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7|回复: 4

[原创] 世间有一种味道叫酱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2938

回帖

1万

积分

网站版主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光穿潭水无痕

积分
15911

新人进步奖

性别
发表于 2017-7-20 23: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湾居士 于 2017-7-20 23:48 编辑

                                                                                              世间有一种味道叫酱


  
    当年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作为家里的老幺,我还是在母亲的坚持下的上了初中,有点理所当然和顺理成章,尽管还是因为穷,到初二就辍学了,但那短暂的读书时光,留下了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学校离家七八里地的一个村子里,每天早出晚归,早餐和午饭都得在学校食堂解决。 吃饭的大米是家里带去了,菜也是自己带去的---一只小玻璃瓶装满辣酱豆子。这辣酱豆子,是娘特地熬制的,主料就是家里用黄豆与麦麸混合发酵后晒制的酱板子,加以少量的辣椒和炒熟的黄豆。说是“特地”,因为比平时家里吃的,要多半勺子菜籽油,娘生前说,这样熬出来的酱豆子经吃熬饥。


   食堂的早餐就是稀饭,就像午餐从来都是干饭一样,几乎从未改过。 记得那时候,饭是按照班级订餐人数,分装在木质饭桶里,由“饭桶长”抬回教室,同学们拿好把缸(把缸,顾名思义,带把的缸,一般都是苹果绿色或浅蓝色的搪瓷缸。这里的“把”,方言与“坝”同音)排好队,“饭桶长”司捉一铁瓢,依次分发。


   所谓稀饭,也就是大白粥。偌大的铁锅焖煮的,粥的黏性极好,一挑子捞起,能牵出丝来。扒几粒酱豆子浮于粥上,虽然不会瞬间“石沉大海”,但总要依照“溜边沉底,轻捞慢起”的要诀,才能准确地找到一颗豆。那裹着豆粒的辣酱,早已被稀饭稀释了,用挑子稍一搅拌,酱香味混和着这稀饭的热气,便在眼前升腾起来,立即让人食欲大增,胃口大开。尤其在冬天,早上天还未亮,便匆匆起床,从蜿蜒的羊肠田埂小路赶往学校。那一双本已破了洞的布鞋,那脚后跟早就冻裂成道道血口,沾满露水或草霜,等到教室坐定下来,那脚指头如龟鳖咬,似毒蜂蜇,痛疼难耐,痛苦不堪。等早读下课,早已饥肠辘辘了。正在又冷又饿时,端起一缸热气腾腾的酱豆子拌粥,嘴对沿口,哧溜三圈,粥入饥肠,酱香进胃,顿时手热脚暖,全身舒泰起来。此时,满嘴的酱香,大概便是世上最美的早餐了。


   食堂午餐也卖熟菜。我因为备有酱豆,从来没进去买过,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买菜的钱。只是,依稀记得,每星期四的中午,食堂提供粉蒸肉。令人受不了的是,教室改造的食堂,紧挨着上课的教室,在上午最后一节课时,从食堂里飘过来肉香味,总是那么撩人。早餐那一把缸粥,上两趟厕所两泡尿后,早就化为精微了。闻到那诱人的肉味,足以让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刺激得嗅觉更加敏感,嘴上口水淋淋,肚子咕咕作响,觉得这堂课时间太过于漫长,甚至是一种煎熬。好在,偶尔打嗝,从胃里涌出一股早餐吃的酱豆子的酱香味,尚能抵御一阵来自隔壁食堂里那粉蒸肉神奇的气息。


   在食堂有粉蒸肉的那天,我一般都是端着盖满酱豆子的米饭,去学校后面的水塘边,生怕自己扛不住这粉蒸肉超级美味的“勾引”,而暴露自己的寒酸相。说不清是过于自尊还是过于自卑,我用咀嚼出酱豆子厚实的鲜味,竭力拒绝着粉蒸肉的诱惑。直至后来辍学,从未吃过一次学校食堂里的粉蒸肉,却对酱豆子的酱味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记忆。


