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逛逛 发表于 2008-4-13 13:40:10

2008年《读者》“卷首语”[更新至第7期]

文/蔡志忠

  
  无论处于任何时间、法象里面,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颗葡萄和昨天吃的那颗葡萄并不一样,这杯酸梅汤和我十五岁去台北在中华路喝的那一杯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必刻意用过去的经验与眼前做比较。
  一般人都喜欢拿过去和现在相比较,连吃一盘蛋炒饭也会认为昨天那一家炒的好吃些。禅宗注重"异",人们都用过去的经验在生活,他们最无法开悟的一点就是"同"。不能开悟,许多痛苦就此产生。
  若能了解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同的,不需要拿任何一秒钟做标准,你就会生活得很好。无论你是独自处于非洲大沙漠的烈日之下,或者和朋友一起待在舒适的冷气房里,都没有什么差别,每一个点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加起来才等于你整个的生命。
  有一年我获得了"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奖",香港《东方日报》的总编希望我写一篇文章。
  "写什么呢?"我问。
  "写崎岖的道路。
  " "那是什么?"
  "你的成功史。写你如何达到今日的成功之境。"
  "我不能写。因为我的人生中没有崎岖的道路,对我而言,无论什么情况都是很好的。"
  如果我走在崎岖的小径上,我就用崎岖小径的心去欣赏它;如果走在林荫大道上,我就从林荫大道的角度去品尝。我不认为林荫大道就优于崎岖小径,一旦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事物就没有好坏之别。
  不论剩下多少水,我只想 "我还有水"而不去在意水的多少。我画过一幅漫画:黄河的源头是生,出海口是死,它整个生命的过程当然有时细水长流,有时波涛澎湃;有时顺畅,有时受阻;有时宽,有时窄。我在宽时品尝宽,窄时品尝窄;在逆时面对逆,在顺时享受顺。我不愿自己的生命从头到尾一样宽畅、平凡。

没事逛逛 发表于 2008-4-13 13:40:30

2008《读者》第2期卷首语
 
 紧抱生命之树
文/林清玄

  
  深情地抱住一棵树
  感受树的生命
  体会树的不凡
  进入树的坚强
  一旦化入树的整体
  失去拥抱树的我
  就会在树里
  看见自己
  在青岛的崂山,巧遇一棵茶花树。
  茶花树的岁数已无从查考,听说至少有七八百岁。
  只能以“伟大”“非凡”来形容。这棵茶花树,有四层楼高,花开数以万计,使得整个庭院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片深红,美丽的深红。
  所有的人为了看清整棵树,只好后退到墙边,仰望。
  我走到茶花树下,靠近树干,轻轻地、敬仰地紧抱 茶花树。那一刻,如同触电,茶花树把数百年的心情传到我的身上。我绕了一圈,又紧靠到树上去。
  茶花树元言,却告诉我生命的无常,因为它看尽了王朝的兴衰起落。
  茶花树无语,却告诉我每一次的风雨,只要经得起考验,就会变得更强大。
  茶花树不动,却告诉我追求美之必要,它的岁月都是在开最美的茶花。
  在崂山,茶花树还算是个婴儿,有许多树是唐宋时代就有的,还有几棵从汉朝到现在的老树。
  祭拜之后,我一一去拜访老树,并深情地拥抱它们。
  我从幼年时代就喜欢拥抱树木,在心情不佳、处境恶劣的时候,就会跑到离家不远的桃花心木林,拥抱那棵最高大的桃花心木。树的坚强与崇高抚慰了我:“安心吧!在你之前,有许多人心情比你更差,也有许多人处境比你更坏;他们不都熬过来了吗?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你会渡过难关的。”
  在城市里,周边并没有大树,我种植了心灵的大树。那棵树也是饱经风霜和考验的,但它有鲜明的态度、正向的思维、坚强的意志,只要我闭起眼睛,贴近大树,一切的不知意,就风吹云散了。
  我拥抱山林的大树,因为它们看尽了历朝历代人间的繁华与凄凉,可以使我们穿越一时一地的困境。
  我拥抱心灵的大树,因为它经历了生命岁岁年年的暗淡或辉煌,使我们超越了一朝一夕的迷思。
  我想起许多年前,在黄山的万峰之巅,靠在一棵老松的树干上,看着脚底的烟云风雾,内心感动莫名。这千年老松脚下竟无寸土,它是从石头缝中生长的。
  脚下无寸土,却能屹立千年,不只青松如此,历史上伟大的修行人、思想家、创造者,哪一个不是从万仞岗那毫无寸土的石头上生长 起来的呢? *

