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935|回复: 10

枞阳县志——地质、地貌、气候篇

[复制链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发表于 2007-9-16 08: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地质




  远溯元古代震旦纪至古生代志留纪(距今10亿~4亿年)间,今枞阳县境处于下扬子系海中。古生代志留纪至中生代三叠纪时,古海水时有进退,在海水中沉积遗留下砂岩、石灰岩、硅质岩。中生代三叠纪末(距今约1.95亿年),印支期地壳运动使古海洋全部退出,今安徽省境联合大陆形成,县境于此时始为陆地。
  中生代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的3000多万年间,枞阳地区火山多次爆发,遗留下数十个火山口,堆积巨厚的火山岩。岩体中断裂成群,沿断裂地壳下陷,构成了著名的庐(江)枞(阳)火山岩盆地。
  新生代以来,县西北区沉积巨厚的第三系砂砾层。进入第四纪(距今300万年),长江沿岸以上升运动为主,山峦起伏,河流遍布,湖泊萎缩。此时期普遍沉积第四系砂、砾、粘土层,江岸内侧不断缩小,并在江湾处沉积为江心洲。
  县境位于郯(城)——庐(江)断裂带与沿江破碎带之间的庐(江)枞(阳)中生代火山盆地中部。地层以中生代火山岩为主,东北与西南部有零星火成岩体。县境有3条深大断裂带斜贯,有众多的古火山口及小断层,具有典型的火山岩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与岩石
  县境出露地层最古老的为古生代志留系地层。中部地区以中生代白垩纪火山岩为主,其次为侏罗系、三叠系沉积岩及火山岩。新生代第三系地层出露于县境西北,第四系地层广泛分布于县西北、东南部及长江北岸、湖滨、河畔。
  (一)古生代
  古生代地层出露于县东北隅陈湖区青山街一带,包括志留、泥盆、石炭、二叠4个系。志留系地层为灰褐黄绿色砂页岩,含三叶虫、石燕化石。泥盆系以白色石英砂岩为主。石炭系为灰黑色石灰岩、白云岩。二叠系为各种黑色页岩。
  (二)三叠系
  三叠系地层主要分布于青山街西、陈家油坊、白荡闸、山、新破罡、桃花山、周家山、大王庙一带,北北东向断续出露,为灰色石灰岩及少量白云岩,含菊石等化石。在周家山、桃花山和义津桥至含山西一带为紫红色砂页岩。
  (三)侏罗系
  侏罗系地层为县内主要地层之一。自义津至公堰塥以南均有分布,在沿江湖岸有零星出露,下部为砂岩、页岩,含植物化石及瓣鳃类、腹足类、甲壳类等动物化石;上部以青灰、紫灰色火山碎屑岩为主,同位素地质年龄为l.2亿~1.21亿年。
  (四)白垩系
  白垩系地层位于火山岩盆地中心,亦为县内主要地层,包括两大类岩石:一类为火山岩(以浮山为代表,称为浮山组,1969年地质部门命名)、紫红色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同位素地质年龄为1亿~1.1亿年。一类为红色碎屑岩(即沉积岩,以杨湾为代表,称为杨湾组)、紫红色砂页岩,含石膏及轮藻化石。
  (五)第三系
  该地层在县境西北麒麟乡邹家草屋、张姚庄、钱家桥、公堰塥数处有零星出露,为棕红和紫红色的半固结砂砾岩,以及少量的粉砂岩、泥岩。
  (六)第四系
  该地层成片分布于县境西北及东南两大区,中部有零星出露,为冲积、湖积、洪积形成的砂砾、粘土层;汤沟至陈瑶湖一带夹薄层泥炭,并含天然气。
  (七)岩浆岩(火成岩)
  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北与西南两隅,两地区出露各约100平方公里左右,为石英正
  长岩、花岗岩。黄梅尘正长岩体,位于无为、庐江、枞阳3县交界处,东西延伸为椭圆形,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同位素地质年龄为1.1亿年,有铀、钍矿及锆石砂矿。枞阳正长岩体,自县城向东北、西南两面延伸,被湖泊分成6块,总面积约123平方公里,大部属县境,分布于城山、七家岭、胡家凹、张家湾、毛山井一带。另在枞阳城北之牛石岭及梅林、周家山有花岗岩体,在钱家铺、陈家院子有正长岩、正长斑岩岩脉,面积均在0.3~3平方公里。中部柳峰山西南有辉长、闪长玢岩呈条带状分布,单个岩体出露面积约0.3~1.5平方公里。
  二、地质构造
  县境斜贯3条深大断裂带,作北北东、北东方向延伸。断裂纵横交错,近南北方向最为发育;火山机体(构造)密集,古火山口遍布。
  (一)深大断裂
  根据地表现象及地球物理资料推测,这3大断裂带,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姥山逆掩断层,自全椒古河经巢湖姥山入县内,即为官埠桥至城隍庙大断裂带。这条断裂带由县城西侧经连湖、官埠桥、石溪至城隍庙一带,长达40公里,断裂走向北东30°左右。罗河断裂带,自义津桥北穿钱桥河,至庐江罗河,并向两头延伸,全长约190公里,断裂走向北东。头坡断裂带,自宿松经怀宁至枞阳镇、汤沟镇以东,全长约160公里,其中在枞阳县内长约50公里,断层走向北东约60°。
  (二)断裂(层)
  县内较大的断裂带有井边至杨家市构造带,长大于20公里,北东向;古楼山至公堰塥断裂带,长10公里,宽5~6公里,南北向。浮山经孙家畈至周潭断裂带,长25公里,宽5公里。县内还分布有火山岩中发育较小的断裂(层),其长度不足1公里或数公里不等。还有两组断裂(层)纵横交织成网格状(如拔茅山);另外两组斜交在桂竹园、何家冲、和尚桥等地。
  (三)褶皱
  由火山岩构成的砖桥向斜盆地,成椭圆形,西北郯庐断裂斜切,岩层倾角10°~20°左右,褶皱作用微弱。次一级较大向斜有柳峰山向斜、背斜、单斜。
  (四)火山机体(构造)
  中生代火山爆发,在县内遗留下众多的火山机体(构造)。由中心喷发形成的火山口、破火山口多达数十个,密布县境中部。最大的为七家山火山口,约10平方公里,可见环形及放射性断裂。其他火山口如黄栗山(位于横埠河西北,有2.3平方公里)、牡丹尖(钱铺西南,2.1平方公里)、龙城山(2.2平方公里)、竹园、黄家大山、查家破院、柳峰山、小岭、黑洼山等。著名风景区浮山由破火山口构成,火山区面积约14平方公里;其火山口直径为4公里;四周山丘山脊成弧形,构成悬崖峭壁、岩洞棋布、沟壑奇异的地貌风光。此外裂隙性喷发带在朱程庄至石溪、龙城山至癞痢山之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地貌




