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价月饼”怎么就能死而不僵?
中秋将至,作为家人团聚的传统佳节,月饼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它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品形式,更多讲究的应该是真诚、纯朴,以及对敬老传统的继承,是一种习俗的载体。由此看来,大众化才应当是月饼的最基本特性。但事实并非如此,据《国际商报》9月10日报道,今年的月饼还是离不开天价的影子。1880元,这是北京御茶膳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天圆篮”中秋月饼礼篮在其官方网站的售价。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一款豪华月饼礼盒售价更是达到2888元。虽说是卖月饼,但礼品盒里却包含了名茶、名酒、老北京点心等其他物品。
值得注意的是,月饼实现天价的途径日趋多样化。早期通过单一豪华包装打造出来的“天价月饼”,因为不利于环保,不利于节约能源等问题,早年就被相关职能部门明令禁止,但实际上一直没有绝迹,今年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对于商家、厂家这种死抱豪华包装不松手,依托月饼赚得盆满钵满的“潜规则”,根治起来其实并不难,权威部门紧扣住《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不动摇,就能够叫过度包装无处遁形。现在的情形是,类似于往年的简单包装嘘头,实现“天价”的已然不多,商家、厂家更多的是变换出了新花样。首先,推出新卖点,搭载“天价”。2011年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在公众内心留下恐惧阴影,生态、安全成为食品消费的基本诉求。商家、厂家挖空心思,采取高端营销策略,贩卖“天价”,从而追逐到高额利润。其次,捆绑搭配,套餐销售,方便部分群体馈赠需求。月饼礼盒中不仅夹带有名茶名酒、名贵中草药,甚至还有奢侈品或者现金等,客观抬高了本身价格。还有,虚开高价,再通过打折销售,满足购物的虚荣心理。总有一部分人认为,月饼礼品便宜了拿不出手,高价才显出自己的档次和诚意,其形式大于内容,名义上的价值已远远超出月饼本身的食用价值。
毋庸讳言,月饼的时效决定它只是“应景”类型的食品,“天价”实在于情不合,“价廉物美”才是正理。那为什么实现起来就这么难呢?说到底还是利益的驱动。所以,寄希望于商家、厂家的自律很不靠谱,个人理性消费是前提,职能部门跟进是保障。月饼天价并不一定物有所值,更多时候只是厂商家的策略,与高品质、高营养更不能划等号。尤其对于“豪华月饼”交易和流向,全程监管是很不错的制度设置,可以杜绝礼盒月饼演化成为新型贿赂载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