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人忧添 发表于 2008-1-14 22:22:38

温州船东:幸福背后的风险

      温州市《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十一五”末,温州要有能力建造5万吨级的船舶,全市造船实现产值90亿元;到2020年,把温州建设成为国内特种船舶和出口船舶的制造基地。

  温州被规划为全省船舶制造工业基地之一,船舶业也被我市列为带动产业升级的先导产业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建造300吨的钢质船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产2000至5000吨级的散货船及油轮,目前我市有船舶制造厂近40家,其中乐清市就有20多家造船厂,年产值达数十亿元,可建造2.3万吨散货船和1.2万吨油轮。

  面对宏伟蓝图,乐清、瑞安等地的一批民营企业积极投身船舶制造业,成为全国船舶制造业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温州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造船热”。

  在最近召开的温州造船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市经贸委有关人士表示,新兴的船舶制造业将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将带动阀门、机电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这将对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临港产业的发展,推动温州第三次跨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新老船东是一家

  坐落在乐清市黄华镇的中国欣顺船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6月。预计到2008年,欣顺将建成5万吨级的船坞,具备生产5万吨级各类船舶的能力。“别看黄华这么个小镇,一年能造十几艘万吨的运输船。”在黄华港区,指着船坞中一座座高高耸立的龙门塔,中国欣顺船业的刘工程师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

  温州船舶制造业这几年的迅猛发展,其中民企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中国欣顺船业作为温州船舶制造业首家成立的船业集团,经过短短三年多的发展,一跃成为温州造船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其“掌门人”胡志兴,还担任乐清市船舶工业协会会长一职。不过,他原先是柳市最大的继电器生产企业——欣灵集团的董事长。2004年3月份的一个偶然情况下,胡志兴买下了黄华靠海的一家国有造船厂,成功地介入了船舶制造业。

  在温州,像胡志兴这样的民企大腕,转而投身船舶制造业的为数不少。以服饰深入人心的庄吉集团,也正式涉足造船业。目前该公司在乐清磐石占地数百亩,拥有长达2公里海岸线的造船厂,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庄吉集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其公司现有的10多艘二类化学品船,是来自希腊的订单,现在已有2艘船在开工建造中。人民集团是一家以生产低压电器为主的大型集团公司,也斥巨资进入船舶制造业,而且起点很高,与英国“船王”格莱格公司合作,目前已承接了数亿美元的造船订单。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船舶制造厂近40家,其中乐清市就有20多家造船厂,年产值达数十亿元。目前乐清造船厂,除了原有的一批小船厂外,大多是原先从事低压电器、房地产等产业的人投资的。除庄吉、人民电器等赫赫有名的民企外,瑞安、苍南、永嘉等地的一批民企也酝酿着进军船舶制造业。新老船东推动温州造船业迅速发展,据统计,仅黄华锚地的造船民企,短短几年就让温州造船总吨位跃升至浙江省前列。

  2007年岁末的一天,记者走进乐清七里港、黄华一带港区,感受这里热火朝天的造船场面。七里港码头一带,造船厂一个挨着一个,打磨、切割、焊接声,声声入耳,一艘艘建造过半的,或刚造了个船胚的船体沿着江堤一字儿排开……毗邻七里港的黄华镇也是一派繁忙的造船景象。

  据了解,目前温州一带的在建船只主要包括集装箱船、杂货船和油船,载重以5000~10000吨为主,按照市政府的计划,将把造船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以扶持。到2010年,温州市造船能力将达到3万吨级,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25万吨,年产值达86亿元。

  我国第一部船舶业准入标准——《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最近正式实施。该标准对船舶生产企业规定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也给温州船舶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挑战。在温州民企纷纷试水船舶制造业的今天,面对新的机遇与风险,船东们的生意如何?他们又有何对策?

  订单排到2010年

  民企造船的利润究竟有多大?七里港镇的一家船厂负责人透露,要是成本控制好的话,利润能达到20%。按照目前国际市场的造价,以油轮为例,一般在每吨(载重吨)1500美元左右,而在乐清只要四五千元,价格差了好几倍。以一艘5000吨级的货轮为例,建造周期在6个月左右,售价一般在1500万至1800万元之间,大概有200万元左右的利润,这对资本充裕的温州民企来说,极有吸引力。

  “选择投资造船业,一个是看中它稳定的利润回报,另一个是以后临港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胡志兴说,这两个方面也是吸引很多民营企业家投身造船业的原因所在。每艘船的利润看起来也不是很高,但是造船的订单都是大批量的,加起来总体利润很大。当然造船业有门槛和风险,但每一个商人在商机面前都是冒险家。

