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56|回复: 10

《浮山志》第一章:地理环境

[复制链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发表于 2007-10-7 09: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地质地貌


  一、地质
  浮山位于庐(江)——枞(阳)火山岩盆地西缘,紧临郯(城)——庐(江)深大断裂带东南侧。
  庐(江)——枞(阳)火山岩盆地形成于燕山期造山运动早期。中生代以来,盆地中共喷发出1100——3600米厚的火山岩。依地质年代先后分为龙门院、砖桥、双庙、浮山四个喷发旋回(期),每个旋回(期)的火山岩以组命名。前三组为侏罗纪(距今1.4——1.95亿年)喷发出的火山岩,主要为粗面安山质岩,偶有玄武岩。后者即为浮山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早期。
  浮山山体主要由浮山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岩层种类自上而下依次为:浅紫红色薄层粗面质凝灰岩,浅红色、肉红色块状粗面质凝灰角砾岩,肉红色块状粗面质熔结凝灰岩,浅肉红色块状粗面熔岩、角砾集块岩和粗面质凝灰岩。共厚约100米。在火山岩中,有零星细小的岩浆岩(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侵入。
  浮山是个古火山口,属于破火山口。火山机构完整,形态典型。破火山口近似圆形,直径约4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火山机构为一盆形凹地,四周山丘的山脊线呈环形或弧形分布。火山岩岩体走向呈弧形弯曲,倾角多向内倾斜。岩体有熔岩岩流的流面构造,边缘倾角50——74°,向内迅速变缓,至中心仅几度至十几度。
  自浮山——孙家畈——周家潭,有一东西向断裂带,长25公里,宽5公里。浮山破火山口中有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南北向三组小断裂,纵横交错岩体。
  在距今1.13亿年的白垩纪早期,拉开了浮山古火山大爆发的帷幕。因当时浮山地区地壳薄弱,在燕山运动的搅动下,地下深处的饱含挥发性气体的酸性岩浆(含二氧化硅高),通过断裂上升,猛烈喷发出地表,形成了熊熊烈焰的古火山。它的地质演变,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起始阶段,由火山爆发到地面塌陷,破火山口雏形初成。此时期岩浆急剧上升,猛烈爆发地面,烟尘蔽日,火光冲天,炽热火红的岩浆冲破上覆围岩,形成环状断裂。喷发物有火山灰、火山砂等碎屑物及熔岩。在火山锥形成后,岩浆压力急骤下降,导致沿环状断裂产生大规模塌陷,破坏了突起的火山锥完整形象,初步形成塌陷的破火山口。浮山本来与纱帽山、长山、莲花山、土地山、茶花山连成一体,是个圆锥形,因本次火山爆发,火山口塌落,形成盆地。这块盆地后来由西北往东南又发生了断层现象,出现了两个壑口,使得浮山一分为二,而今的浮山成了半圆形,土地、纱帽等山成了另一半。
  中间阶段,只有微弱的岩浆活动。岩浆未能喷出地表,只有距地表浅部处冷动凝结成粗面斑岩和正长岩类的浅层侵入岩。它们基本上也在破火山口范围之内,呈弧形分布。但这次岩浆侵入活动竟然把浮山的薄弱部分(在盆地中)尚未完全冷凝的岩石顶了上来,形成火山钟,就是如今“中天一柱”的戗山(亦作樯山)。
  最后阶段,火山再次爆发,破火山口定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地下岩浆压力再次聚集升高,在北北东与北北西两组断裂交汇处,又使沉睡的古火山“东山再起”。断断续续地多次火山爆发,使火山灰与火山粗粒碎屑物交错重叠,形成了粗面质熔结凝灰岩与火山角砾岩的相间堆积。由于火山喷发力量较弱,使爆发产物绝大部分只在火山口内,仅于浮山东部稍有外溢。使浮山又出现了几个小的火山口。在喷发期,随着岩浆的冷却凝结,地下收缩,又发生了轻微的火山口塌陷,并形成新的环状与放射状裂隙。
  经过三个喷发阶段(两次喷出地表,一次未喷出地表)形成的浮山破火山口,后来虽历经地壳运动,终于处在休眠状态,成为安徽大地独领风骚的一座死火山。它遗留下来的火山遗迹,遍处可见,即使在火山岩中,也常见到不规则多边形的龟裂纹构造。显示岩浆喷出冷却收缩的遗迹。
  二、地貌
  浮山地貌单元属沿江平原区江北丘陵带。环浮山、纱帽山、土地山、茶花山构成一开阔盆地。浮山最高海拔165米,大部分山峰海拔在100米左右,属火山岩低丘。山体大致沿南北向展布,东侧略高,由最高峰妙高峰向南北依次下降,至边缘地带高度仅60米左右,两侧海拔40——50米,主峰长山仅93米,延伸部分在20米以下。
  浮山山顶平坦,但多悬崖峭壁,沟谷纵横,均为沿环形和放射状断裂形成的断层崖和断层谷所致。尤以东西两侧陡壁,峥嵘突兀,奇险壮观。
  后期形成的火山锥较小,多围绕戗山火山口呈半环状分布。天池、莲花峰、烂柯石等处,均可见后生的火山口。最大的为天池,长35米,宽24米.面积840平方米。
  浮山西之戗山,为一罕见的火山钟,岩壁可见垂直柱状节理。两侧低丘构成火山环。其西北有一由熔岩构成的垄岗,海拔25米,长500米,岗缓5°左右。
  丰富多彩的火山地貌形成后,在元古的古湖泊的冲击溶蚀作用下,又形成了浮山36岩、72洞的火山岩洞穴,玲珑剔透,幽奇称绝。这些洞穴像宝石一样镶嵌在浮山之腰,疏密有致,布置井然。作为岩洞的载体——奇峰,出名者三十有六。
  此外,浮山的奇石、怪石,琳琅满目。有火山岩浮石,有由重力崩落形成的各种石景,如天然桥、玉兔拜月石、百佛朝如来。还有由球形风化、差异分十化作用形成的各种象石,或如鹦鹉、天鹅,或如龙、凤、象、龟,莫不维妙维肖,令人称奇叹绝。还有从天而降的飞瀑,如悬河倒挂,喷玉扬珠;洞中的石井,辉映着群山,在夕阳照射下,光怪陆离,蔚为壮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10-7 09: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气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10-7 09: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土壤

