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曲1998 发表于 2010-8-15 13:39:46

文人与剑 家国情怀

文人与剑 家国情怀




 二水居士 女人素面朝天,需要一种生理上的丽质天姿和心理上的自信。刀之于文人也一样需要生理与心理基础。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抑或陈酸迂腐的小文人,是绝对不敢舞刀弄枪的。剑之于文人则不同。大凡文人,即便不懂武艺,即便不涉足江湖,也会喜欢剑。文人,或豁达,或豪放,或迂腐,或抑郁,一剑在手,扬眉吐气,豪气干云。剑之于文人,是一种情结。《贾子》有载:“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可见,在古代,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飞黄腾达也”。在“学而优则仕”的岁月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然是文人的理想。剑既不是平庸之辈的佩物,也自然赋予了其崇高的内涵。《庄子·说剑篇》揭示了这一内涵,庄子自己以剑士身份去游说喜好击剑而不惜剑士生命的赵文王,旨在开悟君王治国大道。“巧论三剑,一言定邦。”

  如果说,文人佩剑,尚有光宗耀祖的意味,那么,文人论剑,更多的是忧国忧民。当然,家国情怀只是文人的“潜意识”罢了。人生得意须尽欢,文人一旦得意,占据其意识的是所谓的“人生况味”。“家国情怀”就会像冰山一般潜入海底,无法显现。文人得意,动辄忘形。这是历代文人政治的可悲之处。如果说,强盗扮书生,尚有良知发现的时候,书生一旦扮演起强盗,那么历史性的悲剧就会上演。历史上每一次焚书坑儒,几乎都有书生在扮演着强盗。看来,“家国情怀”只会在“经难”时才会成为文人心头的痛。因而,剑之于文人,常常是在无奈的境况下抒发家国情怀的。“挂剑空垄”是一种无奈。季子出使回来,故友已逝,只能挂剑垄枝;“苏秦背剑”、“夫子仗剑四游”,游说时的种种际遇也只有身上的三尺须穗能够明了;屈原的挟剑而歌就不是得意的文人所能理解的;李太白“十五好剑术,击剑为任侠”,在如今的武侠迷看来,不知会生发多少离奇的想像,可是酒仙内心深处“倚剑歌所思,曲终涕泗澜”,此般情绪,大概也只有“剑”知道;至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眼之中,家国情怀只有通过“剑”才得以慷慨激昂。原本落魄的书生“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酸腐的胃气,恐怕会令剑锋生出铜锈来。

  记得海涅有句遗言:“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文人内心落寞的家国情怀,看来还不只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

温迪雅 发表于 2010-8-15 13:43:23

枫叶红 发表于 2010-8-15 13:53:22

笔剑   文人的江山武士的灵魂!

秋雨燕双飞 发表于 2010-8-15 14:09:46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弓如霹坜惊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而去。
一直都非常喜欢辛疾弃,文人中的英雄!

      
 

蒲城大郑 发表于 2010-8-15 14:59:15

俱往矣,古风不在

恋曲1998 发表于 2010-8-15 15:03:41

引用第4楼蒲城大郑于2010-08-15 14:59发表的:
俱往矣,古风不在 images/back.gif

古风在我心中~

寒风 发表于 2010-8-17 20:44:10

也来胡诌几句吧。

中国人的骨头其实是入世与出世的交织品。所以既有进取的无畏,也有汉奸的奴颜,自然有鲁迅所说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的必然。溯源,自然会提到孔子和庄子。然而中国人还有灵魂,那是更为深刻的哲学,而不只是这种复杂交织的而没有定论的人生观。
那便是易经。
在这部经典里,中国人学会一个字,气。因此,无论文人侠士,以气行文,以气御剑,是我们推崇的至高境界。这一点文人与侠士是相通的。
然而至为可惜的是,中国的历史是单一政治的历史,基本上文学作品,疆场故事,少有不与政治强扭在一起。忠君与报国被等同为一个意思。文人在这个理论体系下,往往失去方向感:既对现有的政治产生怀疑,而无力否定自己。所以,站在大角度上看问题,站在历史层面来思考的也就多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多史,而且是那种信史。
文人无力改变现状而且压抑的命运,使他们研经治国的抱负显得很空洞。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写得最为详细,大约也就是这种压抑在文字中被释放的虚荣。所以中国文人多政治幻想。是种对国家的意淫。
剑与笔,轩辕之前左右列班,武官杀敌为的是一种释放的仇恨,文官谋划,用与不用都谈不上什么仇恨了,只有自卑、自弃,所以文人之笔对于武官之剑是颇有幻想且无奈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人与剑 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