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备忘录:乌托邦的终结判词
《盗梦空间》备忘录:乌托邦的终结判词《盗梦空间》,长达二个半小时的电影,断断续续地看了三天。
这不是一部能让人一鼓作气地看下去的电影,却是一个让人深思,让人触动的电影。
中国人对梦,向来是嗤之以鼻的。“痴人说梦”,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梦的态度。
中国人是注重现实的,而不注重梦境,这也许是中国科学幻想始终难以形成气候的原因。即使是《红楼梦》里写了许多梦,但那种梦,只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是一种宿命的对等关系,而没有与生活处于一种平行的共同的状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
而西方很多的科幻电影,非常注重现实的时空之间的并行关系。像《黑客帝国》可以说是现实与虚拟对等关系的集大成者。一个网络,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的对接。
这一点上,《盗梦空间》与《黑客帝国》有某种相似性。《盗梦空间》也是通过一种电极,实现了梦境的通联。《黑客帝国》系列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绕了几道弯,拍了三集,已经把电影给绕进了死胡同里了,而《盗梦空间》另辟了一个空间,再次让好莱坞电影过了一把西方文化中非常热衷的对于心理与幻觉的揭示的瘾。
《盗梦空间》与《黑客帝国》属于共时性的现实与虚拟关系。还有一种,是异时性的需要穿越时空的现实与虚拟关系,如“时间隧道”就是这种类型的典型,如《终极者》系列可以视着这种典型的特点。
《盗梦空间》虽然没有《星球大战》类的科幻影片,需要敲定一个对等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但在这部电影中,也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设定。
这种设定显然是痴人说梦,但正是这种说梦中,可以看出编导把情节拉进了他需要的结构中。
这种设定包围有如下几种,识别出这种设定,非常关系,是介入电影的一个尺码,这种设定并非是现实性的,只是编导便于他的思想阐述的操作而人为设定出来。
个人认为电影里对梦的设定如下:
1、 梦是可以造出来的。这是一个重要的设定。是公理。你没有办法去证明这个公理的存在合理性,你进入电影,就必须承认这一点。
2、 人的意念可以通过梦植入到人的潜意识中。这也是一条电影设定的公理。你无法去怀疑它。
3、 从梦中醒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杀。这也是一条电影里设定的非常蛮横的没有道理的定律。而正是围绕这个定律,设置了人物的强大的内心冲突与情感碰撞。
这一个定律,有没有现实的指向性?
在影片中,柯比与妻子的关系,就是受到这条定律的左右,并且构成了影片最激动人心的情感悬念。
电影是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柯比在费雪的脑海中植入一个意念,这是影片的主要前台叙事动机,但影片的内心冲突,是柯比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必须与死去的妻子的潜在意识,发生激烈的冲突。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在执行任何一项即时性的行动的时候,都必须遭遇到记忆中的由记忆记录的潜意识的反弹。
柯比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步步深入到“梦中梦”中去,似乎已经达到了四层,这构成了影片的故事张力,但柯比与妻子的情感冲突,才为影片注入了情感的张力。
这两种张力作用于影片的时候,便影片的内容相当的丰满而张弛有间。
而影片中柯比与妻子的内心冲突之所以能够成立,正是基于影片里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设定,就是梦中醒来的办法,就是自杀。而正是这个设定,这个看起来没有危险性的设定,导致了妻子的死亡。
而这里正是构成了影片的发人省醒的地方。
在影片里,我们看到,柯比与妻子在第一、第二公理的作用下,沉浸在虚拟的梦境中,不能自拔。
我们都知道,在幻想与梦境中,是非常的美好的,因为那是自己设定的,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期望而来的,正如乌托邦,我们知道它虽然不存在,但却蛊惑着人们,去竭力接近它的那种状态。
当柯比决定抛弃美好的梦境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他在妻子里脑海里植入一个意念,就是本文归纳的第三个意念,必须自杀才能离开梦境。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意念带有现实的指向性。当我们沉浸在一种莫须有的虚拟场景中,我们只有脱胎换骨,才能离开原来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也叫休克疗法,什么叫休克疗法?就是必须死一次,才能获得新生。
