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295|回复: 9

[原创新闻] 【解码浮山】浮山告诉你,铜陵枞阳是一家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6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6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7-9-6 17: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7-9-7 11:02 编辑

浮山告诉你,铜陵枞阳是一家


       枞阳划铜陵后,许多人对安庆依依不舍的是地域文化,最大的心理因素是桐城派文化不忍割舍。其实,铜陵和枞阳在过去也是一家人。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人是不是有附风之嫌。纵观历史,现在枞阳区域经过宋末元初的毁灭性屠杀后,或死或躲难,本地留下的居民所剩无几,明初这些躲难的后代有的又返回原地,在同根同源方面,枞阳与铜陵自古到今,因水相隔,又因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从人文角度来分析一下。
一、从大宥说起
    在北纬30o度附近的浮山,由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许多岩洞,其三面环水,山光水影,如真如幻,人曰浮丘,为远古人类提供栖居之所,是长江中下游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庄子·天下》“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意思是说人类文明是从宥开始的。宋代高承《事物纪原》、明代罗颀《物原》等文献中归纳了“远古四大发明”,宥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葬几大方面,有着划时代的科学首创和人类文明的开始。
    约在4000多年前,皋陶氏后人大宥从北方寻食到此,以浮山洞穴为居所,栖养生息。今天,提起大宥很少有人知道,大宥也写大有。六七十岁的文化人还知道,明清时期,以浮山为中心的周边区域设过大宥乡。远古的大宥是个人,后来繁衍成一个氏族部落,在长江中下游逐渐向南北扩散。宥是皋陶氏后人,因为缺少详细文字记载,大家都不敢提及,不烦先从书上摘录一点。宥,“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成玄英疏“宥,区域也……区别万有,用斯为本也”。《吕氏春秋·去宥》:“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夏朝,大宥后代认为与姒姓近支,尊姒姓为首领。桀,履癸,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三十一年(前1763),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zōng),战于郕(chéng),获桀于焦门,放之南巢,三岁死于亭山,愚谓汤之兴师,本为民请命,原无杀桀之意,当时韦顾昆吾,皆助桀为恶者,其国皆在东方,而三朡在今定陶,亦必桀之与国也,升陑渡河,迂道安邑之西,以伐之正,欲使之东向奔逸,自求生道,桀战不胜,遂由三朡而窜南鄛,因放之于此焉,疏云“汤纵而不迫,故称放,此言得之,盖汤之放桀,与武之伐纣,气象判然不侔,若如孔氏所云,出其不意,是掩敌之不备,以求胜也,圣王以义行师,岂为是哉”?这段内容描述了汤打败桀,没有杀害桀,而是流放桀于南鄛。由于大宥部落收留了桀,社会上都责怪宥不分好坏,对桀宽仁,宥引申为宽宥的意思。后来把别宥解释为破除陈见,广其胸怀。地方志对南鄛争论不休,看看台湾的书上是怎么说的,《释地三种·耆辜勇阵》曰:“郭巢,故巢城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其城一重是此,时所郭也”。(《释地三种·耆辜勇阵》(清)吕调阳撰 台湾  新文丰出版公司)
