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李少红“没有一块板砖是硬的”
提示:在《武汉晨报》一篇题为《李少红回应批评:没有一块“板砖”是硬的》的访谈中,李少红主要表达了如下观点:“在口碑和收视率上,我宁可选后者”;“我一没偷懒、二没篡改、三没怠慢,那么多粗制滥造都能忍,为什么这么精制的你们却要来攻击?”“现在只有网上的暴民还在那里纠缠吧?你可以不喜欢呀,但是总不能置人于死地吧?”“我在影视界奋斗了30年,一直和媒体很友善。对于媒体为了增加销量而采取的一些行为我能理解。我知道谩骂啊、攻击啊主要来自网络,说不清这后面是否有暗箱操作。”“什么委屈我都不会说。父母养孩子有委屈会说吗?大家的攻击,受伤的不是我,是《红楼梦》。”“我也看了,现在所有拍来的板砖,没一块是硬的。”李少红很委屈跟新红楼受狂批一样,很客观。在上面的引述中,李少红把新红楼比作自己的孩子,看得我有些心慈了。中国有个成语叫“敝帚自珍”,出于对于一个母亲的尊重,我想网友们的砖头确实不能太硬。
但,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红楼梦原著作者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讨论,可是没有一条认为这红楼梦会是李少红原著。——这不是李少红的孩子,而是别人(曹雪芹)的孩子。李少红,即便推至之前的王扶林,都只是在把别人的孩子在打扮。好像现在的房地产一样,你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当作孩子的,伤害的只可能是出自她手的电视剧而已。
从美学角度,鉴赏是分很多种的。非洲有一个民族使用颈圈将脖子拉得老长,越长越好看,这在我们看来根本毫无美感。这是美学观点不同。我们面对非洲长脖子,自然而以毫无遮挡的乱批一气,而且心气平和,但对李少红不行。自然,敝帚自珍的,也可以是长脖子之类。然而李少红要做的,不是拍出来放家里看录像,而是攻击观众的审美观,这就有些不对。一则,这样的经典是为所有中国人所热爱的,她的行为不只是污辱经典,也是污辱现在人的审美观,是最大的蔑视。二则,你拍出来,就是要面对观众的批评的,观众说不好,你能做的,不是对抗,而是虚心接受,而她现在做的恰恰相反。三则,在拉长脖子越来越多的影视市场,追求收视率是作为商业的基本规律。然而,舍本而逐末的丢弃观众价值认同,一味把恶心当娱乐,把炒作当催生剂的行为,只会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末。从这点上,新红楼发挥到极致,继而会成为N年以后都会引用的经典。李少红怕能“自珍”的也就只有这恶心。四则,网络是什么,中央领导都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民意平台。在我看来,这个民意平台因为其特点,不但广阔,而且真实,在这上面说多数人你不好,不论是不是不好,起码多数人不接受,市场反感。李少红如此蔑视这个平台,想来不但无识,而且无畏。五则,网友们的无情,并不是出自网友们的无知,看看网络上对袁隆平的炒作就知道,多数网友是有良知有道德的。然而,网友们对新红楼的批判,如此无情,在人多口杂的网络环境中,取得如此大批量的一致,也确实少见。可见新红楼对于统一网友意见的重大成就。
上面的分析其实根本就不深刻,只是皮毛的一些,源于我对母性的仁慈。但看李少红的最后一句话:“我也看了,现在所有拍来的板砖,没一块是硬的。”就觉得很有意思了。
什么才叫不硬?什么才叫硬?这里面包含着什么?我想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新红楼既然能通过审查,获得准映,就已经得到某种形势的肯定。而这肯定才是有力的筹码,是李少红敢如此说的原因。李少红的言下之意是说,审查机关都通过了,他们都不说什么,你们说的管P用。用力量对比是中国人的习惯。一件难办的事,可以找很多人,我们有时找大人物说话,因为考虑影响力,有时会找直接办事的人说话,因为可以暗箱操作,这都是力量权衡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和气生财的道理,山不转水转,随时都会办事,随时都可能求人,有一个圈内人士总好过盲目正规合法。李少红的靠山大概如此。既然,我们不妨反观。——自新红楼上映后,审批机关有没有人出面对公众稍作解释一下这个事情的本末?我的了解是没有。那么审批机关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不知道依据是什么,那么不妨考虑一下,什么样的东西才可能通不过?这个答案就会很明了。我不想把这部电视剧跟堕落联系一起,因为确实有辱原著,但不这么想,似乎又跟目前整个影视市场难联系得起来。很无奈,因为没有李少红的靠山们的论调,致使我们也不好下结论。