   当我开始背井离乡出门谋生,第一站便是长江最上游的大码头的重庆(当年还不是直辖市,属于四川省)。都说吃在中国,味在四川,天府之国的巴蜀大地上,盛产吃货,这点我是坚信的。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感受到川味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但川味里也有一个重要的特性:重庆麻辣汤,郫县豆瓣酱。鱼香肉丝里,可以没有鱼,夫妻肺片里 ,可以不是夫妻,鸳鸯火锅里,可以不见鸳鸯,但是这些无论是高级酒店的大菜,还是街头小酒馆的小菜,必须有重庆的麻辣味,必须有郫县豆瓣酱。入乡随俗,我虽很快适应了这川味。但川味的麻辣,太过于浓烈,太过于鲜明,似乎是很霸道地排斥异地人的味蕾。好在,有被誉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酱,尽管从颜色上看,有能熬红油的辣椒成份,但就看似热烈张扬,实则内敛厚重的味道,总算保留了酱的味道。少年离家的我,在无麻辣不欢的四川餐桌上,因为有这豆瓣酱,时常尚能还原携带在味蕾上的记忆---读书时代的酱豆子味道。

      
   说来也怪,关于这酱与酱豆子的味道,与我来说,不光是一种唇齿之间的美味,而是一种滋味,一种带着岁月痕迹的滋味。这种滋味成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储存。中国自古便有“以豆合面而为之”的谷物酱,这种食物与调料一体的味道,以多种原料成分,制成的多种味道,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在我当年不断游走的日子里,除了四川的郫县豆瓣酱,还吃过东北的大酱,黄河流域的豆酱,果酱,江浙沪的甜面酱,沿海一带的各种海鲜味酱。但我始终固执地认为,只有儿时老家这种叫做“酱板子”的味道,是任何地方的酱味无可替代的。

   某年在江苏的江阴市,有缘结识苏北徐州籍一哥们,交往甚为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慨。受这哥们夫妻俩的真诚相邀,前往其租住地方小聚。酒酣耳熟之际,夫妻俩搬出从老家带来的煎饼。这玩意说是煎饼,其实就是冷却后的面皮,十分韧性有嚼劲。哥们说这是家乡特产,必须沾老家的豆酱才是绝配,并端出豆酱不断示范,教我如何食用。对于这哥们夫妻俩的热情款待,看得出,是真心实意的。可我在大快朵颐后,发现这酱豆子大概是放太多辣椒的原因,味道太过强烈,与记忆里的酱味,相差甚远,很是生分,但碍于夫妻俩如此盛情的情面,我还言不由衷地连连称好。那感觉就像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很伪装地谈了一场恋爱。

     
     
    记得娘生前常说“富人一本账,穷人一钵酱”。记忆里的酱味,与我行迹江湖时尝到的各地的酱味相比,总觉得还是当年的岁月里,那“一钵子酱”才是时光的真味。其实在那个天下一样穷的年月里,乡下几乎家家每年都会晒酱,因为有这晒成似“板子”的酱,温和,润色,搭百味,能让再艰辛的日子,都会滋润起来,所以,人们还嫌“酱”与“犟”同音,将这种美味,寄予了一种朴素的愿景和向往,讳酱之音而取名:顺气!

    酱,是发酵后的面粉和麦麸,饱受日月之精华,由最初的淡淡黄色,在盐与阳光的作用下,渐渐浅红到乌黑油亮的酱色,在漫长的时光里,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煎熬,煎掉多余的水份,熬成精致的厚道之味,慢慢地成全了酱的顺气。其实,于我来说,那记忆中的酱与酱豆子的味道,是我一直怀念的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时光。

    人生何尝不如斯乎:一辈子如何熬成一钵子酱,熬成顺气!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联系QQ:383408802

积分
47676

爱心天使勋章特殊贡献奖

QQ
性别
发表于 2017-7-20 23: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酱香四溢,勾起了我美好的童年回忆。(小时候经常爬上屋顶“偷”吃还在晾晒中的酱,非常好的美食
注  册 ID:青天剑 联系方式:电话:18956915055   QQ:3834088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325

回帖

4940

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4940

灌水天才奖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7-7-21 08: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的酱里还腌着少许刀豆,都是美味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861

回帖

6744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6744

幽默大师奖

性别
发表于 2017-7-21 08: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富人一本账,穷人一钵酱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363

回帖

1629

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1629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7-7-21 10: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勾勒起儿时美好的回忆!!!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