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历史
建制沿革 夏 (约前2l世纪——约前l6世纪)属扬州之域。商(约前l6世纪——约前11世纪)属扬州之域。
西周(约前1066——前771年)封为宗子国。
春秋(前770——前476年)为群舒之地。前615年,楚执宗子国君,宗子国遂灭。
战国(前475——前221年)属楚。
秦 (前221——前206年)属九江郡。
西汉(前206——公元25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枞阳县,故治在今下枞阳镇,属庐江郡。
东汉 (公元25——220年)枞阳并入舒,隶庐江郡。
三国(公元220——280年)属吴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蒙城”遗址。
西晋(公元265——317年)属庐江郡。
东晋(公元317——420年)属豫州晋熙郡。陶侃为枞阳令。
南朝宋(公元420——479年)初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阴安县属豫州晋熙郡,系侨置。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复置舒县,属庐江郡。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废舒县,复枞阳县,属枞阳郡。
南朝陈(公元557——589年)为枞阳县,属晋熙郡。同时侨置阴安县。
隋(公元581——618年)阴安县并入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
唐(公元6l8——907年)唐初仍名同安县,属同安郡。贞观元年(627年),属淮南道舒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同安县迁治山城(今桐城市区东部),下枞阳城废为桐城县属镇。天宝元年(742年)属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辖33里。
宋(公元960——1279年)为桐城县,先后属舒州、淮南西路德庆军、安庆军、安庆府。宋末,桐城县迁治于今贵池市境内的李阳河。桐城县辖4乡9镇,今枞阳县境为其东、南两乡,东乡石溪镇时为九镇之一(其余八镇不在今枞阳县境内)。
元(公元1271——1368年)元初,桐城县迁治山焦城(今桐城市区东部)。先后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的安庆路。
明(公元1368——1644年)为桐城县,先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今枞阳县域时为桐城县东、南两乡,乡名清净、大宥。
清(公元1644——1911年)为桐城县,先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为桐城县,民国3年属安庆道,民国17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5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民国24年,今枞阳县境,时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民国36年(1947年)年12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初驻钱家桥,后迁会宫余街、白石横铺镇),1949年10月10日,继迁驻汤沟镇,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38年4月15日,根据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布,重新调整区划,桐庐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驻安庆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桐庐县属皖西第二专署,2月18日划桐城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置县。1951年,2月24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7月1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人民政府(1988年9月安庆地区与安庆市合并)。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原来<枞阳>是这样由来的. 楼主对枞阳历史专有研究的吧
回 老熟人 的帖子
老熟人:楼主对枞阳历史专有研究的吧 (2012-07-23 22:05) images/back.gif也不全是,我只是感兴趣的搜了下,就发表下.呵呵 枞阳历史渊远流长啊
内容来自[手机版]
回 姚小莹 的帖子
姚小莹:枞阳历史渊远流长啊内容来自[手机版] (2012-07-24 00:17) images/back.gif
是啊.从古至今的改变啊.
跟自己说:早安.
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要做的努力和想要的成果是成正比例的.
带上最真的笑容,最好服务态度.
准备起床.干活罗.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原来枞阳还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
回 关注 的帖子
关注: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原来枞阳还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 (2012-07-24 10:23) images/back.gif我也是看了蛮惊讶的。
回 qiany110 的帖子
qiany110: (2012-07-24 13:23) images/back.gi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