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劳动润心育品格 实践铸魂促成长

[复制链接]

2432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12214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昨天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部中华民族史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史诗。

九天揽月、蛟龙入海,一部新中国成长史是一曲催人奋进的劳动壮歌。

“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围绕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等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殷殷嘱托化作奋进动力。近年来,我市以首批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省级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课程开发、教研赋能、评价推动、成果培育多轮驱动,充分挖掘“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价值,构建了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基地、社会各方面的劳动教育生态圈。

家校协作,培养日常生活劳动“小能手”

有的帮父母洗碗扫地,有的帮家里整理菜地,有的兴致勃勃学起了炒菜烹饪……进入暑假,郊区花园初中团总支书记陈腾飞就陆续收到了学生们的劳动作业,家务小能手们在利用假期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同时,也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与不易。

“有时候感觉写作业头皮发麻时,我会做做家务,这样奶奶可以不再那么累,扫完地自己头脑也像扫除了一个障碍,学习劲头也多了起来。”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和奶奶一起做家务是初一学生章夕瑶最喜欢的时光。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花园初中高度重视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我们学校没有请专门的物业保洁公司,都是学生们自己打扫,大家很珍惜自己清扫出来的环境。”该校总务处主任吴志平介绍。

记者在校园里看到,每个区域都划定了班级责任区,在校期间学生们每天坚持清扫自己的座位,每周打扫一次班级,每月进行一次全校大扫除,校园环境保持得干净整洁。不仅如此,学校从2022年开始,在寒暑假期间布置包括“每周开展一次家务实践”“每月开展一次公益活动”在内的“九个一”作业,逐步培养起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生活习惯。几年下来,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取得了肉眼可见的进步,该校已连续三年在全市劳动素养大赛上捧得奖杯。

生活劳动是最常见、最自然的劳动场景。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受父母养育的不易。从日常生活劳动入手,我市各校通过建立紧密的家校协作,分层分段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推行“家庭劳动日”制度,并通过每年的劳动教育宣传周,持续开展劳动教育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了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

从简单的择菜洗菜、系鞋带,到包粽子、缝香囊、更换汽车轮胎,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市第三届中小学生劳动能力素养大赛上,孩子们的表现令人惊艳。“这几年各校劳动教育火热开展,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不断得到磨砺,带动了大赛报名人数逐年增加,劳动技能有了展示平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参与劳动的热情。”市教体局竞艺科科长刘从斌告诉记者。

立足学校,开辟农耕种植“小天地”

当城里的孩子分不清韭菜和青草,农村的孩子对农事机械越来越陌生,如何通过课程唤回孩子们对农耕文明的兴趣?

“把高的土挖下来,把低的土拢上去。”6月25日,郊区梦苑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片生姜苗培土,一个个稚嫩的小手拿起小铲子学得有模有样。

位于碎石岭的山间,毗邻铜陵白姜、小磨麻油原产地,梦苑幼儿园结合周边良好的自然禀赋和非遗资源,将开展农事耕种作为幼儿园自然课堂的重要内容,先后开辟了农耕体验区和“袁爷爷的农庄”,将小麦、芝麻、棉花、白姜以及各类蔬菜引进园内种植,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场景。

“体验和探索是幼儿阶段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种植的过程是孩子们和植物一同成长的过程,由此增长了知识,也积累了生活经验。”园长王发萍告诉记者,从播下种子的那一刻起,孩子们便开启了一段与土地、与生命对话的旅程,他们看到了芝麻开花果然“节节高”,发现了“针尖”与“麦芒”确实相似,知道了棉花可以开出彩色的花,弄清了花生该不该带壳去播种,了解了如何跟着季节、依据天气去种植,劳动的种子已在心中萌芽。

劳动教育,开始于劳动,但关键在教育。种植的过程是阶段性的劳动体验,但教育的过程还在持续。

受四年级语文课《宝葫芦的秘密》启发,市建安小学滨江校区把葫芦种植引入校园,孩子们通过“小菜地”亲身体验从春天播种到夏天收获的过程,通过“小作坊”对葫芦进行烹饪和作画,通过“小学堂”深入探究葫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寓意,通过“小舞台”把葫芦元素融入学校体育游戏,实现了艺术延伸。

“在建构‘四小’课堂中,孩子们通过耕种、制作、探究、创艺经历了一段神奇的‘葫芦’之旅。当旅程结束,果实不见了,一颗颗劳动的种子却在孩子们的心里植根。”该校执行校长彭莉告诉记者。

临近盛夏,市龙山湖小学的枇杷挂满枝头,市瑞龙小学的玉米地迎来大丰收,市一中的桃李园为即将高考的学子送去了清甜……一学期的耕耘换来了收获,那是劳动带来的幸福。通过一块块“小菜地”“小果园”,各学校把劳动课堂从室内搬向户外,把理论课变成常态化的实践课,劳动从一两次尝新转化为长久的习惯,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之外的“治愈”小天地。

走向校外,拓展劳动实践“大场景”

7月7日,来自全市多所中学的百名留守儿童齐聚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启了为期五天的研学实践教育。在基地的精心组织下,孩子们用心感受了铜官山1978文创园的红砖灰瓦、犁桥水镇的水乡风情、浮山地质公园的陡峭岩壁,还前往浙江衢州参观了抗战纪念场馆,看到了生活中不一样的风景,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汲取了成长的力量。

“我们每年分批次接待上万名全市中小学生来基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不仅在基地内,还要到基地外,不只是在铜陵,还要走出去,这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补充。”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党支部副书记孙大信向记者介绍。

劳动教育是实践性强的教育,广阔的大自然是劳动教育最好的课堂。为了让劳动教育突破校园藩篱,我市采用“基地+”模式,依托本市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了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开发了生活类、生产类、服务型、职业体验型、创意设计类五大板块共32个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学校劳动场地和资源受限的问题。

3月的雷锋月、5月的职教周、11月的铜陵半程马拉松,从广场义诊、小家电维修到慰问残疾儿童……每当全市有大型活动,就有铜陵理工学校学生青春阳光的身影。作为一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学校已经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日常,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学生们得以尽早了解社会的运行体系,培养待人接物、情商礼仪等知识,方便将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该校团委书记陈方告诉记者,该校学生的毕业留铜率已连续三年位于本地职业院校首位。

为了推动劳动教育向校外延伸,我市充分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大力拓展实践新场景,因地制宜打造校外实践大课堂,孩子们通过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矿山社区,在“走教式”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实现了增长知识、拓展视野。

从泥土里长学问,在实践中出真知。劳在田园、育在心田,劳在当下、育在未来。市教科所所长江一新表示,通过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学校、基地、社会“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格局,我市形成了从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素养到劳动精神的全路径培养体系,推动了劳动教育在全市校园走深走实,成为贯通“五育”的关键枢纽和重要载体,有效助力了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实践中进步、在创新中发展。

“少年品行高,劳动是个宝;世界真奇妙,劳动来创造……”如今,朗朗上口的《劳动素养口诀》已在校园里传唱开来,劳动教育在全市各校遍地开花。随着“五大行动”的深入实施,通过深耕“五育并举”沃土,我市劳动教育还将结出更多硕果。(张久愿 来源:铜陵新闻网—铜陵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7-15 10: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