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枞阳县经济社会发展述评(四)
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枞阳县从2007年开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五年来,民生工程在枞阳县呈现出项目内容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不断增加、群众实惠不断增加的显著特点。
我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民生工程,2007年当年实施20项民生工程,资金投入1.46亿元,县财政配套1600万元;2008年实施25项民生工程,资金投入2.55亿元,县财政配套3200万元;2009年实施35项民生工程,资金投入3.1亿元县财政配套4000万元,2010年实施38项民生工程,资金投入4.89亿元,县财政配套6896万元。2011年实施38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7.05亿元,县财政配套1.05亿元。实施民生工程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9.05亿元,县财政累计配套资金2.62亿元。
民生工程已经成为资金投入最大、惠及面最广、群众最关注的实事工程,社会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8项民生工程项目直接对低收入人群补助生活费,打卡发放资金。近7200名农村“五保户”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费,补助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400元;4万名农村低保对象每年领取生活补助,补助标准从300元提高到800元;农村计生奖扶对象每年可领取不低于720元的扶助金;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从每月发放生活费220元,到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发放7024名被征地农民每人每月养老金100元;补助2700名大中型水库移民每人每年600元;1119名城镇、10633名农村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从每年360元提高到每年600元;城镇低保对象住房面积达不上13平方米的,按每平方米每人每月补贴7元。在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生活补助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平均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4000人,提升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对进城务工的劳动者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达到用人单位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实现不挑不捡保证就业。
二是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民生工程构建了城乡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从城镇到农村的全覆盖。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居民住院医疗费用可以按比例报销,并不断提高报销比例;减免晚期血吸虫病人的医疗费用,免费检查并补助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治疗费用;对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检查、免费手术;对儿童实施免费预防接种;对农村孕产妇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开展免费婚前体检;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在参加医疗保险报销后,再实行二次医疗救助,农民健康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改变了农民“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在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的同时,我县积极建设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村级卫生室、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在居民小区建设社区卫生中心和服务站;加强妇幼保健院建设,加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疗保险报销网点下移,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检查,提高了全县人民的健康水平。
三是巩固了城乡基础教育。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免收住宿费;城镇义务教育免收借读费;对贫困寄宿生每年补助生活费,从根本上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费用问题。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对职业教育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并对农村家庭困难和涉农专业的中职学生免收学费。对困难普通高中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对贫困大学生一次性资助3000元,每年资助100人。贫困家庭学生无钱读书的现状得到了改善。按照八级抗震设防标准重新建设中小学校舍,把中小学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建设农村地区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和留守儿童活动室,城乡基础教育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四是加大了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重点关注群众住房紧张、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等实际问题。建设50平方米的廉租住房,加大棚户区改造;新建农村敬老院,五保老人老有所居;建设村村通水泥路1000多公里,方便农民出行;对部分地区缺水、血吸虫疫区感染、水质不达标等情况,通过自来水管网延伸、引泉水等办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民生工程关注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对种植业、养殖业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中小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加强了农业基础建设。
五是改善了城乡居住环境、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探索“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开展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力推广沼气,促进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加大人防和技防力度,有效遏制可防性案件,推进平安社区(村)建设;对经济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通过无线覆盖和有线联网两种形式,使偏远村庄能够看到电视、收听广播。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文化下基层进社区;在乡镇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在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