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程方伊 发表于 2012-7-12 16:08:43

铁骨御史刘光复

刘氏是池州的望族。深究其里,分为两大派系:一是元末由江西迁居于贵池深山区的南山即今日刘街,也称南山刘;一是唐末由河南孟县迁徙于贵池杏花村,后分居青阳杜村、庙前,贵池秋浦、马衙,世称西馆刘。另有一支迁往桐城陈家洲(即今日枞阳汤沟镇陈洲),“桐城派”三大领袖之一的刘大櫆即是这支刘氏的后裔。此文说的刘光复就是孟县移居来池的西馆刘氏的后裔。

刘光复,(1566~1620)字敦甫,号贞一,晚号见初,出生于青阳杜村乡河西村。其先祖刘仲昭于唐后期出任贵池令,见这里山水秀美,物产丰富,人民淳朴,便举家迁居于贵池城西杏花村。其父刘隆德自成池州刘氏一世祖。其兄刘孟昭因讨伐黄巢有功,累官山南东道节度左副使、转池州通判,卒于官,无嗣,弟仲昭长子承继给长兄孟昭。到四世时,刘仲昭孙子刘智仁,迁居于马衙童铺村大岭。智仁后代繁衍至十二世刘石,刘石生五子,长子刘汉用迁往青阳西馆,即今杜村,其子孙瓜迭绵绵,散居于今日杜村、庙前和贵池刘街的太平、长龙等方圆百余里地域。次子刘汉英成为枞阳刘氏一世祖,后代繁衍甚众,名人辈出。刘石的三子刘汉弼迁往北山,四子刘汉辅成为广德刘氏始祖,而刘石的五子刘汉举一直留居于童铺大岭。

刘光复自幼聪明好学,以文学著称于邑内。九华山肉身宝殿东侧一块松枝化碑《地藏圣迹碑记》就是他入仕前所撰写题刻。他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初任浙江诸暨县知事旋任知县,连任三届,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擢为河南道监察御史。离开诸暨时,当地百姓万余人“跪道左,以挽留”,还在全县为光复建祠六十三座,以志纪念。诸暨人民所从这样怀念他,是由于他在8年多的知县任上为人民办了许多载入史册,传颂千载的实事、好事。诸暨纵贯南北的浦阳江,历代为患,素有小黄河之称。刘光复上任次年,适逢暴雨成灾,埂塌堤决,田淹屋倒,人民“居无庐,野无餐,立于沟壑四方,老幼悲号昼夜”。刘光复深入现场调查,访问长老,摸清沿江地势、水情、埂情、民情,拟订了《疏通水利条陈》11条,《善后事宜》34条,提出“怀、捍、摒”相结合的治理浦江方法。“怀”者,即上游筑池塘蓄水,减缓泄水之猛势;“捍”者,即加高加宽各湖堤埧,提高防御洪水功能;“摒”者,对下游弯曲盘涡江流,裁弯取直,以利畅流,对低洼荡田,拆堤分流,以资调节水量。经过数年努力,筑湖堤72处,围湖田20余万亩,造粮仓数十间,以丰保歉。暨山浣水在他的谋划下,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诸暨富庶,百姓乐业。刘光复将治水的实践经验,撰编成水利专著《经野规略》,被历代誉为“治谱”和“成规”,浙江民众称颂他是“诸暨的夏禹”。

刘光复在三年河南道监察御史任上,尽职尽责地履行好本职事情同时,还主动积极协助巡抚布政使做些有益于民生的工作。河南北部是黄河,东部是渭河、汾河、汝河,南部是淮河。黄河泛滥成灾,殃及许多州县。他配合巡抚,布政使发动沿河州县,组织民众对黄河大堤修残补缺,提高它的防洪抗洪能力。河南是涡河、汾河、汝河、淮河的发源地,河道或弯曲或狭窄或淤塞,水流不畅,一遇大雨河水泛滥四溢,或成堰塞湖,湖的下方百姓生命危在旦夕。他同布政使共同策划,指导州县对这四条河流采用整治浦阳江的“捍”、“摒”方法,加高堤防,截直疏浚河道,并同其下流的安徽州县官吏协商,同步动作,使上下游河流水畅其流,大大减轻了河南北、东、南三方水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颂。

