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系列之 章公
民间传说系列之 章公碧颉之轶事声明:本故事是由本家堂叔、前任老湾乡桃园老支书口述,由我整理。在此撰文,旨在记述枞阳民间故事,为大家提供茶余饭后谈资笑料。文中涉及姓氏家族和故事经历,本人本着尊重事实,就事论事,就事说人的态度,不带有任何个人观点和褒贬,望各位亲们跟帖,不要妄臆猜测。文中如有不详之处,欢迎各位知情者补充。
一: 引子
老桐城东乡,自古民风彪悍,崇文尚武,尤其民间“东乡武术”的流传,长期以往养成了东乡人性格耿直,争强好斗。
由于东乡地处长江北岸,内河纵横交错,皆与长江相通。虽然自然资源丰富,有鱼米之乡之美誉,但在当年落后的农耕社会,旱涝难保收,人们几乎都在靠天吃饭。
正因为如此,大都聚族而居的东乡人,各家族之间,也常为家族利益或一些田间地头的小事,互不相让,大动干戈,据老人们说,经常闹出人命。但是,打架,只能作为手段,最终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来 ,或政府职能部门出面调停。这样,各个族群之间不光需要能动手打仗的好汉,更需要的是,有智慧有“舌战”功能的人。
章公碧颉,生于清道光年间,族堂号属“六义堂”,世居枞阳老洲老湾乡桃源村。当年东乡大家族章氏族群里举足轻重的人物,老桐城县参议员,乡保,家族“问事”。【家族里有才学的智者,有威望的长者,对家族有特殊贡献者,才能担任此角色,平时能为家族处理一些诸如邻里纠纷的事情,故称“问事”。】
据说,碧颉公自幼聪颖过人,天资不凡,口齿伶俐,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少时就读于家族祠堂私塾,诗词歌赋书,样样精通。他的出名始于少年时代,两个家族之间的一场讼事。【因为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真实故事,为了避免文字叙述带来故事里家族后人有看法,以下作者将用“某”字代替姓氏。----作者注】
二:初出茅庐
在横埠河下游,有一江矶头,名曰横山矶,旁有小山,叫桃花山。此山章某两大家族为拥有所有权之争,经常闹得是聚众斗殴,大打出手,结果是不分上下,难说输赢。
话说某年开春季节,章家有人上山放牛,遇某家几个壮汉阻拦,由于当时势单力薄,章家放牛人不 但被打,而且连牛也被某家人强制牵走了。这场“牵牛纠纷”很快上升到两个家族 的“族群事件”,直接演变成“聚众打仗”了。当时某家在东乡也是大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两家族几次开战交手,章家惨败,只好休战。通过内部协商,章家只好召集家族里各堂号的“问事”,共聚横埠横山“畈湖堂”章氏祠堂,商谋良策,以应对某家挑衅,讨回耕牛。
当年在祠堂读书的章碧颉,还不具备上厅堂,与前辈们讨论家族大事的资格,只有递茶倒水的份。当他看到各位“问事”为打不过某家,个个眉头紧锁绞尽脑汁而又无计可施时,竟在各“问事”面前,用茶水在八仙桌上写下“兵不厌诈瞒天过海”八个字,引起大家一片哗然。有“问事”问他:“大家都知道这八字含义,你有何高招去运用?”
这时章碧颉不慌不忙地回答:“给我几个跑腿的人,我就敢用!”
各“问事”看着这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都说:“愿闻其详!”
“自古兵家打仗,善战者不言战!”只见章碧颉毫无怯色,胸有成竹,言辞滔滔:“兵书云,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某家人丁较之我家,十之比五,两之比一,且人才济济,朝有高官,若要硬敌必输无疑;而我章家也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屡出武将高官,也是号震天下名响朝野,族望堂号分支遍及全国,自古天下无二章,此次可呼吁可号召天下同姓,以造声势,壮我士气,届时定是仗未开打,已赢三分!”
此番分析,高谈阔论,有理有据,令人折服。各“问事”啧啧称奇后,便交具体事宜由章碧颉操办。
章碧颉很快着手安排。他先叫人每天早上到附近各镇茶馆喝茶聊天,放话出去说章家已经向各地同姓借兵,与某家决一死战只待时日,大有鱼死网破之决心;接着,着身强力壮者数人,每天只去周边一镇,购得草鞋一百双,不待别人问何故,但直说是打仗需要;再过数日,又差人上街,买得麻绳数担,并交代尽可扬言,买绳是专捆某家人之用。
章碧颉用此“瞒天过海”之战术,还真的达到了“烟雾弹”的效果,早有好事者,将街头巷尾流传“章家借兵”一事,传到某家耳里,某家当然也知道章家实力,宁信其有,不敢大意再造次,闹得两败俱伤,直至某家叫人传话说,愿意退还耕牛,而关于桃花山归属问题,两家都同意,可讼于桐城县府仲裁。
此次事件就此消停。但为桃花山,上桐城县府告状,章某两家大闹公堂。精彩故事,明天继续!
Re:民间传说系列之 章氏碧颉公轶事
有点像我们这里的故事,章,周,在解放前后是死敌,在80年代,我小时候就看见打死好多人,还不止1次Re:民间传说系列之 章氏碧颉公轶事
关于东乡周潭章家与周家的事,小时候也听过不少,但如此详尽的故事,今还是第一次得见,盼居士继续。回 关注 的帖子
关注:关于东乡周潭章家与周家的事,小时候也听过不少,但如此详尽的故事,今还是第一次得见,盼居士继续。 (2012-08-06 07:55) images/back.gif谢谢关注!
在下此叙述是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真实故事,因为故事发生在横埠、老湾一带。不是章、周两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