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籍走出尘封 钱奕珠
本帖最后由 钱奕珠(桑榆) 于 2025-4-18 19:24 编辑让古籍走出尘封——一代名臣钱如京著《桐谿存稿》整理始末钱奕珠
本文为铜陵历史文化公众号平台2025年4月14日刊发。
原标题为:
“400多年前古籍整理面世,为枞阳籍明代朝臣钱如京作品”导语
市面上失传已久、尘封400多年的古籍经过整理终于面世!明朝嘉靖年间枞阳籍一代朝臣刑部尚书钱如京(字公溥,号桐谿)作品《桐谿存稿》与人生传奇获得重生!钱如京是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钱澄之的先祖,《桐谿存稿》是桐派创始之前的佳作。
珍贵古籍,重见天日
长江向东流过安庆,便到了清代桐城派名家腹地——文乡枞阳了。今之枞阳汤沟,明代出了个京官朝臣刑部尚书钱如京。笔者花了两年时间,把尘封历史400多年的钱如京(字公溥,号桐谿)作品《桐谿存稿》补充修编问世。新书《桐谿存稿》计7万余字,160余页。 《桐谿存稿》是桐城派形成之前的佳作。钱如京与桐城派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方苞,从师于钱澄之,而钱如京(1478—1544)是钱澄之爷爷的爷爷。由此说来,钱澄之是钱如京的五世孙,而笔者是钱如京的十五世孙。 钱如京《桐谿存稿》,是其子钱元善在父亲辞世之后十年印刻,四卷四册,成书在明代嘉靖三十三年即1554年,至今已有400年。原书市面不存,仅见于南京图书馆旧版扫描件。本次整理采用的底本,是南京图书馆摄制的电子版,原件书号为114178。南京图书馆介绍说:“原件个别地方有污迹、破损、虫蛀。”四卷图书卷一收录诗歌,卷二为各类文章,卷三是奏疏,卷四为书札。
笔者世居枞阳,怎么知晓十五世先祖钱如京《桐谿存稿》存于南京图书馆?说来话长,初听钱如京的名字,是笔者2007年春天首次修编《吴越钱氏镜水公支谱》之时。谱书记载:“如京,字公溥,号桐溪,鸾公长子,甫十四试童子科,即补邑弟子员,二十一岁中宏治戊午应天乡试(明孝宗宏治戊午年即1498年参加乡试并中举),再上春官,壬戌赐进士第,选授浙江青田县令。官至刑部尚书。……所著有《桐溪存稿》传于世。” 看到这些文字,笔者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为这样一位杰出的先祖而深感自豪,也由此萌生了强烈的愿望,想要一睹《桐溪存稿》这一著作。然而,时光匆匆十余年,始终难觅踪迹。 2024年春天,笔者结识了身处合肥的乡友左霄。左先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乡邦先贤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样对《桐谿存稿》予以高度关注,并获得《桐谿存稿》电子版。
下定决心,整理古籍
笔者获得《桐谿存稿》电子版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桐谿存稿》整理出版,让这部尘封长达近五百年之久的历史文献重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钱如京的文学风采,了解他笔下那些鲜活的故事,以及明朝大吏们的活动史实。 翻开《桐谿存稿》电子版,发现其中序言已经残缺前半页,仅知道作者名“焕”,撰写于1554年(嘉靖甲寅年)冬十月。全书内容,前半部分为诗歌,后半部分是文章,共收录诗歌八十七首,文章近百篇。 在整理《存稿》卷一诗歌时,枞阳县文友韩双生查阅桐城派文集《龙眠风雅全编》,发现钱如京十一首佚诗,笔者便将这些诗作作为补遗附在书后。如此一来,钱如京留存于世的诗作总数增加到九十八首。 书中文章囊括序十一篇,记四篇,墓志铭四篇,说两篇,传一篇,跋一篇,奏疏二十四篇,书简三十六篇,祭文十三篇。书的末尾,还有钱如京女婿刘炯所作的跋。
艰难整理,终成硕果
得到《桐谿存稿》电子版后,笔者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书稿的整理之中。首先,把电子版打印装订成书,又请云南文友钱俊豪帮忙整理图片。笔者对照图片,利用手机软件进行释文。由于原版刻本为繁体字,还有不少异体字,手机软件的释文正确率大约在80%左右,终于完成从释文到文字初校工作,进行电脑排版并打印成书稿。 此后,进入本书编校的攻坚阶段,笔者邀请多地网友钱叶会、钱国友、王坤、何文宝等人协助,对文字进行反复多次校对与句读。枞阳文友陈靖校对修订多处标点及订正字句。最后将书稿交给厂家正式排版。从获得电子版《桐谿存稿》到排版付印,已历时一年多的时间。
