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布衣------答网友问
我本布衣
西湾居士
一:布衣之缘
虽书读不多,眼睛与眼镜却相亲相近多年,天生一副书生模样,常遭遇陌生人误解:“何处高就?”当我脱口而出,答曰:“农民!”尽管坦然,结果常令人尴尬,甚至能管窥问者面部微妙变化,怀疑者有之,愕然者有之,调侃者有之,诧异之余,似不愿相信,往往弄得教人举手无措,无以续释。
其实我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古素有“鱼米之乡”的长江岸边的沙洲之地的家乡,父辈们一代又一代,只在这方仁慈的的土地上,热烈而又深沉地耕作,从小吃一份粗糙的口粮,穿一身布衣和母亲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的布鞋。自然而然地接受我是农夫一介布衣的事实,接受那种父辈们遗传下来的小农意识与简单、勤俭的生活方式。
二:布衣童年
家乡曾称桐城县东乡,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谚语说“东乡出人,西乡出名”,其意为桐城县内名人大都来自东乡。先辈们临江而居,早在未建江堤前,这里便是长江的一部分,河道弯湾皆与长江相通连,阡陌纵横可分南庄为田北庄旱地。人们依赖于千年不绝的滔滔江水的恩赐,带来上游的淤沙堆积,围埂造田。但是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对农民来说,那是无暇顾及无福可寻的,毕竟受时涨时落江水制约,这里并没有物质的富庶。时有眼看五谷丰登了,一场上游的洪峰浩荡而来,漫盈而过,到处汪洋泽国,淹没了颗粒无收的庄稼和农民美好的憧憬。但等洪水退去,先辈们喝着稀粥的营养,倔强地继续深翻土地,播种希望。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儿时的我,很幸运是在70后出生。所以,还算是没有忧虑地长大。
当年的家乡是原生态的环境,家就在清初时期为造田拦坝修建的大埂上,门前是筑坝取土而挖的池塘,岸边一溜溜全是紧挨水面长满胡须的柳树,池塘里水甜鱼肥,那蔚蓝蔚蓝的天空里的白云,来去悠然地荡漾在河面上;屋后小河终年活水流淌,与江相通,河里荷花飘香,莲子累累,还有那被家乡人叫做“鸡头果”长满小刺的芡实,根粗茎壮,大叶片漂浮水面,睡莲般妩媚动人。入夏季节,我与童年伙伴们,常聚在一起,如同一群野鸭,水中捉鱼采藕,泼水嬉闹,大家都有一颗自由自在的童心。
还没有如今遍地高楼到处汽车的当初家乡,长江就在门前直线距离只有几里路的地方,不时有来往轮船“呜呜”鸣号声传来,少不更事的年纪里,总想快点长大,能去江岸码头乘坐一回轮船,看到外面的世界;屋后更为开阔的视野里,远山近水尽收眼前,远处是大别山余脉的三官山和发洪山,隐隐青山顶上,在夕阳西下暮烟四合的傍晚,能看到稀稀疏疏几棵树木的轮廓,排列得就像是一支迎亲的队伍。因为在生产队稻场上,一个秋收后夜晚,我伏在哥哥背上,看过一场叫《王老虎抢亲》的电影,我边用母亲手工缝制的老布褂子的袖口,擦去已经流成挂面状的鼻涕,一边痴痴地想,那大概就是王老虎抢亲回来,路过那山麓。
小时候玩劣成性,但对老祖母口述的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里,还是心有敬畏的。祖母说,天上打雷,就是在惩罚不好好吃饭,不珍惜粮食的人,使我从小养成了吃饭碗里,总是“像狗舔的一样”干净的习惯,从不遗剩一粒饭米于碗。即使不敢犯规,可在夏天,一声惊雷,响彻屋外,门窗震抖,我便吓得恨不能钻到被窝里。祖母还说,这天上飘落下来的雪,本来就是面粉,由于天上玉皇派神仙视察人间,看到人们在庄稼大丰收后,随意糟蹋粮食,玉皇大怒,使神仙作法,从此面粉落地成雪了,而我对故事总信以为真,走在雪地里,看满眼皑皑晶莹,不想轻易下脚、、、、、、
