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汽车 发表于 2011-6-23 14:58:31

老天忽旱忽涝,小民怎抵煎熬?

就在一个月前不到,铺天盖地的是关于鄱阳湖“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诗意盛景,更有洪湖水再也没法浪打浪的革命悲情主义,照这个干旱的状况延续下去,再来一次长征的话,同志们也不用担心陷入泥沼了,该担心的怕是能否捱到会师的那一刻不会被活活渴死了,我们渴望雨水啊!奉天承运,老天有眼,终于下雨了,这一下便将旱国变泽国,老天爷耍的主流媒体措手不及,手上一大堆准备好的宣传各地人民如何为抗旱团结拼搏,一瓶水传了一圈还剩大半瓶的感人事迹的稿子恐怕只能留着改年再用了,放心,总能轮到用武之时的。

这都21世纪了,几千年前手无寸铁的大禹都能将泛滥的洪水治理好,能上天,能入地,能将高地起平湖的我们,却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老天爷如孩儿般善变的脸干瞪眼,这是让人想不通的尴尬逻辑。98年的大洪水沥沥在目,“安徽人民怀着过年的心情般迎接泄洪之水的淹没,为下游人民免遭大水侵袭心甘情愿的奉献着”的煽情话语如犹在耳,这十几年间长江沿岸的小民们可是没少过年啊,隔三岔五的被忽旱忽涝的老天折磨着,将这一切归为不能言语的老天爷只能招致老天爷更疯狂的报复,这便如投诉无门的某地豪侠以蘑菇云的绚烂结束不作为的仆人龌龊的仕途般无奈,老天爷也是需要宣泄口的!

几天前,武汉的连续暴雨让这个村庄般的大城市瞬间升华为东方的威尼斯,国人心中世界接轨症的自豪感与武汉市民的乐观情怀相映成趣,前段时间还在抱怨三峡断了长江下游水源的哭爹骂娘声早抛至九霄云外。颇带传奇色彩的武汉公交车行驶在齐腰水深的康庄大道上带不走一片云彩却激起了朵朵浪花,续写着和谐盛世的传奇篇章;武汉的烂漫学子们更是上演着一出出杰克和露丝海洋中忘情扶持的铁达尼号,爱情才TMD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听说,前一段时间武汉的父母官还在论证要将东湖填起来一部分,卖给某房地产巨头再拉动GDP几个点呢,有种填填看,到时你公交司机再牛逼恐怕也只能海底总动员了,更恐怕武汉要被看不过眼的老天爷从地图上抹去了!不光是武汉,多个城市惨遭暴雨袭击,似乎大家都习惯了,旱一年涝一年才显平衡。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只是SB会最绚烂的口号罢了,大家要时刻警惕着何时干旱停水,何时洪涝淹水,关键时刻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城市面临的内涝问题其实倒很简单,说到底就是下水道的问题。下水道的目的是让水往下流而非力争上游,否则只能显得城市管理者思维的下流,财大气粗的城市管理者们,组团去瞻仰下100多年前德国殖民者在青岛建的下水道吧,又有热血青年要骂崇洋媚外了,你们的心酸我懂,我的心痛你们不一定能包容。青岛是个海滨城市,是有雨水以及洪涝充沛的先天特征的,但我们却很少惊闻青岛有内涝灾害,不得不承认这要得益于当年殖民者的下水道情节,部分管道甚至可以通车,当然后期我们自己的修缮与改造也是重要原因,这说明充满污秽的下水道是可以稍让生活美好一点的。说到下水道的污秽,不得不让人担忧起这些内涝严重的城市,城市被淹的同时,下水道的污物也必将浸入四处窜动的雨水中,这是多么的利于传播疫情啊,哦,多虑了,差点忘了我们早已是百毒不侵之体,感谢食品安全部门的前瞻性,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磨砺,才能让我们如蟑螂般顽强的活跃在神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搞不懂,每一个小区,每一间鸽子笼都是我们付出血汗后换来的,买房之时好像就交了那个不菲的城市建设费,这些税费不就是该用来建设城市排污系统的吗?财力不成问题了,怎么老百姓的问题反倒更大了呢?下水道的建设可不该用道路建设的那一套,今天修明天挖,你要赚这个重复建设的工程费大部分人觉得与己无关可以高高挂起,下水道可是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您老还是一步到位,至少也得有个十年,八年的保质期吧,虽然污秽之物的保鲜难度系数贼高!
  