二、专家们怎么说?专家们也消失了。偶尔有一两个露下头,很模糊的露了一下,远没有潜规则明了的露了一下,就又躲了起来。专家们应当是很硬的“砖”家了。李少红因此也就可以说砖头不硬。在我们近乎文盲的普通百姓来看,专家们是很有说服力的。凡事经专家们一说,不合理也就合理起来,合理也就不合理起来。之前,央视百家讲坛倒作了不少文章,催生起国人对经典的重温和兴趣,翻拍呼之欲出,不过观众们很失望。这个时候,砖家们假如动用他们渊博的知识来引导我们观看,或许新红楼也不至于被批成这样。然而砖家们似乎有难言之隐,砖头拿起又放下了。央视作的贡献就这样被新红楼灭得寂静无声。据我看来,中国相当一部分的砖家,不只是人格低下,偷窥别人成果,而且人云亦云,观点陈旧。更有一部分人,简直就是婊子,随便把自己的头衔象肉体一样出卖。前段时间我在一篇文章中还认为过,在中日如此状态下,竟然没看到半个作家出来说话,真正郁闷。鲁迅死了之后,那些为民请命,大声疾呼的人似乎都殉葬了。
三、网友们算什么?客观上,网友们是散的,不成系统的,当然,在体制下,不成系统是生存之道。我们的帖子同样是经过审查、过滤和监视的,随时面临由存而亡、由虚而实的可能,但网络从来不拒绝真话。所谓网络的力量只是力量对象的自我体察而已,如果被质疑对象视这么多的网贴为无物,自然也没有根本性的力量去规范他们的行为。说到底,网民们只是一群牢骚而已,在李少红看来,不足虑,是不硬的砖头。需要与李少红们讨论的是,网络的力量究竟在哪里?我想,如果把民意视为无物,视为草介,视为敌对,迟早会有更多的人不卖帐,因为这已经是很多人获得知识和认识的重要渠道了。当一个人说红楼不好时,可能无所谓,当几万人说红楼不好时,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放弃围观。
四、李少红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李导演拍戏是花不少精力的,好不容易等到上映,接下来又得应付杂七杂八的声音,颇为疲倦,假如因此而说句把狂话,尚不可怕。但我有些担心的是,这是不是李少红们精心运作的结果,说白了,是不是在炒作?极有可能。娱乐界大体也就那么几种人,一种人不喜欢炒作,终身绯闻少,事件门少,像陈道明,一种人适当炒作,虽然绯闻不断,但从不引火上身,像刘德华,还有一种人,喜欢炒作,把炒作当工具,不能全身而进,也不能完身而退,他们靠绯闻生存,但比什么都害怕绯闻,像当下许多争议明星。坦白说,炒作是娱乐界的工具不假,但炒作也是一门艺术。假如李导这也是炒作的话,那么筹划公司显然没做好工作,自己不得不忙着擦屁股。这屁股擦一两天尚能忍受,从头擦到尾,受着票房和舆论的双重压力,放谁身上都有无法忍受歇斯底里的疲倦,李导的激烈言辞尚可同情。然,从李导的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显然,李导还是认为没炒作起来,没炒作够。砖到硬时方知味。
以上种种评说,也不过是块不硬的砖头,想来,不硬的何止对新红楼,当下的一切网络事件,包括之前的周正龙,我们除了抛几块让李少红瞧不起看不上眼的软砖,还能做什么呢? 抛软砖?!精辟——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看来李少红也急了,呵呵,看花容易绣花难,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精品,算了,红楼梦已经放完了。
以现在的中国的影视圈的浮躁,换谁来拍红楼也都是拍不好。你说呢? 非是拍不好,而是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事无两全之理 名著最好不要重拍,虽然现在技术有了很高的提升,但是很多琐物都已被风俗同化。
新红楼的版本之所以让看客异口同声,那是导演的失策,太多方面无法引起共鸣。 可能中国人还是喜欢怀旧吧。红楼梦我一直不看电视剧,只看书。 电视剧重拍是出力不讨好的活,就跟二婚的夫妇总是拿“前夫。妻”作比较,人即习惯为常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