  正是临港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以及造船诱人的利润,使得不少民企纷纷试水船舶制造业。温州船舶制造业的空间何在?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国外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造船业正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而在我国,大连等地的大船厂正加紧提升船舶建造级别,逐步放弃小吨位船舶,温州、宁波、台州等地的中小船厂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商机。“温州的船厂定位在中小企业,商机在5000吨到3万吨之间。”业内人士称。

  正是抓住国内乃至国际造船业的空白点,温州造船业的迅速崛起,国内和国际订单也纷至沓来。“乐清大多数造船厂的订单都排到2010年后,现在只怕造不出船,不怕卖不掉船。”胡志兴告诉记者,其公司大的订单就有希腊客户8艘1.2万吨油轮和8艘1.05万吨二类化学品船。

  东方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乐清造船业中的另一家龙头企业,其公司承接了9000吨化学品/成品油船共12艘,分属意大利、挪威、德国三个国家的不同船东,到2009年底全部交付。蓬勃发展的东方造船集团还将目光投向外地,目前已投资11亿元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枞阳打造第三大出口船制造基地,已征地1300多亩,岸线总长2公里,专门打造5万吨以下的各类钢质船舶。
  据温州港航局的统计,目前我市船舶业国际订单就有68亿元,近期内产值达到100亿元至200亿元。

  幸福背后有风险

  前景很好,订单很多,但不少造船厂负责人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温州船东们的幸福生活的背后潜藏着风险与尴尬,温州船舶制造业面临诸多瓶颈,亟待突破。“台州造船原先是落后温州的,而现在他们今年产值可达六七十亿元,我们的年产值还不到30亿元,即将到来的标准大考将是严峻的,或许行业要再次面临洗牌了。”胡志兴担忧地称。

  据了解,我国第一部船舶业准入标准——《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对船舶生产企业规定了通用要求、管理要求、人员要求、计量检测要求、生产设施要求和生产设备要求等六大要素。其中标准中对我市船舶业考验最大的是,二级Ⅰ类一般船舶生产企业的岸线长度应不少于350米、占地面积不低于8万平方米,并且需要提供生产用地权属(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岸线长度以及海域使用问题是两大不可避免的硬伤,一旦国防科工委前来验收,通过率将微乎其微。”乐清一家造船厂负责人说。以七里港码头为例,该码头短短1.5公里的岸线聚集了三家大型的造船厂,其中东方造船集团的岸线就有1公里多了,显然另外两家造船厂的岸线是不够的。

  此外,还需提供生产用地权属证明,即通常所说的岸线手续和海域使用权手续。目前乐清18家造船厂,大部分都还没有取得海域使用的相关手续。胡志兴说,很多企业都是工程先上马再办手续,有些企业在不清楚海域确权法规和审批程序的情况下,擅自进行违法填海行为。由于受环境保护、渔业养殖等方面条件制约,相关职能部门至今未依法作出处理,海域使用权证也迟迟办理不了,这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人才瓶颈也是造船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快速发展中的造船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本可以同时开工几条船,由于没有技术人才,企业只能量人开工,不能量订单开工,尤其是船体、轮机、船检、审图以及专业生产的技术人才奇缺。

  依靠“联合”

  做强船舶业

  如何突破瓶颈,发展温州船舶制造业?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船舶业的发展,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大计,出台有关措施扶持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而最近温州市经贸委、乐清市船舶工业协会等单位召开了温州造船业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为温州造船业的将来“号脉”。

  温州市经贸委行业处处长潘碎权说,造船业对温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重要意义,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将加大政府引导,调整规划布局,为我市船舶业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在岸线规划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前提下,为大吨位船舶制造预留深水岸线,并且在岸线审批和海域使用权方面给予合理适当的支持。要尽快按照国家国防科工委关于中小船厂生产技术条件的要求,强化科研优势,提升船舶研发与设计能力,尽快克服“低小散”,走联合、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真正形成温州的造船工业集群。

  市船办有关人士指出,要努力整合船舶科研和设计机构,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使教育、科研、设计、企业的技术改正等环节更好地衔接,并实施针对性的人才政策,争取高层次船舶科研与设计人才在我市集聚,比如由政府牵头构建“技术平台”,建立产学研基地联合体,以全面增强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发挥技术支撑、技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扩大温州船舶制造业的地位与影响。

夏一梧桐 发表于 2008-1-15 09:24:33

不經歷風雨哪會見陽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州船东:幸福背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