  旱涝共存的悲剧更多的来源于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的开垦,这本是人类活动难以避免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尽量顺着老天的心意力求和谐,可是我们太狂了,肆意破坏,却未给予抚慰,于是,老天更狂,让你湖底现牛羊,让你城市诺亚舟,怪谁?前一阵子,我们英明的决策者出台了水利振兴规划,我觉得这很好,要迎合老天,就要给大地适当的动动手术,但一定要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奴才总迫不及待的要替主子操心,这大概是底层我们的通性,我也不能免俗的要瞎操一点心。一提到振兴,不少官员又看到了一块大肥肉,于是,便听闻哪里又准备动工挖个水库了,哪里又要开一条水渠直通农田了,其实,我要说的是,我们不缺水利设施,我们缺的是对其的修葺和改造。
  
  我的家乡是中部的一个小镇,每年也会免不了有洪有涝,但让人欣慰的是,无论洪涝,都对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不大,这要感谢当地的一座中等规模的水库。这座水库修建于30年前,那是一个激情的年代,人们还没被金钱腐蚀,人们还能团结一致,人们发自内心的爱这个国家,听我的父母说,当年在ZF的号召下,全镇几万劳力齐上阵义务参加水库的建设,两年的时间里,硬是靠着原始的锄头和镐,挖出了一个足够深,湖面足够广的小镇奇迹,我想他们的心情是绝对异于长城的工奴的,他们清楚这是为自己和后代在做功德无量之事。正是如此心怀,让每一个参与者尽力所为,他们没有豆腐渣的概念,直到今天,那水库的大坝还是坚如磐石的屹立在小镇的最高处,这么多年恶劣气候的侵袭,没有出现过任何的灾情,父母每谈到此总是嘴角不自觉的洋溢着自豪之情。正是靠着前人留下的遗产,洪水来了,有水库蓄,旱情来了,有水库灌,前段时间到处干的龟裂之际,我担忧的电话问二老水稻有没有插下去,他们让我不用担心,虽然池塘干了,但是通过引导水库的水,家里的几亩田都插上秧了,粮食乃国之根基,这是让人振奋的好消息。
  
  但是问题也确实存在,这些年,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家乡的山林一个个的秃了,有门路有关系的人物明目张胆的采伐木材,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造成水土的剧烈流失,于是,水库越来越浅,库底的淤泥越来越深,水面面积也在悄悄缩小中,不敢想象,如此发展下去,这个小镇是否还能靠着它渡过一次次的老天考验呢?所以,我们更需要的不是新建几个水库,而是要疏浚已有的水库,对于已干涸的鄱阳湖,洪湖,岳阳湖……多好的机会啊,组织人力挖掘淤泥,这些淤泥又能作为常年耕作的贫瘠农田的天然养分,更深的湖泊才能更好的防御洪水,才能在干旱时期保证人畜的饮水,农田的灌溉,这是何等造福子民之事啊!当然,一劳永逸了,我们的GDP就没有挖掘潜力了,贪腐官员就没有来钱项目了,我们大家都懂的!但是,将大把的银子投进这样不治本的无底洞,怕是徒添百姓的伤悲罢了。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趋剧烈,忽涝忽旱必将成为常态,老天给了我们两条路走:要么一门心思的疯狂追求不切实际的经济效益走进同归于尽的死胡同,要么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顺着老天爷的脾气稳步前行,孰优孰劣,还需要我们深思之后再做出抉择吗?!

临江人家 发表于 2011-6-23 17:21:41

套用一句官话,治理不是一朝一日的事

平头百姓 发表于 2011-6-24 23:11:08

旱涝直转,老百姓受苦啊

五菱汽车 发表于 2011-6-25 20:30:33

这雨下个不听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天忽旱忽涝,小民怎抵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