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山的秋天
城山在老家之北,为官埠桥镇和会宫乡的一处分界。站在屋顶平台往北看,也算是心中的喜玛拉雅了。城山四时皆有美景,不独秋时。我曾在那里春日踏过青,夏日放过牛,在初冬时分见过艳丽的杜鹃。然唯独秋日最见城山的神韵。
彼时山顶小寺香火颇盛。我与寺僧交好,常去看望,虽不聊禅经佛,却也是静虚空。寺僧为半路出家,有妻有女,然举手投足皆有禅意。每每进寺,拜过神祗,便入偏房休息。案无尘,香茗具,秋日神情便全入杯中。
寺外种了些地藕,我不知这植物的学名,开得寂寥,稀稀疏疏。菜园一亩见方,种类繁盛。小寺只此一僧,想来平时香客散尽,便会一人荷锄担水,一人精耕细耘。那时夕阳西天尽,倦鸟北入林,四周之静,岂不是大化入禅,万物坐定吗。
山顶为马蹄型,四周为盆状,唯独正南方有一缺口,其盆中地势北高南低,小寺正是坐北朝南。左右与后,皆有密林,可能处高易折,这些树木都不太大,但很繁复。藤蔓狂滋,灌木丛生。南边少有树木,可能人为砍去的,为的是不挡视线或门向,其实自小寺看去,南边缺口处除见一些如黛山廓外,就只有湛湛青天了。
秋天的城山,神清气爽。登高望天,天碧蓝得有些令人窒息。白云拂面,雀鸟剑翔。风从耳边过时,忽拉拉如旌旗招展。登高望远,城山与青山遥遥相守,东有漫漫之水,西有绵绵之峰,前田园后丘陵。虽不是绝顶,层云顿生。
有风自天边来,安静处,吹动历史,那草叶相磨霍霍如刀戟相接如万军嚣杂如英雄铁甲踏过无名头颅,四周无声的烘托,让山酝酿着火山一样的激情在秋的萧瑟处书写沉默的狂放。
相传,这里曾是元末陈友亮与朱元璋交战的屯兵之所,环山顶而行,依然能找到当年垒筑工事的古石。遥想当日,陈军溃败,退无可退,哨探报得此天险之处。陈月下点石为城。要塞毕,将军登城,环顾四周星火,天山地下皆为他人之土,彼时,英雄何等气短。束血臂,挥长剑,一声呼号,万石奔腾。英雄,没有退路的英雄,除了血就只有仰望苍天的如剑目光。
如今这几个安静的古石,没有随着历史滚下山头,却向历史证明那如秋之悲的英雄往事。一日有朝之新,午之烈,晚之清,夜之静,四季有春之新,夏之烈,秋之清,冬之静,英雄和历史不也正是如此么。
多年后我入县城,便久没有去看望寺僧,后来听说他被几个行劫的年轻人杀害抛尸井中。再有几年,我再去城山时,小寺已经调落大半,没再见到地藕的稀疏,连夕阳都显得那么浮躁慌张。
现在想起那寺僧与我计划要架电上山之事,似乎已经很久远了。 城山与青山遥遥相守,东有漫漫之水,西有绵绵之峰,前田园后丘陵。
没想到小镇还有如此美景,莲藕、菜园、、、简直是世外桃源。
山因为人而灵,人因为灵而慕名。只是可惜了那位禅师,加重了城山的那抹浓重。 城山虽依旧,物是人已非,少时欢乐地,而今稀如秋。 四季有春之新,夏之烈,秋之清,冬之静,英雄和历史不也正是如此么 好美的山城! 美丽的城山还没有去过, 寒版写的很象我屋后的汪庵山,不过这山上的主持是个老太婆,曾经也被敲诈过,还好,老命保住了!庵堂,也不是清净之地啊! 人生亦如城山的四季,四时之景不同,人的心境也就不同了。
回 2楼(青天剑) 的帖子
楼主原文,城山之秋最见神韵,却凭添几许伤感。老剑回复,物人两分一般透彻,只徒增一丝唏嘘。 看在眼里,却印在心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