柯比与妻子成功地从虚拟回到了现实,用的办法,就是死亡这一休克疗法。
但可怕的后遗症正在这里。妻子来到了现实生活之后,反而觉得现实不如梦境那般美好,反而执着地产生了现实是梦境的认定。
这也是中国人所喜欢讨论的:“假作真来真亦假”的命题。
妻子植入脑海里的意念开始发挥作用,她要回到她的真实中去,那么,自杀是唯一的办法。
这一揭示,也使电影里清晰地划出了一条心理错位的来龙去脉。妻子自杀,是想回到真实的现实中,她已经失去了对现实与虚拟的判断能力,于是悲剧发生,她可以通过自杀成功地从虚拟中回到现实中来,但是在现实中她的自杀,必定是一场有去无回的灭顶之灾。
于是妻子死了,柯比痛不欲生,因为妻子的死,是因为她受了他的诱导,受了他的乌托邦的诱导,按照他提供的意念,去追求她的那个所谓的美好世界了。
影片在这里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震惊的启迪。当我们给予别人一种美好的梦幻的时候,实际上,也在把别人诱导上一条不归路,因为你的那种梦幻太偏离现实,接受了你的这种理念,就会过于相信幻影幻境,而对现实产生厌倦,终至离开生命本身。这是一个多么可怕而实际上又是多么严酷地存在的现象啊。
4、 在梦境中,潜意识会像细胞排异一样,来对你施以敌手。
这个定律,构成了影片的打斗效果。潜意识的影子,成为影片里的杀手存在。
5、 电影里还有一条蛮不讲理的设定,就是现实的一秒,在梦中会延长二十倍,再深入一层,就会几何级数的递增。
这条定律的起源,约等于天上一日,世间千年的相对论传说。
而正是仪仗着这条定律,让影片里充斥着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好莱坞经典设置有了充足的理由。
我们看到,柯比为了把意念植入费雪的脑海里,首先在飞机上弄昏了费雪,然后进行梦的联网。
影片里的造梦人,是那个女生亚莉雅德。她的存在,似乎可以使电影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巴黎(可能是巴黎吧。)
柯比之所以用她来造梦,是因为他自己的潜意识里有太多的熟识的元素来干扰,所以他必须通过另外一个人的梦境来进行它的意念植入空间。
于是,他们进入了第一层梦境,在一辆车上,所有的人,进入第二层的梦境,执行查理计划,就是柯比找到费雪,力证他处在梦境中,取得他的信任,然后进入第三层梦境,就是费雪的父亲住院的医院。在这里费雪得到了一个意念,就是父亲临终前对他的希望,是他做回自己,而不是继承父业。而这个意念正是费雪的对手、柯比的雇主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从某种程度上,这一意念恰恰恢复了费雪的真实的生命价值。
在第三层梦中,因为妻子的突然出来干扰,柯比与亚莉雅德又进入到第四层的梦境中,与妻子进行最终对决,彻底解决妻子在潜意识里的影响。(这一段看的不是太明白。)
总之,在梦境中,柯比完成了他的计划,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梦境教育了他,教育了所有的人,使他们对生的意义有了更为切实的了解。
当第一层梦中的汽车跌入水中的时候,下几层梦中发生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典型段落。
当所有的结束的时候,一行人在飞机上恢复了知觉。柯比成功地回到了美国,回到了现实中。
在惊险的营造中,电影里的惊险可以是环环相扣,一层套一层。可以说电影套叠着三层的危险:一是梦中梦的隔层之间的连琐危险,第一层车子发生碰撞,接连影响到下层梦境的安全。二是同层梦中的追杀,这源自于电影里的设定,就是潜意识是排异的,相当于杀手在行动。三是亲人的情感折磨。柯比对妻子的死虽然没有法律责任,但内心负疚,这使他的内心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在即将取得需要的成功的时候,妻子的阴影,总是不时跳出。柯比最艰难地需要战胜的实际上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的潜意识,只有战胜这种自我的阴影,他才能真正恢复到一个自由的自我来。
可以说,整个电影就是一个设定生成的电影,但正是在这种设定中,电影探讨了人类现实与想象,现实与心理,现实与虚拟的关系,探讨了人类的思想在使人类显得伟大强悍的时候,也在制约着人类本身,毁灭着人类。整个电影虽然谈的是梦境,但更像是人类思想史的一种隐喻,这也是这部电影令人回味无穷的原因。 《盗梦空间》还没看呢!有空去瞅下,看来98水平真是不一般啊! “乌托邦”这个词见过。
曾经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境地,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写的《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乌托邦用于比喻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
很可惜,这种并非无本之木的理念,被后革命者完全彻底颠覆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乌托邦已沦落成了过街老鼠。 《盗梦空间》,一般人智商不好解读,98蛮厉害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