  县内地貌趋势北高南低,中部低平,低山丘陵岗冲相间,滨江环湖,可分4个三级亚区。
  一、东北部低山区
  县内地形最高区域为施湾、钱铺、将军、白梅4个乡,其面积167.1平方公里,约占全县的9.24%。枞阳、无为、庐江3县交界的三公山最高峰为海拔674.9米;其他高于500米的低山有拔茅山、龙王尖、黄梅尖几个山峰,其外围多为400米左右的丘陵。低山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火山岩构成,较为陡峻,山脉走向多为北东向。
  二、西北部低丘岗地平原区
  该区域主要为麒麟、阳和、石婆、官青、石马、钱桥、浮山、牛集、杨湾、义津10个乡,其面积为337.9平方公里,占全县的18.69%。区域内除西北隅岱鳖山(海拔245米)、东南面浮山(海拔165米)和南端低丘外,由大面积系黄土形成的漫岗,地面起伏较小,海拔在15~50米。浮山为典型的破火山口,由于长期剥蚀,山顶已显平坦,但有环状、放射状断裂遗留下的陡壁悬崖,并具有洞穴的特殊地貌景观。低丘岗地多由中生代侏罗、白垩纪火山岩构成,风化剥蚀较甚,丘岗平坦,水土流失严重。另有数处第三系砂岩构成的丘陵。大部分则为第四系砂土复盖的平原。
  三、中西部丘陵冲区
  该区域西濒菜子湖,西北邻低丘岗地平原区,北界低山区,南、东与江湖洲圩平原区相连,其面积为832.1平方公里,占全县的46.02%。该区域为火山岩盆地中心,以中生代火山岩组成的丘陵为主。丘陵一般高度在三四百米,切割深度较大,可达二三百米,局部地区山丘较陡。区内火山口很多,但因长期剥蚀,山顶已变平坦。柳峰山等数山有环状、放射状断裂遗留下的悬崖峭壁。区内岗冲交错,地名多为冲、坂、岗、岭、墩,显示其地貌特征。本区由两个地形区域组成:
  1、西部丘陵。包括黄羹、古塘、石矶、破罡、龙桥、安风、会宫、官桥、高甸、雨坛10个乡和城关镇(不包括连城村),417.3平方公里,占丘陵区的50.15%。这些丘陵高度多在海拔9.4~361米之间,丘多坡陡,岗冲相间,地形起伏较大。300~361米的山丘有青山、龙王尖、黄公山、大角尖、大拔茅山、城山等,坡度多25°以上,径流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小拔茅山——城山——抱龙山西侧为洪积大畈,东北风经罗昌河入境,冬季气温低达零下12.9℃,冠全省之首。
  2、中部丘陵。包括白柳、白石、金渡、金社、后方、老庄、横埠、左岗、吴桥、周潭、青山街和水圩13个乡,414.8平方公里,占丘陵区的49.85%。中部丘陵高度在海拔9.5~450.6米之间。该区深受南京凹陷和低山地影响,东南部地势较低,地面起伏较小,丘坡比较平缓,多20°左右,冲畈较为开阔。横埠大畈主要由北部低山地正长岩风化物,次由两侧丘岗残积物洪积、坡积而成。周潭大畈则由黄梅尖正长岩风化物洪积而成。该畈东北为枫沙湖,东面为陈瑶湖。两湖之东,以海拔150.6米的花山和142米的青山为主体,折向西南,组成沿湖丘陵。西北部地势较高,丘多岗高,海拔一般为150米左右。300米以上山丘多而集中,组成两大丘体:以海拔407米的牛角尖为中心,由300米左右的牡丹尖、潘家寨、合明山组成该区域东部丘体;以柳峰山为中心,由龙城山、龙头尖、双丰寨、螺蛳岭、平山寨、马鞍桥组成西部丘体。坡度多为25°以上,水土流失严重。
  四、东南部江湖洲圩平原区
  长江绕县境自西南至东北环行,连城、白荡、陈瑶、枫沙等湖沿长江内侧平行分布,面积为417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6.05%。江湖之间主要为第四纪冲积平原。沿江可见四级阶地:第一级阶地标高10~20米,第二级阶地标高15~25米,第三级阶地标高20~40米,第四级阶地标高30~60米。沿江内侧及环湖为圩区平原区。江中水流弯曲及江面宽处,因流砂冲积形成大的三角洲(江心洲)有3个,即铁板、铜板、玉板3洲,计16平方公里。此外,有沙包(凤仪乡)22.9平方公里,长沙洲17.1平方公里。这些江心洲主要形成于明末清初。该区内仅见孤立突兀的山(海拔254米)和周家山(海拔226.4米),均为石灰岩岩溶地貌,有岩溶崩塌形成的漏斗、石芽、石笋、溶槽等。
  该区由两个小地形区域组成。
  1、沿江沙洲和江心洲。位于东部长曲段凸岸和江面拓宽地带,包括红杨、老洲、陈洲、长沙、风仪和铁铜6个乡,面积228.1平方公里,占沿江平原区的48.43%;丰水年汛期江水淹没堤外滩涂,面积暂减为206.4平方公里,占原面积的90.5%。地势低阔平坦,棉田弥望。
  2、水网圩区平原。包括长河、新开、松园、仪山、大新、老湾、陈瑶湖7个乡和城关镇的连城村,面积计242.9平方公里,占沿江平原的51.57%。西北濒湖,河流纵横,经湖入江,水网密布,沟塘率达5.2%。圩田临湖,棉田濒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气候物候




