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质押”贷出“大块文章”
——安徽安庆局发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纪实从3月1日正式开办金融资产类业务至今,安徽省安庆市邮政局对外办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网点扩大到61个,占全市邮储网点总数的32%,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53个。截至12月19日,该局累计发放小额质押贷款8534.61万元,期末贷款结余达3289.62万元,其速度、规模和效益居于全省邮政领先地位。
深化认识 宣传“造市”
在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开办初期,由于部分网点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工作产生了畏难情绪,业务发展一度滞缓。为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安庆市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动员教育。他们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将金融资产类业务发展纳入邮政金融业务发展整体战略规划,明确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储贷并举、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位,提出了要以抓邮储发展的劲头和力度抓好这项业务的开发。通过动员教育,广大员工真正懂得了开办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形成共识,行动上协调一致,从而增强了发展该项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业务宣传上,安庆市局紧紧抓住邮政金融首次开办贷款业务的契机,重点突出“邮储资金回流地方,邮政金融服务三农”的主题,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企业座谈会、贷款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推广活动,为业务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3月1日,在业务开办的当天,该局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市委、市政府领导亲临现场并发表讲话,地方主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为加快市场开放,提高邮政贷款知名度,根据市局统一部署,各县(市)局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他们先后召开各种会议,进行面对面、零距离推介。望江县局召开邮政金融服务“三农”推介会,其间发放贷款近140万元;怀宁县局在县政府主持召开的邮政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期间,与100多个客户签订贷款协议,金额达200万元;枞阳县局在邮企资源对接会上一次性签约达280万元。通过宣传造“市”,全面推广,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不仅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进入7月以来,该局贷款发放量和贷款结余双双跃居全省邮政第一。
深入市场 对“户”营销
为拓宽市场领域,安庆市局双管齐下,在认真做好窗口推介的基础上,同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营销方式,深入市场,走近客户,掌握信息,了解需求。他们将客户群细分为“六大户”,即个体工商户、种植户、养殖户、加工户、求学户、运输户,主动上门,宣传推广,对“户”营销,提供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贷款困难和后顾之忧。
潜山县局将区域划分成片,组织人员逐片逐户收集客户信息资料。在源潭镇开发区,他们对所有进入园区的开发商进行走访,在了解到正在园区购地办厂的个体开发商储某因手头资金紧张,准备提前支取自己未到期的存单或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情况后,该局主动上门服务,帮储某分析得失、比较利率,使储某最终在源潭支局办理了质押贷款业务。7月8日,一名个体经销商在外地谈妥一笔生意,急需7万元周转金。怀宁县局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上门联系,通过细致的工作,这位客户后来用自己一笔未到期的存单质押办理了贷款业务,解决了燃眉之急。
优化考核 增强合力
在业务发展初期,由于大部分网点没有建立完善的能有效促进业务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因而明显存在压力不足、动力不强、成效不大的问题。
为改变这种状况,调动网点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安庆市局和各县(市)局根据实际情况,对考核办法进行了优化调整,加大了考核力度。具体做法是:将贷款网点负责人、营业人员的奖金与贷款业务发展绩效挂钩;非贷款网点营业人员发展业务以奖为主,支局局长部分挂钩;对质贷人员、营销人员发放的贷款和其他营业人员推荐的贷款按绩效实行奖励。他们还在全市范围内组织评选出2个先进单位和十大明星网点,给予精神物质奖励,从而营造出全员互动的良好氛围。考核办法调整后,从业人员的压力和动力都得到了增强,业务发展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夯实基础 立足长远
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是邮政金融开办的第一种贷款业务,对以后开办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有着重要意义。
安庆市局既着眼于当前,更是立足于长远,夯实基础,以求发展。一是健全机构,充实人员。他们将办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网点归口纳入储汇机构,实现垂直化管理。在储汇内部成立质贷部门,配备质贷主管、质贷管理员,落实网点三级权限;在网点设立贷款专柜,统一专柜标识,有条件的网点还设置了贵宾接待室,方便大客户办理业务。二是强化教育培训,优化服务流程。质贷从业人员均通过省公司组织的培训,实现了持证上岗,并定期学习业务操作手册,熟悉业务办理程序,规范业务办理流程,在合规的前提下简化手续、减少环节,做到申请、审批、发放、还款各环节衔接流畅,为客户提供优质便利服务。三是建立客户档案,做好后续服务。该局为所有办理小额质押贷款的客户建立了信息档案,积累了客户资源,并定期走访,保持联系,认真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贷款业务的质量,及时掌握和发现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贷款发放量。 要真正方便老百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