   《说文》宥,“宀”交覆深屋也。田艺衡曰:古者穴居野处,未有宫室,先有宀,而后有穴。说明宥是早先生活在洞穴之中。浮山有三十岩七十二洞穴,是远古人类居住的地方。《淮南子•道应训》:孔子观桓公之庙有器焉,谓之宥卮。后来人们把“宥”写成“有”。大宥,大者父也,大人之意,后来引伸为尊敬的意思。现在以枞阳浮山为中心四十公里范围内,还将父亲称为“大大”,北方人把父亲称父。所以“大宥”即“父宥”,浮山有鄛,以为国,又曰鄛城。明朝著名学者方学渐《浮山赋》中写道:以山为国。北方人称有鄛、南鄛,后来简化为巢。由于南北称呼差异,以致人们把“巢父”与“大有”没有很好对接起来,导致后人无法认知。明朝的大宥乡,相当于今天的枞阳县大部分区域,大宥是来源于此。这时您不禁要问:那巢县的巢是怎么回事?是巢子居住的地方,为大宥后人,下次分析。
    下面摘取《浮山志》中的记载:“1977年10月,枞阳县文物部门在省、地和兄弟县的支持下,组织文物调查组考察了浮山。通过实地考察,最先在浮山会圣岩西边山腰空地里,发现大量有指印纹饰的陶鼎足和鸭嘴足。陶片出现在土层表面上,多以夹砂红粗陶为主,纹饰与新石器时代类似,面积有300多平方米。现搜集到不完整的陶鼎足23个,各种不同纹饰的陶片59块,文化层尚不明显。以后在浮山锅底峰上,又发现大量的陶片和陶鼎足,还发现了磨制非常精巧的石器共15件,即石斧5件,石箭头4个,石锛2个(残缺),石锄1件(残缺),石纺轮1件(残缺),铜箭头1件”。
    浮山出现的陶鼎足和大量的陶片,其特点均有夹砂红粗陶和黄沙粗陶,且手制多,纹饰丰富而轮质次之,细泥陶较少。石器皆经磨制,制作精湛,石质坚硬,色质有青、黑、灰夹紫,刃口锋利,形制大小不等,特别是石箭头和陶纺轮制作精巧。根据出土物分析,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类似。这说明,此地在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天然石洞,可供人类居住;加之周围的水域、丘陵多鱼、禽,可供捕猎,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石纺车是远古纺麻工具,是人类文明标志,具有划时代意义。
    今天的浮山洞里还可找到碾谷的石糟,石灶台。虽然看不到古人如何做饭,但从岁月洗礼的洞壁上,还可看到烟熏的痕迹。虽搞不清火是如何发现,但看到这一带农民嘴里叼着烟袋,手中拿着麻荄(杆)在延续火种。在我国明清时代的课本上有这样句子:“洪荒之世,野处穴居;有巢以后,上栋下宇。”唐代陆龟蒙诗句:“词云太古万万古,民性甚野无风期。夜栖止与禽兽杂,独自构架纵横枝。因而称曰有巢氏,民共敬贵如君师”。
二、美丽传说
    相传远古时,北方发生灾荒,皋陶氏夫人,带着二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从北方一路寻找食物来到浮山,大儿子叫大宥,小儿子叫小宥,小宥因居在浮山东边的白云岩,与浮山相对靠近太阳升起的地方,就叫“日就”。当时他们兄妹可通婚,兄弟二人为了妹妹,发生争斗,为了不使家庭失去和气,母亲采取了折衷办法,让大儿子住浮山,小儿子住到白云岩,自己带妹妹住在项铺镇龙虎村的西峰岩,落得安静,所以妹妹又称为“清静”,妹妹按月亮的盈亏与兄弟二人轮流生活,生出小孩子各自带到浮山和白云岩抚养,他们捕鱼打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繁衍生养。
    当时的人穿的是兽皮、树叶。宥发现浮山水边有一种植物可以抽丝编织,称着大麻,又叫赤麻,采割后用石纺车织成布,叫麻布,人类自此有了衣裳,麻布河的名字来源于此,现叫麻溪河。相传麻姑心灵手巧,纺出的麻布又薄又柔,大家都喜欢她纺的布,麻姑的名字一直流传着。《诗经·丘中有麻》云: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浮山古曰浮丘,浮山的石纺轮证实了几千年前麻姑的故事。为了纪念这位纺织能手,项铺、钱桥境内有麻姑山、麻姑庙。唐代诗人马令诗云:叶令乘凫入,浮丘驾鹤旋。麻姑几年岁,三见海成田。麻姑这一名字,在长江流域演绎许多仙道故事。谢灵运写麻姑的事迹时有这二句:“铜陵映碧涧,石蹬泻红泉”。
    一天,大宥母亲去世,浮山、白云二边的子孙哀号着,送殡的队伍一路走一路用桃枝、棘条和竹竿四处敲打,竹竿裂开,发出啪、啪的响脆声音,认为这样可以驱邪,殡葬的队伍来到石溪河边,他们用十根粗木扎在一起,叫作桴,桴渡而过,又写成浮渡。把这位老太葬在浮山西边,他们认为西边是日落的地方,是亡灵归去之所,后来,洞里人死了都葬在这里,人们称这个地方为“祖骨墩”,也称为丘园。人去世放爆竹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随着火药的发明,现在的人把鞭炮称爆竹,爆竹是本地区一种特称,项铺镇还是个爆竹之乡。以前枞阳人在搞迷信时,还有用桃枝、棘条、竹枝驱邪的习俗。
