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二野三兵团枞阳会议旧址
【场景再现】
1949年,辽沈、天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党主力军已被歼灭,残余的一百多万人,分布在西北、西南、台湾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毛泽东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口号,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相继到达桐庐县(今枞阳县)沿江一带。3月23日,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12军34师102团被命为“渡江突击团”,该团八连为“渡江突击连”。102团驻枞阳镇,八连驻铁板洲洲尾待命。4月初,二野第三兵团第12军军部及其35师先后到达孔城、义津、会宫、安凤岭一带,军部驻义津。二野第三兵团第11军33师驻铁板洲洲头。第三兵团司令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将司令部迁到枞阳,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渡江指挥部设在枞阳陈氏宗祠。
各渡江部队到达集合地域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一是深入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积极支援渡江。二是加强水上练兵。三是发扬军事民主,发动和鼓励战士对渡江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办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渡江时,枞阳为渡江的正面起渡点之一。1949年4月17日,总前委下达21日开始渡江作战的命令。4月20日晚10时半,3野27军80师在无为泥汊起渡点首先发动进攻,向南岸挺进。同日,桐庐县境内的渡江部队分别进入枞阳镇———铁板洲,桂家坝———长沙洲,汤家沟———王家套,北埂———姚沟4个起渡点。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1日下午5时5分开始,我军炮火全面猛击南岸一线敌军阵地。6时许,我军第一批突击船只渡过长江天险,胜利抵达南岸。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历史意义】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南下之际,国民党军队加紧长江江岸的布防。枞阳就是国民党设在长江北岸的一个顽固的桥头堡。随着解放军的到来,不仅解放了枞阳全境,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枞阳的统治,还扫清了枞阳周围布防敌军,为渡江战役的展开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状】
设在枞阳陈氏宗祠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渡江战役指挥部旧址于1961年7月3日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枞阳县政府按原貌进行了修复。1998年4月,指挥部旧址被认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安庆日报记者 王枫 通讯员 黄达奇) 小时候常去的地方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门口的石鼓,小时候经常骑上去玩 在枞阳这么多年了,没进去看过~ 没去过的,真不知道在哪来,枞阳好像这样的地方经常都是关门的 都不给进去罗,上次看门开的,就想进去看看,刚进去就被一大爷给轰出来,唉~ 是不是在老职高边上的 好像不是经常开放的 那年小孩子没作业,带他去怀念一下先人的丰功伟绩,被一个看大门的骂了出来。当时给我的感觉是,那里面可能有人在搞反革命的一样在防我们这些人进去。 不给进去啊,里面还看到摆着字画,可能是卖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