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 的 心 情
曾几何时,很多场合说过:我不抽烟、不打牌、喝点酒,也并不是喜欢或者是好那一口,那也只是应付场面上的,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当然在家里和朋友见那就另当别论了,那是心境、那是情感的需要,这个你懂的……
抽烟,对于我来讲,一个几近而立的人,并不陌生,接触它也很早,记得那年师范那破烂的二楼宿舍里,年龄最长的老大有这样的嗜好,下面也有几个追随着。由于是军事化管理的校园管理,很严格,当时并不能在公开场合去抽,正如恋爱那样,总是偷偷摸摸的。最好的场合就是一楼西边的公共厕所里,那里可谓是爱那口的天堂。在宿舍里眼神一对,嘴巴一撸,两三群的或唱着美声或吊着嗓子或迈着太空步,下了楼梯。不管你有没有意思去蹲坑,但是几张卫生纸是必须带的,欲盖弥彰吧(当时卫生纸不花钱,学校每月男生一包,女生两包。汗啊,为这个还琢磨过)!那时,很羡慕他们稚嫩的面孔前萦绕着蓝色的烟雾。终于有一天确实内急,碍于厕所内环境恶劣,第一次向老大要了根黄山的,他楞了一下“啊?你要啊?”,我用坚定的眼神回答了他,老大很慷慨的把烟盒给我了,“你自己拿吧”。拿了根烟,揣在怀里,急匆下去,没有美声、吊嗓子、太空步。和许多人一样,第一口那个“呛”,鼻涕、眼泪都下来了,不好受。来第二口,稍微有点那么回事了,可是到了最后也是索然无味了,不再受蓝色烟雾的诱惑了。毕业后,当了几年老师,基本上天天接触香烟,同事、家长、朋友都递过,有时候碍于面子接了,始终没有抽过。
到部队后,我是年龄较大的了,相对而言某些条件较好点,老兵们都不拿我当新兵看,总是很客气的,之前听闻的部队历等级森严制度,在我这荡然无存。烟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在节假日,或是不很正规的场合,老兵们都拿出自己烟和我分享,我总是笑着拒绝,或许他们懂的……
如今在政府上班,与香烟打交道那可谓是常来常往了,没遇来人办事,首先都是笑脸相对,两手就在身上搜寻烟盒的位置,如获珍宝样递至面前。没想到的是,我会拒绝,他们也很纳闷,怎么不抽?我解释说我不会抽,不会抽,拉扯中来人也少了许客气,多了些真诚的将烟收起,说起事由了……也有实在拉不过的,就接了,放着那给了会抽烟的同事了,做个顺手人情罢了!到局里、部里办事,我也从不带烟,我有很好的理由:我不抽烟。他们也应该懂吧……
生活中,特别作为一个男人,我能接受抽烟,但是我不喜爱抽烟,那是情结。同事、朋友都得知我不抽烟、不打牌时,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样的人真是少有。更有关系好的朋友说我是废人,我也能接受,关键时刻三缺一不能顶上,难免有怨言,不打牌那也是情结。
曾经有位我很崇敬的、烟龄五十多年的老师说过:抽烟在我眼里不是一种生理需要,它是一种心理需要。我很赞同,确实,在孤寂的时候,坐在无人的角落,静静地点上一支烟,深深地吸上一口,是一种满足。点燃它的时候,心里会一种说不出来的安慰。看着小小的火光忽明忽暗,觉得心里异常的平静,看灰飞烟灭后,心里总感觉很满足。在自己的小屋里,卸下所有的伪装。让自己完全的放纵,就这样纵容自己。任由它侵蚀自己,不在乎会不会有害处。
有时候,我看着别人迫不及待的点燃一根烟,猛吸一口,闭着眼睛,放松了心情,一缕青烟顿生,满足之情油然升起。看着烟飞灰灭,我觉得自己就像一阵飞烟,来时不需要语言,去时也不需要告别。 写的不错.也有同感. 支持不抽烟的好习惯,这才是新时代的好男人!身边的女人也免除了吸二手烟的痛苦。
回 1楼(影中人) 的帖子
同道中人,回 2楼(何休) 的帖子
那是情结,也是为了健康~~ 大力支持,我现在几乎每天都在饱受着被吸烟的痛苦。希望自己身边的同事体谅一下别人,祈祷! 我也从不带烟,我有很好的理由:我不抽烟。 爱烟却不抽烟是一种向往的情结,会牌却不从不打牌那是一种坚持的情结。
生活总有什么会让我们不断改变,但是能让我们一直坚持却是很不容易! 发一篇旧作以和。
烟 祭
吸烟,有害于健康,有益于思想。
——题记
吸烟,我总觉得它与喝酒一样是一种福份,我不醉酒却常醉于烟。嗜烟的那种境界与学者迷于书,剑客痴于剑几乎没有什么分别。朋友相处,品烟论道,自是趣事。暗夜,无事独处,静座窗前,靠着转椅,听一段小调,喝一杯香茗,夹着一支香烟,然后慢慢点燃,开始时深吸一口,抿嘴,不经意之中烟从鼻出;半根过后,轻吸一口,抿嘴,张嘴,舌头往外一挺,一个个烟圈便腾空而起。烟火,忽明忽暗,忽亮忽闪;烟雾,飘飘渺渺,虚虚实实,惬意之致。而我那生物系毕业的妻子是极力反对我吸烟的,从健康,从环境、从经济等等方面予以阻止,有时设温柔陷井,有时是横眉冷对,我却情有独钟。其实,烟,是一种最实在的朋友,生命存在的价值是燃烧。摸着一根根实实在在的烟,总有一种飘逸之感。独处中品着香烟,品味生活,品味天马行空的思绪和天方夜谭的故事……
