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的日本人、韩国人对枞阳浮山那么神往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5-1-20 11:13 编辑为什么以前的日本人、韩国人对枞阳浮山那么神往原北京人文学院初创校长,周宏兴教授 2016年,我参加北京“第三届诗词中国开播启动暨授奖仪式”活动,期间,经诗友介绍认识几位日本诗人,其中有二位诗人赠我名片,并要我回赠名片,我说没有印名片,他们掏出笔记本,让我写下住址和联系方式。他们看到我是安徽人,就问道,吴先生知道不知道安徽还有一个“神山”?我说:你们是指黄山、九华山还是天柱山?他们说:都不是!我接着说,您所指的神山,我就住在神山边上。他们又问,你距神山有多远?我说,您指的神山就是今天的枞阳浮山,对吧?他们说:对。我接着说,我家在浮山对面,门对着浮山。他们又是作揖又是祝躬地说:幸会,了不得,了不得!终于还有人知道。我笑着说:欢迎到安徽神山来!由于当时还有其它事,没继续聊下去。 有一次,我和原枞阳县人大副主任唐志坚老先生闲聊。我说:1972年,日本友人来浮山,看到浮山山上的庙宇被毁、菩萨像全砸掉,一片狼藉,他们唏嘘而回。唐老说,在我当文化局长时,日本友人到过浮山,我还亲自接待过。现在的枞阳人甚至连浮山山下的人,几乎没有人知道浮山又叫神山、祖山、海上瀛洲,但日本人知道。许嗣繁老先生曾说,清朝以前,每过正月十五以后,日本人就结伴出发,经水路来石溪下榻,朝拜浮山,再到天真寺(承天)、伏羲庙、五帝庙等处,经龙虎村的娘娘庙到白云岩,返回时再上灵山寺,或到其它地方游览。而韩国人除此以外,还到九华山朝拜地藏王。浮山还留下三韩人的石刻,日本人的石刻,抗战时被毁。 由于我们的古代许多志书被毁,迫于各种环境,没有多少记录,但总还有遗漏,在佛教书籍中还可以查找证据。 一、日本僧人与浮山、承天寺(白云海会)交往记录 1、《传灯录》、《宗统编年卷·之二十》:“舒州浮山法远圆鉴禅师法嗣【语录】:(仁宗)戊辰六年(1028)礼传台教于宝云通。住承天。迁延庆。学徒如林。日本国师遣使询法要。撰《指要》、《妙宗》二钞。大悲忏仪。并金光明。普门诸记行世。学士杨亿。驸马李遵勖。荐锡紫衣师号。正月五日寂”。宋朝扬亿、李遵勖,《安庆府志》、《罗湖野录》有记载。
2、宋刻本惟白禅师《建中靖国续灯录》记载:舒州浮山法远圆鉴禅师法嗣:“元祐元年(1086)十月十日。命元照律师结大界相毕。翌日。沐浴净发。召众曰。吾世缘将谢。汝善护持。言毕。趺坐而逝。七日身不倾侧。茶毗。得五色舍利。塔葬本山。……上堂云。说佛说祖。埋没宗乘。举古谈今。淹留衲子。拨开上路。谁敢当头。齐立下风。不劳拈出。无星称子。如何辨得斤两。若也辨得。须弥秪重半铢。若辨不得。拗折秤衡。向日本国里与诸人相见”。元照律禅师为日本僧人,为圆鉴远大师法子,在浮山圆寂,得五色舍利,塔葬本山。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这个年号只使用一年,按百度上的说法,苏轼这年去世,寿龄66岁,其实他只有64岁。有的书改成杭州元照律师、钱塘元照律师,政和六年(1116)示寂等等,如此算来,元照律师投胎后,又是一个三十多岁壮年了。东抄西改的东西,肯定出问题。 3、与日本人交往的诗词 宋朝释慧远《送日本国觉阿、金庆二禅人游天台·四首》其一 佛子亲从日本来,人天随步叹奇哉。 一机拶出金牛舞,千圣当头正眼开。 南宋释广闻《答日本国丞相令公》人言千里本同风,何似如今一信通。万浪千波浑不涉,新罗元在海门东。 元末明初王冕《送颐上人归日本 》上人住处扶桑国,我家亦在蓬莱邱。洪涛拍屋作山立,白云绕床如水流。住世不知谁是客,多时忘却故园秋。