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99|回复: 6

无相念佛(第二章)禅净互通,禅净双修

[复制链接]

35

主题

165

回帖

1215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1215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08-7-5 12: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禅净互通,禅净双修
第一节 禅净互通





末法时期,常有佛弟子因为修行法门之不同而相互评论高下,尤其是净土与禅的修行者。

某些修禅的人认为念佛人大多心向外求,求佛、求菩萨,只知念佛,不知内摄,不知开发自己本具的佛性。某些念佛人则认为修禅人狂妄自大,不知念佛法门可以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此皆因末曾深入禅与净土的各种法门,而生误会。以致教内互动干戈,或者言语批评,或者写文章,打笔仗,让教外人士看笑话,也使某些即将学佛的人,因而退心,转入外教去了。这便是断人慧命,罪过极大。弘一大师说得好:「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末学以为:在末深入了解对方所修法门之前,不应随意以自己的主观来批评教界人士。深入了解并实际修持一段时间,证得一些境界之后,才可基于善意而于私下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近代常有高僧大德倡言「禅净双修」,说禅与净土可以互通。便有某些人因此心生疑惑。认为念佛须执持圣号,口念心念;苦修观者则有佛之形像。而禅门以无门为门,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双修呢?

这样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门者心中。若能一门深入,将发觉门门相通,最后都无差别。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

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二),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

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而八万四千法门之修持,只要是有修有证者,多少证得唯心净土。若到无学(注三)之阶位,则安住涅盘,真是净土。若到此地位,随意得生诸佛三种净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若入佛位,自住常寂光净土,是唯心净土,真正的、究竟的净土,非如前三种净土是诸佛化现的化土。是故,禅定是方法,净土是结果。明乎此,即无需为禅与净土而互相争执。

三宝弟子在此世界修学禅定,是难行道,也是速成道。往生极乐世界是易行道,若具此无相念佛工夫者,欲往生极乐净土,一生即可成办;若以证得究竟解脱境界而言,则往生极乐净土者所需时间超过在此世界之修行者十百千万倍。此非本书所欲叙述之范围,不拟详细解说。

注二、无生忍:分证解脱乃至究竟解脱皆是无生忍。

注三、无学:有修有证谓之有学,或称学人。究竟解脱者于解脱道已经

亲证并究竟了知,已无可学谓之无学
其心不正,其言也妄.曲解佛理.魔道入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165

回帖

1215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1215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2: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禅净双修之事例



凡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皆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住生心故,六念俱足,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此六念之首为念佛,念佛则通于净土。其余五念亦皆通于净土。而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明见佛性,几乎无余,乃能证入佛之知见,因此证得唯心净土。是故,禅与净土可以互通。

在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方便;也有不少净土寺院提倡参究念佛。如永明延寿禅师之「宗、教、禅、净」。又如长芦宗赜,因禅悟入,却主张禅净双修,人称「慈觉大师」,着有禅宗「禅苑清规」十卷。却又著作更多的净土文卷,如「净土简要录」,主张「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月是同。可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户透长安」。

最著名者莫如明末云栖株宏禅师,即是念佛人所尊称之莲池大师。依莲池大师塔铭所载:

《单飘支杖,游诸方,偏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随众炼魔。入京师,参笑岭德宝。笑岭道:「咄!汝三千里外求我开示,我有什么开示?」便辞向东昌,途中闻樵楼鼓声,忽然大悟,乃有颂云: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乘悟并销,归无所得。初、师发足操方,从参究念佛得力。至是遂开净土一门,普摄三根,极力主张;乃着「弥陀疏抄」十万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又亿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师之纯钢铸就者,向怀之行脚。唯时师意,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吃紧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并刻之,以示参究之诀,盖显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由以上记录,可知莲池大师是从最初之参究念佛得力,再由参禅入理,因此而提倡禅净双修,着有「弥陀疏钞」十万言,为净土行者所津津乐道;而其另一巨着「禅关策进」,则「于其一生之中,行则携囊,居则置案,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终其一生,依「禅关策进」一书鞭策自己,迈向究竟解脱之境界。而此巨着亦在后代禅者之间倍受尊崇。

云栖株宏以禅师之见地,而提倡禅净双修;不但鼓吹持名念佛,称为事持,亦提倡体究念佛,称为理持,而教人参「念佛是谁?」此即禅净双修。而为净土行者尊为净土宗之重要祖师。其前之永明延寿禅师亦复如是,以禅师所修所证,深知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之道理,便知禅净可以互通。
其心不正,其言也妄.曲解佛理.魔道入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165