    宥去世后,桐是长子,大家都尊为伯,外称巢伯。当时没有文字,他们结绳和用石子计数,人也没姓名。喊人时叫“喂”,一喊许多人回答,他们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分别指物为姓,把男性传承的部落分别叫桐、枞、松、槐、竹、椒、孔、庐、巢等,女性部落叫鹊、鸠、庸、鲍、蓼等。有一年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浮山、白云岩两边洞里人死了许多,他们认为是鬼神作祟,吓得不敢在洞里居住,便纷纷逃到地面上,桐伯教他们学鸟儿,在几棵树之间用木头扎起来,再盖上树枝和茅草,这就是最早的屋房。
    由于人口越来越多,周边食物已不够他们使用,常常为食物发生争斗,桐居住在现在浮山镇的桐山,叫三薄山。枞子、松子分配到青山、枞阳、官桥、雨坛这一带居住,把孔子(不是孔丘那个孔子)分配到现在桐城市孔城居住、把巢子分配到无为居住,竹子在金渡和后方乡一带,庐子因为喜欢打鱼,结庐江上,他用骨头磨成网梭,用麻结网,后来就到江西去了。女性的鹊安排在仪山叫舒鹊,因为鸠非常坏,把他们安排在舒城县、蓼安排在潜山叫舒蓼,庸在庐江一带叫舒庸,女性都称为舒,到周朝这些部落受封为国。有些部落向江南扩散,繁衍生息。后来的桐乡演绎成今天枞阳县区域、含桐城市东、北边一部、庐江县的罗河镇一部分。也相当于后来阴安、齐安县设置的区域。
    随着考古的发现,浮山的会圣岩坡下、浮山镇、钱桥镇、项铺镇都先后发掘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遗址,枞阳文物所考古发掘了许多物证,有兴趣朋友可以去参观。
三、竹子与舒鹊
    竹子与舒鹊是生活在长江边上的二个氏族分支,他们都是大宥后人。相传竹子一个儿子非常勤劳,鹊的大女儿非常漂亮,他们在八节叽相遇,一见终情,私订终生,鹊非常富有,而竹子比较穷,这事被鹊知道了,不同意这门亲事,竹的儿子和鹊的大女儿乘着木桴私奔到江南。鹊的小女儿后来嫁给鸠的儿子,其迎亲的队伍非常庞大,《诗经·召南·鹊巢》有这样记载:“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辆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辆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辆成之”。意思说鹊的女儿与鸠的儿子结婚场面非常热闹,有百辆车子迎送,鸠的儿子居住在鹊家,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招女婿,鹊巢鸠占这一典故来源于此。现代的人把鸠与鹊理解成鸟类,是极大错误的。鹊的大女儿与小女儿关系非常好,姐姐想妹妹,妹妹也想姐姐,她们相约每月十五,站在山顶隔江相互观看,有时遇到起风下雨天气,她们就分别在山顶上搭了棚子,人们称为鹊亭。姐姐站的地方叫鹊头,妹妹站的地方叫鹊尾。
    竹子湖与竹子墩来历:竹子先是居在枞阳金社乡到后方金渡灵山一带,所以,有竹子墩、竹节滩、竹子(丝)湖,因竹而名。后来随着竹子部落人口增多,他们渡江向南迁移,有一支住在铜陵市竹子墩,现叫竹丝墩,竹丝湾。
    鹊头与鹊尾来历:鹊叫舒鹊,是大宥后人的女性氏族部落,住在枞阳县仪山,鹊头为大女儿,住在大通镇,鹊尾为小女儿居处,后来人们不知道以前历史,认为鹊尾不好听,把鹊尾改成凤凰。鹊尾洲是在周显德五年(958年)南唐献舒、庐、黄、靳四洲给后周,与其划江为界,用木鹅浮在江中,随其所至定南北为界,木鹅止于江心沙洲,因而改为木鹅洲。后来人们认为木鹅不好听,改成凤凰洲。解放初因重名,分别改为仪山和凤仪。全国姓氏中宥、巢、舒、偃、廖、徐、庐、松、桐、竹等姓都尊皋陶为鼻祖,以鸟为腾图。
    大家看史书都这样写着,杜预曰:舒县有桐乡,即古桐国。又鹊亭,《春秋》昭五年,楚伐吴,吴人败诸鹊岸。杜预曰:即舒县之鹊尾渚,亦曰鹊亭,鹊洲江中也。说明一点,舒县不是现在的舒城县,桐乡汉初属于舒县。关于鹊岸记载,《舒城县志》、《无为县志》、《庐江县志》、《庐州府志》、《桐城县志》、《池州府志》、《安庆府志》都有记载。根据这些志书记载,用数学方法求交集,正好说明鹊尾在枞阳。用历史方法,桐乡在不同历史时期为舒县、庐江郡、桐城、庐江、庐州、无为军管辖过,铜陵曾为池州、宣城管辖过,古地名带入志书,是正常现象,更证明鹊岸在枞阳。
