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连续4年位于安徽省“十佳县”行列
一个长期以农业为主、人口近百万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几年间猛然跃升为工业大县和财政强县,到去年,已连续4年位于安徽省县域经济动态“十佳县”行列盛夏中的枞阳县,炎炎大地,不仅燃烧着火热阳光,扑面而来的更是蒸腾的建设热潮……
枞阳经济开发区七大特色园区,不论是建材、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还是机械制造、循环经济、沿江造船,亦或综合类,它们形成了东西呼应、齐头并进的格局,园区内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所见所闻令人欣喜: 枞阳海螺四期主体工程开工条件已基本具备;整车招商快速推进,以生产中重卡车型的项目年内开工建设; 舟洋船舶今年已签订7艘船舶订单,总造价4200万欧元;温州东方造船集团投资10亿元的造船项目,主体工程将正式开工; 计划投资3亿元的循环经济园,可望入园项目已有7家; 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已建成384公里,完成投资1.55亿元。
枞阳县,一个长期以农业为主、人口近百万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几年间猛然跃升为工业大县和财政强县,到去年,已连续4年位于安徽省县域经济动态“十佳县”行列。人们惊诧于这匹“黑马”横空出世,但更多的是对“枞阳现象”深深的思考。欣喜的四大转变, 纵观近些年枞阳经济发展历程,可谓起跳迅速、势头强劲、活力迸发。发展速度实现了由递进式增长向跨越式发展的转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市、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产值分别比2003年增长110%、245%、175.5%、354%。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首次跨入全省十强。预计今年末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能达到7到7.5亿元。该县已从“吃饭型财政”转型到“反哺型财政”和“民生型财政”,跨入了“建设型公共财政”的新阶段,实现了由全省财政弱县向财政强县的跨越。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体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 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2006年,三次产业比达到26.5:40.6:32.9。三年时间,三产结构变动已进入二、三、一阶段。同时,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该县现已形成县域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 工业布局实现了由“一花独放”向“满园春色”的转变。继以枞阳海螺为主的建材业板块之后,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循环经济、采掘、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板块快速崛起,七大特色园区集群式发展,成为该县“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县开发区“一区七园”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15平方公里,完成各项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全县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3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亿元以上项目13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占实际到位资金的75.6%。发展活力实现了由内生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该县坚持开放带动战略,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不断扩大。近两年,全县共引进境内县外资金27.4亿元,利用境外资金863.9万美元,出口创汇1611.3万美元。民营经济在该县蓬勃发展,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近几年100多家私营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全县有60家民营企业与3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30多项。2006年,民营企业上交税收近1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5.3%。成功的五大抓手、四大转变,快速发展,靠的是良好的精神状态、科学的发展思路和真抓实干的精神,靠的是坚定不移地走工业立县、错位发展、有效需求拉动之路。
枞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瞄准的就是:抓工业,锻造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面提升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是枞阳县咬紧不放的目标。他们全力打造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和布局,促进全县工业总量的迅速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加快升级。进一步壮大规模企业,组建了一批素质高、实力强、潜力大企业“甲级队”,优先在企业融资、技术改造、用地用电、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着力培育具有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的优势龙头企业群。同时着力抓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蓬勃兴起,壮大工业后续梯队,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抓招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牵动力。枞阳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要事,实行“大招商”与“招大商”并举,“专业招商”与“全民招商”并进,组建了47个专业招商机构,有200多名专业招商人员长年驻外招商。同时坚持实行集群招商、错位招商、激励招商的方式方法,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引进了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辐射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利用全县特有的矿产和长江岸线资源,积极发展采掘业、造船业和港口运输业;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推进铜陵有色采矿、铜拆解、秸杆发电等系列大项目落户。
抓园区,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高标准建设园区,坚决把住产业特色、投资强度、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四个关口;做强园区经济,坚持边建设、边招商、边发展,走项目立园、园区兴业、产业集聚的新路子。同时,乡镇功能区发展到16个,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00家。为了县乡联动,县内制定了“飞地”政策,实行园区招商平台全县共享;优化园区环境,推行了“园政合一”管理模式,对外来投资者实行服务零距离、零盲区、零欺诈、零障碍和零超时,坚持做到环境建设优先,着力打造枞阳经济发展的“特区”。
抓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该县坚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了以省级龙头企业为龙头、市级龙头企业为主体、县级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并实施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侧应点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城镇化。
抓稳定,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近几年,枞阳一直坚持抓稳定不松懈,全力构建“平安枞阳”,全县社会秩序明显好转,社会环境持续稳定,有力地保障了该县的改革和发展。
深刻的四点启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短短几年间驶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给我们带来振奋,也带来思考和启示。
启示之一:坚持把更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头道工序。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缺少的是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但最缺的还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县域突破首先必须破除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摒弃一切束缚发展的落后意识,转变发展方式,确立新的县域经济发展观。枞阳近几年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树立了工农业统筹、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新理念,创立了项目集结、产业集群、优势带动的发展新模式。
启示之二: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工业化过程。枞阳县多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打“工业”仗,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牵动力强、前景看好的企业。日益壮大的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七大工业园区,已改变了枞阳工业化的格局,为枞阳率先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同时,坚持以大项目为支撑,并以此优化配置县域内外资源,尽快形成先进生产力。
启示之三:坚持把特色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向。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特色经济,就是要突出区域特色。枞阳县近几年来,坚持一、二、三产业一起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了一批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该县的七大工业园区,可以说是一个园区、一种产业、一个特色,集群式发展。其农业经济也是特色纷呈,初步形成了若干“特色板块”。
启示之四:坚持把激活人的因素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保证。枞阳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遭遇不少的困难和挫折,但县委、县政府不惧困难,不畏挫折,迎难而上,几大班子和衷共济,同频共振,步调一致,各级、各部门尽心履职、认真干事,形成了发展县域经济“大合唱”。干部队伍建设“活力工程”,打造了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实施县域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同时,以机关效能建设为突破口,铁腕出击,标本兼治,从而使枞阳县各级干部形成了立足实干、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 希望我们枞阳年年都上一个新台阶。 希望我们枞阳年年都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一定能做到。 这是好事啊。 2008.2009两年在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