  浮山位于我省黄棕壤向红壤过渡的地带,土壤类型众多,在目前全省划出的13个土类中,浮山及其附近地区占有6个土类。成土母质:丘陵区为火山碎屑岩风化物;沿河两岸及湖泊周围为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沉积物。主要土类及其分布如下。
  一、红壤
  浮山分布有红壤性土和棕红壤二个亚类。丘坡下部及丘麓多属发育于坡积物上的红壤性土,剖面构型为A——(B)——c,土层较厚,一般为30——40厘米。由于浮山风景区的森林屡遭破坏,覆盖率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已呈现片状与沟状侵蚀,土层较薄,土壤厚度多为20厘米左右。在坡间洼地、沟壑两侧及部分丘麓,土壤厚度在5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2.5——3%,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枫香林生长良好。土壤质地多为轻壤至中壤,局部地区为沙壤或重壤。结构为粒状、棱块状及小块状,棕黄、灰棕、暗黄红等色,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
  棕红壤分布于浮山附近的起伏岗地上。母质为第四纪红土,下层为老红土,深红色,含有色粗网纹;上部为新红土,色较淡,土壤质地偏粘,表层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氮、有效磷和钙含量低,具“酸、板、瘦”的特点。目前多分布人工栽植的马尾松林和天然的栎类林。
  二、粗骨土
  在山腰以上至山顶,坡度较大。土壤冲刷严重地带多发育为粗骨土。其剖面构型为A—c—R,在浅薄的表层之下,有厚度不等的母岩风化层。表层土石砾含量多,具粗骨特征。立地条件较红壤性土差,多分布马尾松林,间有片状草地分布。
  三、石质土
  分布在山顶毗邻裸岩处,呈片状,剖面构型为A——R,表层厚度一般小于10厘米,其下部即为大块母岩。木本植物难以生长,主要分布的草本植物有结缕草、画眉草、莎草、野菊等。
  四、黄褐土
  浮山稍北岗地,有发育在下蜀黄土母质上属于黄褐土土类的粘盘黄褐土(亚类)。土层深厚,质地粘重,有明显的粘化作用,常具粘盘层,可见铁锰结核,结构不良,通透性差。目前多为旱地或分布人工马尾松林。
  五、潮土
  为灰潮土亚类,分布在河流两岸及湖泊周围,有潮化及旱耕熟化过程。地下水位高,一般为0.75—1.00米,升降较频繁。随着氧化还原交替进行,使铁锰等易还原物质氧化成黄色锈斑,细小的铁锰结核淀积于土壤结构面上。这种潮化过程,主要是毛管水运动所致。灰潮土在本区分布面积较小,主要有沙泥土、淤泥土两个土属,多实行麦——棉轮作。
  六、水稻土
  由冲积物、湖积物和坡度较小的棕红壤,经过人们长期的水耕熟化作用发育而成,多分布在丘前和河、湖沿岸。土壤深而厚,达10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较高。在本风景区内主要分布有两个亚类:
  潴育水稻土亚类:在地形上高于潜育水稻土,成土过程受地下水与地上水共同参与作用,有潴育层发育,呈酸性与微酸性反应。土壤质地多为中壤——重壤,有机质含量2.5—3.0%。
  潜育水稻土亚类:分布于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地段。成土过程受地下水影响,有潜育层发育,呈青、灰、灰蓝色,有强度不等的亚铁反应,膏状。土壤质地一般为中壤—轻粘,呈酸性和微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3—5%。此类土壤由于地下水位高,长期渍水,土温偏低,通气性差,结构不良,农作物产量不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10-7 09: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植被

