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浓 发表于 2025-4-19 11:14:13

枞阳白茶的乡村振兴密码

当前正值春茶上新之时,枞阳县境内的黄公山上,漫山遍野的茶园层叠如浪,采茶工人遍布其中,手指翻飞间,一片片嫩绿的新芽便落入背篓。这片曾经杂草丛生、满眼荒芜的土地,如今却因一片白茶焕发新生。从客运司机吴多兴开荒试种到成为全省茶业“黑马”,枞阳白茶用十余年时间,将一座座沉睡的荒山唤醒,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客运司机开荒 激活5亿元大产业

第一片白茶在枞阳土地落地源于吴多兴。“我自己都没想到,一个跑长途客运十多年的老司机,竟然会改行种白茶。”4月16日,站在雨坛镇双丰村境内的黄公山上,这位被称作“枞阳白茶第一人”的汉子感慨万千。

吴多兴自1991年起经营安庆至杭州的长途客运。2005年4月末,当他驾车前往安吉茶场接潜山茶工返乡,得知茶商收购白茶的价格后很是震惊——即使是临近茶季末期的尾茶,竟也能卖出‌800元每斤‌的高价。

“从潜山到安吉,票价不过40元,一‌趟下来还赚不到800元。这白茶怎么这么值钱?”好奇的吴多兴现场泡了一杯,无论是色泽还是口感,都数上乘。吴多兴当即买了半斤茶带回去细细品尝。

这次偶然的经历颠覆了吴多兴对茶叶的认知,更悄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此后多年,吴多兴心里总是惦记这片昂贵的叶子,并做起调研。2011年,他终于下定决心,放弃跑客运,回乡种白茶。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想象。没地,没经验,缺技术,少资金……身边的人对此纷纷摇头,质疑声不断。吴多兴不管这些,他请来安吉茶场的老师傅四处上山选址,采集土壤样品请专家做检测,最终发现位于黄公山山脚的雨坛镇双丰村气候以及土壤成分与安吉白茶核心产区高度相似。“白茶,可以种!”吴多兴一拍大腿,拿出60万元的全部积蓄,开荒、修路、建厂房,从安吉引入170万株白茶苗木,花了3个多月时间在黄公山上试种了500亩白茶,就此点燃了枞阳白茶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

2014年春天,吴多兴的茶园迎来首次开采。产量虽然不高,但很受市场欢迎,这让吴多兴心里有了底。“等到了丰产期,产量上来了,品质会更好,不愁卖不掉。”吴多兴满心期待。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吴多兴的茶园规模从500亩发展到1200亩,并注册了“雨坛白茶”商标,年产值700多万元,当初的期待早已化作现实,并呈燎原之势席卷全县:2024年,枞阳县白茶种植面积扩展至4万亩,茶叶经营主体发展至70余家,年产值达5亿元,8000余人捧上了“茶饭碗”,其中超2000人是脱贫户。

特色产业兴起 绘就乡村新图景

一片白茶,不仅改变了吴多兴的人生轨迹,也让枞阳的乡村发生了巨变。

记者走进枞阳县官埠桥镇官山村,漫山茶园青翠欲滴,溪流与景观小品相映成趣。这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正以白茶产业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互促共进的发展之路。

“我们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白茶与旅游、研学、生态休闲等相结合。”官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天次介绍,该村目前已种植白茶4800亩,2024年白茶产值28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

在陈天次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他口中的龙头企业——安徽官山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这个时候正是白茶采摘旺季,每天有上千人在采茶。”站在满山都是采茶人的茶园里,公司董事长王士专的言语间有些自豪。自十多年前开荒种植白茶,该公司已开发白茶种植基地2800多亩,成为枞阳县最大的白茶种植基地。

“我身体不太好,干不了重活,这个时候就到茶园采采茶,平时就做些锄草施肥的活儿,一年下来有两万多元收入。”正在采茶的村民吴成友曾因残致贫,靠着在茶园务工成功脱贫。

随着白茶产业壮大,茶旅融合项目也在加速落地。投资1460万元的官山茶旅生态文化园是官山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内容之一,野外营地和儿童乐园已在茶园现出雏形。“民宿、餐饮等设施也在谋划。”王士专表示,他们不仅要让游客体验到从采茶到制茶的全过程,还要让游客有地可玩、有处可住。

枞阳县地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兼具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与千年茶文化底蕴。据晋《桐君录》记载,其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晋代。枞阳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股股长吴小光告诉记者,该局目前正依托黄公山、三公山等茶园,通过龙头企业引领,积极打造茶文旅综合体,发展茶园观光、制茶体验、主题民宿等多元业态,构建“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加速推进茶文康旅深度融合,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品牌整合突围 打造省内白茶第一县

枞阳白茶发展势头强劲,但作为茶业的“后起之秀”,其成长阵痛同样明显——

品牌认知断层,全县白茶注册品牌超50个,品牌多而杂,外地人看不懂,本地人也分不清;竞争压力大,省外被安吉、福鼎等老牌名茶,省内被“桐城小花”“六安瓜片”等挤压市场;产业聚合度不足,70余家经营主体中仅有5家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大多只有百亩左右;县域内没有统一交易市场,难以拓展外地市场,流通销售成本高……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机遇,枞阳白茶如何迎接挑战,破局前行?枞阳县的选择是“双轮驱动”——政策护航与创新突破并举。

枞阳县委县政府将白茶列为该县“十大农业特色产业”的“首位产业”,建立“一名县干联系,一套班子推进,一个规划引领,一个品牌推介,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项目支撑,一套扶持政策,一套推进机制”的“八个一”工作机制,2023年到2024年,共安排1.17亿元衔接资金,用于支持白茶产业发展。

枞阳县副县长乔东福告诉记者,目前,该县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将以申报“枞阳白茶”地理标志为核心目标,推进入围企业(合作社)统一标识,实行枞阳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母子品牌模式,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该县还将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链条延伸等方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并稳步推进枞阳茶叶交易市场建设。

“我们的目标是举全县之力将枞阳打造成‘安徽白茶第一县’。”乔东福表示,该县计划用5年时间将白茶种植面积稳定至10万亩,届时,预计每年可实现农业产值10亿元,三产融合综合产值20亿元。展开枞阳白茶规划图,乔东福眼神坚定,“我们不仅要把白茶产业做大做强,更要让其成为文化传承、生态增值、城乡共富的纽带。”(方盼亮 王章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枞阳白茶的乡村振兴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