四、因水而活,有铜可富
    铜古代称为金。《后汉书》记载: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漅湖出黄金,庐江太守取以献。这个漅是指浮山周边水域,指的是南鄛,不是今天的巢湖,现在的巢湖是三国时期才形成的,《吴志》和《巢湖县志》均有记载,吴赤乌二年(239年),巢城陷为湖。也就是说庐江太守献黄金后170年,现在的巢湖才出现,因此,这个漅湖是古南鄛的水域。
    诗经上有“如金如锡,众口铄金”等记载。秦始皇销天下锋镝,铸金人十二,秦始皇兵马俑中的铜人出土,是最好的证明。浮山发现的铜箭头应该是镝。铜与桐虽然文献没有直接记载,但关系极大。西周朝曾封桐国,浮山因火山爆发,可以在周边形成原始铜或在铁提取曾青 (CuSO4),这种化合物,浮山周边和铜陵现在还可找到,青铜为锡铜化合物。根据枞阳文物所近些年考古发掘,在浮山周边发现了6个古代铜矿口,均为火爆法开采的。具有代表性的铜陵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木鱼山冶炼遗址、枞阳井边采矿遗址,拨茅山古铜矿遗址,枞阳的白湖、石溪、会宫都有铜矿开采的历史。
    从长江经白荡湖到罗河过沙溪向北,这是古代一条南北重要水路,梁武帝时曾筑浮山堰,水淹寿春。历史上著名的鹊岸之战、鹊溪之战、三国时魏吴对垒,都是非常激烈,既是为了占领水路要隘,又是争夺铜资源之战。因水路而商旅活,因铜而国富有。铜陵的商代兽面纹斝、兽面纹单柱爵、枞阳西周兽面纹方彝等青铜器出土,枞阳会宫同安监的考古发掘,证明了铜和水使枞阳、铜陵曾经是富甲一方。
五、古人早已藕丝连
    古人笔下把铜陵与枞阳早就联系起来。荻蒲归帆是枞阳一景,宋代苏东坡《荻蒲》:“雨折霜乾不耐秋,白花黄叶使人愁。月明小艇湖边宿,便是江南鹦鹉洲”。荻蒲:又叫荻埠,在枞阳县老洲镇,《江南通志》有载。鹦鹉洲:现名为和悦洲,又叫荷叶洲。鹦鹉洲与大通镇相对的江上洲,称小鹦鹉洲,古为红灯区。铜陵、贵池、枞阳一带流行一句骂人的话:你可是鹦鹉洲来的。
     宋朝杨万里《解舟铜陵,望淮山白云二首》:“天惜淮山不惜银,浑银砌起一长城。淮山里在银城里,半山诸峰越样青”。其二“银城遮不尽淮山,许事何缘便达天。谁遣诗人强饶舌,和山失却忽苍然。淮山白云:指宋朝的石溪务所在的地方,宋时设有漕司,此诗为作者在任江东转运副使时所作,铜陵、石溪在其管辖之内。杜牧诗云:白云生处有人家。杨万里还有一首《舟过大通镇》: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须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大通镇:铜陵市大通古镇。宋朝陈造《次前韵赠龚养正》诗云:淮乡富奇髦。宋代的枞阳不但富甲一方,而且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刘大櫆《发铜陵》:大江风急峭帆喧,帆影江声万马奔。朝发铜陵未朝饭,两山如画过天门。刘大櫆出门过江就是铜陵,不用解释了。
    据传清朝桐城县与铜陵县为争荷叶洲打过官司,理由是:藕山钻子发了荷叶洲。当然这是狡辩,但反映了枞阳与铜陵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共铜陵市委第一任书记苏拓夫烈士就是石溪街人,他是开辟繁、铜、无革命根据地第一人。
六、大通茶干,石溪豆腐
   老是说故事没胃口,说点美食。大家知道,白云的松腐、汤沟的香干很出名,其实大通的许氏豆腐、茶干也是很有味道的,尤其是臭豆干,这些豆制品制作工艺都是从石溪传去的。在宋朝时石溪豆腐非常有名,苏东坡词云:煮豆作乳脂为酥。铜陵、大通、浮山约在夏朝时,就因水而联系在一起。石溪豆腐制作工艺是从汉朝开始,刘安儿子刘不害做阴安侯时,豆腐就传到石溪。石溪许氏在宋朝就居住在石溪,宋末移居江南,明初其后人又回到石溪,石溪豆制品经过许氏修改配方后,用石溪河水,磨浆煮沸,用石膏作凝固剂,冷浆勾兑,凝固后装箱,每箱九格。慢火烧汤,嫩滑爽口,淡香微甜;臭豆干,用芝麻慢火炒香、捣碎,放入陈卤,外加中药材,发酵后,将豆干白坯浸入卤中,隔夜可餐,入口奇香,慢嚼生津。不说了,免得大家认为我是做豆腐的。松腐,皮薄金黄,慢火入汤,久嚼奇香;千张,薄如白绢,细如发丝,韧性很强,久煮不烂;香干大家去尝尝就知道了。石溪许氏至今还保存了几百年前的臭豆干卤。石溪豆腐有这样的口碑:石溪好,豆腐十分娇,剁点葱姜麻辣拌,称斤汪刺火锅烧,人各二三瓢。
(注:文中故事内容为许是凡、徐杨武老先生生前讲述的,笔者通过求证整理而成。)