刘光复在山西巡按的四年任上,坚守以民为本的信念,挖空心思,冒着被罢官、被杀头的危险为人民减轻负担。明神宗是个贪财成癖的昏君,他在加重对农民剥削的同时,又垂涎于城市的财富。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开始,派出大批宦官作为矿监税使,分往全国各地进行搜刮。这些派出的矿监和税使,是皇帝的特派员和密探。他们与当地的流氓地痞、土豪劣绅勾结在一起,撇开地方官府,另建税署,自成系统,专折奏事,直送皇帝神宗。有极大的特权,甚至咆哮公堂,践踏官府;他们无端告密诬陷,任意杀人劫夺,肆无忌惮,无法无天。人民和地方官史义愤填膺,怨声载道。不少地方官吏与人民联合起来,围攻殴打矿监、税使,神宗下令镇压,结果是水里按葫芦瓢,按了这个漂起了那个,真是七处生火,八处冒烟。刘光复是皇帝派往山西的钦差,耳闻目睹这种状况,一方面多次上疏,呈述派矿监税使的弊端,建议朝廷调整实施的政策方法,多让利于地方官吏,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同山西布政使一道同矿监税使商讨妥善解决矛盾办法,强调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是稳定民心,消除国内隐患的根本办法。在他的艰难努力下,山西、河南两地矿监税较之其他地方要轻得多,自然受到地方官吏和人民的乐道。

刘光复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升任京都监察御史,以精明能干声满朝廷。然而好景不长,因在朝议廷上直言批驳神宗皇帝包庇郑贵妃而被廷杖下狱,冤受五年牢狱之灾难。此事说来话长。神宗皇后无子,王贵妃先生子常洛,称为长子。后郑贵妃生子常询,郑贵妃得神宗宠,想立常询为太子,群臣以为不可,郑贵妃内心极为不悦。万历四十二年五月,郑贵妃派遣宫监庞保、刘成到蓟州建造佛寺。庞、刘手下小太监李自强、李万仓指挥乡民置陶造砖,土人多卖柴草得利。土人张差卖田贩柴,收入颇丰,为土人所忌,向二李太监进谗言,二李太监放火烧了张差所有柴草。张差向庞保、刘成诉冤,庞刘二人说责任不在二李,怂恿张差到京城去找太子常洛。张差只穿短衣窄裤,手持枣木棍,闯入慈庆宫(太子常洛的住地),逢人便打,打倒了慈庆宫内几个太监。张差被捕后述说前因后果,给事中何士晋进谏直攻郑贵妃。一时间,宫廷内外非议郑贵妃之声沸沸扬扬。已经二十余年未上朝的神宗朱翊钧在内阁大学士方从哲鼓吹下,为保郑贵妃在慈宁宫召众阁臣议此案。神宗说张差是个疯,所作所为无他人怂恿,全是一人所为,此案与郑贵妃无关,也与太子常洛无关,实是为郑贵妃开脱过错,群臣不敢言语一声。唯有御史刘光复高言大语,直说皇帝言词不公,是非不分。神宗不认识刘光复,责问大言大语者何人,左右奏到“是御史刘光复”。神宗斥责刘光复是一派胡言乱语,刘光复不服,继续与神宗参辩。神宗恼怒,喝令锦衣卫将光复拿下,连喝三声,不见锦衣卫一人应答,遂令左右将光复捆绑,当场廷杖,但又喝道“不得乱殴,且押令朝房候旨”。后刑部将刘光复拘于狱中,牢役五年。张差被磔死,庞保刘成杖死于内廷。万历四十八年即泰昌元年,神宗朱翊钧死,光宗朱常洛即位。是年正月,诸暨百姓周国琳等约集数千人,上疏为刘光复鸣冤叫屈,要求朝廷赦免光复,朝廷觉得诸暨呼救有理,未久释放了刘光复。但将其削职为民,遣回原籍。光复回家后,便在池州城南齐山构筑几间房舍,隐居读书。同年八月,任光宗朱常洛的起居注贵池人丁绍轼,向光宗上疏进言:刘光复有德有才,任职一地,造福一方,刚正不阿,勇于进忠言说实话,被拘狱五年实是冤案。光宗听丁绍轼所言,取用光复为光录寺丞,诏令下,未及赴任,就病死于齐山陋室。天启初年(1621)追赠太常寺卿。安葬于青阳朱备镇龙口桂家山。

纵观刘光复一生,无论是在地方官任上,还是在京官位上,始终以民为本,多方为民解忧,帮民减负增收,努力做到为官一处,致富一方。又襟怀坦白,刚直刚正,敢于舍得一身剐,当面、当廷直言皇帝徇私枉法,驳斥神宗的辩白,在皇帝恼怒、恐吓之时,依然与皇帝争辩是非,其精神胆略在中华数千年的御史中也难觅几人。伟哉刘光复!(池州市档案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铁骨御史刘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