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特稿:科学发展助枞阳脱贫 民生工程暖万家百姓
人民网枞阳3月6日电(记者周然)2012年2月,枞阳县同安徽省的长丰、无为、霍山、泾县一道被国家从“贫困县”目录上去除。这个1978年GDP总量不到1亿元的国家级贫困县,到2011年底,GDP总量已经跃升至124.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1亿元,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了贫困县的标准。如今的枞阳,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枞阳的变化不仅反映在这里的经济繁荣、百业兴旺上,更反映在老百姓的脸上和心中。枞阳全景
基础设施搭建“幸福平台”
龙年正月初二,阳光暖照,会宫镇建设村的张兄强开着私家轿车,沿着水泥路一路奔驰,心情激动而自豪。小张大学毕业后,在江苏一家电脑公司工作,现已成为技术骨干,有了房子,配了车子。去年他想开车回家过年,但家里人说土路坎坎洼洼不好走,他便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去年底,一条新修的“村村通”水泥路,经过新镇区,直通到小张老家门前……
“村村通”公路为枞阳群众打开致富通道;广播电视全覆盖为最偏远的乡村送来福音;农民用上了沼气、自来水;总投资3亿元的县城莲花湖公园建成开放,县城旗山公园一期工程主体完工;县体育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新汽车站等工程正全面推进;高标准建设的集中安置小区“荷风苑”已经建成……枞阳百姓的幸福指数在民生工程中不断提升。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以2011年为例,枞阳县38项民生工程共投放资金7.05亿元,完成24万平方米校安工程、16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加固、7所中小水库除险加固、468个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建设任务。建成105个留守儿童之家、5个留守儿童活动室、6所农村敬老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座乡镇垃圾中转站、1100口农村沼气池,解决了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察民情、问冷暖,了解基层实际,解决各种问题,服务寻常百姓,已成为全县各级领导常态化举动。县委书记汪恕东认为,致力于改善民生,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枞阳加快科学发展的任务艰巨,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最终应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只有让人民群众不断共享发展成果,经济增长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稳定才有牢固的基础。
低收入人群走进“绿色通道”
龙年春节,枞阳县汤沟农场的百余名职工喜气洋洋,许多人家都在装修一新的新家过上了团圆年。告别几辈人住了多少年的低矮棚户,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工人们心里像春日的暖阳一样热乎乎的。
按照廉租房建设年度目标任务,该县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开辟了“绿色通道”。2011年,全县共建成239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完成公共租赁房和棚户区改造1073套。县城完成206套10300平方米康居工程。
百姓利益挂心间,一枝一叶总关情。截止2011年底,枞阳县共有五保户7218人,中心敬老院23所,床位3750张,在院集中供养1360人,集中供养率达34%,分散五保户年供养标准为1800元,集中供养的五保户年供养标准为2800元。从2006年开始,该县五保供养由以农村集体供养为主调整为以财政供养为主,使五保对象的生活从制度上得到了保障。
在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生活补助的同时,该县采取多种办法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通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平均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4000人,提升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城乡医保实现“无缝覆盖”
“新农合报销这么多钱,帮了我们家大忙了,真的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新农合政策!”枞阳县陈瑶湖镇花园村石桥组村民周政的父母激动地说。春节前,周政获得了20万元的慢性病补偿,成为枞阳“封顶线”提高后第一个享受到最高额补偿的新农合住院病人。
以前农民看病常常是“小病拖,大病扛”,有了病也不敢上医院治疗。而实施新农合后,农民看病不再有后顾之忧,参合农民就诊率逐年提升。去年该县共有19万人就诊,发生医疗总费用1.94亿元,共补偿7955万元。不仅如此,患重大疾病的参合农民还可申请大病补偿,全年累计补偿封顶线为20万元。
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困扰农民群众生活的“老大难”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该县通过新农合、大病救助、城乡医疗保险等民生工程,确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2011年该县共实施七项医疗卫生类民生工程,其中新农合筹集资金12164万元,年度补助资金10461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任务6.8万人,实际参保7.4万人,筹集资金1480万元;城乡医疗救助按季实施,使用资金827万元,救助11500人。
群众文化生活“好戏连台”
春节期间,阳光格外灿烂。闲来无事,枞阳镇长河村农民就习惯地到村部农家书屋转一转,看看科技图书,读读报纸刊物,顺便聊聊天,谈点心得感受。“农家书屋”已成为枞阳农民“致富加油站”。近年来,该县建设农家书屋116个,每个书屋都有30多种、1000余册(盘)的各类出版物。每家“农家书屋”均设有专职图书管理员,具体负责图书的借阅、登记、管护工作,各阅览室的图书借阅率在85%以上。
“江心洲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工程建设难度大,为了这个综合文化站,县文广局派人来我们这里驻点,直到工程全部完工。让我们非常感动!”凤仪乡文广站负责人如是说。通过文化民生工程的实施,无线覆盖和有线联网两种形式,使文化生活匮乏的江心洲和偏远村庄能够看到电视、收听广播。电影、戏曲送到家门口,闲时还能到农家书屋、文化站去“过把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环绕村庄,老人儿童早晚强身健体。“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一个个民生项目使枞阳城乡居民生活“靓”点纷呈
校园成为城乡“最美风景”
“十二五”期间,枞阳被列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枞阳教育也相应迎来建设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期。为优化县城区办学布局,提升基础教育品位,“十一五”末,枞阳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启动了县城枞阳中学移址新建工程。这一工程,当年经县人代会通过,被列入县政府十件实事之首加以推进。
枞阳中学新校区占地360余亩,总投资1.9亿元,校园内建筑总面积近8万平方米,可容纳120个教学班6000多名学生。新校区规划方案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中标设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科教楼、行政楼、宿舍楼、艺术楼、食堂、体育馆、天文馆、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标准田径场、人防工程等配套楼体场馆。2011年9月1日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近三年来,枞阳县共投入3亿多元实施校安工程建设。截止2011年9月30日,全县各类学校D级危房已全部消除。2011年全县校安工程已进入验收阶段,2012年立项的校安工程正在谋划建设之中。今天,枞阳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安全的地方是教室。
优良的教育教学条件带来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2011年高考,枞阳创下历史新高,获得安庆市11项教育教学成果大奖。全县高考一次本科达线5332人(不含少年班、保送生、艺体类考生),稳居全市首位。在高分和重点院校上取得重大突破:全县600分以上233人,一本达线1454人,在全市遥遥领先。安庆市文理科第一名均花落枞阳,浮山中学吴海涛同学以697分的成绩一举夺得安徽省理科应届考生卷面分第一名。
惠民阳光照枞阳,民生工程暖万家。随着一件件民生工程的实施,枞阳的公共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得到实惠不断增多,枞阳百万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在与日俱增…… 枞阳的未来,还是非常美好的! 身为枞阳人,自豪啊 凭良心说这届官员办了不少实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县城颇有气象 大美枞阳!枞阳百万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在与日俱增…… ……,成为枞阳“封顶线”提高后第一个享受到最高额补偿的新农合住院病人。
……
希望不是最后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