三:布衣农事
即为布衣农夫,当熟知农事。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乡村里的时光,都是汗水浸泡的岁月。农民活在农务里,就像一只陀螺,不停地围绕那一亩三分田地转,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黄汉淌黑汗流,只为伺候一季好收成。农民的想法将都是简单的,有饭吃有衣穿便足矣,自足常乐时,田埂地头起山歌黄梅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对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农民是没有兴趣的,那种诗化了的隐逸尘世间的生活,农民是不需要的,他们关注的更多是稻粱谋耳。
从“过了清明日,犁耙家伙齐请出”到“手拿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的农事,我是在成家后,也经历了作为布衣农夫的“立家根本”,因我秉承先辈们勤劳吃苦的精神,对于田间之事的勤于管理,善于跟访学习,所种庄稼,皆能得心应手,收成颇丰。尽管几年后,放弃了做布衣农民的职业,但我无法改变做布衣农夫的身份。
由于天生身材瘦小,身单力薄,对付农事中的许多重体力活,实在是不能胜任,时常也大伤脑筋。记得母亲生前很是迷信于算命,当年请先生为我看命说:“穿错衣,趿错鞋,女命投成男命来”,先生意思是说,成不了大事之人,母亲竟点头称是,问先生我该何命?先生作答道:“不是种庄稼的人!”我付之一笑问何故,先生说:“你要种庄稼,那将是种一担,荒八斗,搞得不好,连隔壁田里都没有!”妻侧身而立于旁,戏谑道:“有理,稻飞虱之故!”
功名富贵浮云过,种田才是万万年。这句话我是坚信的,只是在算命先生几句话的“挑唆”下,我竟没有去坚持做一个本分的农夫。带着一个农民的本色,放下肩上的扁担,但我从不敢脱下这身布衣,我的身份仍然是农民。
四:布衣之梦
在家乡的乡下,人们一辈子只与土地相亲,一辈子纠缠着,慢慢消磨着生命。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新的文明让沿袭千年的农民厚道遗风,遭遇前所未有的辜负与背叛。人们的步伐与不言不语的土地,大有渐行渐远之趋势。作为布衣农夫的父母都知道,做农民实在苦,想方设法让子女们读书谋功名,以至于从我的年龄开始,家乡的大学生抬眼尽是了。
而我也一样经历过做书生的梦。幼时家贫如洗,母亲仍坚持送我读书,还不断淳淳教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残酷的现实,让我的梦想,就像儿时在门前池塘边,用一瓷片,狠劲抛入水面,弹起几朵涟漪后,很快沉入水底。
带着一介布衣的宿命,我很幸运地结缘了我生命中的另一半----我那贤惠的妻。一个最早认识在童年读书的学校门口,挎着竹篮卖栀子花的小女孩,到若干年后,远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嘉陵江的码头,我一眼就认出和我一样,外出谋生的大姑娘,再到我们成为相濡以沫的夫妻。我们同甘共苦,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携眼前一双儿女,我对没上过学读过书的妻说:“我的梦想,希望在他们身上实现!”
只是人到中年后,静坐思已过,我虽然放下了锄头,做了土地的逃兵,但我永远都是农民的儿子,我本布衣!
好文!建议将标题后面的“答网友问”去了更好。
内容来自[手机版] 一介布衣,乐得自在! 我也是布衣,但我就写不出我的衣是什么布做成的 此文蕴涵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一份割之不舍的布衣情结!所以我证明:楼主确实就一介布衣!