  浮山处于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由于原生植被遭受破坏,现以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杉木、黑松等为主的针叶林占优势。其次还分布有以栎类为主、混生少量常绿阔叶树种的天然次生落叶阔叶和针、阔混交林。在庙宇前后,至今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如华严寺后冬青、金谷岩前的罗汉松和木笔树(白玉兰)、会圣岩前的银杏、冬青等,生长古雅奇特,旧志中均有记载。浮山有维管束植物586种,主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43%。
  一、植被演变
  距今约1.2亿年前,由于燕山运动,浮山开始形成。到中生代白垩纪中期,此地原始植被大量出现,代表属有木兰属(Magnolia)、山胡椒属(Lindera)、槭属(Acer)、落叶栎类(Quercus)、椴属(Tilia)、枣属(Zizyphus)等。白垩纪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乔灌木主要代表种有棕榈科(Palmaceae)、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冬青科(Aguifoliaceae)等科的一些古老类型植物。
  新生代老第三纪距今约6700万年,浮山地区生长着以木兰科(Magnoliaceae)、云香科(Rutaceae)、樟科(Laur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楝科(Me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原始喜热树种组成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山地针叶林以松科(Pinaceae)为主。至新生代新第三纪,距今约2800万年,气候略转湿润,古老类型的蕨类、裸子植物和原始类型的被子植物逐渐减少,松柏类森林有所增加;北方落叶阔叶树种逐步繁盛,草本植物增加,逐渐出现接近现代的森林植物种类。
  第四纪始于距今250万年。浮山一带在第四纪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常有华北和南方的哺乳动物(剑齿象、诺氏古象、剑齿虎、棕熊、大角鹿、四不象鹿、杨氏水牛、河狸、鬣狗等)和鸟类(安氏驼鸟等)出没。
  进入人类社会以后,浮山有茂盛的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并有松属组成的针叶林分布和水生、沼泽等植物。这些森林植物包括热带、亚热带常绿树种的栲属(Castanopsis)、冬青属(Ilex)等;落叶阔叶树种的枫香、油桐、漆属及喜热植物里白属;还有桦、榆、柳等温带落叶树种,反映了浮山地区南北过渡类型的特点。
  自人类掌握用火之时起,原始森林逐渐遭到摧残。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多,战火兵燹,大兴土木,毁林垦种,原始森林遭受破坏更为严重。东汉时,佛教传入,庙宇大兴。至南梁,天台山智者大师来浮山建庙,禁止百姓进山采薪,使浮山森林得到发展,呈现出“无岩不树,无径不竹,无涧不花,无石不苔”的森林景观。
  从隋唐到明清,浮山在连绵战火中,森林屡遭破坏。特别是陈友谅、朱元璋起兵和太平军抗清,浮山沦为战场,大片森林成为火海。到新中国成立前,此地仅存小面积的马尾松、杉木、栓皮栎、麻栎幼林和以栎类、枫香为主并混生冬青、苦槠等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此外,还分布有小片的油茶林、油桐林和茶园。
  建国以来,浮山的森林逐渐得以恢复,但也遭受两次大的破坏。第一次是在1958年,为了大炼钢铁和大办食堂,重伐森林,大片林地变成荒山秃岭。第二次是在70年代初期,为了“农业学大寨”,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将残存的森林全部毁掉,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愈加恶劣,呈现一片荒凉景象。目前浮山的森林,大部分是1972年以后营造的,多为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为了保护浮山名胜古迹和火山遗迹,开发旅游风景资源,从1983年开始,浮山园林管理处大力开展造林和封山育林活动,严禁乱砍滥伐,使浮山的森林恢复了生机。
  二、植被类型
  浮山处于气候、植被、土壤南北过渡地带,有丘陵、岗地、平原和湖、河水域。植物种类繁多,其类型有8,占全省植被类型的80%。
  针叶林 可分二种:
  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火炬松三种类型为主,均为人工栽植。马尾松林分布广泛,杉木林分布于后山山坞和浮山中学后面,火炬松林分布在望江亭北面。常绿针叶树尚有圆柏、侧柏、湿地松;落叶针叶树有池杉、水杉、落羽杉、金钱松。