没事逛逛 发表于 2008-4-13 13:40:52

2008年《读者》第3期卷首语
  

《一粒种子可以结多少苹果》

文/柯云路


  将一个苹果切开,可以很容易地数出里面有几粒种子。然而,当一粒种子发芽后,很少有人能够预知长成的大树日后会结出多少苹果。
  引起我兴趣并且为之感动的正是一个关于种子的故事。路乞今年65岁,是一位可爱的外国老头。退休前,他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名片上的头衔为“法学博士”。20多年前,路乞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用自己学到的汉语自我形容为是一种“缘分”,遂决定退休后定居中国,后来他爱上了一位中国女人。
  “路乞”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意思是“路边的乞丐”。我是在电视上认识这位老人的,其时他正带领着上千名志愿者在南方的一座我市沿路捡拾垃圾。志愿者中包括教师、警 察、官员、学生和儿童,还有下岗工人。路乞和志愿者们所到之处,路上的烟头、废纸等各种垃圾纷纷被“请进”垃圾箱,道路转瞬间变得整洁起来。在路乞和志愿者们的感召下,不 少行人也纷纷加入了这个捡拾垃圾的行列。
  报道说,路乞刚开始捡拾垃圾时,不仅一般人无法理解,就连他的中国夫人也不能接受。一个在大学任教的老人赤手在街道上捡拾垃圾,按照人们通常的观念,不仅与自己的身份不符,且形象不雅,又很不卫生。他的夫人怀疑,这样的行为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究竟能起多大作用。
  但路乞依然坚持。他说:“我重视我的‘环境’。我只希望我生活的城市更干净、更美好。”作为一个中国通,路乞在中国有许多朋友,也去过很多家庭。他很坦率地批评道:“一些中国人的家里是非常干净的,可是一出家门几步远就很脏了。这不是卫生习惯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我要捡的不只是路面的垃圾,还有人们心里的‘垃圾’。”
  路乞面对别人的质疑时说:“我不是在捡拉圾,我是在做教育。”他又说,“教育是一粒种子。种子可以生根发芽。你可以很容易知道一个苹果里面有多少粒种子,但是你很难知道一粒种子可以结出多少个苹果!”

没事逛逛 发表于 2008-4-13 13:41:13

2008《读者》第4期卷首语
《走向光明的所在》
文/林清玄

  
  清晨,我沿着溪边步行,发现阳光正在苏醒,由重重的山与浓浓的云里拉开弓箭,万箭齐发地射到人间来。那原来沉郁的山景,突然被悲翠染绿了;原本灰沉的溪水,也浮出黄金的光影;草叶间的露珠显现出彩虹的光泽;溪畔的繁花也都找到自己的颜色,欢欣鼓舞起来。晨光的感觉不只停留在视觉上。在听觉上,那自阳光中醒来的鸟儿,正热烈讨论着今天阳光的温度;在嗅觉上,那万花的芬芳与青萃的清香,不正是对光张开双臂的拥抱吗?在味觉上,如果我们大口地呼吸,就可以感受到把光吸入胸腹的温暖;在触觉上,阳光正温柔地抚慰我们在黑夜曾经消沉的肌肤。晨光四处流淌,晨光也无所不在。我们以为阳光来自太阳,但是在我们心灵黝黯的时刻,再多的阳光也不能把我们拉出阴影。所以,阳光,不只来自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心。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会感应到世界的七彩;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能与有缘有情的人相互照亮;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即使在最阴霾的日子,也会坚持温暖、热切、有生命力的品质。每天,起床的时刻,我都满怀感恩地与朝阳道平安,与晨光一起点燃内心的光明。内心一旦有了光亮,就想欢笑、想去爱、想手舞足蹈地唱歌,然后我轻轻唱着我内心的愿望。每天,我都与早上相遇的人道早安,因为我珍惜每一次相遇的因缘。在我的心里,总有这样的盼望:和大家一起打开心内的门窗。每天,我都与黄昏相会的人道晚安,因为我珍惜每一次相会的因缘。在我的心里,总有这样的盼望:和大家一起走向光明的所在。十年夜雨心不冷,永远保持青春时代的热情。百鸟飞远天不远,心爱的人一直在美丽的白云间。千山越过水不浊,故乡的田园永远在安慰我的心。万花落尽春不尽,五彩的春光在冬天也不会凋零。只要打开心内的门窗,就会走向光明的所在;只要打开心内的门窗,就会走向光明的所在。打开心内的门窗,走向光明的所在。