回 依江南 的帖子
依江南:好文!建议将标题后面的“答网友问”去了更好。内容来自[手机版] (2012-12-09 07:25) images/back.gif
丫头这么早!肯定还在被窝里
接受你的建议,已做修改
回 流浪的三毛 的帖子
流浪的三毛:一介布衣,乐得自在! (2012-12-09 07:31) images/back.gif其实有时并不自在,有时很想改变现状,但我坚持了我的布衣身份
回 蔚蓝天空 的帖子
蔚蓝天空:我也是布衣,但我就写不出我的衣是什么布做成的 (2012-12-09 08:08) images/back.gif问好蔚蓝兄
难道你的衣服不是布做的,都是皮做的吗
回 枫叶红 的帖子
枫叶红:此文蕴涵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一份割之不舍的布衣情结!所以我证明:楼主确实就一介布衣! (2012-12-09 08:26) images/back.gif谢谢枫叶姐姐大清早起来给我做证明 好文,朴实厚重!
回 西湾居士 的帖子
西湾居士:问好蔚蓝兄难道你的衣服不是布做的,都是皮做的吗 (2012-12-09 08:32) images/back.gif
是布,就是搞不清是什么布
回 蔚蓝天空 的帖子
蔚蓝天空:是布,就是搞不清是什么布 (2012-12-09 08:37) images/back.gif我们那时候大不了也就这几种:平布,老布,迪卡,灯草绒、、、、只是我的记忆里,至少十六岁以后,自己能赚钱了,才真正有自己的衣服,十岁以前 的夏天,几乎都是光腚
回 美佳橱柜 的帖子
美佳橱柜:好文,朴实厚重! (2012-12-09 08:36) images/back.gif谢谢雅赏!
朴实可以有,厚重还不敢! 我等皆是布衣,开心快乐就好。 “布衣”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人们一般都会把它理解成为“平民”。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教材和《古文鉴赏辞典》都把其中的“布衣”解释为“平民”。 “布衣”真的就是平头百姓吗?
“布衣”顾名思义就是布做的衣服。这个“布”是麻布,是以大麻的纤维为原料织成的布料。 “布衣”长期为百姓和军队所使用,所以就成了普通劳动百姓的代名词。
如《战国策·燕策》:“人主之爱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爱子也,又不爱丈夫子独甚。”《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就是说李斯原先身份卑下,只是个街坊里巷间的普通百姓。《梦溪笔谈》: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这些例句中的“布衣”都是指“平民”。
但是也有多时候,“布衣”并不指平民,而是指不愿意出仕的读书人或任侠仗义的豪杰,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如阮籍《咏怀》:“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自称“布衣”就表达了阮籍固守节操、不图富贵的处世态度。刘邦经常说自己是“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书·高祖纪下》),显然他不是以“平民”为荣,而是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英雄本色”。这里的“布衣”明显地带上了肯定、褒扬的色彩。
布衣地位的变化是和历史的发展分不开的。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解体,学术活动推广到民间,布一些平民出身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创造者。《汉书·艺文志》中说“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这就就反映了布衣在“礼乐崩坏”的年代肩负起了维护文化和道义的责任,其作用已经超过了那些贵族将相。
诸葛亮也自称 “布衣”,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平头百姓。他出身仕宦世家。先祖诸葛丰是西汉司隶校尉,父亲诸葛圭是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豫章太守。来到襄阳后,两个姐姐先后门当户对地嫁给了当地的名门大户蒯氏、庞氏家族,而且当地最为显赫的豪强大族蔡氏也是他的亲戚。这样看来,诸葛亮无疑是衣食无忧的世家弟子了。他“躬耕南阳”的行为不是平民的谋生手段,而应该是志向高远的“卧龙”在隐忍待发,这也可以从他“好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举动中看出来。所以,他在《出师表》中自称“布衣”,绝不是想说明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平民,而是要表明他清高自好、隐居自重的读书人身份。因此,这里的“布衣”,不宜解释为为“平民”,而应该解释为“尚未出仕为官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