  针阔混交林有马尾松、枫香、栓皮栎混交林和马尾松、麻栎、短柄枹混交林。两种混交林成小块状分布,面积不大。其形成原因,一是在营造马尾松幼林内,栎类伐根萌发生长;二是马尾松飞子和栎类伐根萌生自然形成的次生林。这些针阔混交林对保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提高地力,促进林木生长,防治病虫害都起着重要作用。
  阔叶林 浮山原来覆盖着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由于长期战争破坏和过度采伐,立地条件变劣,导致常绿树种如青冈栎、石栎、苦槠、天竺桂等由数量减少直到种类的消失,而喜阳、耐瘠、萌生力强的栎类、枫香、山槐等则迅速发展,形成了落叶阔叶林。林中混生着少量冬青、苦槠等常绿阔叶树种,落叶阔叶林仅存枫香、栓皮栎、短柄枹林和栓皮栎、麻栎、短柄枹、白栎林。林中混生有茅栗、小叶栎、桷栎、山槐、黄连木、毛白杨、化香、大叶榉、臭椿、无患子、八角枫、黑枣柿等落叶树种和散生冬青、苦槠、枸骨、青冈栎等常绿树种。以枫香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分布于仙人桥及其以下胡麻溪山坞,林相不整齐,处于幼龄阶段。
  竹林 毛竹林仅分布于浮山及会圣两个村,面积16亩,计4200余株。会圣寺前的山坞,竹林生长茂盛,挺拔翠绿。另在山坡,山坞或村前屋后尚有刚竹、淡竹、水竹、阔叶箬竹、桂竹、毛金竹、黄苦竹,均成片状分布或散生。
  灌丛 以落叶栎类为主,经过多代樵采,萌发,呈灌木状。其中有茅栗、短柄枹、白栎灌丛;短柄枹、映山红灌丛;栓皮栎、桷栎、短柄枹灌丛等。灌丛中常见的灌木有杜鹃、扁担杆、羊踯躅、中华白檀、白檀、山胡椒、狭叶山胡椒、木蓝、胡枝子、野山楂、一叶萩、木本叶下珠、木半夏、算盘子、黄荆、野蔷薇等落叶种和小叶女贞、崖椒、野茶椒、六月雪、继木、胡秃子等常绿树种。藤本植物有葛藤、紫藤、络石、薛荔、菝葜、千金藤、木防己、牛尾菜、爬山虎、掌裂草、葡萄等种。
  草丛 森林遭受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乔灌木难以生长,荒地上分布着片状的次生草丛。草丛在浮山是不稳定的植被类型,如果停止烧山、垦荒,乔灌木就可以侵入和发展起来。现存的草丛类型有黄背草草丛、结缕草草丛等。草丛和林中常见的草本植物有白茅、莎草、苔草、早熟禾、虮子草、鼠尾栗、显子草、求米草、马唐、狗尾草、野古草、芒、牛鞭草、假俭草、荩草、橘草、淡竹叶、一年蓬、野菊、灯笼草、杠板归、茅膏菜、地榆、翻白草、山菠菜、茵陈蒿、鸡眼草、白头翁、龙芽草、一枝黄花、牡篙、牛蒡、紫花地丁、窃衣、柴胡、星宿菜、打碗花、桔梗、沙参及蕨、芒萁、海金沙、金鸡蕨、庐山石苇、井栏边草等蕨类植物。
  沼泽植被与水生植被 沼泽植被是一类生长在终年过度潮湿或有季节性积水土壤上的植被类型,以莎草科、禾本科湿生植物为主,水生草本中的一些挺水植物如:荸荠、雨雨花等也参与组成,多分布在湖滨、低地、河岸边湿地。有水烛群丛、芦苇群丛、莎草群丛。水烛群丛中有菰、慈菇、荆三棱、萤蔺、蔍草、水葱、喜旱莲子草、苔草等,浮水植物有眼子菜、浮萍、紫萍等混生其间。芦苇群丛中的伴生种不多,常见的有水烛、荻、稗、小碎米莎草、水蓼等。
  水生植被则生于水域中,以眼子菜科、水鳖科占优势,可分为沉水、浮水、挺水三种生活型。沉水植物群落有竹叶眼子菜群丛;群丛;苦草、黑藻群丛;菹草、苦草群丛等。大多分布于湖泊内缘至湖心水较深处,池塘中也常见。浮水植物群落有荇菜、水鳖群丛;紫萍、浮萍群丛;菱群;芡实、细果野菱群丛;满江红、槐叶萍群丛;眼子菜群丛;大漂群丛等,多分布于湖、河缘浅水处或池塘、沟渠及稻田中。挺水植物群落有莲群丛、菰群丛,分布于池塘及湖泊沿岸浅水处。
  人工植被 有作物植被与经济林、果木林。作物植被以双季稻、绿肥一年两熟为主,双季稻、油菜一年三熟和单季稻、油菜(麦)一年两熟的仅占少部分。乌稻只有零星种植。另有棉花、小麦一年两熟和部分棉花、油菜(蚕豆)一年两熟的作物。旱地以小麦、甘薯(山芋)一年两熟为主,少数有小麦、花生或蚕豆(豌豆)、甘薯一年两熟作物。经济林中茶园分布于丘麓和山顶,油桐林、油茶林、板栗林及桑园有小面积分布,果木林中梨园、桃园有小面积分布,柿、枣、石榴、杏、李、枇杷等只在房前屋后、路旁、沟河旁栽培。近几年来,利用局部小气候条件,开始引种柑桔,多取得成功。
  三、森林资源
  浮山中心景区包括金谷岩、会圣岩、高岩、张公岩及后山五个景区,约3.8平方公里,合5700亩,林业用地面积为3502亩,(表1)。有林地2386亩,森林覆盖率为58%。
  浮山主景区原属寺庙和尚管理,建国初分给农民经营,后归集体所有。现浮山国有土地面积仅有374亩,占总面积3.16%,已基本绿化。有林地面积347亩,其中杉31亩,松306亩,毛竹10亩。
  浮山主景区森林蓄积为3775立方米(表2),有林地平均每亩蓄积1.58立方米,林业用地平均每亩蓄积1.08立方米,多处于幼龄和中龄时期。森林以马尾松为主,面积2268亩,占优势树种组面积96.8%(表3),黑松和火炬松林仅有小片分布。杉木占2.9%。硬阔以栓皮栎、麻栎、短柄枹等落叶栎类占优势,软阔以枫香、毛白杨等为主,混生栓皮栎、山合欢、黄连木、麻栎、短柄枹、冬青等,分布面积均小。

