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航 发表于 2016-1-20 12:25:32

“官腔”哪里找,请到枞阳来

写此文意在抛砖引玉。请朋友读了以后,如有与相关的录音、文字方面资料提供,请联系QQ623322422。表示感谢!

渡航 发表于 2016-1-20 12:25:48

“官腔”哪里找,请到枞阳来
安徽省枞阳县白云中学    吴成立
枞阳也许人们很陌生,但桐城派大家如雷贯耳。桐城派在明清二代对中国文坛影响力最大,桐城、枞阳以前是一个县,1949年划分为二个县,桐城派里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是枞阳籍人士。人们知道桐城派古文雅洁,而不知道桐城派的吟诵之声悦耳动听。因而“官腔”在这里不得不提起。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文件已明确规定了,经典诵读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之一。吟诵是中华民族学习古诗文的传统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延续了千年,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当中受到强烈冲击,使得吟诵被迫中断,中华吟诵在沉寂百年之后,近年来发生变化,随着一些台湾、港澳和海外人士的回归,古诗文吟诵之风又悄然兴起。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唐调”古文吟诵视频录音,为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唐文治先生,曾师从吴汝伦(1840~1903),近代文学家、教育家。字挚甫。安徽桐城人(今枞阳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人),以及唐文治先生的学生箫善芗、范敬宜、陈以鸿的吟诵,其熟耳优美的吟诵声,勾起我对枞阳诗文的传统吟诵的兴趣,又使我回忆起外婆及舅父的吟诵声,虽是师从不同,其调大致相同。于是,我拜访了我的小学老师陈精华老先生,我外公的学生,让他吟诵,并做了录音,随后我又拜访了访安庆、桐城、枞阳、怀宁、东至十多位82岁以上的老先生,最高年龄92岁。可惜枞阳一县内能找会吟诵的先生非常少了。我想一种传承几千年古诗文吟诵方法,将要熄灭,如果不及时抢救,甚为可惜。国家涉危生物都在保护,何况几千年的优雅悦耳的读书声,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因无人传承而灭绝!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吟诵无定调,也无曲谱。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我对桐城文派的诗文吟诵方法得出一些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渡航 发表于 2016-1-20 12:26:05

一、历经语音演变,“平水韵”仍在枞阳口语中留存
六十年前,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是方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官方语言。语音的沿革在我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称呼。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同时随着政权变迁、定都不同、人口迁移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在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区域。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一直为标准音。汉代国语为“洛阳语”,洛阳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在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东晋、南北朝以来,汉人回迁,中原洛阳又称为通用官方语言。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阳读书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朝以洛阳雅音为标准音。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平)汉语语音——北平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明朝建立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洪武正韵》以《中原音韵》为标准音。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佩文诗韵》(又称为平水韵)、《康熙字典》集官话读音,基本形成清代标准音。到民国时期称之为“国语”。枞阳、桐城、铜陵、池州及沿江一带地处南京(旧国都)和安庆(原安徽省省会)之间,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加上桐城文派在明清二朝对文化的影响,枞阳一带还保存着“平水韵”。
在枞阳,以前读书的声音叫雅言,后来叫官腔。人们现开玩笑读书人叫“打官腔”。古诗文吟诵现在很少听到,虽受普通话影响,但口头语至今保留着这些古音。如:大儿(ni)、小儿(ni),回(huai)来了?催一催(tsuəi),你讲(gong),家(ga)去啊,十(sap)全十(sap)美,石(sek)头,吃(qi)饭,伤寒(hon), 房间(gan), 绿(luk)色,等闲(haan),天涯(ya),东(dong)方,心安(on)等等。尤其是入声,保存相当好,这个在以后再作论述。如果与枞阳人对话,有许多口语都依然存在着这些古老的平水韵。

