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增加农村集体积累
——对枞阳县部分村发展集体经济做法的调查与思考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集体经济也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村委会属于村民
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开支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列,因而无固定经费来源。村干部务工补助,村里一些必要的村务活动、建设支出,主要依赖于发展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村级组织统一支配的财力就雄厚,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村党支部就会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形象和威信就会不断地提升。但现实的状况是,随着农业税全面取消,村集体经济发展却显现出后劲不足,无钱办事的矛盾日益凸显,群众关注的一些公益性活动难以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同时,部分乡村债务沉重,遗留债务无偿还能力,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无经费保障,有些乡镇村组干部工资难以及时兑现,乡村干部思想包袱沉重;部分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资产流失严重;有些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经费短缺,支部正常活动无法开展等。这些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将会进一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笔者对安徽枞阳县部分村发展集体经济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关键是转变观念。现在,一部分人的思想认识中,仍有把集体经济等同于集体经营的看法。发展村集体经济,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营机制,建立与农民紧贴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制组织,可采取集中连片开发,出让土地、兴建厂房出租或集体牵头、村民参股,以公司的形式把集体、企业、农民的利益“拴”在一起经营发展。这样集体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才有较强的生命力。
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调查中发现,有些村干部靠救济为生,一心坐享其成。以发展经果林为例,今天要对口帮扶单位赞助施肥,明天要帮扶单位出资杀虫,如此等等。这些制约发展的懒惰思想必须摒弃。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第一、要设法争取发展资金——借鸡下蛋。发展离不开资金扶持。要通过上项目对上争取资金。当前,要抓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还湖等一切能够抓住的政策机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多方面、多渠道向上争取资金,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该县其林镇石婆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对上争取资金近百万元,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旧貌换新颜;要通过建“基地”、“协会”组织获取资金扶持。如该县官埠桥镇成立了禽业协会、其林镇成立了花卉苗木业和仔猪业协会、铁铜乡成立了蔬菜业协会等,协会负责基地建设,承担初级产品供给,农民负责农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种养,这样,既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提升了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要开展资金互助合作,以解发展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笔者在该县了解到,村民由村经济合作社牵动,开展农村金融互助合作,把社员手头闲散的资金集结起来,通过入股分红、互助合作的形式,实现了资金的聚集功能。要通过“双赢”战略,招商引资。该县部分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还集体调出连片土地,并引资开发高效种植业和特种养殖业,实行业主经营,集体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收益可观。
第二、盘活集体存量资产——以地生财。具体地说,一是位于“三边”(集镇边、公路边、行政区域周边)的村组,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采取土地出租、投资建设房产、兴办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形式,面向社会招租出租,发展商业、修理业、餐饮业、旅游业,它能使上交村组租金成倍增长。如该县会宫乡会宫村利用区位优势搞集镇开发,不仅活跃了农村商品市场,还通过市面房出租、出售,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综合服务等,使村集体经济增添了活力;二是适度开发村级资源、存量资产。农村集体的荒地、荒岭、荒滩、荒水都是集体资源,这些有形资产的经营均可以采取公开发包,村集体通过合同制约实行间接经营管理,从而降低直接经营带来的风险,确保集体收入稳步增长,使村集体资产保持良性积累。如该县汤沟镇一心村把村集体抛荒几十年的卫星农场进行改造,发包给大户,增加集体经济收益。并将江外滩进行整治开发,种植意扬,将100多亩地洼产田进行水产开发后承包,过去的不安定村如今变成了和谐村、幸福村;三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实行有偿转让。可以对集体产权进行租赁承包,也可以采取竞标出售的方式,一次性卖断使用权若干年,集体收取卖断使用权的资金,一部分用于村积累和公益事业建设,一部分再投入资源和资产的开发,然后再进行拍卖、租赁,如此循环,使集体资产由实物为主的静态管理向价值为主的动态管理转变,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滚动发展。如其林镇其林居委会通过建自来水工程,兴办仔猪交易市场等,后发包给他人经营管理,既兴办了公益性事业,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四是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介收益。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农户,要按照“农户自愿、村户互利”的原则,把不适宜分散经营的土地进行适度集中,由集体搞好综合开发后再发包经营。该县横埠镇一些村采取由村委会出面,把部分村民抛荒的耕地反租倒包给当地种田大户,通过有序流转或股份合作等形式,既保护了原承包人的收益,又增加了集体收入的来源,实现了群众与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步增长;五是实行旧村改造。结合新农村建设,该县部分村着眼长远,规划村庄建设,迁移居户分散的村民组,开展土地复垦,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对上争取了扶持资金。
第三、发挥特色优势——就地取财。特色就是生命。围绕特色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兴办交易市场或流通公司,在服务中壮大集体经济。
近年来,该县部分村坚持走特色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之路。如汤沟镇肇丰村发展水芹菜业、老洲镇多数村种植山药、饲养土鸡已成规模,陈瑶湖镇的水制品,雨坛乡青虾水产养殖、其林镇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建设等。这些产业由村级经济组织牵头,发展产业化经营,已成为该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方式。
第四、利用人力资源——淘金引凤。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对接省政府“阳光工程”建设,培育农民一技之长,致富一方百姓;二是利用亲情关系多渠道获取致富信息。该县枞阳镇蒲洲村生产“荞麦粥”绿色食品,就是依靠本村大学生在广州市华南生态科学研究所工作这一便利的人才信息资源而创建发展起来的;三是鼓励“能人”回乡创业。据调查,由于该县实施“凤还巢”工程,如今一大批“能人”活跃在回乡创业的战场。
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其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和惠及农民,因而,与此相悖的任何做法都必须摒弃。要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加强集体资产、资金的管理,完善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和村民理财制度,切实提高集体资产、资金的使用效益。
其二,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培养既懂经营,又有事业心、责任感的农村“能人”做村干部。党组织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选拔那些既拥护党的领导,又有市场经济头脑;既有“公心”与奉献精神,又有致富本领的“能人”当村干部。当前,要以村组合并为契机,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拓宽视野,掌握致富本领,提高他们在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
其三,对村级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资金要进行全面清理,对长期欠债的单位和个人要采取行政法律手段抓紧清收。对历史债务,乡镇要统筹考虑,通盘解决,对化解确实困难的乡村债务,市县要适当给予补贴,让负债沉重的村集体摆脱债务负担,轻装前进。
(作者:汪健中共安徽枞阳县委党校) 但愿不是空穴来风 说来容易做起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