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61|回复: 0

鉴赏《“枞阳县白云中学经典诗词传统吟诵比赛”感怀》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回帖

9

积分

新手入门

积分
9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8-5-30 23: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枞阳县白云中学经典诗词传统吟诵比赛”感怀
吴成立
春光未肯收心去,却让荼蘼笑次开。
再唤和风深柳绿,黄莺试舌上擂台。

【鉴赏】
      这是一首 “枞阳县白云中学经典诗词传统吟诵比赛”成功举办的即兴之作。表明了作者对策划这次比赛的目的、意义以及圆满的喜悦,希望桐城派腔调咏诵后继有人,并不断地传承下去。桐城派吟诵调,曾风靡全国,如春光一样绚丽,如今风光不再,春天也过去了,荼蘼开了,但在这青黄不接之季,能开展这项活动,荼蘼开在三春后,三春之后还有花,让人更觉荼蘼之珍,表达了作者有助于复活桐城派吟诵腔调,方兴未艾,也正是写作的初衷。
     第一句表面上写春光,然而实际上是用比兴手法。暗示桐城文派的昔日风光无限,其传统吟诵腔调曾风蘼于世上,以物起兴。“春光”还是不肯将心收回去,当然还要继续沿袭下去,也是为第二句的“荼蘼”作铺垫。第二句是个转折,用关联词“却”来表达语气,引出自比的对象,也可理解成作者把自己比作“荼蘼”,荼蘼是春尽之花,常给人以悲情之想,而作者反其道而为之,一个“笑”字别开新境,令人眼睛一亮。从佛家角度,是寄希望予未来,把希望寄托在“彼岸花”身上了?!哈,他在呼唤着和风,为下句作铺垫。而今令人喜悦与欣慰的是,古诗文吟诵之风悄然兴起,悦耳的吟诵声传遍白云中学的每个角落,有枞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桐城派吟诵调前程美好,传承后继有人。“春光未肯收心去”虽为借来之句,可以感受到作者由情而发,脱口而出的,凝情深远。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在一、二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和风舒柳,更加翠绿;一个“深”字,表达了作者为搭建吟诵这个广阔平台,得到和风相助,黄莺高歌,跃跃欲试,雅音绕绕,更加迷人。是作者别有会心在强调,还是发自心灵的呼唤,传统吟诵文化会后继有人。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传统的东西是民族的,民族之魂不可丢,一定会传承下去,一定会发扬光大。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魅力,强调人格的力量。“唤”与“试”字,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美好向往与憧憬及高度的自信。表现出作者,对学生的期许,呈示出学生那种童欢雀跃的氛围与激情。
     全诗色调多彩,可以感受到春光下的万紫千红,而荼蘼是那样洁白,柳是那样的翠绿,还有黄莺跃跃而试。有时空的穿越,有万籁之音的震撼。短短28个字,物像丰满,含意深远。从空间上起笔,承接自然,却让荼蘼喜笑颜开,转的那样自信,和风深柳绿,感情真挚动人,结的那样活泼,黄莺跃跃试鸣,场面那样感人。而作者以平淡见长,很好地实现物我一体的境界。用典自然含蓄,却反映了一个哲理,时代进步、社会更新,荼蘼心却系传统咏诵文化发扬光大,在呼唤着和风,寄希望于下一代。全诗用词不意雕琢,读起来清心爽口,自然的亲和力,强烈的感染力,令人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4 08: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