  一、气候
  县境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1959年,县建立气象站。据30年的气候各要素资料统计、分析和研究,县属区域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季风显著。
  (一)气温
  l、气温变差:气温水平分布是南高北低,中部较东西两端偏高;东北部有山脉阻挡,冷空气不易直接入侵,同时向阳面大,高温区在横埠经白荡湖至沿江一带。西北部易受冷空气影响,因而陈瑶湖以东和麒麟、钱桥、义津、官桥4区,春季升温缓慢,秋季降温较快,年均温度比城关地区低0.5℃;最低温中心位于浮山——会宫——安凤——白石一带。垂直气温分布差异不大,低山区7——8月份气温相当于沿江地区6月份气温。年平均气温16.5℃,最高年份(1961年)17.5℃,最低年份(1980年)15.8℃。冬季(12——2月)低温而无严寒,平均气温4.8℃,1月份最低,平均3.6℃。30年(1959——1989年)中,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为-7.2℃,-5℃~-7℃约二年一遇,-7℃~-9℃约三年一遇,低于-10℃约十年一遇。极端最低气温为-13.5℃(1969年2月5日)。春季(3——5月)温和,但升温快而不稳定,常剧升骤降。夏季(6——8月)温高不酷热,平均气温27.6℃;7——8月份平均气温28.7℃,变幅小,平均极端气温37.7℃;36℃~38℃为二年一遇,38℃~40℃为四年一遇;极端最高气温40.9℃(1959年8月23日)。秋季(9——11月)略高于春温,气温年较差25.l℃,日较差7.2℃~8.3℃。稳定通过10℃活动积温为4900℃~5130℃。
  2、无霜期:县境无霜期为251天,其中1978年无霜期最短为218天。30年平均初霜为11月20日,终霜为次年3月13日。每年11月中旬出现的初霜最多,最早见霜是1966年与1978年的10月29日。每年终霜在3月中上旬,最迟终霜为1963年的4月8日。初霜与季节开始相吻合,终霜与春季开始相差半个月左右。
  3、地表温度:县境22年(1959——1980年)平均地表温度19.2℃,其中8月份平均地表温度最高为34.7℃, 县境由于光照充足,气温、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合稻、棉、油菜、小麦、薯类等作物生长。气温≥10℃期间的日照为1457小时,气温≥10℃的太阳辐射总量每平方米为8.7千卡,分别占全年的72%和75%。有80%保证≥0℃活动积温计5860℃,全年有315天≥10℃活动积温计5129℃。而县境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年生长期所需≥10℃的积温均能保证。5月至9月平均最高气温25.4℃~32.8℃。多月平均日较差7.2℃~8.3℃,作物生长期内有足够温度和一定的日较差温度。双季晚稻齐穗期一般是9月20~25日,以日平均气温在20℃~22℃为不同稻种抽穗扬花期临界温度;按80%保证率,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20℃~22℃的往往在9月10~22日。因而晚稻应以早中熟品种为宜,迟熟品种易受“寒露风”侵害。
  秋季作物小麦、油菜和茶树生长条件适合,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2.1℃~2.6℃,无霜期25天,以IO℃为秋季作物临界温度线,后山丘陵区有80%年份不受低温冻害,其它地区可达90%。柑桔越冬临界温度为-7℃~-1l℃,县内出现率只有9%,-10℃出现机会率为4%,虽然柑桔试种成功,但冬季还要采取防冻措施。
  县境早稻生长期8~9月份所需水量在500毫米左右;棉花生长期4~9月份所需水量在450~600毫米;晚稻生长期8~10月份所需量在300毫米左右。在正常情况下,县内4~9月份降水在957毫米左右,8~10月份降水在273毫米左右。早稻、棉花生长所需水份,正逢降水集中期(有时会影响棉花产量)可以满足;晚稻生长所需水份约有30%不足;小麦、油菜、茶树生长期所需水份不成问题。5~9月份是热、水、光照明显的集中期,正是夏季、秋季作物成熟阶段,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
  三、气象灾害
  县境处于长江下游的北岸,由于气候的过渡性特征,冷暖气流交锋频繁,天气多变,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风、冻、雹等自然灾害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重者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害。
  (一)、水灾
  县境水灾多发生在4~9月份,有春涝、夏涝、秋涝,以夏涝灾危害最重。大涝和特大涝在历史上常有发生。自西汉高后(吕雉)三年(前185年)至民国37年(1948年)间,共发生水灾125年次,其中大灾68次。自清道光七年(182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间,发生水灾25年次,平均每4年1次,其中大灾15次,平均6年1次。宣统三年至民国37年间,发生水灾14年次,平均3年1次;其中大灾9年次,平均4年1次。典型灾例列后:
  西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夏秋,庐江郡(含枞阳县)大水,流水淹杀人畜。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舒、庐、和等州大水,桐城县(含今枞阳县,下同)受灾面积为1700顷。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七月,大水。桐城县受灾面积为2100顷,漂没数万家。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六月,大水。桐城县受灾面积达1400顷。
  明景泰五年(1454年),桐城大水,市中行船。
  明成化十年(1474年),桐城大水,五月至九月市中行船,蛇虺入室。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夏雨连旬,桐城淹没良田无数,市中行船。是年水灾数百年未有。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桐城大水,河堤溃决;三十一年(1766年),江潮涨发,五月至八月枞阳镇市中行船。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桐城大水,淹没良田、房屋,市中水深3.4米余,柳子寺等21保得到赈灾。是年,从正月初八至六月三十日,阴雨不绝,奇灾。
  清同治四年(1865年)夏,大水。枞阳镇市中水深1米。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大雨,江水骤涨数丈(1丈≈3.33米);六月中旬暴雨,桐城县大小圩淹没殆尽。三十三年八月一日,连日大雨,江潮陡涨,桐城县圩堤决防,所有附堤内外田地概行淹没,淹死人民无数。三十四年六月中旬,连日大雨,江水涨发,山水陡下异常,内外夹攻,桐城县大小圩堤冲塌,百里一片汪洋,灾情甚巨。
  民国元年(1912年)6月24日,桐城大雨,蛟洪陡发,河、洲圩、堤溃决,人畜死亡无数。
  民国4年(1915年)5月21日,大水溃堤,桐城年降雨量2348.5毫米,其中6月份降雨为603.3毫米。
  民国16年(1927年)6月,大水。湖堤溃尽,桐城秋禾被淹八成。
  新中国建立后水灾:1949——1989年,枞阳县共发水灾23年次,其中大灾12年次,平均3.3年1次。
  1949年夏,大水,江圩堤溃决,受淹耕地24.3万亩。1954年春夏,大水,汤沟镇水深2米。桂家坝长江最高水位16.84米,县内除永登圩
  外,江圩堤皆漫破,受淹耕地达42.39万亩,倒房14.55万间。
  1969年夏,大水。圩堤漫破,城关镇水深近2米。汛期降雨1254.6毫米,全年降雨1711.2毫米,受淹耕地40万亩。
  1973年春夏,大水。汛期比往年早40天。6月21日降雨达114毫米,大小圩堤溃决,成灾土地为6.02万亩。
  1975年春夏,大水。6月25日降雨194.2毫米,大小圩口堤防溃破,成灾耕地达42.5万亩。1980年夏,大水。低温多雨,城关镇水深0.7米。8月12日晨5时到晚8时,降雨高达200多毫米。133口大小圩溃破,成灾耕地为56.63万亩。1983年春、夏、秋,大水。是年,来汛早,持续时间长,城关镇水深2米。年降雨1954.9毫米。大小圩口溃破,毁坏房屋5.9万间,成灾耕地为41.45万亩。
  (二)、旱灾
  县境旱灾多发生在夏、秋季。在春旱、夏旱、秋旱、冬旱中,以夹秋旱、秋旱最多,夏旱次之,冬旱更次之,春旱最少。伏旱、夹秋旱危害最重。自汉惠帝五年(前190年)至民国37年(1948年),县境共发生大旱16年次。自清道光七年(182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共发生大旱灾5年次,自民国元年至民国37年,发生大旱灾2年次。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夏,大旱。江汊河湖涸竭,可涉。
  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八月,大旱。十一月,大饥。
  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四月至九月大旱。
  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大旱。河湖涸竭,麦禾无收。
  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大旱。尸积如山,饥者食人。
  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沿江大旱。四至八月不雨,湖滩干裂深0.66米。
  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大旱。树木多枯死。
  民国23年(1934年),大旱。两月不雨,树黄草枯。
  新中国建立后,1949——1989年,共发生旱灾12年次,平均约3年1次。
  1950年,夏秋旱,成灾耕地有12.0l万亩。
  1953年,夏初旱,塘干涸,渠断流,16.4万亩农田无水插秧,成灾耕地有17.05万亩。
  1958年,夏秋旱,3个月未降透雨,6——7月份仅降雨108.8毫米,成灾耕地有17.2万亩。
  1959年,夏秋旱,3个月未降透雨,7——8月份降雨73.2毫米,成灾耕地有10.62万亩。
  1961年夏秋旱,持续时间长,7月份仅降雨17毫米,成灾耕地有12.65万亩。
  1966年,夏秋旱,7月份降雨98.4毫米,8月份未降雨,9——10月份降雨41.7毫米,钱桥、麒麟、义津旱情严重,次为周潭、后方、老庄、白梅、金社,成灾耕地有21万亩。
  1971年,夏旱,6月下旬至8月底未降透雨,成灾耕地有26.14万亩。
  1978年,夏秋大旱,且持续到第二年春,6700处塘坝干涸。9月份降雨12.2毫米,是年降雨仅707毫米,成灾耕地有29.76万亩。
  1985年,夏旱,7月份后晴热无雨,8月份降雨14.1毫米,5.5万人吃水困难,成灾耕地达45.92万亩。
  (三)、风灾
  据本县气象站的1960——1980年的资料统计,共发生大风821次,平均每年39.1次;最多年份为69次,发生在1969年;最少年份为11次,发生在1961年。
  1966年8月28日,钱桥公社遭雷雨大风冰雹袭击,风力9~10级,毁房752间。
  1972年4月23日,大风,风力ll级,持续1小时。受灾耕地4.9万亩,毁房7.3万间,毁树5.3万棵。
  1982年5月26日,大风,风力8~10级。白云、横埠等区伴降鸡蛋大的冰雹,毁房1700间。
  1983年4月13、15、28日,出现大风冰雹,毁房5069间、倒树8312棵、倒高压电线杆313根、倒电话杆115根。8月2日,白云、横埠两区遭受龙卷风袭击,瞬间风力达11~12级,倒房164间。
  (四)、冰雹灾下面记述几次较大的雹灾(前“风灾”中已有3例)。
  民国4年(1915年)春,两次大风,随降冰雹大如鸡蛋。
  1953年5月6日,钱桥、麒麟、小岭等区,降冰雹l小时。
  1965年5月20日,白云、钱桥两区发生大风冰雹,受灾耕地1.6万亩,毁房500间。
  1987年3月6日,横埠等6区出现大风大雹,风力8~10级;雹大直径3~4厘米,降雹时间15~20分钟,地面积雹深达20~30厘米;毁坏房屋3.3万间,耕地成灾22.5万亩。
  (五)、寒潮灾
  1959——1989年,共出现寒潮数十次。
  其中,1987年11月7日寒潮袭击,48小时内降温18.2℃,使晚秋作物严重受冻。
  附:气象谚语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春寒雨溜溜,夏寒雨断流,秋寒凉风起,冬寒雪满丘。
  立春雨淋淋,滴滴哒哒至清明。
  春东(风)、夏西(风),骑马送蓑衣。
  立春晴一日,种田不用力。
  太阳当中现,三天不见面。立夏不下(雨),无水洗耙;小满不满(雨),无水洗碗。
  夏至到小暑,好大南风好大雨,
  天上出现鲤鱼斑(云彩),明日晒谷不用翻。
  乱云天顶搅,风雨来得早。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晕长江水,月晕草头枯。
  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井也干。雷公先歌,有雨也不多。
  红霞白霞,无水沏茶。
  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夏至见青天,有雨到秋边。
  雨落五更头,行人不用愁。
  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秋里南(风),雨团团。
  秋后十八盆(天),河里不见洗澡人。
  过了重阳节,不是风来就是雪。
  冬季西(风),快加衣。
  大寒南风,五谷丰登。
  腊月初三晴,阴阴嗒嗒到清明;腊月初三阴,摇摇摆摆上北京。
  冬至十八转,一天长一线。
  四季东风四季下,就怕东风起不大。
  有的吃,无的吃,要看正二三月二十一,晴兆丰,阴兆欠,农民谨记莫忘念。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冰上行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狗在荫处坐,九九八十一,犁耙家伙都请出。
  蜻蜓成群,有雨来临。
  蜘蛛结网快,雨也来得快。
  蚊子咬得凶,雨在三天中。
  鱼游水面,有雨相见。蚂蟥水底沉,明日天气晴。
  蛙声密,雨滴滴。
  蟋蟀吟,必久晴。
  黄鳝抬头,无雨莫愁。
  耕牛东奔西跑,天气一定晴好。
  鸡鸭入笼早,明日晴得了。
  蚂蚁拦路蛇出洞,有风有雨不用问。
  群鸭高歌,风吹翻锅。
  冬季蚊子叫,必有寒潮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水文




