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不失望
因为爱文学,所以敬文人。对于有成就的大家,我们更是用崇敬的目光去仰望的。“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是对我们生活的这方土地的肯定,作为枞阳人,我为我们这方水土养育了那么多“大家”而骄傲。清明时节,细雨纷飞,我跟随“作协”的前辈们,带着无比的虔诚,前去拜谒了枞阳历史文化名人、文学大师方以智、姚鼐和吴汝纶的墓园。拜谒方以智墓----见山不见路
车子在一座小山边停了,我们下了车子。听说这是白沙岭,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就长眠于这里。
方大师主张儒、释、道三教归一;认为“一必有二”,“合二而一”;他一生著述丰厚,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一个人,一生能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想在众多领域都广泛涉猎并取得成果就更难上加难了。 先贤的身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雨还在下,小水珠在草上、树上调皮地眨着眼,我却无心欣赏。世上无所谓路,路就在脚下。现在,你还真得要有这种心态。 我们“连爬带扯”地往前冲,荆棘树枝好像故意为难我们,设置了一重又一重的障碍。唐僧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要见先贤受点小苦不算什么。只是我就奇怪了,方大师在文化上给后人留下丰富遗产,想来前来拜谒的人也一定不少,怎么就“踩不出”一条路来呢?抑或我们走错了路?
还好山不高,一会儿就到顶了,往前走一段平坦的路再往下一拐就到了。墓地坐南朝北,依山傍水,是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虽经历了岁月的侵蚀,隐约还能看到当年建造时的宏伟,有墓碑,有祭台,占地面积较大。墓碑上刻有一联: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正所谓肉身早朽,精神永存。只是在这淫雨霏霏中,这个褒奖有点荒凉。旺盛的小草见缝插针,和大师顽强地争夺着一席之地。让人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唐僧西天取经,如来佛祖还索要些交换之物呢,我们今天高树这面精神大旗,以圣人的名气给这方水土镀金,那么,我们拿什么去交换?不过死者是无所谓的,只是生者看着心疼!
献上一束花,我们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
拜谒姚鼐墓----鸡犬之声相闻
继续前行,虽然我们除了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著作,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是冒雨而来,一脚泥泞,还是可以聊表我们的崇敬之心。
乡野是宁静的,桃花红、杏花粉,油菜花一片金黄,小草在春雨里疯长。春天在燃烧!烧向田野,烧向村庄。
我们正走向义津镇阮畈村,去拜谒姚鼐墓。姚鼐与“桐城文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中年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形成“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局面。
这是一条比较宽阔的路,只是路面坑坑洼洼,低洼处已经蓄积了一些雨水,我们深一脚浅一脚的择道而行。路不长,一会就到了。就在村口,我见到了姚鼐墓。平淡无奇得就跟普通老百姓的墓一样,甚至还不如。方以智墓虽然荒凉,但还有点气派。而这里,没有高耸的墓碑,没有护栏。旁边就是一条村路,周围都是民房。不过,这样也有一样好处,这里不寂寞!鸡们鸭们可以把这里当运动场,孩子们可以在墓碑上骑马,狗们可以躺在坟冢的青草上晒太阳……狭窄的空间容不下一个安静的灵魂!
我们今天来了,因为我们和先贤脚踏一方土地,头顶一方天空,我们成长在他们的光辉里,我们是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而来,我们又怎能不为他们的现状而心疼。诚然,你就是把墓地修得再气势宏伟,他们也感受不到了,但活着的人感受得到。墓已非墓,而是文化;保护遗冢,也就是尊重文化。从点滴做起,才能形成一种浓郁的崇文重教的氛围!
依然是一束花,再三鞠躬。我们只是过客,匆匆驻足,带来的是崇拜,带走的是叹息。
拜谒吴汝纶墓--田间小路九回肠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的高度又是在历史的爬坡中不断攀升,不断完善的文化反过来又提高人类的文明。在这里,教育就起着一个传播和延续的作用。
吴汝纶既是“桐城派”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更是我国近代一位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他主讲保定莲池书院,主张“西学”,谋求“教育救国”。创办了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桐城学堂。吴汝纶病逝后,家人将其安葬在家乡吴牛山。今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条新修的水泥路向前延伸,不过并未通向墓地。在一位大娘的指引下,我们从一个小村庄插向田野。田野是清新的,一切在潜滋暗长。就像我们的内心,各种滋味也在潜滋暗长!小路泥泞不堪,我们的长筒皮靴变成了胶靴,面目全非。幸好我们还有幽默:靴之所以为靴,就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历练!
这是一段好长的泥泞的路,幸好是我们,要是外面的人来拜谒大师,脚下如此难堪,不知会作何感想?要知道“桐城文派”不仅是属于枞阳,更是属于全国。
终于到了,两个墓碑并肩而立,周围一道护栏成“八”字形排开,中间是祭坛。祭坛前面杂树丛生,人都很难接近墓冢。墓碑、护栏都已裂缝,听老农介绍说修建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墓前以前还有石狮,现在都已不知去向。看来不仅有风霜的侵蚀,还有人为地破坏。教育也有无奈的时候,吴先生如果泉下有知,或许痛心疾首,或许也很淡定,因为任何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拜祭完毕,我们此行的行程就快结束了,但内心的失落没有结束。回来的路上,一位老农问我们:“今天还有外面的人来拜祭了?我听到了外地的口音,墓要修了吧?”我们含混地笑了笑,我们能说什么呢!
后记
三月,你是一个盛开的季节,所有的一切都在你的雨水的滋润下成长,绽放,我也在你的引导下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一些感动从此刻产生。我们今天来拜祭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灵魂,我们今天来拜祭的是一种对文化的信仰。曾经我们这块大地上的文化的繁荣,是植根于我们这块大地的文化的梦,只是这个梦已经失落,曾经的丰碑我们今天该如何安放,如何重新书写?
有些失落,但不失望,因为我县已确立了“名人文化、生态山水”两大旅游品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去时,会是不一样的崭新面貌!
此帖在别的网站已经发过,非234首发,不符合本版投稿要求哦。 一、绝对是原创文字,除<枞阳二三事>外,未经任何媒体发表; 二、杂文、散文、诗歌、小小说等。
三、投稿文字,发在《合肥晚报》投稿专栏; 四、每篇文章内容,应不少于1500字。
五、采用的文章一律上精; 六、稿酬从优; 七、凡234的会员斑竹都可在此版发表文字,一旦采用高于安徽任何媒体的稿酬; 八、本贴长期有效。
九:更多细则请见:有关<合肥晚报>投稿细则 ← 点击查看 才女的文字就是美 引用第3楼若水清清于2011-04-08 12:51发表的 :
才女的文字就是美 http://www.zy234.com/images/back.gif
清清美女也在这呀!
回 4楼(夜雨入梦) 的帖子
那次祭奠赶上细雨纷飞,或许连天气也在感怀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