沿线设施 400 300 400 120
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项目的沿线设施如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以及航道管理站等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根据各生活垃圾产生场所的人员估算,人均垃圾产生量按1kg/d计,本项目沿线设施的垃圾发生量为167.9t/a。
2.5.2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公路沿线主体工程、辅道、沿线设施等施工场地内的固体废弃物若不妥善处理,垃圾聚集于沿线地区,将影响环境美观,同时垃圾和建筑垃圾进入水体还会恶化水质,对沿线河流的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土石方占用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拟建项目沿线设施生活垃圾若不妥善处置,会影响景观,污染空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施工营地、施工场地附近设置临时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一起由环卫部门运至垃圾处理场填埋处理;施工期施建筑垃圾部分用于场地回填,不能利用部分与土石方置于弃渣场处理;营运期在拟建项目各沿线设置垃圾收集桶收集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别送往临近的乡镇或现有垃圾处理场处置。采取上述措施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很小。
3 环境经济损益
本项目总投资97.1974亿元,其中环保投资3亿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30.86%。
4 环境风险
拟建公路整体位于安徽省境内,全长133.74km。本项目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事故对沿线村庄等敏感点及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预测拟建公路建成后,公路上危险品运输交通事故概率,尤其是在拟建公路跨河桥梁路引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简要分析其危险性,并提出运输管理措施及应急预案建议。本次风险分析,以分析交通事故发生概率为主。
防范危险品运输风险事故的最主要措施是要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部门颁布的危险品运输相关法规。相关法规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保护条例》等。结合公路运输实际,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强对从事危险品运输业主、驾驶员及押运员的安全教育和运输车辆的安全检查,使从业人员具有高度责任感,使车辆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2) 危险品运输车辆在进入公路前,应向当地公路运输管理部门领取申报表,在入口处接受公安或交通管理部门的抽查,并提交申报表。申报表主要报告项目有危险品运输执照号码、货物品种、等级和编号、收发货人姓名、装卸地点、货物特性等。危险品运输车辆一般应安排在交通量较少时段通行,在气候不好的条件下应禁止其上路,从而加强对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进行有效管理。
(3) 实行危险品运输车辆的检查制度,在入口处的超宽车道(一般为最外侧车道)设置危险品运输申报点。对申报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进行“准运证”、“驾驶员证”、“押运员证”和危险品运输行车路单(以下简称“三证一单”)检查,“三证一单”不全的车辆将不允许驶上公路。除证件检查外,必要时应对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如《压力容器使用证》的有效性及检验合格证等,对有安全隐患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在未排除隐患前不允许进入公路。
(4) 考虑到一些司机对高速公路行车环境缺乏认识,在公路入口处向司机发放高速公路安全行车指南。该《指南》应由交通安全专家负责编制,内容包括紧急事故处理办法、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等。
(5) 在收费站入口前100m处设置提示标志牌,提醒危险品运输车辆司机靠边行驶,主动申报和接受检查。危险品运输车辆左前方悬挂有黄底黑字“危险品”字样的信号旗,也可以提醒收费员对危险品运输车辆进行安全检查。
(6) 交通、公安、环保部门要相互配合,提高快速反应、处置能力,要改善和提高相应的装备水平。
5 公众参与
在本工程前期阶段,建设单位、工可编制单位与各相关部门已经做了调查和协调工作。评价单位在建设单位和沿线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下,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了三种调查形式,即个人访谈表、群体访谈、媒体信息公告。本次公众参与调查将调查到的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归纳和汇总成本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1)公众参与个人访谈
(2)公众参与群体访谈
(3)媒体信息公告
6 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公路建成后,可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战略规划,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等区域组团建设,改善沿线地区出行条件,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总体规划、区域发展规划要求,符合项目所在区域总体规划。拟采取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可使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并能够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
本工程施工期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影响,但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管理,其环境影响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污染也随之消失。通过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工作,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的环境监测计划,可以有效降低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评价认为工程设计已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的环境工程设计方案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根据项目建设产生的环境影响情况,本评价又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较好的控制。
从环境保护角度讲,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7 要求与建议
1)在环境保护、拆迁安置等方面依靠沿线各级政府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安徽省有关政策和补偿标准,及时支付各种补偿费用。要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使被征用土地和需拆迁安置居民户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保证他们的生活至少不低于本工程建设前的水平。
2)建设单位加强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管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管理,防止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http://zwgk.tl.gov.cn/web/XxgkNewsHtml/003097127/201603/003097127-201603-00002-266965.html 只有专业人才有发言权。 铜陵市积极为枞阳办事, 铜陵政府网公示了,大家一起努力, 环评意见大多是中性的,已经不错了, 枞阳县有几个出口,分别在哪儿? 小老百姓管不了的事情
回 闲谈乱评 的帖子
闲谈乱评:枞阳县有几个出口,分别在哪儿? (2016-03-05 15:30) images/back.gif浮山X,枞阳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