  一、地表水
  县属长江流域,境内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和“两赛”(神灵赛、羹脍赛两湖)4个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22公里。
  (一)陈瑶湖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东部,由枫沙湖、陈瑶湖、湖和横埠河、横埠前河、横埠后河、新河组成。主体湖泊枫沙湖安全容量O.87亿立方米,水位12.5米。横埠河白毛竹园至九儿潭,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183.3平方公里,汛期流量510立方米/秒;后河自九儿潭至枫沙湖。全长17.9公里,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汛期流量200立方米/秒;前河自九儿潭至湖东闸入江,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243平方公里,汛期流量200立方米/秒。新河自章家山至梳妆台闸入江,全长10.6公里,汛期流量为80立方米/秒。
  (二)白荡湖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境腹部,周高中低。1953年,白荡闸建成后江湖分隔,拒江节流,汛期水位显著降低。该湖流域总面积为775平方公里,其中枞阳县境为712平方公里;湖体安全容量为2.07亿立方米,水位13米。北有3条河流入湖:罗昌河,自七桥水库至乌金渡渡口,全长47.6公里,其中县境为19.8公里,流域面积477平方公里,汛期流量790立方米/秒;钱桥河,源于祖庄水库,水流与罗河汇合,长28.6公里,流域面积141平方公里,汛期流量233立方米/秒;杨市河,自青口坂水库经杨家市入湖,全长23.7公里,流域面积94平方公里,汛期流量为314立方米/秒。
  (三)菜子湖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境西部,县内流域面积397.5平方公里,湖泊安全容量为10.2亿立方米,水位14.5米。北有孔城河,流经县内长9公里,汛期流量为2660立方米/秒;南有长河,自铁罗冲口至城关镇,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370.54平方公里。汛期流量472立方米/秒,经枞阳闸入江。
  (四)“两赛”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城东,是独立水系,流域面积为68.5平方公里,经石矶长河至古塘新圩闸河拐入长江。
  县境水文特征是:年径流量大、变幅大和侵蚀性模数较大。年平均径流量9.33亿立方米,不包括江面和江岸8.17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516毫米,丰水年为948毫米,枯水年仅244毫米,相差704毫米,比值为3.9;且冬春季较小,夏季较大,汛期占全年的60~70%。年均径流深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沿江地区与菜子湖畔为470毫米,中部地区为500毫米,西北部为5l0毫米,东北部为700毫米以上;并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洲圩区为431毫米,丘陵区为521毫米,低山区为698毫米。县内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8.4%;白石、金渡、官桥等地区,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达7000吨以上;高甸、将军、钱铺、白柳等地每平方公里有1000~2000吨。据调查,金渡乡秀山村年输出推移质2.53万吨、悬移质0.23万吨,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5172吨。
  二、地下水
  县境沿江一线含水层,发育于长江一级阶地的全新统古河床,由细粉砂组成,厚度在15米以上,发育良好,地下水埋深小于2米,可采水员10~15吨/米,矿化度小于1,水化学成份为型;低山丘陵中性岩地区属裂隙喀斯特淡水中等富水亚区,含水层主要由古生代灰岩裂隙喀斯特组成,其他地区系古生代、中生代砂页岩及喷出岩系的虺隙水,属贫水区,矿化度小于1,水化学成份为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自然资源