没事逛逛 发表于 2008-4-13 13:41:31

2008《读者》第5期卷首语
  
《雨伞》
文/夏琴


      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容易遗失的就是雨伞了。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一定不会想起它;只有在下雨的日子,才会刻意地把它带在身边。当雨停了,它可能会被遗忘于某地方的某一角,可怜地等待主人 领,又或者变成一把无主的孤伞。
      有一次,我发现那把自己很喜爱且用了多年的雨伞突然“人间蒸发”,当时有一种很失落的感觉,连续几天,都不断懊恼自己的粗心大意。
      数天后,没想到在工作的地方,竟然看见它默默地靠在墙角。能够失而复得,简直喜出望外。我再次望着那把熟悉的雨伞,发觉它那木制的手柄已显得残旧,伞身原本的颜色,也因经年累月雨水的冲刷而变得黯淡。原来我一直都没有真正地看清楚它,只是在需要时,才把它抓紧。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一直默默支持着我们的人,他们像雨伞一样,义无反顾地撑起来,为我们遮风挡雨,抵御任何恶劣的天气。只是我们已习惯了雨伞底下的包容、关怀、体谅和付出,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自觉间忽略了那雨伞的存在。
      在阳光普照、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你可曾忽然想起那把为你遮挡风雨的雨伞?

没事逛逛 发表于 2008-4-13 13:41:51

《读者》2008年第06期·卷 首 语·
人能感动,就能幸福

文/赵捷




  
  “感动无处不在,仿佛泉水,是滋养生命的。但是,我们却匆匆走过,忍受着干渴。”
  
  每天上班,我都要在北大东门过斑马线,再往东走到单位。多数时候,都是刚到路口,人行横道的红灯就亮起来,我只有等待。那天也一样,只是我偶然回了一下头。我忽然看到北大校园扩建工地围墙边被留存下来的两棵老柳树,那巨大的绿色树寇在朝阳下闪着熠熠的光泽,随着微风荡漾着,美到极致。
  
  那一刻,一种感动深深袭击了我。无异于多年以前,在某个路口突然看到我单恋的男孩的身影。整整一天,我都感到莫名喜悦。一个很平常不过的日子,仿佛也被早晨的感动镀上了金边。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中写道:“本是匆忙上班时一次难耐的红灯,偶然的回头,给我的竟然是一整天的幸福,甚至是一生中任何时候对柳树的回忆重复唤起的幸福感觉。”
  
  自从我家保姆走后,我的生活就是白班加夜班。每个夜晚总要醒来数次给三岁的儿子盖被子、把尿。有一天夜里,他突然挣脱我,在迷迷糊糊中大叫:“我自己来,我自己来。”然后,跑到马桶边,吃力地踮着小脚尖,很快小便完了回到自己的被窝里立刻又呼呼大睡了。我却一下子清醒起来,感动于儿子的生命历程又发生了质的变化。黑夜里的我,心花怒放。
  
  有一天午餐时候和台湾佛光大学原校长龚鹏程先生在北京的西餐厅聊天,他讲到他在台湾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孩背着另外一个小小孩在乞讨。他心中悲悯,就给了孩子一张大额的钞票。走了好远,他被人叫住了,回头一天是那两个乞讨的孩子。孩子见他回身,立刻跪到地上给他磕头。龚先生说,那一刻,他眼睛湿润了,一个小孩和他背上的小小孩在他面前磕头的样子令他终身难以忘怀。
  