渡航 发表于 2016-1-20 12:27:37

二、枞阳文风兴起,“官腔”远播中华大地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万般皆上品,读书不为高,这是平常人平常事,像穿衣吃饭,不可一日或缺。在枞阳人眼里,读书就是饱览自然风光,看透人间百态。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书要一本一本地去读,既要有耐性、悟性、激情,还有痴情。枞阳、桐城素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祖训,在子子孙孙的血管里流动,养成一方风土民情。不尚浮华,不求高贵,如桐城文派的文章,“甲天下”而以“雅洁”胜之。浓郁的书香氛围催生着博大的文化景象和浩瀚的文学声势,“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读书说来话长,枞阳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那时枞阳、桐城地近京畿,易得风气之先,县人竞相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为唯一的出路,不惜为此付出一生。由于读书人的勤奋努力,同时享有“五里一进士,十里一翰林”之称谓。明中晚期宰相何如宠、礼部侍郎何如升,以及左光斗、史可法等影响了几代读书人。戏曲家阮大诚曾编“枞阳腔”唱遍大江南北。一些名宦硕儒也为引导后学而隐居桑梓,倡导读书。明兵部郎中何唐弃官归里,办讲学堂,还有名士方学渐筑桐川馆,方氏家族有“一门五理学,三代六尚书”之称。钱澄之父名志立,明万历间诸生,聚徒讲学为业。明亡后钱澄之多半时间隐居家里,躬耕读书,在枞阳镇开馆授徒。钱桥镇麻溪吴应琦,明万历年间监察御史,是清朝宰相张英外公,翰林院编修吴应宾是方以智外公,义津镇方皋庄方苞桐城派创始人,其祖父、父亲均在朝庭为官,他们以读书为己任。刘大櫆终生以教书为己业;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 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弟子遍及南方各省,桐城文脉延伸大江南北。与名士贤儒相呼应,地方官宦绅士,踊跃捐资,兴办学堂。一时“城里通衢曲巷,夜半书声不绝;乡间竹篱茅舍,清晨诗歌琅琅”。这里讲一个故事,方苞因父亲入赘江苏六 合,十岁时回方皋庄,人们听说方苞聪明,一天,他在田间游玩,村里男女老少在田间拔秧、插秧。一个农夫有意考方苞一下,一边拔秧一边用稻草捆秧,并顺口出了一上联:“稻草扎秧父抱子。”方苞听了,伫足田头。认真寻思,自言自语道:稻草,父也;秧,子也。这时,一个农妇提着一竹篮竹笋走过来,他眉毛一扬,高声对道:“竹篮装笋母怀儿。”农夫惊喜不已,夸方苞真是个“神童”。16岁夺取桐城乡试第一名。从这一点可见当时的枞阳文风。
由于桐城派的文风盛行,当时全国许多地方不惜重薪聘请枞阳、桐城县内的读书人为师,枞阳、桐城文人一时遍布大江南北。“官腔”吟诵教与学的方式就广泛传播开来。回目经沧桑,脉络不断,虽屡遭磨难,却记忆犹新。枞阳籍人士在明清二代政坛、文坛上影响巨大,因而枞阳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美称。这些文人吟诵所传承的平水韵,至今大部分还保持在民间口语里。

渡航 发表于 2016-1-20 12:28:00

三、枞阳蕴积深耕,“官腔”自成语音系统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魏晋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魏晋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皆用吟诵。“官腔”大行于江南,散布至今,成为最大最完整的一个吟诵调。“官腔”也是桐城派吟诵调的一支。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明朝东林党党魁,枞阳县浮山人方学渐,以布衣身份在东林党讲学二十年,与顾宪成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此即吟诵之声。其诗作、文章均载入《四库全书》。明末方以智著《切韵声原》,是一部反映“存雅求正”的标准话音系的韵学著作。明亡后,方以智隐退在浮山,黄卷青灯,潜心著作。《通雅》内容广泛,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等。严复《<蒙养镜>序》:“今者桐城吴君(方以智又名吴石公)燕来,以通雅之才,躬迻译之事,明白晓畅,殊便家人”。古人认为声音为阳,气味为阴,而气味又分阴阳,刘大櫆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对“阳湖派”的形成也影响很大。姚鼐所倡导的“因声求气”。集古之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篡》作为考试教材,在清朝使用了近270年,可见其影响深远。曾国藩谓: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曾国藩是桐城传人。吴汝纶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桐城学堂。方东美与马其昶同等为桐城派后期主要代表,这些一脉相承的古诗文“官腔”吟诵方面,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官腔”的韵味
“官腔”在我国古代吟诵流派中包括近代吟诵流派它是最独有的,“官腔”吟诵保存唐、宋、元、明、清吟诵的基本特征,官腔是从桐城派流传下来的其中一支,也是最正宗,也最有影响力最大的一支“吟文调”,它的古调的一种传统韵味极强,传承时间之长,传播范围之广,是其它调无可比拟的。唐文治先生吟诵“唐调”应属“官腔”。它分为两个调,一个上调一个下调,有阴阳刚柔,抑扬顿挫的一种情感,上调:唻唻唻唻唻……这是平的,下调:嗦嗦嗦嗦嗦……但其中蕴含着很多变化。

渡航 发表于 2016-1-20 12:28:16

(二)“官腔”自成系统
官腔,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吟诵方式。流派不同但基本形式是一样的,人们通过古诗文吟诵,为教育和学习时所采用一种高效的方法。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经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子或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特别注意,自己不能随便编调。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也有改进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曲调。
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在《康熙字典》以及一些韵书中载有《分四声法》的歌诀,说明了“平、上、去、入”四声调的特点: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三)“官腔”吟诵的三个阶段
1、蒙学阶段。在初学阶段,主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枞阳有一套吟诵语音系统,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其主要特点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现对五言、七言吟诵作以归纳:
平长仄促。平声要拖长,仄声要短。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第三句结束可加衬字(啊),可不加,现举二个例子。
仄起式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 日依 山      尽,黄河      入海 流。
||| ——(拖长)|   ———(拖长)||——

欲穷          千里目,      更上一层         楼。
|——(拖长)—|| (阿)||| ——(拖长)——
   
平起式
《清明》(唐)杜牧
清 明         时节 雨纷         纷, 路上 行 人          欲断 魂。
———(拖长)—|| ——(拖长)——   || — ——(拖长) || ——
借 问 酒 家         何 处有,       牧童      遥指 杏 花       村。
||   |——(拖长)— || (啊)   ———(拖长)—|| ——拖长)——