四、古树
  银杏(白果树、公孙树) Ginkgo biloba L.银杏科,落叶大乔木。浮山银杏有数十株,多分布于寺庙和村庄前后,会圣岩前一株银杏树龄320余年,高26米,胸高直径101厘米,为雄株,不结种子。现从根部又萌生两棵小银杏,故称“父子银杏”。浮山小学门前一株,因老树被砍伐,从茎基部萌生2株并生银杏,树龄75年,高约17米,胸高直径一株为42.5厘米,另一株为38厘米,为雌株、结种子,称“姊妹银杏”。
  凤凰松(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松科,常绿乔木。马尾松林在浮山到处可见,系人工营造和天然飞子成林,多为幼龄和中龄林。鲍黄庄西部湖边半岛上有一株孤立木,树龄115年,高9米,胸高直径44厘米。树冠奇异,形似凤凰,故名“凤凰松”。
  圆柏(桧柏、刺柏) Sabina chinensis (L.) Ant.柏科,常绿乔木。金谷岩顶的一株圆柏,树龄已达300年,却只有3米高。树干粗而短,尖削度大,呈宝塔形。其根插入岩缝中吸收营养与水分,不畏风吹雨打,俨然屹立在岩壁上,鸟瞰着浮山一切,好像是浮山的卫士。
  罗汉松 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 D.Don罗汉松科,常绿乔木。浮山最古老的一棵罗汉松在选佛岩前,树龄已达330余年,高11米,胸高直径43厘米,树根深扎岩缝之中,有的根已裸露在岩石之上。远视如虬龙探海,近观似一巨大的盆景,雄奇伟丰。
  元宝树(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 DC.胡桃科,落叶乔木。浮山中学门前一株枫杨,树龄190余年,高25米,胸高直径116厘米,树冠投影面积一亩有余。干若虬龙,茂叶蔽日,巍然壮观。
  栓皮栎(大栗子树) Quercus variabilis BL.壳斗科,落叶乔木。浮山中学内一棵栓皮栎,树龄150余年,高达17米,胸高直径80厘米,仰摩云霄,浓荫蔽地。
  白玉兰(迎春花、望春花) Magnolia denudata Desr.木兰科,落叶乔木。金谷寺前一棵,树龄90余年,高20.5米,胸高直径45厘米,枝叶茂密。早春先花后叶,洁白如玉,芳香四溢,花谢时,花瓣飞舞,似天女散花,为著名的观赏树种。
  枫香(路路通)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金缕梅科,落叶大乔木。浮山小学前一株,树龄约160余年,高35米,胸高直径128厘米,因曾遭雷击,断其一臂,有伤痕,此棵古树于1989年4月被人伐去。
  石楠 Photinia serrullata Lindl.蔷薇科,常绿小乔木。浮山中学院内一棵石楠,树龄110余年,高10米,胸高直径47厘米。树形优美,枝叶浓密,果实红色,为园林观赏树种。
  黄连木(黄连头) Pistacia chinensis Bge.漆树种,落叶乔木。浮山中学院内一棵,树龄150余年,高24米,胸高直径80厘米。秋季叶为黄红色,果熟时红色或蓝紫色,尤为美观。
  冬青(四季青) Ilex purpurea Hassk.冬青科,常绿乔木。浮山中学院内一棵,树龄150余年,高21米,胸高直径86厘米,冠幅14×14平方米。另一株在会圣岩门前,树龄140余年,高8.5米,胸高直径48厘米,冠幅11×10平方米。两棵均高大挺拔,叶常绿,果红色,为绿化观赏树种。
  五、观赏植物
  龙爪花(石蒜) Lycoris radiata(L′Her.)Herb.石蒜科,多年生草本。地下鳞茎近球形,直径1——3厘米。常成片生长于阴湿山坡和溪沟旁。花红似火,鲜艳夺目。
  薜荔(凉粉藤) Ficus pumila L.桑科,常绿攀援灌木。有乳汁,小枝有棕色绒毛,节上生有气生根,匍匐于墙壁或攀援于树上。会圣、张公、灵霄、绿萝等处有分布,常攀生岩壁、大树、土墙上。果梨形,长约5厘米,径约3厘米,果期较长,为立体绿化观赏植物。
  荷花(莲、藕) Nelumbo nucifera Gaertn.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横生、肥厚,节间膨大,内有多数纵行通气孔道,节间缢缩。上生黑色鳞片,下生须状定根。叶挺出水面,盾圆形,直径可达90厘米。花大而美丽,单生于花梗顶端,直径10——20厘米,芳香扑鼻,为极好的水生观赏植物,生于浮山周围的河湖圩塘中。
  百日红(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 L.千屈菜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树皮灰色或灰褐色。仙人桥至会圣沿途可见。树龄长,其花鲜艳美丽,为夏秋季花期较长的观赏树种,有“百日红”之美称。
  黄花杜鹃(闹痒花、羊踯躅) Rhododendron molle C. Don杜鹃花科,落叶灌木。高0.5——1.5米。嫩枝密布短柔毛和柔状刚毛。多分布于灌丛、疏林及林缘,九曲涧、抱龙峰、后山常见。开花时,似黄色的火炬,点缀在绿色的丛林中,异常炫目。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木犀科,常绿乔木或小乔木,高3——10米。浮山风景区内有栽培。花芳香,飘扬数里,俗称“九里香”,为重要的庭园绿化观赏树种。双瞻阁院内有四季桂,四季开花,以秋花香气最为浓郁。
  络石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荚竹桃科,常绿攀援木质藤本。茎有乳汁,赤褐色,幼枝被黄色柔毛,常有气生根。花白色,形如风车,芳香四溢。生于山坡林中、林缘或岩缝中,常攀生于岩石、树干及墙壁上。
  凌霄花 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 Loisel.紫葳科,为落叶木质藤本。常攀援他物上升。多栽培于寺庙和庭院内,亦见野生于溪沟旁和疏林下。大型圆锥花丛,橙红色,为著名的立体绿化观赏植物。
  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 L.菊科,多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茎基部常匍匐,上部分枝,有棱角。多生于草丛中、林缘及路旁。花黄色,艳丽,供观赏。花期9——11月,此时浮山遍地黄花,风景独好。
  紫藤 Wisteria sinensis Sweet 豆科,落叶攀援藤本。生于山坡路旁、林缘及灌丛中。花蓝紫色,春天先花后叶,芳香,大型总状花序下垂,点缀浮山美景。
  杜鹃(映山红)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杜鹃花科,落叶或常绿灌木。遍山漫野均有分布,为马尾松林下和灌丛中常见的灌木,岩缝中也有生长。为酸性指示植物。花鲜红色或深红色,春季开放,有映山红之美称。
  六、药用植物
  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蕨类植物,海金沙科。生于路旁、溪旁、林缘或稀疏灌丛中。全草入药,为清凉性镇静药;孢子名海金沙,为利尿剂,治疗肾结石、胆结石。茎叶捣烂加水浸泡,可治棉蚜虫、红蜘蛛。
  金鸡蕨(鸭脚草) Phymatopsis hastata (Thunb.) Kita—gawa蕨类植物,水龙骨科。生于山坡、林下潮湿处或阴湿的石壁上,仙人桥下方有成片分布。全草供药用,镇咳解毒,祛湿利尿,治小儿惊风、流行性感冒、尿路感染、急性肝炎、白喉、扁桃体炎等症。全草捣烂,稍加醋,敷患处,治毒蛇咬伤及疔疮。