回帖

1215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1215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2: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禅净双修略述



一般念佛人大多执持佛号,散心念佛。虽然称为念佛,但大约是打妄想的时候居多。较精进者,发觉妄想时,便赶紧回到佛号。真正精进的人,是念佛时不但心中默念佛号,也同时忆念着佛。最后是念佛时,佛号不起,心中仍是念佛,进入无相的境地;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念佛念到无佛可念」,行住坐卧皆在无相念佛之境界中,这便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入门。此时一心不乱、净念相继、无佛形、无佛号。仍念佛不舍;得尝法乐,无比轻安。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

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无相念佛之境地,欲修楞严大定,当摄取修定之知见,并详阅楞严经;每天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无相念佛,并在每天固定时段打坐之时无相念佛。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四)

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而心中念念不舍,并于每日固定时段打坐一至二小时,坐中合掌或作手印,专念佛号或咒语;起初是高唱耳闻,心心不离佛号或咒语,不急不徐,专念专称;散乱之心,渐渐统一,安适自在,无牵无挂。有智之人,此时口中仍然安详唱念不辍,而心中不再忆念佛号咒语之声音,渐渐就会进入定中(入时不知入,出时始知方才入定),失却时间与空间。此时虽然口中犹在唱念佛号或咒语,其实心已入定。亦有持名念佛者,于止静时,心念心听,渐次统一,佛号不起,安住于忆佛之一念相续,终于泯然入定。这种境界亦是定力足够而又具备修定知见的人方能做到。到此地步,则净土通于禅定。

以上所述,尚只是事一心及定的层次;若理一心,则与理相应。也就是亲见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谓「西方不离方寸,弥陀即是自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境界自然现前,这是禅的悟境,若非禅净双修,必不能得。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是禅。虽然发禅方式各各不同,而见道之后所得境界其实相同;参究入理之过程亦无差别。是故主张禅与净土互补互助,不需分别彼此。

兹抄录云栖株宏禅师(即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卷三之部份原文于后,行者可于此一窥全貌:

《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令返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其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眠。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

又道:《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则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审之意。但看「念佛是谁」,以悟为则而已。又古人云:看话头,不得卜度穿凿,亦不得抛向无事甲里。但只恁么看。此要言也。》

以上所录莲池大师之参究念佛、体究念佛,从初参「念佛是谁」,到悟境现前,在在显示禅与净土之间,是何等亲密。不管是从念佛悟入,或者由参禅悟入,其本质都一样是禅。不论是在此世界念佛悟入,或往生极乐世界后闻佛菩萨说法悟入,其本质亦莫非是禅。而两者悟后之境界亦无二无别。

注四、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种类繁多,欲知其详,可参阅大正藏经第十三卷大集部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三、念佛三昧品。或菩萨念佛三昧经,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分。一般所说念佛三昧大多是指:念化身佛、念报身佛、念法身佛之三昧。无相念佛即是念佛三昧,属于念法身佛诸种三昧之一种。因此种无相念佛工夫而入之三摩地亦是念佛三昧。
其心不正,其言也妄.曲解佛理.魔道入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5

回帖

678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678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08-7-5 13: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也和一段:

实相无相 无有定相 性空幻有 心无所住 身乃苦本 我为罪孽 幻志非坚 终归磨灭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刹那生灭 涅磐寂静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寂静无苦 永离取欲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菩提本无树 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吾有大患 唯吾有身 吾若无身 夫复何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5645

回帖

2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微笑面对一切。

积分
25291

爱心天使勋章枞阳234社区美女勋章

QQ
性别
发表于 2008-7-5 14: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此貼我收藏了,有時間慢慢看慢慢悟.
許你人間四月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55

回帖

2392

积分

四星会员

三眼看世界,依然雾中花

积分
2392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08-7-5 18: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本无树 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fly]菩提本无树 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

主题

8045

回帖

4万

积分

六星会员

人生是短暂的,这句话应当提醒每

积分
42118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0-1-11 00: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夏一梧桐于2008-07-05 14:09发表的  :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此貼我收藏了,有時間慢慢看慢慢悟.
你的悟性,无人匹配!
路是走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7-21 01: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