  一、矿产
  县境矿产种类有铜、铁、金、铀、明矾石、重晶石、煤、泥煤、石灰石、大理石等,其中石灰石、大理石为特大型矿床。小型矿床有8个,即铜矿5个,铁矿1个,金矿1个,明矾石矿1个,其余30多处为矿点。此外,境内还蕴藏着天然气和锆石砂矿。
  (一)铜矿
  铜矿分布于县境中部及北部,自东北至西南延伸作带状,有数十处。已查明储量的有6处,其中1处为铜金矿床,以金矿为主。拔茅山铜矿,矿体产生于火山岩(安山玢岩)中,呈带状、囊状;以斑铜矿为主,次为灰铜矿,少量黄铜矿。该矿为细脉染性矿石,平均含铜1.08%;1957年探明铜蕴藏量为1.2万吨。井边铜矿(穿山洞铜矿),含铜石英脉型。该矿是以黄铜矿为主的硫化矿石,平均含铜1.28%,其中伴生银、镓;1957年探明金属铜蕴藏量为1.6万吨。大刨山铜矿,含铜大理岩型,矿石中主要含斑铜矿和黄铜矿。该矿矿体长120~250米,主矿体5个,平均含铜0.58~0.77%,已探明该矿铜金属储量为1.6万吨。牛头山矿,火山热液型矿床,长200米,平均厚3.1米,以黄铜矿为主,平均品位0.99%,已探明铜金属蕴藏量为7752吨。迎龙岗铜矿,矿体产生于火山岩中,似层状、脉状。该矿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和方铅矿,平均品位为0.56%,估算铜金属藏量约1000多吨。
  县内铜矿点很多,主要产于火山岩中,偶见于正长岩中,仅拔茅山——七家山——柳峰山等地,已达60多处。其它如公堰塥之簸箕山、引家凹、铜家岭、龙城山、小鲍子山,孙家畈之施家山,将军庙之斋家凹、盘龙凹、黄山寨,雨坛岗之胡家老屋、龙潭,官埠桥之朱家洼、龙王尖、皂角树,会宫之松罗山、杀虎台、西崖、大铜山,项铺镇之螺丝尖、七棵松等地也有分布。
  (二)铁矿
  该矿多为火山岩中断裂裂隙控制的矿点。矿石有磁铁矿、赤铁矿、镜铁矿,也有属于硫化矿床的“铁帽”(褐铁矿)。主要分布于将军庙马口、官埠桥附近、会宫城山、花园顶大凹里、义津桥吐秀山、竹石墩,白柳、白湖与庐江接壤的地带(即庐枞大铁矿)等。钱铺附近之黄土岗,铁矿砾石很富,估计储量约几百万吨。黄公山铁矿,系火山岩型中小型矿床,估计储量有60万吨。
  (三)金矿
  天头山金铜矿,系含金铜石英——重晶脉型矿床,内含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金,平均含铜0.93%,平均含金5~7克/吨。该矿储量:金属铜4000多吨、黄金600多公斤。
  (四)铀矿
  该矿分布于桃花山、城山、马家山等地。
  (五)明矾石
  该矿小型矿床有磨盘山、笔家山2处。此外,在公堰塥矾母山、将军庙大尖山、柳家园之马山、屋后山等,均藏有明矾石矿。磨盘山矾矿,在凝灰角砾岩中有3层矿,平均含明矾石矿物38.46%,属贫矿,矿石储量307万吨,矿物含量121万吨。笔家山矾矿包括大路山、老虎凹、摇尾山矿点,矿层长数十米至100米,自地表向下延深25~75米,平均含明矾石矿物36.28%;矿石储量为374万吨,矿物储量为136万吨。
  (六)重晶石
  该矿分布高甸乡之大凹田口、后高庄及会宫乡。矿脉产于火山岩中。含硫酸钡lO~90%。其中大凹口重晶石储量为3.58万吨。雨坛乡天头山铜金矿床中,也有重晶石矿脉。
  (七)石灰石、大理石
  石灰石、大理石分布在沿江山、白荡闸、周家潭、青山一带,于古生代石炭纪至中生代二叠纪古海洋中沉积生长。1986年,初查山为大型石灰石、大理石矿床。该地层属下三叠纪南陵湖组,最大露头长3000米,宽1200米,最大厚度306米。化学成份:氧化钙51.13%,氧化镁0.51%,氧化硅3.89%,二氧化二铝0.73%,二氧化二铁0.46%,质量优良。1986年,查明水泥石灰石D级储量7亿吨。大理石矿层与石灰石一致,西翼“龙皮”大理石,属灰绿色蠕虫状泥晶灰岩,似竹叶状泥晶灰岩;该矿最大厚度为111米,储量为1亿立方米;石料装饰性美,守整性好,成材率高,易磨光,光泽度平均68°,最高达100°。东翼“山灰”大理石,为各种灰色微晶灰岩,储量为2467万立方米。两种大理石总储量为12467万立方米。
  (八)煤
  侏罗纪煤产于高甸乡小含山,在砂页岩中有1米多厚煤层,露头长250米。1958年估计,储量为7万吨。青山与山为二叠纪龙潭煤系,1960年调查钻探,未见可采煤层。
  (九)泥煤(泥炭)
  泥煤多分布在沿江环湖及河洲中的第四系地层中。陈瑶湖区泥炭沿江分布,长达15公里,宽约6公里,厚0.4~1米。青山、花园乡、汤沟区泥炭层厚0.6~1.5米,覆盖层厚1米左右,腐殖酸含量达42%,储量约4000多万立方米。此外,铁板洲亦有泥炭层。
  (十)天然气
  天然气蕴藏于第四系地层砂土中,如铁板洲、新洲,含气层为扁豆体透镜体,常与泥炭层伴生。该气体无色,主要为甲烷,因含硫化氢,有臭味;气体成分:甲烷占39.15%,二氧化碳及硫化氢占1.9%,氮气占7.33%,氧气占21.5%。
  二、野生动物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方考察队、安徽大学生物系、安徽省农业厅水产局等单位多次调查,县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本志仅记载常见和珍稀的兽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及昆虫类等野生动物。
  兽类:常见的有狼、豺、貉、豪猪、草兔、普通刺猥、小麂、黄胸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小伏翼棕蝠等;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有白鳍豚、江豚、小灵猫、水獭等;省级保护的有红狐、黄鼬、狗獾、猪獾、豹猫、花面狸等。县内华南虎已绝迹,金钱豹亦罕见。
  鸟类:有100余种,常见的有麻雀、山麻雀、金翅雀、黄雀、红嘴蓝雀、红头山雀、黄腰山雀、蓝歌鸲、蓝头矶鸫、黄腰柳莺、白骨顶(章鸡)、红胸田鸡、白胸苦恶鸡(秋鸡)、山斑鸠、珠颈斑鸠、火斑鸠、云雀、太平鸟、锡嘴雀、黑尾蜡嘴雀、黑头蜡嘴雀、喜鹊、颓鼻乌鸦、小嘴乌鸦;属国家级保护的鸟有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白肩雕、小天鹅、黑鹳、灰鹤以及白鹭、牛背鹭(鹭类有10多种)、鸳鸯、白额雁、白腹山雕、鸢(老鹰)、赤腹鹰以及雕鸮(猫头鹰)、长耳鸮、短耳鸮、草鸮(猴面鹰)等;属于省级保护的鸟有灰喜鹊、鸿雁、灰雁、豆雁、绿翅鸭、琵嘴鸭、罗纹鸭、棕腹啄木鸟、黑枕绿喙啄木鸟、四声杜鹃、棕腹杜鹃、小杜鹃、红尾伯劳、虎纹伯劳、家燕、金腰燕、环颈雉(野鸡)、鹧鸪、鹌鹑、画眉、暗绿绣眼鸟、夜鹰等。
  爬行类:常见的有鳖、多疣壁虎、石龙子、蓝色石龙子、北草蜥、丽斑麻蜥、水赤链、红点锦蛇、虎斑游蛇、竹叶青、草游蛇等20余种;省级保护的有乌龟、乌梢蛇、黑眉锦蛇。
  两栖类:常见的有东方蝾螈、无斑雨蛙、泽蛙、竹叶蛙、大绿蛙等;国家级保护的有虎纹蛙;省级保护的有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黑斑蛙(青蛙)等。
  鱼类:江、湖、河有鱼类100余种,常见的有青、草、鲢、鳙、鲤、鳊、鱤、赤眼鳟、翘嘴红鮊、短尾鲌、乌鳢(黑鱼)、银鱼、麦鱼、麦穗、毛黄、比目鲳、鲚、鳜、鲶、鳗等鱼种,此外还有黄鳝、泥鳅;国家级保护的鱼类有中华鲟;省级保护的鱼类有鲥鱼、长吻鮠(淮王鱼)。
  腹足类:常见的有中国圆田螺、巾华圆田螺、方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耳萝卜螺、淡水壳菜螺等。
  瓣鳃类:常见的有扭蚌、短褶矛蚌、河蚬等种;育珠用蚌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点蚌、圆背角无齿蚌、猪耳丽蚌、珠母珍球蚌、池蝶蚌等种;列为省级保护的有背瘤丽蚌,
  甲壳类:常见的有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青虾)、秀体白虾、克氏鳌虾(龙虾)等种。
  多是类:有蜈蚣。
  蛭类:有水蛭。
  寡毛类:有蚯蚓。
  蜘蛛类:有100余种,常见的有东方长蜘蛛、钟巢希蛛、纽氏球蛛、舁状蜘蛛、银斑球蛛、日本艾蛛、乳状艾蛛、河谷艾蛛、江西艾蛛、吊叶圆蛛、黑斑圆蛛、矛状芒果蛛、短胸长蟹蛛、小带斑蛛、暗色追蛛、草间小黑蛛、八蛛球腹蛛、拟环狼纹蛛、三花突蛛、粽管巢蛛、温室杀蛛、乳状艾蛛等种。
  昆虫类:有500余种,其中多为害虫。常见的有小蟋蟀、斗蟋、华北蝼蛄、非洲蝼蛄、中华稻蝗、东亚飞蝗、黄脊竹蝗、雷鸣蝉、蚱蝉、褐斑蝉、棉蚜、豆蚜、角倍蚜(虫瘿为五倍子)、杨白片盾蚧、铜绿金龟子,斑喙丽金龟、褐粉蠹、光肩星天牛、桑天牛、大臭蝽(土鳖虫)、绿豆象、板栗剪枝象、豆卷叶螟、杉肤小蠹、刺槐袋蛾、大袋蛾、白杨透翅蛾、小木蠹、柳木坟瘿、棉褐带卷蛾、杉梢小卷蛾、米黑虫、竹织叶野螟、桃蛀螟、微红梢斑螟、豆荚螟、油桐尺蛾、槐尺蛾、马尾松毛虫、南方大豆蛾、蓝目天蛾、栎掌舟蛾、粪金龟(推屎壳螂)、花布灯蛾、线绒毒蛾、午毒蛾、细胸叩头虫、沟叩头虫、玻璃灰蝶、黄粉蝶、碧凤蝶、黄凤蝶、蓝凤蝶、头虱、体虱、人蚤、中华按蚊、稻大蚊、家蝇、丽蝇、牛虻、板栗瘿蜂、黄胸木蜂、黑胸散白蚁、黑翅土白蚁、巢湖家白蚁、白蜡虫、日本龟蜡蚧等。益虫(昆虫天敌、与人类有益)也不少,常见的有广腹螳螂、中华大刀螂、长腹箭蜓、红蜻、黄蜻、白尾灰蜻、闪兰丽大蜻、豆芫菁蝇、狭带食蚜蝇、家蚕追寄蝇,虫蜀蝽、益蝽、小花蝽、茶褐猪蜡、黑蚂蚁、褐蚁、家马蜂、中华马蜂、陆马蜂、角马蜂、黄腰胡蜂、松毛虫赤眼蜂、中华东蚁蛉、中华虎甲、中华金星步甲、七星瓢虫、龟纹瓢虫、中国芫菁、中华斑虻、狭带食蚜蝇、毛虫追寄蝇、花胸姬蜂、广黑点瘤姬蜂、斑痣悬茧蜂、红铃虫金小蜂、光背干腹小蜂、中华蜜蜂、意蜂、野蚕、家蚕等种。列为国家保护的昆虫有叉犀金龟(独角仙)。