  天门冬 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 Meer.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生于山坡、路旁、疏林下或河畔。块根主要含天门冬酰胺及5——甲氧呋喃甲醛、粘液质等。供药用,有滋阴润燥、清热、化痰、镇咳作用,可治肺结核、支气管炎、百日咳、吐血、咳血、津枯、便秘等。
  虎耳草(金丝荷叶、耳朵草) Saxifraga stolonifera Meer.虎耳草科,多年生常绿草本。生于阴湿山坡石缝中,仙人桥一带成片分布。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瘟疫、丹毒、咳嗽吐血、肺痈、崩漏、小儿发热。外用治中耳炎、耳廓溃烂、湿疹。
  菝葜(铁菱角、金刚刺) Smilax China L.百合科,落叶木质藤本。生于山坡、林下、灌木丛中或沟溪旁。根状茎含多种甾体皂甙,药用,有祛风寒、利小便、止渴之效。主治腰背寒痛、风痺、下痢等,外用可治牛皮癣。
  莼菜(马蹄草、水葵) Brasenia schreber J.P.Gmol.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浮山大天池有生长。富含胶质,其嫩茎叶作蔬菜,柔滑可口。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止呕,主治高血压、泻痢、胃痛、沤吐、反胃、痈疽疔肿、热疖,解百药毒等。
  芡实(鸡头头、鸡头果子) Euryale ferox Salisb.睡莲科,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种子含淀粉,可直接食用或作罐头、糕点、酿酒等。种仁为滋养强壮药,兼有收敛镇静作用,常用于治神经痛、腰脚关节痛及慢性泄泻、遗精、慢性淋浊等。
  猫爪草 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毛茛科,多年生草本。生于沟溪边或田边草地。块根药用,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瘀,主治肺结核、淋巴结核、咽喉炎等症。
  黄檗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芸香科,落叶乔木。树皮(去栓皮)称黄柏皮,供药用,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用作健胃药,治糖尿病、肾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口疮、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统感染、遗精、白带,外用研粉敷或油凋涂患处,治烧烫伤、急性结膜炎、黄水疮。果实有苦、甜两种,苦的可作驱虫剂,甜的可食。
  喜树 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蓝果树科,落叶乔木。由外地引进栽培,现浮山小学前数株最大,高达20余米。根、果、树皮、枝、叶均含有抗肿瘤作用的生物碱,用于试治各种癌症、急性白血病、银屑病以及血吸虫引起的肝肿大等症。树皮或枝切碎水煎,浓缩后加羊毛脂等,可搽牛皮癣;叶治疖肿及疮痈初起。
  八角枫 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八角枫科,落叶小乔木。生于林下或灌丛中,由于频繁的采作薪柴,多呈灌木状。近根的茎皮入药,能祛风除湿,散瘀止血,主治筋骨疼痛、寒湿麻痹、风湿瘫痪、精神分裂症;叶捣碎稍加醋,敷患处,治跌打损伤有疗效;花治头风痛及胸腹胀满;根可治心力衰竭、劳伤腰痛;茎皮煮水洗涤疮瘘;全株可制土农药,杀蚜虫。
  丹参(红参、红根、活血丹)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唇形科,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林下草丛和溪沟旁。根入药,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等功能,为妇科要药。主治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血瘀、腹痛、经闭、疝痛。近年来试治冠心病有良效;还可治神经性衰弱、失眠、关节痛、贫血、晚期血吸虫肝脾肿大、癫痫、乳腺炎、淋巴腺炎、疮疖痈肿、丹毒、急慢性肝炎、肾盂肾炎及跌打损伤等症。
  灯笼草(断血流) Clinopodium polycephalum (Vaniot)C.Y.Wu et Hsuna唇形科,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林下、灌丛、路旁及溪沟边。全草入药,能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外伤出血,胆囊炎、黄胆型肝炎、感冒头痛、腹痛、小儿疳积、火眼、跌打损伤、疔疮、皮肤疮疡、蛇咬伤、狂犬咬伤、烂脚丫、烂头疮、痔疮、急性结膜炎等症。叶揉碎敷伤处,止外伤出血有特效,故名断血流。
  植株含黄酮甙、皂甙、鞣质、酚性物质、氨基酸、香豆素、糖类等。
  山菠菜(夏枯草) Krunella asiatica Nakai唇形科,为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山坡草地、灌丛中及潮湿地上。全草入药,可利尿、降血压及瘰疠等。因炎夏植株枯死,收购入药时因名夏枯草。
  桔梗 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桔梗科,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林缘、疏林中和草地上。根药用,含有桔梗皂甙,味辛苦,性平,有润肺、止咳、祛痰、消炎(治肋膜炎)等疗效。浮山所产的桔梗,属“桐桔梗”,享有盛名。
  沙参 Adenophora stricta Miq.桔梗科,为多年生草本。根供药用,甘而微苦。有滋补、祛寒热、清肺止咳之效,也可治疗心脾痛、头痛、妇女白带等症。
  半边莲 Lobelia chinensis Lour.桔梗科,多年生草本。生于田边、溪沟旁及潮湿草地上。花冠粉红色,裂片平展,似半个莲花,故名。全株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有山梗菜酮碱、山梗菜醇碱等,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效,治肝硬化腹水、晚期血吸虫病腹水、阑尾炎、扁桃腺炎,外敷痈疮疔疖,有消毒的功效;还可治毒蛇咬伤,民谚说:“有了半边莲,不怕共蛇眠”。
  茵陈蒿 Artemisia caprillaris Thunb.菊科,多年生草本。生于荒山草坡、路旁、林缘。本种地上部分冬季枯死,春季从茎基部又萌生新苗,故名因陈。早春3月采全草入药,主治黄疸病,也可作利尿剂及驱虫剂。全草含叶酸、挥发油,花及果实含香豆素。
  苍术 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菊科,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草丛中或溪沟旁。根茎入药,芳香健胃、发汗、安胎。可治慢性关节炎、慢性肠胃炎、湿阻中满、消化不良、呕吐、泻泄、风寒湿痺、佝偻病、夜盲等症,亦可治血丝虫病。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10-7 09: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动物

