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建设新农村呈现新气象
图为枞阳县农技专家(右一)在铁铜乡指导大棚蔬菜种植户护理冬种作物。王章志 摄
寒冬时节,走进枞阳县农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新画卷,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增强了,邻里纠纷也减少了,涌现出不少新鲜事。
农民受益沼气池
家里养6头猪,猪粪产出沼气,沼肥施在6亩果园里,果园套种蔬菜,蔬菜又用来养猪,如此一循环,一年“转”出收入3.5万元,这是钱桥镇邹姚村王云龙家的循环经济模式图。该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同志说:“在枞阳农村,像王云龙这样通过循环经济致富的农民已有千余户,他们共拥有沼气池6000余座,每年可为农民增收节支800万元。”
过去,枞阳农民对沼气的使用存在模糊认识,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县大力宣传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对构建农村生态庭院经济的重要性。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采取对建沼气的农户每户奖励100至200元的方法,鼓励农民建池,激发了农民的热情。农民在实践中由此逐渐摸索出了“猪-沼-果”、“猪-沼-菜”等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科技让农民尝甜头
日前,钱桥镇洪湾村科技兴农大楼院里人头攒动,村民们争着看书架上的科技图书,学习自己从事种植和养殖业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种养技术。
洪湾村是枞阳县的贫困村之一,为使村民早日脱贫致富,2006年该县科技局、农业技术中心先后20余次送农业技术下到该村,在科技大楼里举办了50多期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科技培训班。村民们在科技大楼里读书看报、上网查信息,学科技的热情大大高涨。如今,村里已形成了蔬菜、畜禽养殖两大重点产业,先后建成了占地5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1.2万平方米的2000头商品猪养殖基地、占地100亩的鱼和鸭配套立体养殖基地,养殖特色鸭20万羽。
“说事室”里解纠纷
在金社乡云岭村,村民陶方风、陶方雨两兄弟向笔者诉说,村里在新农村建设中设立的“说事室”,化解了他们长达20多年的积怨,形成了和谐相处的新关系。
去年5月,在新农村建设中,云岭村理事会针对村民时常发生纠纷的状况,建立了“说事室”,由村里德高望重、公平正直的“能人”充当说事人,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不久前,陶方风兄弟主动到村“说事室”说事,各自抖出长达26年的积怨。两兄弟不仅相互认错,还向村委会写下了不再为陈年老账发生纠纷的保证书。 新农村,新气象 现在的农村环境是越来越好了,水泥路都修了,只是有点窄。 顶起来 好事情 当然要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