  三、野生植物
  根据安徽省野生植物普查队于1958年的调查和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安徽大学生物系、安徽林业勘察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等单位的一些专家、学者多次调查的结果,县境有维管束植物942种(包括变种),隶属173科,其中蕨类植物22科35种,裸子植物7科27种,被子植物880种。按其用途可分16类:
  (一)优良用材树种
  主要有杉木、池杉、柳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栓皮栎、麻栎、苦槠、毛竹、意杨及其栽培品种(意大利I——69、I——72杨等)、小叶杨、毛白杨、响叶杨、银杏、喜树、大叶榉、臭椿、槐树、三角枫、五角枫、朴树、泡恫、毛泡桐、白花泡恫、黄连木、皂荚、枫畅、愀树、春榆、青冈栎等95种。
  (二)绿化观赏植物
  主要有银杏、白玉兰、望春花、紫花玉兰、荷花玉兰、合欢、山槐、水杉、火炬松、侧柏、圆柏、龙柏、千头柏、冬青、女贞、小叶女贞、梧桐、喜树、二铃悬铃木、银白杨、五角枫、乌桕、金钱松、罗汉松、樟树、垂柳、榔榆、无患子、栾树、雪柳、桂花、野茉莉、铜钱树、樱花、鸡爪槭、苦花槭、枫香、木半夏、南天竹、六月雪、苏木蓝、枸杞、美丽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玫瑰、野蔷薇、月季、绣球、绣线菊、木槿、黄杨、映山红、满山红,羊踯躅(黄花杜鹃)、荚竹桃、金丝桃、蜡梅、紫薇(百日红)、白鹃梅、紫竹、毛金竹、龟甲竹、扶芳藤、爬行卫矛、紫藤、凌霄花、络石、爬山虎、迎春花、桅子花、牡丹、虎耳草、春兰(兰草)、黄海棠、莲、睡莲、石蒜(龙爪花)、紫茉莉、石竹、垂盆草、金锦香、吉祥草、野菊、剪秋罗等196种。
  (三)药用植物
  主要有八角枫、枫香、喜树、银杏、杜仲、黄檗、厚朴、木瓜、六月雪、菝葜、羊踯躅、贴梗海棠(宣木瓜)、女贞、黄栀子、酸枣、紫金牛、木通、卫矛、胡颓子、枸杞、白乌骨、金银花、木防己、汉防己、中华五位子、桔梗、沙参、明党参、马兜铃、绵毛马兜铃、龙牙草、金鸡蕨、海金沙、贯众、石蒜、天门冬、丹参、雪见草、百合、黄精、王竹、浙贝母、宽叶重楼、灯笼草(断血流)、筋骨草、百蕊草、紫草、紫花地丁、活血丹、蒲公英、山菠菜(夏枯草)、牛膝、白头翁、草乌、当归、天南星、积雪草(铜钱草)、曼陀罗、地榆、半夏、马鞭草、苍耳、石草蒲、白芨、射干、麦冬、绞股蓝、杠板归、莲、牡丹、芍药、半边莲、地锦草、铁苋菜、蕺菜(鱼星草)、三枝九叶草(箭叶淫羊藿)、紫花前胡、蛇床、虎杖、牛膝、太子参、景天三七、徐长卿、菟丝子、龙葵、白英等354种。
  (四)纤维植物
  主要有青檀、桑树、构树、小构树、南京椴、山麻杆、枫杨、白蜡树、簸箕柳、木槿、扁担杆、芫花、结香(三桠)、葛藤、黄荆、牡荆、珍珠莲、毛竹、刚竹、淡竹、水竹、阔叶笋竹,细叶亚麻、野亚麻、亚麻、苎麻、黄麻、苘麻、陆地棉、中棉、艾麻、白茅、荻、芦苇、芒、黄背草、菖蒲、灯心草、披针苔草、水烛、野古草、萤蔺等92种。
  (五)、淀粉植物
  主要有葛藤、蕨、菝葜、栎类(槲栎、白栎、麻栎、栓皮栎等)、芡实、薜荔、薯蓣、魔芋、甘薯、华夏慈菇、豌豆、菱、细果野菱、莲、翻白草、荸荠、救荒野豌豆、绿豆、马铃薯、赤豆、金樱子等72种。
  (六)鞣料植物
  主要有化香、野蔷薇、小果蔷薇、木香花、槲栎、麻栎、白栎、石榴、茅栗、湖北算盘子、盐肤木、金樱子、酸模、地榆、鳢肠、羊蹄、茜草等57种。
  (七)芳香油植物
  主要有山鸡椒、山胡椒、狭叶山胡椒、香樟、野茉莉、桂花、玫瑰、白玉兰、栀子花、黄荆、牡荆、五加、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黑松、柳杉、圆柏、侧柏、野花椒、牡蒿、黄花蒿、薄荷、荆芥、紫苏、金粟兰、蛇床、紫花香薷、藿香、华荠苎、香附子、春兰、芫荽、鸭儿芹、野胡罗卜、茴香、藁本、水芹、春兰等65种。
  (八)油脂植物
  主要有乌桕、中华白檀、白檀、油茶、油桐、胡桃、重阳木、野鸦椿、女贞、算盘子、白背叶野桐、落花生、胡麻、陆地棉、芸苔、向日葵、蓖麻、大豆、青葙、苍耳、亚麻等110种。
  (九)果品类植物
  主要有板栗、茅栗、桃、李、杏、梅、柿、枣、沙梨、棠梨、石榴、枇杷、野山楂、葡萄、刺葡萄、胡桃、野柿、油柿、樱桃、菱、温州蜜柑、枳木具、桑树、无花果、插田泡、牛奶子、中华猕猴桃、茅莓、高梁泡、草莓、酸浆、三叶木通、西瓜、香瓜等55种。
  (十)蔬菜植物
  主要有香椿、枸杞、毛竹、淡竹、莲、荠菜、黄花菜、蕨、莼菜、菠菜、青菜、蕃茄、辣椒、扁豆、刀豆、马铃薯、茄、丝瓜、南瓜、冬瓜、黄瓜、茼蒿、蕹菜、莴苣、牡蒿、菰(嫩茎膨大为茭瓜)、异叶茴芹、茴香、水芹、苋菜、绿穗苋、反枝苋、荒蓄、瓦松、牛繁缕、珍珠菜、麦瓶草、女娄菜、瞿麦、马齿苋等79种。
  (十一)饲料植物
  主要有桑树、槲栎、柘树、春榆、栓皮栎、小槐花、截叶铁扫帚、美丽胡枝子、圆叶胡枝子、杭子稍、刺槐、盐肤木、青葙、桑、广布野豌豆、鹿藿、印度草樨、草木樨、田皂荚、小巢菜、野茼蒿、豌豆、野大豆、救荒野豌豆、长萼鸡眼草、紫云英、大豆、落花生、野西瓜苗、铁苋菜、牡蒿、兔丝子、厌绿藜、喜早莲子草、荒蓄、菹草、竹叶眼子菜、莕菜、凤眼莲、雨久花、雀麦、野燕麦、马唐、狗尾草、结缕草、狗牙根、鹅冠草、打碗花、稗、白茅、假俭草、荩草、白羊草、萤蔺、水虱草、金鱼藻、金银莲花等175种。
  (十二)绿肥植物
  主要有紫穗槐、盐肤木、中华胡枝子、美丽胡枝子、截叶铁扫帚、印度草木樨、草木樨、鹿藿、紫云英、紫苜蓿、豌豆、落花生、小巢菜、野苘蒿、鸡眼草、喜旱莲子草、苦菜、光叶眼子菜、菹草、乌菱、轮叶狐尾藻、金银莲花等140种。
  (十三)农药植物
  主要有苦楝、苦树、桃、旱柳、苦皮藤、木通、羊踯躅、黄连木、枫杨、野漆树、苦参、竹叶椒、醉鱼草、樟树、夹竹桃、野漆树、云实、华香树、长叶冻绿、小槐花、博落回、虎杖、土荆荠、青蒿、艾蒿、龙葵、蛇莓、泽漆、乌头、白头翁、水蓼、丛枝蓼、石龙芮、毛茛、播娘蒿、白蔹、烟草、苍耳、地榆、茴茴蒜、蒺藜、苦荬菜、月腺大蕺、苦茄、除虫菊、天门精等72种。
  (十四)树脂树胶植物
  主要有杜仲、枫香、马尾松、湿地松、臭椿、漆树、野漆树、白杜(丝棉木)、黑刺柿、野柿、杠柳、卫矛、木蜡树、腐婢(豆腐柴)、桃、樱桃、蒲公英、飞来鹤等29种。
  (十五)蜜源植物
  主要有刺槐、刺树、油茶、酸枣、南京椴、颓糯米椴、紫穗槐、槐树、枇杷、黄荆、苹果、沙梨,桃、李、紫云英、芸苔、油菜、蚕豆、荞麦、广布野豌豆等48种。
  (十六)环保植物
  主要有女贞、小叶女贞、刺槐、槐树、白玉兰、二球悬铃木、枫杨、乌桕、雪松、合欢、山合欢、荷花玉兰、栾树、无患子、梧桐、重阳木、垂柳、紫薇、旱柳、木槿、无花果、夹竹桃、白花泡桐、板栗、朴树、石楠、楝树、构树、春榆、白栎、楸树、金荞麦、蓖麻、卷心菜等85种。
  其中银杏、金钱松、杜仲、青檀、水杉等5种为国家保护植物。
  四、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变动不大,但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却有很大差异。县境土地按一级八大分类标准为:
  (一)耕地
  新中国建立初,县内耕地总面积为59.46万亩。1967年耕地总面积为93万亩。县境耕地的增加,主要原因是1958年前后围湖造田以及开发利用坡度平缓的丘、岗部分可耕的隙地。1989年,全县耕地总面积为64.4万亩。
  (二)园地
  1949年前,园地面积小,仅有零星茶、竹园分布。新中国建立后,园地总面积9000多亩,其中果园3000亩、桑园126亩、茶园5000亩、其他1500亩。
  (三)林地
  1949年前后,林地面积变化不大。1965年,总面积为58万亩;1980年,总面积为46万亩,其中有林地35万亩,未成林地2.5万亩,裸岩地未列入。
  (四)牧草地
  牧草地总面积900亩,属天然牧草地,1949年前列入山场类型内。
  (五)城镇、村庄建设用地
  1949年前,集镇、村庄建设用地约4.5万亩。新中国建立后,城镇建设用地和村民宅基地总面积22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2700亩,农村居民宅基地19万亩,工矿企业用地1.4万亩,特殊用地1.3万亩。
  (六)交通建设用地
  1949年前农村道路用地约4000多亩。新中国建立后,交通建设用地总面积1.8万亩,其中公路建设用地3300亩,港口码头建设用地100多亩。
  (七)水域面积
  全县水域总面积为71万亩,其中涨水湖泊水面24万亩,水库水面9000亩,坑塘水面1.4万亩,苇地、滩涂、沟渠、水利工程建筑计1.7万亩。
  (八)未利用土地
  未利用土地总面积为1.7万亩,主要是裸土地、裸岩、石砾地,植物难以生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土壤植被