  昔日的浮山森林茂密,林内有豺狼虎豹和各种鸟类,洞中有巨蛇,河湖上有成群的野鸭、大雁和天鹅,水中有无数的鱼虾和龟鳖。近代因森林惨遭破坏和湖泊围垦造田,自然环境变劣,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大为减少,有的种类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现存的脊索动物有:
  一、鱼类
  鱼类有100余种。原长江鱼类经白荡湖,上溯至罗昌河,种类繁多。1953年建造控制闸,截断了长江的白荡湖水系,长江鱼类则逐渐减少。现常见的有鳜、鲤、鲢、日本鳗鱼、鳡鱼、赤眼鳟鱼、翘嘴红鲌、短尾鲌、黄鳝、泥鳅等。
  二、两栖类
  有东方蝾螈、中华大蟾蜍、黑斑蛙、泽蛙、虎纹蛙等8种。
  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两栖类,无尾目,蟾蜍科。体粗壮,长100毫米以上,雄体较小,全体皮肤极粗糙,除头部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穴居在泥土中,或栖于石下及草丛中,冬季常在水底泥中,多在晚间或雨天外出活动,以捕蜗牛、蛞蝓、蚂蚁、甲虫与蛾类等为食。为省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皮、头部、舌、肝、胆、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液加工成蟾酥,供药用。有破瘕、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之效。主治疔疮、发背、阴疽、瘰疠、恶疮、瘕癖积、膨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等症。
  虎纹蛙(田鸡) Rana tigrina rugulosa (Weigmann)两栖类,无尾目,蛙科。体长100毫米以上;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尖圆,吻棱不显;眼间距小于上眼睑之宽或鼻间距,鼓膜略大于眼间距;皮肤极粗糙,背部、体侧、四肢背面满布大小疣粒。背部有长短不一、分布不规则的狭长疣成肤褶状,一般成纵行排列;颞褶显著;头前端及腹面皮肤较光滑。
  虎纹蛙栖息在旷野地带或水田、池塘、水坑内。体型较大,肉味鲜美,故又名田鸡。嗜食蛄蝼、蝗虫类、金龟子、牙虫、水生昆虫幼虫等害虫,为农业益蛙。由于农药的使用,及过度的捕捉,其数量日趋减少,现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三、爬行类
  常见的有鳖、乌龟、多疣壁虎、蓝尾石龙子、北草蜥、雨斑麻蜥、乌梢蛇、水赤链、红点锦蛇和蝮蛇等20多种。
  四、鸟类
  浮山风景区内鸟类资源比较丰富。常见的留鸟、候鸟、旅鸟有150余种,隶属38科。
  常见鸟 有野鸭(绿头鸭、斑鸭、绿翅鸭、罗纹鸭、红头潜鸭、青头潜鸭、斑头秋沙鸭、针尾鸭、花脸鸭及赤麻鸭等)、野鸡(环颈雉)、鸿雁、豆雁(大雁)、白骨顶(章鸡)、红胸田鸡、白胸苦恶鸡(秧鸡)、董鸡、斑鸠(山斑鸠、珠颈斑鸠、火斑鸠)、云雀、太平鸟、虎纹伯劳、棕背伯劳、红尾伯劳、画眉、棕头鸦雀、黑噪鹛、金翅雀、黄雀、暗绿绣眼鸟、锡嘴雀、黑尾蜡嘴、黑头蜡嘴(易驯养,可教它衔旗并在空中提取珠粒)、翠鸟、白鹭、苍鹭、池鹭等。
  农林益鸟 嗜食害虫的有灰喜鹊、喜鹊、颓鼻乌鸦、大山雀、黄腹山雀、红头长尾山雀、红胁蓝尾鸲、北红尾鸲、蓝头矶鸫、夜鹰、家燕、灰椋鸟、鹰头杜鹃、大杜鹃、中杜鹃、四声杜鹃、燕雀(虎皮燕)、大苇莺、黄眉柳莺等;啄食树干中害虫的有黑枕绿啄木鸟、斑啄木鸟;食蚁类有的蚁裂等;食田鼠和害虫的有鵰鸮(猫头鹰)、长耳鸮(长耳猫头鹰)、短耳鸮(短耳猫头鹰);食田鼠又食鸟类及家养鸡雏的有鸢(老鹰);食鸟又食害虫的有赤腹鹰等。
  珍贵鸟 列为国家级保护的有小天鹅、黑鹳、灰鹤、鸳鸯、白肩雕、白枕鹤(红面鹤)、鵰鸮等。列为省级保护的鸟有灰喜鹊、白鹭、鸿雁、绿翅鸭、琵嘴鸭、金腰燕、红尾伯劳等55种。现举其要者,简述如下:
  白额雁 Anser albifrons albifrohs (Scopoli)雁形目,鸭科。雄雁全长约650毫米,嘴峰40——50毫米,翅390——440毫米,尾长110——130毫米,趾蹠长60——70毫米。头、颈和背部暗灰褐色,羽绿灰白色。嘴基和前额有白色斑纹。冬季在湖、河地带栖息,春季北迁。主要食物为植物性物质,但也兼食昆虫和蠕虫。肉可供食用,毛可做绒衣,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 jankowskii Alph e raky雁形目,鸭科,为纯白色大型水鸟,但形体比其他天鹅小。雄鹅全长1米以上,雌鹅较小。以水生植物、草类、谷物等为主要食物,有时亦食蠕虫、昆虫和小鱼等。旧志记载,此鸟于冬季栖息于白荡湖或罗昌河附近,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绿头鸭 Anas platyrhynchos platyrhynchos (Linnaeus)雁形目,鸭科。雄鸭全长在500毫以上,嘴峰约50毫米,翅260——290毫米,尾长80——90毫米,迹蹠长约40毫米。雄鸭头和颈暗绿色,带金属光泽,颈的下部有白色环纹,背棕灰色。雌鸭较小。冬季见于白荡湖和罗昌河一带,喜在芦苇中。个体大,野味之上品,每年捕获量在鸭类中居首位。
  鸢(老鹰、老鸢) Milvus korschun lineatus(Gray)隼形目,鹰科。雄体全长约620毫米。嘴峰40毫米,翅470毫米,尾300毫米,跗蹠60毫米。上体包括两翅,表面暗褐色。此鸟为终年常见的一种留鸟,分布甚广。天气晴朗时,常在浮山上空盘旋,一见地上有饵,就瞥然直下,爪掠而去。因其嗜食动物尸体,成为自然界的“清道夫”。常捕田间鼠类,于农有益,但也食啄食害虫的益鸟及家养的鸡雏等。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白肩鵰 Aquila heliaca heliaca Savigny隼形目,鹰科。雌体全长约800毫米,嘴峰60毫米,翅610毫米,跗蹠约110毫米。羽毛大都为黑褐色,肩有白羽。栖于浮山,为罕见的旅鸟和冬候鸟。嗜食鼠类,并食动物尸体,亦食小鸟。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环颈雉(野鸡、山鸡) Phasianus colchicus torquatusGmelin鸡形目,雉科。体全长约900毫米,嘴峰30毫米,翅230毫米,尾480毫米,跗蹠70毫米。羽毛华丽,头顶黄铜色,两侧有微白眉纹。颈下有显著的白圈。体羽大都砂褐色。雌体较小。栖息于浮山林内或灌丛及草丛中,严冬迁至山脚及田野,觅食谷类、浆果、种子、昆虫等。脚强善走,翅短,不能久飞。其肉味美,系野味上品。羽毛美丽,供作装饰用。此鸟适应性强,繁殖快。由于过量猎捕,现已少见。已列为省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灰鹤 Grus grus (Linnaeus)鹤形目,鹤科。雌雄鹤形态相同。全长1100毫米,嘴峰90—120毫米,翅约510毫米,尾190—210毫米,跗蹠210—240毫米。