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后炮 发表于 2007-7-12 21:48:39

枞阳县简介

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是枞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枞阳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东接本县OU山镇、西依安庆市郊、南邻桐城鲟鱼嘴、北与本县官埠桥镇毗连。面积90.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713亩,辖14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委委员会,人口9.394万。

[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枞阳属扬州地域,西周为枞国,春秋为舒地,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后时置时废.东汉(公元25—220年)初,枞阳并入舒,隶属庐江郡,后隶属扬州刺史部.三国时名舒,属吴。南朝宋(420—479年)初为舒县,隶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隶属晋熙郡.南朝齐(479—502年)复置舒县,隶属庐江郡。南朝梁(502—557年)设枞阳郡,废舒县,复置枞阳县,隶属枞阳郡.南朝陈(589年)废枞阳郡,存枞阳县,隶属晋熙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隶属熙州.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此后相继延续了1100多年.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将原桐城县一分为二,设桐城、桐庐两县,今枞阳为桐庐县域.1951年桐庐县(因重名)改为湖东县,195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改湖东县为枞阳县至今.
  [名胜古迹] 枞阳镇(原名城关镇)是古老的历史古镇,菜子湖之水流经城南出口达长江,古称“舒口”,为舒、桐、庐、怀、潜等县的漕米集散处,历史上是重要的港口和商埠。汉为枞阳县治,梁陈为枞阳郡治,南宋末一度为桐城县治,为桐城四大名镇(枞、汤、孔、练)之一。镇文物古迹有汉武射蛟台、落箭墩;晋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运甓亭),宋黄峪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宋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射蛟台、惜阳亭、洗墨池、方学渐墓。旧时“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亦在境内。

  [交通便捷] 镇内交通四通八达。陆运有桐枞、安枞公路通向各地,合九铁路依境而掠;空运离安庆飞机场30公里;水运沿江有小轮客运码头4个,枞阳海螺建立了年吞吐量为300万吨的货运码头。枞阳河可往菜子湖沿岸各埠。

  [经济状况] 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财政收入825.6万元,拥有集体、个私企业1500多家。其中镇办企业17 个,村居企业30个,职工人数达2024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达4.4亿元。初步形成了毛巾、钢瓶、高压瓷管等轻工业和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 综合性商场、自选超市、专卖店等商业服务网点遍及城区,餐饮、娱乐休闲业等第三产业日趋活跃。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农业特色明显,是全县花卉、优质粮经营生产基地。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食品、蔬菜加工业有所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型经济格局。

  [设施齐全] 枞阳县文化之乡,兴学之风经久不衰,旧有“桐城文化起于枞”、“文不过南乡”、“穷不卖书”之说。镇内有示范高中2所,中学3所,小学33 所,示范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3所。文化卫生机构完备,有黄梅戏剧团、电影院、新华书店、图书馆;有电视中转台;有二级甲等医院、血防站、防疫站、保健站,城镇建设发展迅速,镇区新建和扩建水泥路面达38公里,开通了与全国联网的通讯网络,供水供电设施齐全,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生产需要。

  

马后炮 发表于 2007-7-12 21:48:50

枞阳镇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位于县境西南,东连石矶镇,南邻桐城鲟鱼镇,西依安庆市郊,北与官埠桥镇接壤,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37.58平方公里,辖8个村、9个居委会,2002年末总人口达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全镇拥有耕地1.5万亩,山场面积1.2万亩,旱地水田肥沃,湖叉河网交错,农业资源丰富。县城区域面积6.2平方公里,并不断向周边延伸、扩大。城内有以渡江路、湖滨路、正大街、金山大道等40多条水泥路面为主的总长近10公里的主次干道彼此相连四通八达,道路两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城区山水相依,环境优美,清新怡人。新建的通宜路两侧开发工程按照高标准、严规划建设,有投资近4000万元的玉龙花园等许多招商引资项目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全镇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农牧渔业为辅,第三产业迅速兴起的态势持续、稳定以展,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亿,财政收入占768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5亿元(其中个私企业营业收入占1.8亿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84万元。工商业方面:镇区共有大小企业百家,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县办工业几十家(县毛巾厂、毛纺厂、压力容器厂、印刷厂等);乡镇企业数十家(玻管厂、灯泡厂、材厂、轮窑厂等)村办企业几十家(石岭城北材料厂、下枞阳建筑安装公司、蒲洲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空心砝厂、高压瓷管厂等);个体私营企业几十家(艺伟家俱有限公司,金庭奶牛厂,城北食品厂等)。农牧渔业方面:依托城效优势,菜篮子工程建设卓有成效。以五七圩为重点的水产养殖业、周边农村的畜禽养殖业等效益显著;第三产业方面:一大批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幼儿教育、健身美容、广告制作等兴服务业悄然兴起。