名臣风采,闪耀古今
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笔者得以首次深入领会先人钱如京博大精深的诗文风采。沉浸在一篇篇奏疏与书信往来的文字里,笔者仿佛跨越了五百多年的时空界限,与他进行一场亲切的对话,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字里行间,他那宽广的胸怀、卓越的智慧以及对士兵和百姓深切的关爱之情,深深地打动感染人,让人不禁深为感叹。 钱如京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宦海沉浮长达三十九年,最初为县令,逐步晋升到朝中三品官员,立下赫赫功业,堪称枞阳钱氏八百年杰出代表。 翻阅《桐谿存稿》,字里行间尽显钱如京的卓越政见;诗文中既有身处庙堂的风骨,又有胸怀江湖的襟怀。他那普惠天下的宏大志向,以及勤政安民的实际行动,即便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光芒四射,堪为后世千秋万代的典范。 奏疏之作,尤其展现出非凡的风骨,其中记载了诸多不畏权贵、解救百姓于水火的佳话。他到河北清河县巡视,在堆积如山的案牍中洞察到权贵侵占民田、加重赋税的严重弊端,于是与少师夏言、太守华钥等人联名上奏,最终成功免除赋银一万三千余两,百姓感恩戴德,破例建立生祠来纪念他。后来,他迁转贵阳,夜间停泊在曾经任职的故地,当地父老听闻消息后,纷纷绕船跪拜,恳请他撰写《五公祠碑记》(当时仓促,碑记后来补写)。第二天清晨启程时,他仅仅饮下一杯浊酒,婉拒百姓馈赠的金帛,悄然离去。他的声名至今仍在河北清河、安徽桐城、枞阳等地广泛流传。河北清河县纪委将其拍摄成微电影,用于廉政宣传;桐城市“六尺巷廉洁文化陈列馆”,将他的廉洁事迹进行布展,并制作了浮雕铜像;安庆市精心打造“钱牌楼”历史文化一条街,秉持“如京风华,盛启如今”的精神理念,大力弘扬传承钱如京的历史功绩,使其英名永垂不朽。
钱如京担任两广提督治理边境事务时,更是充分展现经世治国韬略。当时,少数民族土司之间相互攻伐,边陲地区动荡不安,众多同僚主张武力征剿。而钱如京独自上奏:“兵戈既戕民命,更添宿怨,非长治之策。”他心怀绥靖之念,采取安抚顺从者、黜退叛逆者、允许犯错者改过自新策略,不费一兵一卒平定乱局。 嘉靖年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遭遇重大饥荒,钱如京时任南京户部尚书,一边紧急赈灾,一边上奏朝廷。《安民救灾事宜疏》中写到:“伏望圣明轸念畿辅重地,首宜安辑,敕赐允行,以救倒悬之厄,用消意外之虞。畿辅安则京师安,天下安,实宗社亿万年无疆之休也。臣等不胜激切俟命之至。”字字如泣如诉,请求朝廷发放内库钱财、召集商贾,筹集了数十万银两赈济六郡百姓,使得百万民众得以存活,当时的人们将他尊称为“万家生佛”。 钱如京又被改任刑部尚书。这期间,皇室宗庙失火,军士清扫火场,获得金珠没有上交,被告发逮捕下狱,朝廷欲以盗窃罪论处。钱如京一语切中要害:“金非器,器非珠也。”终于免处盗窃罪,从而赢得“钱青天”的美誉。 品读钱如京的诗章,雄浑豪迈之处,可见剑气直冲云霄,如“日暮倚云看雁字,夜深弹剑吐龙光”;婉约细腻之时,又能听闻赤子的深情衷肠,如“山石不随陈迹腐,溪流犹带杀声传”。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送衍圣公东归》一诗中,他以“谨率宗人守臣职”勉励。二十年后,衍圣公果然因冷遇当朝权相严嵩而陷入困境,这似乎冥冥之中受到了这首诗的影响。他的政治远见卓识,实非一般文人雅士所能比拟。 钱如京曾以“广种心田更乐天”自比。纵观他的一生,身处朝堂时,忧心百姓疾苦;退居江湖后,依然心系国家。面对危局,他能够沉稳应对;面对权贵,他从不卑躬屈膝。诗文中兼备“义、仁、孝”三德,政事上以“清、慎、勤”三字为先,堪称士人的楷模典范。
传承经典,未来可期
笔者拂去历史的尘埃编校整理《桐谿存稿》,得到了安徽钱镠研究会、安徽繁阳钱氏五修宗谱编委会、合肥熙宇书院以及钱玛福、何文宝等单位和个人的热情赞助。此次付印,以竖排版繁体字印刷500册,横排版简化字印刷300册,分别赠送合肥、繁昌、铜陵、枞阳以及浙江临安、四川成都广大读者和国内有关图书馆收藏。现存图书即将告罄,笔者拟择机再版,并新增补钱如京撰《柏氏宗谱序》、南京户部尚书顾应祥撰《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钱公墓志铬》。届时,《桐谿存稿》总印数将会突破千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