  听龚先生说着,我的眼泪止不住就下来了。我想,当我没有孩子的时候,这个世界只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世界,我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但是,当我成为一个母亲,听到这样的故事的时候,我心中的感动就像暮色苍茫无边无际,世界在我心中就变成一个需要我去做一点清扫的房间了。我很感激龚先生传递给我的这份感动让我获得了瞬间的成长。
  
  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心累,有时身累,有时候,人生仿佛就是天涯苦旅。但是,头顶的鸽哨突然掠过,让人顿感一丝惊喜,这就是感动不期然的来临。感动,仿佛纯棉呵护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常住在体贴入微的幸福家园之中。无论是幸存柳树的自然之美、一个幼儿长大成人的细枝末节,还是人间辛酸唤起的良知援助,都是感动之花开放的枝桠,都为我们结出幸福的果实。

没事逛逛 发表于 2008-4-13 13:42:10

《读者》2008年第07期·卷 首 语·
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人一生的至爱

文/杰尘




    秋天的雨夜,一帮老朋友坐在我家花园里喝茶。

    说到最近读的书,我拿来了我正在读的《星空下的婴儿》。

    我说我已经被这部小说打动了。我翻到第一页,那上面有我用笔画出来的开头,“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人一生的至爱……”

    我的朋友可能觉得有点好玩,这样的句子还可以把你打倒?你的口味还是……还是挺唯美的哦,他们中有人说。

    说实话,就这个句子本身是打不倒我的。或者这样说,这个句子很多年前是可以把我打倒的。再或者这样说,如果我现在还能被这个句子打倒,未见得不是一种福气。我看到的这个开头,就小说写作技巧来说,它比较抓人,它告诉读者“有具尸体要解释,一个女人被爱了三次,一个背叛的朋友,一个被久久寻觅的男孩”,这些短语,是构成小说悬疑特色的要素。而这些要素所支撑的,是一个非现实的故事:一个生下来是老人,然后倒着长,越来越年轻,最终会把生命结束在出生婴儿状态的男人,也就是一个从生命的另一头进入这个世界的男人的故事。而这个凄伤的故事的根本是爱情,持续一生的悲惨的爱情。我是读到一半的时候,返回去把开头“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人一生的至爱”这句话画上了笔痕。对于这部小说的叙述核心来说,这个抒情断言是恰当的,跟整部小说浓烈沉郁优美伤感的语言风格也是吻合的。我被这部小说打动,就是因为它的显而易见的哀伤和优美。

    现在大多时候,阅读似乎很容易分成两种情态:一种是读好书,读提升智性的书,但读的时候很难参与个人个人情感;一种是读动人的书,它算不上某种公共标准里的好书,但它针对个人来说,就是可以打动你。它可以触碰你那些平时密而不宣的脆弱和感动,它可以调出个人体验中的某一个瞬间或者某一个念想,它可以撼动你平时绷着的那股莫名其妙的劲儿,让你觉得有点酥有点麻有点向下也有点轻快。当然,还有一种情态就是阅读的礼物了,那就是一本可以打动人的好书。既是礼物,那就是不容易得到的。

    现在的人,特别是很多成年人,很怕自己被感动,即使有时被感动了,也多少有点狐疑,不知这感动从何而来。我一个老朋友说,他现在经常被一些抒情小说弄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幸亏四下无人。我呢,也是这样。这两年,我看了很多小说。之前的好几年,我基本上不阅读小说,现在,我重新着迷于小说的世界。虽然让我流泪的小说不多,但我很享受那种掩卷之后眼睛微潮的感觉,那是一种相当寂寞的感觉。

吴小进 发表于 2008-4-13 14:15:55

检生 发表于 2008-4-16 19:13:34

如果将以前的卷首语也慢慢编辑进来,该有多好。

夏一梧桐 发表于 2008-4-17 08:31:43

很感謝没事逛逛將這些精品帶給我們,我會慢慢看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8年《读者》“卷首语”[更新至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