头顶裸出部朱红,两颊至颈灰白,喉前颈及后颈灰黑,其余体羽均为灰色。旧山志记载,此鸟在丘陵、平原均可见,常涉于湖、河边的浅水中觅食物,但它从不飞落在树上。近几年,此鸟仅在迁徙中路过此地。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鵰鸮(猫头鹰、夜猫子) Bubo bubo kiautschensis Re—ichenow鸮形目,鸱鸮科。头部似猫头,眼睛如猫眼,故名猫头鹰。雌体全长约660毫米,嘴峰50毫米,翅460毫米,尾260毫米,跗蹠70毫米。头顶大部黑褐色,耳羽突长达5.5厘米;肩、下背和翅上的三级飞羽等均灰色。平时栖于山地林间和飞来峰、摘星岩一带,冬寒时迁至平原树丛中。巢营于草丛、地面、岩隙间,或在他鸟的弃窝中。白天潜伏,夜间出捕田鼠、中型的鸟类及蜥蜴等。因其嗜吃田鼠、害虫、野兔等,被誉为“农林卫士”,偶尔也捕食一些益农的小鸟。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斑啄木鸟 Dendrocopos major mandarinus (Malherbe)鴷形目,啄木鸟科。雄体全长约230毫米,嘴峰30毫米,翅130毫米,尾80毫米,跗蹠22毫米。额、眼睑、眉和颈侧等均白色。头顶至尾部表面概黑,最外侧尾羽大都白色。常见于浮山林间及平原树丛,巢营于树洞中。为留鸟。多啄食树干中的害虫,如天牛幼虫和蠹虫等,为益甚著,有“树干医生”之称。列为省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红尾伯劳 Lanius cristatus lucionensis Linnueus雀形目,伯劳科。雄鸟全长190毫米,嘴峰16毫米,翅约90毫米,尾90毫米,跗蹠25毫米。额和头顶前部淡灰;头顶后部至上背、肩及两翅的内侧覆羽渐转为浓褐色。眉纹、颏、喉纯白。尾羽暗棕褐色。栖息于浮山森林或平原树丛中,为夏候鸟。性贪食,主要吃金龟、伪步行、象等甲虫、夜蛾科和天蛾科的幼虫及直翅目的蚱蜢、蝼蛄、负蝗等;有时也兼吃植物性物质。叫声激昂有力;幼鸟音调轻快柔和,异常动听。过去人们常捕取供玩赏。现已列为省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灰喜鹊 Cyanopica cyana swinhoei Hartert雀形目,鸦科。雄体全长410毫米,嘴峰26毫米,翅140毫米,跗蹠34毫米。头顶、头侧和后颈均为灰蓝黑色,其余上体概淡紫灰色。常见于山麓和平原,也见于庭院和打谷场上。喜栖于树上,常结群飞鸣。食物绝大部分是昆虫(金龟、天蛾、棉铃虫、椿象等),兼食浆果、种子等。营巢于高大树上。此鸟列为省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紫啸鸫(青鸟) Myiophoneus caeruleus caeruleus(Scopoli)雀形目,鹟科,鸫亚科。雄体全长约300毫米,嘴峰28毫米,翅l78毫米,尾126毫米,跗蹠52毫米。雌雄相似。上体自额至背、头和颈的两侧,下体自颏至上腹等均深蓝紫色。各羽先端均具有较有辉亮的淡紫色滴状斑;两翅及尾黑褐,而表面均沾暗紫蓝色,中腹羽先端杂以紫白色细点。眼暗褐;嘴及脚、趾等均黑。此鸟为留鸟,常栖于金谷岩、仙人桥等处,觅食蜂、金龟等昆虫幼虫及小蟹等。巢营置于草堆下的岩棚上或石隙间,或在庙宇檐下,或在树枝分叉处。旧志中此鸟名青鸟,亦称神鸟。“其声百啭”“如瑟如簧”,见者视为吉祥。
  木鱼鸟(待考) 旧志记载:状类伯劳,日将没则鸣,其声如敲木鱼。古往今来,视为浮山奇鸟。
  五、兽类
  浮山有小灵猫、草兔、狼、普通刺猬、黄鼬、狗獾、水獭、红狐、黑线姬鼠、黄胸鼠、小伏翼棕蝠等野兽。
  小灵猫(香狸) Vivi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兽类,肉食目,灵猫科。体重2.2—2.5公斤,体长550—580毫米,尾长340—350毫米,为体长的2/3左右。头、额、两颊、背部呈灰棕色,胸部棕黑,四肢黑褐色。雌雄体会阴部香腺发达。栖于山地多树之处。独居生活,昼伏夜出,晚间常出现溪水边。善于攀缘。杂食,以蛙、蛇、昆虫和野果为食。
  小灵猫具香腺,能分泌“灵猫香”,是贵重香料和药材。由于滥捕,其数量锐减。现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828

回帖

2万

积分

六星会员

积分
24327

原创先锋奖爱心天使勋章

性别
发表于 2007-10-7 18: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会有日本鳗鱼?
①网中闲逛寻雅士,论坛翱游洗自心。
②本人原创文章,非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09: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胡畴雨于2007-10-07 18:12发表的  :
怎么会有日本鳗鱼?

原长江鱼类经白荡湖,上溯至罗昌河,种类繁多。有日本鳗鱼也不奇怪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2

回帖

804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804
性别
发表于 2007-12-13 20: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正奇怪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主题

278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15420

爱心天使勋章

性别
发表于 2007-12-13 21: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浮山.
“枞阳县人民医院”祝您身体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5645

回帖

2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微笑面对一切。

积分
25291

爱心天使勋章枞阳234社区美女勋章

QQ
性别
发表于 2007-12-14 13: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是有心人,
更是位多能人.
許你人間四月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08: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夏一梧桐于2007-12-14 13:38发表的  :
樓主是有心人,
更是位多能人.

别夸我,我受之不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3 06: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