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枞阳用文化滋养精神家园
免费开放的黄镇图书馆、拔地而起的体育中心,是枞阳县一处处新的文化地标。这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踏上了文化事业的新征程—— 用文化滋养精神家园“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图书馆开展‘像雷锋那样……’中小学电脑小报设计比赛活动,我们带孩子来体验体验。”家住枞阳县城的周岩澜告诉记者。临近中午,少儿阅览室里仍然坐满了孩子。“设计‘电脑小报’,表现少年儿童对新时代下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展现少年儿童在文字、审美、独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素养,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图书馆增添了人气。 ”黄镇图书馆副馆长陶树说。
千年文脉汇聚一堂
襟江带湖,青山环抱,枞阳县黄镇图书馆静静地坐落于县城银塘新区幕旗山下。一排排图书架上无尘,一百多位历史文化名人汇聚一堂,一间斗室浓缩将军的一生,这是枞阳县黄镇图书馆的内部写照。这个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县级图书馆,是县城中一个崭新的公共文化场馆,是城镇居民喜爱的好去处。
副馆长陶树介绍,黄镇图书馆是按国家公共图书馆县级一级馆标准规划设计的。内部设图书外借处、史籍文库、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综合阅览室、残障阅览室、黄镇纪念厅、枞阳名人展厅、多功能报告厅等,拥有250个阅览坐席,现有馆藏图书4万多册,古籍200册,期刊1万多册。免费开放后的黄镇图书馆实行全天候对外开放,无节假日,每周开馆时间为56小时。同时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 “少儿阅览室,残障阅览室,这些都是‘标配’,而枞阳名人馆、黄镇纪念厅、枞阳史籍文库则是亮点。展馆与图书馆融为一体,既丰富了县级图书馆的内容,也是整合利用文化资源的好办法,从而让这个图书成为枞阳悠久文化历史的‘寻根处’,成为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陶树说。
公共服务夯实根基
“2014年来我们体育中心观看全省第13届运动会吧,这里将是分会场。 ”在枞阳镇长河村的县体育中心建设工地,项目负责人向记者发出邀请。
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平台,枞阳县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共建项目。据了解,县体育中心项目自2010年3月份确定选址后,工程进展顺利,主体结构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投资3000万元,预计2013年初工程全部竣工。与体育中心遥相呼应的是文广影视中心,其建筑总规模达16000平方米,内设影剧院,演播室、多功能厅、会议中心、广播电视中心、有线电视传输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影剧院、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将对市民开放。 ”枞阳县外宣办主任方千说。
文化民生工程不断立项,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会宫镇综合文化站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科普培训、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全镇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每周开放时间平均不低于40小时,农闲时间和节假日增加开放时间,极大地活跃了该镇的文化氛围。县委宣传部有关人士介绍,像会宫镇综合文化站这样的乡镇文化站,全县共有22个,全部免费对群众开放。到今年底,枞阳县还将实现全县258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全覆盖。
和谐家园文化速递
“每年送图书下乡不少于3000册,送戏下基层进社区不少于120场次,送电影下乡不少于1000场次。”谈及文化服务,这个小县城里不乏大动作。
公共财政买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及时送达群众手中。以基础设施为依托,枞阳县连续5年举办了大型春节文艺晚会和莲湖灯展;连续4年举办元宵烟火晚会和元宵灯谜会;成功举办建国60周年广场演出、大型文物和廉政书画摄影展、建党90周年红歌赛等活动;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累计送戏下乡进社区演出600场次、送图书万余册、送电影下乡放映6000场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健康的娱乐方式,使全县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2011年,全县文化事业费支出达1600万元,比2010年增加600万元。各社区分别结合实际,以“和谐家园建设”、“邻里相识互助”、“廉政文化”等为主题,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让文化滋养一方水土,泽被一方百姓。(蒋莉 晋文婧) 让文化滋养一方水土,泽被一方百姓。 让文化滋养一方水土,泽被一方百姓 正面宣传力度很大的……
让文化滋养一方水土,泽被一方百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