渡航 发表于 2016-1-20 12:28:32

(2)经学阶段。进入这一阶段主要对四书、五经及古文学习,也包括诗词,吟诵讲究因声提气。尤其是古文吟诵,主要讲究是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其主要特征是腔音唱法。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官腔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摇头摆身,吟诵者不可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体态。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因为是腔音唱法,所以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摇为主。这样吟诵极有味道。基本调子是平音字舒缓而长,仄声字短而促,文中一个意段结束如有:之、焉、矣,欤等要拖长,段落开头有发语词如:夫、呜呼等可拖长。
(3)游学阶段。主是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约八至十年;是不断温书,不断练习作八股文,争取考中秀才、举人、进士,同时广交文人、学者,互磋文艺。此阶段是学习最高阶段,可情通古人。吟诵就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终有一天,豁然贯通,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诵始成。其主要特征自成曲调,也就大家所说的“自度曲”。这与填词的“自度曲”不是一个概念。某些特别有感觉的篇目,才会反复吟诵,终至情通古人,而此时此篇的吟诵调,定与基本调有了比较多的差异,而只适用于此篇。其次是吟诵者把吟诵作为自娱、学习、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吟诵对于身心健康、养气养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渡航 发表于 2016-1-20 12:28:51

(四)“官腔”吟诵的几点认识
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诵、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笔者通过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我走访20多位还健在老先生,有的教过私塾,并录下了他们吟诵,在网上听了唐文治、箫善芗、范敬宜、陈以鸿、徐健顺等视频,对“官腔”吟诵的初步认识:
1、“官腔”吟诵非今日之吟诵,不是朗诵之诵。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2、“官腔”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在古代,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吟咏一般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个别的没有音阶曲调。诵读很多没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有音阶曲调的。为此,我们现在按有无音阶曲调,来区分吟和诵。
3、“官腔”吟诵有广狭之分。广义吟诵,不独汉语所有,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吟诵现象。各民族对于汉语古典诗词文赋的吟诵。比如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中国多个少数民族都有汉诗文吟诵。狭义的吟诵,指吟诵中的“私塾调”,即通过私塾、家学等教育系统代代相传的吟诵,而非直接用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狭义吟诵即“中华吟诵”,是中华吟诵学会的主要工作内容。
4、“官腔”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文学本来就是通过非口语的形式来表达口语不能“尽”之“意”。诗词文赋,哪里有用口语形式写成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音质,却不能说明语音的音长、音强、音高。把文学当作文字来解释,或当作口语来阅读,又怎能体会文学的涵义?用什么声音形式创作,就当用什么声音形式欣赏。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昆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体会涵义。古代的诗词文赋,皆可吟诵。
四、保护枞阳所传承的“官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网上听了唐文治及其学生陈以鸿、箫善芗、范敬宜,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徐健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魏嘉瓒、广西师大陈广林老师吟诵,怀化市、靖州县诗词吟诵会,苏州、无锡以及河南等地的视频,由于受到桐城派的影响,几乎是在全国各地均保留“官腔”吟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工作委员主任周宏兴来枞阳考察时说:桐城派文化在过去三百多年影响很大,有姚鼐一个人就不得了,更何况许多大家层出不穷。“官腔”是中华文化一块灿烂夺目的瑰宝。她因桐城文派的兴起,而发扬光大,传承时间久,传播范围广,影响之深远。也是中国文人教育与学习重要方法之一,她集教、学、乐于一体,通幽古人之心,陶冶自己心灵。无锡的“唐调”吟诵是枞阳的一个分支,无锡市已把“唐调”作为遗产加以保护,而枞阳“官腔”这个瑰宝还藏在深宫人未识。
为此,我呼吁广大有识之士走进枞阳,认识枞阳,把“官腔”挖掘出来,保护起来,使中华传承的优秀文化能代代相传!能否用“官腔”这个概念申报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大家探讨!

心决定你的 发表于 2016-1-20 13:39:38

官腔,那种作势的恶心样

胡仔 发表于 2016-1-20 14:09:40

天高风雅 发表于 2016-1-20 14:15:55

吴老师了不起!!!

渡航 发表于 2016-1-21 11:00:06

回 心决定你的 的帖子

心决定你的: 官腔,那种作势的恶心样 (2016-01-20 13:39) images/back.gif

挂在这里,请大家多提意见,有什么老先生吟诵录音,请提供!感激!

渡航 发表于 2016-1-21 11:00:18

回 胡仔 的帖子

胡仔:    (2016-01-20 14:09) images/back.gif

挂在这里,请大家多提意见,有什么老先生吟诵录音,请提供!感激!

渡航 发表于 2016-1-21 11:00:26

回 天高风雅 的帖子

天高风雅:         吴老师了不起!!! (2016-01-20 14:15) images/back.gif

挂在这里,请大家多提意见,有什么老先生吟诵录音,请提供!感激!

滨江松 发表于 2016-1-21 14:12:14

“官腔”藏深宫,瑰宝人未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官腔”哪里找,请到枞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