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纪实
“十一五”期间,枞阳全县上下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农业产业化格局不断完善,特色板块经济初步形成,传统的农业大县实现了新的跨越。2010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57.4万吨、油菜4.78万吨、棉花1.04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65.9%、29.2%和85.7%;生猪预计出栏25万头,比2005年增长31.6%;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95家,比2005年增加37家,增长63.8%;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17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增长142.9%。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启动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以农业部万亩高产示范片建设为抓手,以50万亩核心示范区为重点,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加快良种良法推广,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粮食产量突破10亿斤大关,连续5年稳定在50万吨以上,2009年被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2010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47万亩,总产57.4万吨,其中水稻面积121.3万亩,总产50.6万吨;承包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超过600户,相继涌现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章家华和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张广斌等种粮大户,为维护粮食安全和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规模养殖实现较快发展。围绕推进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以实施中央扶持规模养猪场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先后建成新丰、家国2家万头养猪场,千头养猪场达106家,其中家国牧业被授予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加快生猪繁育体系建设,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建成生猪原种场2个,提升生猪良种供应能力。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有效保障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2010年畜禽规模养殖场(户)达到206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比2005年增加40个百分点。
特色农业板块初步形成。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6232”提升行动,围绕主导农产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建基地、育品牌、带农户,初步形成了粮油、棉花、水产、生猪、家禽、苦荞麦、小区域特色农产品以及城郊型农业等八大特色板块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无到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从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用于支持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2010年全县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7个,比2005年翻了两番,增加5家;市级26家、县级62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14家和48家;农民专合组织达到60余家,其中合作社40家;省名牌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产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市著名商标6个。
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全面夯实。五年来,先后完成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枞阳区域站、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乡镇兽医站、测土配方施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重点项目28个,总投资近亿元,其中投资500万元的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年底即将全面竣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1.2万余名。全面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兽医管理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彻底扭转了乡镇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局面,全面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程,按照好中差三类,分两批,确定2个乡镇、26个行政村为示范镇、村。充分发挥省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牵动作用,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重点开展好乡村清洁工程,共引导各类资金6000余万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进程。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推进“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建立乡镇(含县开发区)委托代理服务中心23个,与256个村签订了委托代理协议书。推进依法护农,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开展农资专项整治,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周小兵) 农业是根本 千万不要纸上谈兵,.主要是怎样落实. 落实才是硬道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