石溪周边发现的残片.jpg
麻纺.jpg
凤头鸠.jpg
浮山岩洞.jpg
鹊亭与木鹅舟.png
铜陵枞出土文物.jpg
志书.jpg
1504699020(1).jpg
1504699042(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6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6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11: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丰七年甲子(公元1084年)癸巳,监舒州石溪镇酒税、奉职杨茂盛贷死除名,柳州编管。坐百姓乘马过务,搜得税物,笞之致死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八》), 安庆军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石溪镇设镇在公元965左右,见于史书记载比要安庆早近一百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6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6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12: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溪镇设镇在公元965左右,浮山石刻嘉佑六年(1056年)有石溪镇记载,“元丰七年甲子(公元1084年)癸巳,监舒州石溪镇酒税、奉职杨茂盛贷死除名,柳州编管。坐百姓乘马过务,搜得税物,笞之致死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八》),安庆军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石溪镇比要安庆军名字出现早一百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

回帖

48

积分

新手入门

积分
48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7-9-10 16: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结尾句是姚兴泉的桐城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1475

回帖

5328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5328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7-9-13 08:28:29 来自手机或小程序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牵强附会的,每天铜陵广播电台中枞阳县天气预报都单独报的,因为江南江北气候不一样,枞阳县本身就是桐城派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6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6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2: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树昏鸦 发表于 2017-9-10 16:51
文章结尾句是姚兴泉的桐城好吧

感佩先生博学,的确姚有一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6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6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2: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花秋月冬梅 发表于 2017-9-13 08:28
牵强附会的,每天铜陵广播电台中枞阳县天气预报都单独报的,因为江南江北气候不一样,枞阳县本身就是桐城派 ...

首先感谢您的关注。天气预报说是的牵强附的?我不知道您说桐城派文化指哪一个方面?是指桐城派文化核心内容、区域还是人物?光说枞阳县属于桐城派文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回帖

36

积分

新手入门

积分
36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7-9-13 19: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老太小婆,想要什么样子就怎么打扮,原来节气跟着政治走,虽然也没错,毕竟太牵强,看看安师大已故校长历史学家张海鹏写的东东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6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6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20: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汤沟大胜 发表于 2017-9-13 19:18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老太小婆,想要什么样子就怎么打扮,原来节气跟着政治走,虽然也没错,毕竟太牵强 ...

枞阳人只知道汉武帝一箭射到桐城派,其它的没啦。感谢关注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64

回帖

777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777
性别
发表于 2017-9-14 09: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6 10: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