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三月三 荠菜当灵丹】
文/钱新华
惊蛰一过,和煦的春风轻柔地按摩着大地,温暖的阳光,将沉睡在漫漫长冬中的花花草草们一一唤醒,漫山遍野仿佛一夜间换上了春装。万绿丛中的各种时令鲜蔬也像赶集似的走上了人们的餐桌。记得小时候,每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祖母都会挖些新鲜的荠菜,煮上一大锅荠菜粥让我们吃。说是吃了这菜粥,化灾又祛疾。
到了读小学中高年级,每年农历二月二(公历3月3日)前后这段日子,祖母都会吩咐我带着弟妹们一起去挖荠菜。我们挎着小竹篮,拿着小铁铲、旧剪子、破菜刀,有说有笑地来到村落外。薄薄的雾霭缭绕着广袤田野,似蝉衣轻缦素裹,影影绰绰,那些一大块一大块水灵嫩绿的荠菜正在塘埂旁,麦田里,小溪涧,探头探脑地向我们憨笑。不大一会儿工夫,我们便背着暖洋洋的夕阳,提着沉甸甸的小菜篮,哼着欢乐的歌儿,满载而归。
铲回的荠菜,经祖母一番仔细清理与清洗后,不用切碎,直接入锅,与米同煮,称之“熬菜粥”。那时候,日子不好过,缺粮是常常的事,但在二月二这天,祖母会“大舍”一次的。她拿起方升(以前,农家一种量米小木质用具)毫不吝惜地舀出半升(约500克)米,洗净倒在锅中,咣当一声,盖上盖子,灶下的柴火噼噼啪啪地越烧越旺。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的我们在一旁焦急地等候着。
不一会儿,混合着荠菜特有香味的粥清香四溢,撩得我们口水也咽个不停。菜粥熬好了,一人端着一大蓝边的粗瓷大碗碧绿菜粥,“咻-咻-”地狼吞虎咽着,祖母用围裙角擦了擦被烟火熏出的泪水,脸上漾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问祖母,为什么二月二要吃荠菜粥?祖母停顿了一下说,这里面有个故事。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名叫朱重八的皇帝与陈友谅在农历二月二这天,于这里江面上开战。朱重八战败,逃到藕山一庵堂里,人困马乏,饥饿难忍。庵堂僧伲也没有什么东西招待他,就用一点米加上新挖来的荠菜熬煮成菜粥给他吃,朱重八吃了这顿粥,回复了体力,躲过了这一劫。后来他当了皇帝,不忘昔日救命之恩,遂将此庵赐名“护国庵”,命地方官府拨出银两,将庵堂轮换一新,并随便免了庵周边乡里村民徭役赋税。从此以后,这里每年的二月二,家家都吃荠菜粥,以示谢主隆恩。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史学家们去进一步考证,但是二月二吃荠菜粥的习俗至今仍在流传着。后来读书,从一些典籍资料上才知道,荠菜,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生长在路边,野地和田埂上。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时绕麦田求野菜”的詩句,就是说荠菜,说明荠菜本为不在菜园种植的麦田野菜。去年,我曾在某视台健康之路栏目中看到有位专家介绍:荠菜不仅是营养丰富的美味蔬菜,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素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美馔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又是一年二月二,清风柔拂荠菜香。回想起那艰难岁月里的一碗碗翠绿荠菜粥,化成了身体里流动着的荠菜汁液,更是忘不了远去的童年和对祖母无限的思念之情。
钱新华丙申年二月二撰写麦园田间故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