这些年,经历过许多事,我再一次证实生命中有的东西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我承认我并不坚强,过份依赖于别人对我的宽容。善于治己,却不善于治人。于是,渐渐地学会了随遇而安,尽可能地以一种合乎人情的方式理解自己,不再刻意要求自己,我一直信奉被动是一种圣洁。或许因为我苛求,或许因为小人之腹,周围的人令我忧伤,要么流于肤浅,要么流于世故,一些优秀的男人却又都有着男人的通病:为了漂亮可以忍受浅薄与无知。
烟雾,在慢慢地升起,渐渐地消失;思绪,在无际间飘浮,在升华中定格。
品味香烟,在丝丝缕缕的烟雾中品味着一则笑话:一旅游团组织一批人到北京游玩,夜色降临,导游小姐安排住宿,到最后还有一年轻貌美女子和一年轻潇洒男子,而房间只有唯一一间,导游小姐面有难色。无奈,只有请此二位同住一室。夜间,那女子约法三章,并用一围巾隔床,不许那男子越巾而过,一夜相安无事。第二日旅游团游览长城,忽一阵风吹过,那女子头上的帽子吹下长城,女子无奈,欲弃帽而玩。此刻却见一男子匆忙跑下长城拾起帽子,等他把帽子还给那女子时已汗流夹背,气喘嘘嘘。那女子接过帽子,仔细一看,竟是昨夜与自己同床的男子。女子满眼泪水,但没有言谢,只是轻轻打了那男子一耳光,似自言自语:难道围巾比长城还难以逾越吗?
其实,此时围巾和长城是一个概念。但既有约定在先,就应遵守约定,履行承诺。约定、承诺即为诚信,人生的第一要素是诚信,笃守人性中的那一份诚信,珍视思想上每一刻的澄清与剖白是人生的品格。
品味香烟,在缠缠绕绕的烟雾中品味着一则故事: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无情的洪水夺去了生命。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 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呢,还是救孩子?
有人去问那个农民当时是怎么想的。 农民说:“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农民的话很朴实,但很有哲理:所谓人生的抉择不少有偶然性的。
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无意于命运的抉择,也无奈于命运的抉择,天生我才必有用是我最理性的抉择。
品味香烟,在弥弥漫漫的烟雾中忽想起一件对我人生很有启迪的事。我曾经请教一位政客:“如果爬山至半山腰,突然下起大雨,应该怎么办?”
政客略有思索说:“继续向山顶走。”
“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我疑惑。
“往山顶走,风雨也许更大,但不足以威胁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山洪。”政客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却能获得生存!”
——人生不也如此吗?
品味香烟,在依依稀稀的烟雾中品味着一则童话:一个孩子拿着大碗去买酱油。一元钱的酱油装满了碗,提子里还剩一些。这孩子把碗翻了过来,用碗底装回剩下的酱油。到了家,他对妈妈说:“碗里装不下酱油,剩下的我用碗底装回来了。”
孩子期望得到赞赏,因为他用了碗的全部。而妈妈却说:“孩子你真傻。”
妈妈问:“一元钱就买这么点酱油吗?”孩子很得意,说:“妈妈,这面还有呢!”他把碗又翻了过来。
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我都不会把碗再翻过来。无论,另一面藏着什么样的诱惑。我不会两面示人,否则,我也会一无所有。
也许,更多时候,倾尽全力换来的,只会是一点点收获。但这世界,是美丽的,是缤纷的,我也将继续地生活于这世界,存在于存在之中,尽管最终如同香烟,将化为一缕清风或一丝烟灰。 但毕竟,被燃烧过。暗夜中燃烧的火星,是我点燃,叼着将要燃尽的烟,我心的旷野上,潦燃一大片一大片。
其实,生命之弦不必拉的太紧,留一份品味的余地给自己。品味不是孤芳自赏,不是无所事事;品味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情趣的尽情挥洒。留一份品味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飘逸;留一份品味给自己,聆听心灵的驿动和低语!有一份品味,就有一份超脱和超脱后的潇洒;有一份品味,就有一份宁静和宁静后的致远。
有品皆有味,有味皆有趣。
——以此烟祭与所有嗜烟者醉聊。
偶抽烟,所以闪! 偶也有 情结... 的确是不喜欢抽烟的人。或许烟的本身只是让人的心灵个有个依靠罢了。希望抽烟的人不要嗜烟如命,要抽出一种心境…… 楼主的文章和其人一样优秀啊! 能不抽最好.。 偶抽,还不是一般般的抽。
品牌单调,视价格承受能力。
挨一堆人的骂,自然,想骂不能骂的也大有人在。死性不改。
不抽烟有无情结不知道,我抽烟,没有情结。
只有吸烟的,才是最恨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