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连城村的土地流转之路
枞阳县城西郊有个村庄,名叫连城村。那里的人们沿圩埂而居,因菜子湖水系的哺育,圩外是碧波开阔而清澈,圩内良田肥沃而平坦,是难得的水稻产地。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处处可见荒田,最严重时抛荒竟达七百余亩。现在这里的村党支部书记名叫陈怀龙。他告诉记者,1995年二轮承包时,分配土地时,就有许多村民不愿承包贫地、易涝地,当时只能留归村集体。为了不使国家税收流失、土地抛荒,村干部自愿耕种这些土地。到后来,南下北上打工潮,劳动力大量外流,再后来,随着枞阳县城工业的发展,村民就近打工又流失了一部分劳动力,因此大量承包田被闲置抛荒,全村3500亩的耕地,五分之一以上被抛荒。这些荒田让一直在村里工作的陈怀龙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
国家惠农政策春风吹来,让陈怀龙看到了希望。2004年,连城村较早开始土地流转。开始却并不顺利,租金上不去不说,村干部还只能四处“求”种粮户,他们才来租赁土地。大伙一合计,要先改善土地质量,才能掌握话语权。2008年开始,陈怀龙带领大家对村里所有主渠进行清淤,村里还自筹50余万元对村排涝站进行改造,大大提高土地的抗灾能力,易涝地也变成了旱涝保收田。
但这仍然没有改变被动的局面,掌握租金话语权的仍然是承租方。陈怀龙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转变身份,自己来做“承租方”,这样既不用四处求人,又能带给村民更多的租金,何乐不为呢?其实,早在2004年,陈怀龙就个人承包下村民不愿耕种或无劳动力耕种的土地,原来租二十亩能行,现在租个二百亩也一样行!就这样,从2006年开始,陈怀龙逐渐有了另一个身份--种粮大户,承租土地最多达到三百余亩,并一直维持二百亩以上。
陈怀龙带头租赁荒田耕种,开始并不为人们理解,甚至不乏嘲讽者:“人家都出去打工赚大钱,你辛辛苦苦种田能挣什么钱?”但他不为所动,钻研农技,提高产量,如今年收入已达数十万元,家中破旧的瓦房不见了,原地盖起了七百多平方米的小别墅。这让大伙看到了希望,原来家门口种田也能致富,于是陆陆续续有十多名村民加入了连城村“种粮大户”的队伍里来。
连城村村民何孔泽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大规模承包土地,不仅便于机械化操作,还能在与收购商的价格谈判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尝到甜头的他,正准备今年春耕再增大租赁面积,大干一场。
土地流转当然不只让土地承包户获利,随着种粮大户的增多,土地租金由最初的140元/亩,提高到如今的470元/亩,村集体、村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多。初次之外,大规模耕作还带动了一个新的致富机遇———一些农户开始靠租赁农机获得不菲收入。
连城村的土地流转之路,正是一条致富路。(记者 何 飞) 连城村的土地流转之路,正是一条致富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