  一、土壤类型及分布
  县内土壤分类有土类、亚类、土属、土种4类,以土类、土种为基础单元。全县土壤共分7个土类。
  (一)水稻土类
  县内水稻土面积为69.2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73.98%,分布于西北与东南部。西北部岗区,面积比例最大,为本区耕地的88.01%。分布于阳和、麒麟、石婆、官青、石马、钱桥、杨湾、牛集、浮山等乡和义津镇、麒麟茶场,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和第四纪红土,呈酸性反应,酸碱度5.1°~7.6°。生产性能是粘、饭、浅,土层深度一般,普遍缺磷。东南部沿江圩区,滨江环湖,占本区耕地的45.21%。分布于青山街、水圩、周潭、吴桥、左岗、横埠、金社、金渡、白石、白湖、会宫、大新、破罡、石矶等乡和城关镇。成土母质为长江冲积和湖泊沉积物,土层深厚,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酸碱度小4.8°~7.4°。地下水位高,土壤质地较细、粘,保水性强,肥料分解缓慢,有机质含量中等,缺磷少钾。
  (二)潮土类
  该土类总面积为13.16万亩,占县内旱地面积的54.05%,多分布于沿江冲积平原区,即铁铜、长河、新开、松园、仪山、陈洲、大新、老湾、老洲、红杨等乡。成土母质为近代长江冲积物,土层深厚,质地偏沙,多呈强石灰反应,酸碱度5.6°~8°,保肥力差,耕性较好。有机质含量属第三等,缺磷、钾。该区域是主要产棉区,多为麦——棉轮作,或豆(油)——棉轮作。
  (三)红壤土类
  该土类总面积6588.7亩,占县内土壤总面积的0.62%。除沿江冲积平原区少数乡外,各地均有分布,且范围较广,尤以西中部沿湖丘陵区分布最集中。成土母质为砂页岩、安山岩类风化物、山洪冲积物等,部分为下蜀系黄土、第四纪红土和湖河冲积物。土层深度一般,呈微酸性反应,酸碱度小4.8°~6°,肥力中偏下,有机质含量属三、四等,缺磷少钾。沿湖低圩田,虽有机质含量较多,但其肥力不能发挥;本区旱地土层较浅,有机质含量较多,严重缺钾、磷。
  (四)黄褐土
  该土类面积为6.24万亩,占县内土壤总面积的3.84%,主要为农林用地。分布于西北部岗地,即阳和、麒麟、石婆、官青、石马、钱桥、杨湾、牛集、义津镇、浮山、白湖、金渡、水圩、陈瑶湖等乡(镇)。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质地粘重,结构体面上常有铁锰结核及粘粒胶膜;土层浅,呈微酸性反应,酸碱度5.4°~6.4°。有机质含量低,缺磷少钾。
  (五)紫色土类
  该土类面积为3.68万亩,占县内土壤总面积的2.2%,分布于西、中部低丘低岗上,或低山局部地段,即白柳、金渡、金社、后方、老庄、横埠、左岗、安凤、雨坛等及将军庙林场、城关镇等地。成土母质为紫色岩类,呈酸性反应,酸碱度5.3°~5.8°;土层深度一般,肥力属第二、三等。有机质含量低,旱地缺磷、钾,水田少钾。
  (六)石灰土类
  该土类面积为6893亩,钙质丰富,占县内土壤总面积的0.41%。分布于东中部傍湖石灰岩丘陵岗上,即青山街、长河、松园、仪山等乡,成土母质为石灰岩风化物,呈强、弱石灰反应,酸碱度7.7°~8.1°;土层较厚,质地为重壤土以上,有机质含量较高,肥效前劲小后劲足。
  (七)草甸土类
  该土类面积为3.29万亩,占县内土壤总面积的2.03%。分布于长江外滩地、河漫滩、一级阶地,即长河、铁铜、松园、长凤、老洲、红杨、周潭等乡。成土母质为近代长江冲积物,呈强石灰反应,酸碱度为8.2°;质地中壤土以上,有机质含量低。江外滩地一般易被江水淹没,历来多数植芦苇。
  在草甸土类分布中夹有少量沼泽土分布。
  二、植被
  县境处于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
  带。由于原生植被遭受破坏,现以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杉木、黑松等为主的常绿针叶林占优势;其次系以栎类为主、混生少量常绿阔叶树种(冬青、苦槠、青工冈栎等)的天然次生林和针、阔混交林;另有少量的竹林。县境人工植被所占面积大;灌丛、草丛、沼泽植被与水生植被亦有分布。
  (一)针叶林
  1、常绿针叶林:马尾松是本县典型代表群系之一,低山丘陵及岗地到处可见,多为人工栽培.也有的是自然飞子成林。常见的有马尾松——映山红——白茅群落,马尾松——美丽胡枝干、算盘子——白茅群落,马尾松——短柄枹、白栎——白茅群落,中尾松——映山红、茅栗——萁群落。常见的树木尚有槲栎、山胡椒、马棘、木、华胡枝子、中华白檀、一叶楸、六月雪等种;草本植物有苔草、野古草、芒萁、蕨、野菊、牡蒿、黄花蒿、鸡眼草等种;藤本值物有紫藤、葛藤、拔葜、木防己、海金沙等种。县境马尾松林郁闭度多为0.3~0.6,林龄为幼龄或中龄林,村庄附近的松林由于农民取薪柴,过度修枝,生长缓慢,林相不整齐。
  杉木林在土壤条件较好的低山丘陵呈块状或带状分布,生长一般或较差。黑松林分布少,幼龄林生长良好。常绿叶树种尚有圆柏、侧柏、柳柏、刺柏、柳杉、湿地松等。
  2、落叶针叶杉林:池杉林生于低地、沼泽地和水湿地,呈块状或带状分布,生长良好,为四旁绿化树种。落叶针叶树种还有水杉、落羽杉、金钱松等种。
  3、针阔叶混交林:在低山丘陵区有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马尾松、麻栎、短柄袍混交林、马尾松、白栎、茅栗混交林等群落,呈块状分布。形成原因,一是在营造的马尾松幼林内栎类和茅栗等代根萌生,二是马尾松飞子和栎类伐根萌生自然成林。林内散生槲栎、山槐、枫香、大叶榉、黄连木等落叶阔叶树种和冬青、苦槠等常绿阔叶树种。
  (二)阔叶林
  主要类型为落叶阔叶林。低山丘陵原来覆盖着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由于屡遭战争破坏和过度樵采,立地条件变劣,要求生长条件较高的青冈栎、石栎、苦槠、天竺桂等常绿阔叶树种从数量上减少到有的树种消失的程度。喜阳、耐瘠、萌生力强的栎类、茅栗、枫香、山槐等落叶阔叶树种迅速发展,形成了枫香、栓皮栎、短柄枹林,栓皮栎、麻栎、短柄枹林,短柄枹、茅栗、白栎林等群落,林中常混生槲栎、小叶栎、山槐、合欢、黄连木、化香、大叶榉、无患子、黄连木、八角枫、三角枫、黑剌柿等落叶树种和散生冬青、苦槠、枸骨等常绿阔叶树种。上述几种森林植物群落在距村庄较远的低山丘陵呈块状或带状分布。在浮山的仙人桥及其以下胡麻溪坞有以枫香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分布,处于幼龄阶段,林相不整齐。
  柳树林(河柳、旱柳)沿江岸呈带状分布,挡浪护岸,生长良好。柳树为常见的绿化树种。
  杨树林(意大利I——69杨、意大利I——72杨、意大利I——214杨、沙兰杨等种)沿江沙洲和江心洲分布多,生长迅速。该树种可降低地下水位,造成钉螺难以生存的条件,对防止血吸虫病的发生与蔓延有积极作用。
  泡桐林在村庄周围或堤上有小面积分布,多由毛泡桐、白花泡桐组成群落;兰考泡桐、楸叶泡桐有零星栽培。
  (三)竹林
  毛竹林分布在土壤较深厚、湿润、肥沃的丘间洼地及低山山坞。唯浮山会圣寺前山坞内和将军林场毛竹林生长茂盛,挺拔翠绿。
  水竹林和淡竹林在村庄前后呈块状或团状分布。刚竹、桂竹、毛金竹、黄苦竹、阔叶笋竹呈片状分布或散生。
  (四)灌丛
  县境丘及低山均分布有灌丛,种类组成复杂,常见的有茅栗、短柄枹、白栎灌丛,短柄枹、映山红灌丛,麻栎、栓皮栎、短柄枹、槲栎灌丛,野山楂、算盘子、柘树灌丛等。经过封山育林或造林,多数成为幼林地。灌丛中常见的乔木树种经多次砍伐而成灌木状的尚有黄檀、黄连木、枫香、化香、山槐、合欢、毛白杨、响叶杨、大叶榉、冬青、苦槠等;灌木有杜鹃、羊踯躅、中华白檀、白檀、山胡椒、木兰、圆叶胡枝子、中华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美丽胡枝子、木半夏、黄荆、牡荆、牛奶子、冻绿、圆叶鼠李、酸枣、六月雪、小叶女贞、崖椒、野花椒、木、黄栀子、紫金牛等种。
  森林或灌丛中常见的藤本植物有葛藤、紫藤、络石、薜荔、菝葜、千斤藤、木防己、刺葡萄、葛藟、掌裂草葡萄、牛尾菜、葎草、女萎、毛果铁线莲、圆锥铁线莲、大血藤、千金藤、天门冬、海金莎等种。
  (五)草丛