镇境文物古迹有: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旧时“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亦在境内。

止2002年末,镇有幼儿园、托儿所共14所,入园入托儿童1500余人,小学13所,学生4980人。除县办中学(枞阳中学,枞阳二中,枞阳三中,县职教中心)外,有中学一所,在校学生600余人,城区有黄梅剧团、电影院、县医院、中医院、红十字医院、血防站、防疫站、保建站、福利院各一所,所有的村、居委会均设有卫生室,实行合作医疗。

湖滨居委会简介

湖滨居委会1979年7月由原蔬菜大队更名成立,辖有7个居民组,现有人口1299人,中共党员24人,预备党员4人。居委会现有集体固定资产216万余元,集体企业5个即城关轮窑厂、湖滨建安公司、湖滨运输大队、湖滨旅社、湖滨餐厅等;私营企业4个,个体企业82个。企业实现年营业收入4008万元,年利税576.8万元,年居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

湖滨居委会先后被安庆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和先进村,镇委镇政府授予先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安全文明单位。

枞阳镇蒲洲村简介

枞阳镇蒲洲村位于县城东郊,原属长河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划归枞阳镇。全村14个村滚及旗山村接壤,为丘陵地带,以幕旗山分水岭为界;北面是羹脍寨湖,与石矶镇羹脍村隔河相望;东面为平原地带,与长河村交界;南临长江。向阳开发区、枞阳三中坐落在我村境内,下北公路、古洲公路穿境而过。全村耕地面积628亩,均在蒲洲圩内。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致使本村易旱易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我村即致力于农业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和加固一千余米长的蒲洲圩堤,它为保护本村和向阳开发区机关学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开通、疏浚渠道近万米,累计完成土石方10余方;兴建电排站4座,灌溉面积600亩。到目前为止,我村已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完善的防汛抗旱体系,基本达到旱涝保收的总体目标。村级道路建设日臻完善,村内交通四通八达,砂石机耕路连接各自然村庄和田间地头,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持,必须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我村村办集体企业起步较早,从六十年代一座马蹄窑开始,积累了第一笔集体资金,84年创办了一座十六门轮窑,92年创办了薄洲建筑工程公司,二000年创办了薄洲营养食品公司,通过二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先后创办了十多个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村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存八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轮窑厂新上了一条空心砖生产线,填补了枞阳县空白;建筑公司通过不断发展,已晋升为三级资质建筑施工企业;薄洲营养食品公司为推动本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把农民带入市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到二00二年末,我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总值已达500万元,年产值1000万元,全村社会总产值280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是我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重要时期,基本实现小康目标。我村先后通过“小康明星村”达标验收,多次被评为“五好文明村”“科技示范村”。

马后炮 发表于 2007-7-12 21:51:23

欢迎枞阳各有关人士介绍一下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情况。

烟雨 发表于 2007-7-27 14:58:27

誹溡緔ヅ珠姐 发表于 2007-7-29 11:06:24

健康上网,开心灌水。哦耶!

苍天有泪 发表于 2007-8-5 21:28:53

了解了。

一点一横 发表于 2007-9-6 08:51:43

枞阳有名山、名水,还有名人,可谓人杰地灵也。

主治 发表于 2007-9-6 09:06:02

谢哈!现在全了解了.

曼联 发表于 2009-10-6 14:34:47

枞阳的历史要多了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枞阳县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