  草丛在低山、丘陵均有分布。近几年来,林业部门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草丛面积逐渐减少。县内主要草丛有黄背草草丛、白羊草草丛、白茅草草丛、结缕草草丛等群落。草丛中常见的草本植物有早熟禾、矶子草、鼠尾粟、显子草、求米草、马唐、狗尾草、狼尾草、牛鞭草、假俭草、荩草、橘草、麦冬、淡竹叶、芒、野菊、灯笼草、杠板归、茅蒿菜、地榆、翻白草、山菠菜、茵陈蒿、黄花蒿、牡蒿、牛蒡、鸡眼草、小叶野决明、草木樨、毛野豌豆、鹿藿、白头翁、龙芽草、一枝黄花、紫花地丁、窃衣、星宿菜、打碗花、飘拂草、碎米莎草、香附子、单性苔草、青绿苔草、披针苔草及蕨、芒萁、海金莎、金鸡蕨、庐山石韦、贯众等蕨类植物,并散生一些灌木和灌木状的乔木树种。
  (六)沼泽植被与水生植被
  沼泽植被是一种生长在终年过度潮湿或有季节性积水的土壤上的植被类型,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为主。水生植被生于水域中,以眼子菜科、水鳖科植物占优势。
  1、沼泽植被
  沼泽植被多分布于沿江圩区、湖滨低地、旧河床等处的淤泥沼泽土上。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每到汛期有季节性淹水的江、河、湖滩地上也有较大面积沼泽植被分布。常见的群落有下列4种:
  芦苇群落,分布于沿江滩地、湖缘或小河低湿地或浅水中,塘、沟中亦有分布。盖度70~90%,伴生种不多,有水烛、菰、荻、稗、草、小碎米莎草、水蓼等。
  水烛群落,分布沿江圩区、白荡湖、陈瑶湖、菜子湖等湖边浅水中,呈狭长带状,盖度一般为30~50%。伴生种有芦苇、菰、慈菇、荆三棱、萤蔺、萀草、水葱等种,另有浮水植物的眼子菜、浮萍等混生其间。
  稗草群落,分布于湖缘浅水处和湖滩内洼地、池沼中,盖度20~90%。优势种为稗、孔雀稗等;伴生种有少量的菰、旱苗蓼、荸荠、牛毛毡、水蜈蚣、水虱草和浮水植物水鳖、荇菜等。
  苔草群落,分布于湖滩地,盖度在40~80%。优势种有单性苔草、红穗苔草、灰化苔草、披针苔草等种。伴生有水田碎米荠、小叶星蓿菜、毛茛、蒌草、光叶鹅冠草、莔草等。
  2、水生植被
  水生植被生于水域中,以眼子菜科、水鳖科、浮萍科占优势,遍布全县水域。按其生态与形态特征的不同分为沉水、浮水、挺水3种生活型。沉水植物群落,常见的有竹叶眼子菜群落、苦草与黑藻群落、群落,菹草与苦草群落;浮水植物群落,常见的有荇菜与水鳖群落、细果野菱群落、菱群落、紫萍与浮萍群落、满江红与槐叶萍群落、芡实与细果野菱群落、大藻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最常见的有莲群落、菰群落。
  竹叶眼子菜群落广布于县境湖泊、河口、池塘、沟、渠,盖度为30~60%。伴生植物有苦草、黑藻、、金鱼藻等。
  苦草、黑藻群落分布菜子湖、白荡湖等水域,尤以羹脍赛分布最多,盖度在80%以上。伴生种有、竹叶眼子菜、茨藻等沉水植物及少量的荇菜、细果野菱等浮水植物等。
  菱群落分布于湖河中,以白荡湖、菜子湖居多,盖度为70~90%。伴生种有黑藻、苦草等,并有金鱼藻、茨藻等沉水植物。
  菹草、苦草群落分布于河口附近水域、水库及池塘中,盖度为30~70%。伴生种有黑藻、等沉水植物,水面有细果野菱、芡实等植物散生。
  荇菜、水鳖群落分布于池塘及沟渠中,盖度为70~90%。伴生植物有细果野菱、菹草等,水下有黑藻、金鱼藻等。
  菱群落多系人工栽培,分布池塘或沟渠中,盖度为90~95%。优势种有菱、乌菱、四角菱,伴生种有少量水鳖、空心莲子草、紫萍、浮萍等。
  细果野菱群落分布于池塘、沟渠或湖泊,盖度为20~40%。伴生植物有荇菜、菹草等。
  紫萍、浮萍群落分布于池塘、沟渠、稻田、湖汊,盖度可达95%。伴生种极少。
  满江红、槐叶萍群落分布于池塘、沟渠、稻田等浅水中,常可覆盖局部水面,盖度达90%以上。伴生种有浮萍、紫萍、无根萍、三叉浮萍、水鳖等种。
  芡实、细果野菱群落分布于陈瑶湖、白荡湖和池沼中,盖度为15~60%。伴生植物有莲、荇莱等种。
  眼子菜群落分布池塘边缘、小河、沟渠等浅水处,尤以稻田居多,盖度为20~70%。伴生种有矮慈菇、藻类等。
  大藻(水浮莲)群落系人工放养,在池塘、沟渠、水洼常形成单种群落,在生长盛期,盖度可达98%。伴生植物有水鳖、紫萍等。
  莲群落广泛栽植于池塘、沟渠或洼地中,盖度为70~90%。伴生植物有浮萍、紫萍,群落边缘有空心莲子草,尚有石龙芮、雨久花、芡实、萍、水鳖等生长。
  菰群落分布于湖泊沿岸浅水区,池塘、沟渠也常见栽培,盖度为50~7O%。伴生种有少量芦苇、水烛、高杆莎草、球形莎草、荭草、稗等,也有少量的荇菜、黑藻、苦草等浮水或沉水植物。
  (七)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有作物植被、经济林和果树林等。
  1、作物植被
  双季稻、绿肥(紫云英,又名红花草)一年两熟为主,部分双季稻、油菜一年三熟和单季稻、油菜(麦类)一年两熟,分布在产粮区。建国初期以一季中稻为主,稻、肥,稻、麦和稻、油并存。1956年以后,特别是70年代双季稻发展,肥、稻、稻面积和油、稻、稻面积占水田面积85%以上。由于杂交稻的推广,稻的每亩年产量达500公斤以上。
  棉花、小麦一年两熟为主,部分棉花、油菜(蚕豆)一年两熟。棉田集中分布在沿江一带,棉花亩产在50公斤左右,沿江棉田棉花总产占全县棉产量98%。
  小麦、甘薯(山芋)一年两熟为主,少数小麦、花生或蚕(豌)豆、甘薯一年两熟,分布于岗地和丘陵区的旱地。麦、薯长期连作,地力下降。近几年,小麦、花生和洲地的小麦、大豆或花生连作面积扩大,有利提高地力。
  2、经济林
  茶园分布于低山山坞及丘陵坡地,呈片状或带状分布,茶叶质量尚可;少数分布在黄褐土的岗地,低产味涩。
  桑园分布在沿江地区的四旁隙地、滩地,长势良好,收益较高;岗地亦;有零星分布,生长不良,产叶量低。
  油桐林、油茶林、板栗林在低山丘陵有小面积分布,乌桕有零星种植。
  3、果木林
  梨园、桃园在村庄附近的隙地有小面积分布,柿、枣、石榴、杏、李、枇杷等在房前屋后、路旁、沟旁栽植较普遍。近几年,有些村办林场和群众,在丘陵坡地或凹地,利用局部小气候优越条件,引进柑桔成功,经济效益良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234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10906
QQ
性别
发表于 2007-9-16 11: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s:38]  [s:38]  [s:38] 关注家乡的变化.
新中源陶瓷诚心欢迎您的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828

回帖

2万

积分

六星会员

积分
24327

原创先锋奖爱心天使勋章

性别
发表于 2007-9-16 13: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很专业呀!辛苦了 [s:39]
①网中闲逛寻雅士,论坛翱游洗自心。
②本人原创文章,非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274

回帖

1925

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1925
性别
发表于 2007-9-24 15: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此帖我要好好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1771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nbsp

积分
10947

新人进步奖枞阳234社区帅哥勋章优秀斑竹奖幽默大师奖

性别
发表于 2007-9-24 15: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一点一横于2007-09-24 15:01发表的  :
楼主辛苦了。
此帖我要好好看看。
我不是一班的人——二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24 21: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枞阳人,都应该关注枞阳事
都是枞阳人,都应该为枞阳做事
都是枞阳人,都应该做些枞阳事
都是枞阳人,都应该想些枞阳事
都是枞阳人,都应该了解枞阳事
都是枞阳人,都应该发扬枞阳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3 06: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