明朝相别思无尽,万里海天飞白鸥。 明末清初张远《送沙子羽之日本 》寿安山迥敝云烟,邪马台高四面天。缥缈似游星汉外,依稀直到日轮边。乘桴昔日伤尼父,蹈海今谁是仲连。见说遗经在兹土,却将吾道问东偏。 【自注】相传徐福求仙不返,挟未焚书时诸经去,故日本国至今犹存古本《尚书》。欧阳公“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何曾识古文”,即指此也。 还有唐朝的诗暂不举例。以上反映了枞阳浮山与日本,佛教传播和人文交往的见证。也希望将来有一天,古本《尚书》重见天日! 二、韩国人与浮山情结 1、约康熙五十五年(1716)前后,三韩朱作鼎担任安徽省观察使,在浮山留下五块石刻。清朝使用韩国人朱作鼎观察使,防范汉人对清朝不忠。当时在本地捉到许多“贼”,在准备行刑时,朱作鼎把所有的“贼”都放了,然后弃官而去,作诗一首:“百年世事有天罗,莫把心机太用过。富贵转贫贫转富,江河成路路成河。忠良自有忠良报,奸巧还归奸巧谋。莫说老天无报应,十年前后看如何?”这首诗一直在流传。有人说朱作鼎是当官而来的,还有不是来当官的。 2、浮山石刻,三韩杨极《构石龙亭》:“仙人曾爱此峰崇,秘竅于今有路通……”。这是明代韩国人构建石龙亭时留下的笔迹,大家有兴趣上山找。
3、浮山石刻。孝廉三韩朱藻在浮山“垂虹井”边留下石刻。
除以上韩国人留下的笔墨外,还有韩国文献中也有相关诗文记载,暂不摘录。 三、瀛洲的来历和记载 瀛洲、神山、蓬莱名称,来源于秦始皇东巡,寻鼎于淮泗,祭祀祖先,求长生秘诀,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求长生不老之药。 姚鼐先生《汉庐江九江二郡考》:“始皇二十八年,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是也”。 1、《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西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 据传秦始皇当年要造一座通往浮山,结果未成。唐朝李白伴驾宣宗时,有诗句:“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安庆府志》记录了唐宣宗与黄檗禅师联句。寻阳、枞阳为汉武帝南巡时设的县名,属于庐江郡,非今天江西省的寻阳。明朝《安庆志》、清朝《庐江县志》、方以智《通雅》均有寻阳在江北的记载。 2、《三家注·史记·卷六·秦始后本纪第六》: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正义】:括地志云:“舒州同安县东。”按:舒州在江中,疑“海”字误,即此州也。 从江西省汉朝南海海昏墓的发掘,可以证明,汉朝以前,番阳湖周边水域为南海,枞阳县以东的长江流域为东海,我们称东海大梢,东海瀛洲的东海非今天的东海,过去习惯上称日本人为东洋人等。从唐朝到明朝诗文中,还能找到枞阳这片水域称淮海的记录。不同时代称谓和行政区划发生变化,完全用明清时代地名去解读历史,是有错误的。 3、浮山石刻、《龙眠风雅》记录中,称浮山为“瀛洲”。 (1)南宋杜颙在浮山留有三块石刻。嘉定戊寅(1218)上元,东溪杜颙携子杰,婿夏伸来作供道场,留题二绝,其一:宛如方丈与瀛洲,弱水从教着脚流。未许一篙撑得起,浮山兀自不轻浮。
杜颙为宋朝杜垂象曾孙,清朝整理的《宋史》中,已经找不到他的记录。凡是浮山石刻未毁的宋朝、明朝人物,《四库全书》中,均难找不到传记。 (2)明朝钱元鼎《游浮山》诗共有四首,嘉靖丙辰(1556年)浮山石刻,其四:“傍壁依岩结小庵,燕藏石罅语呢喃。海州福地曾传十,蓬岛名山浪说三。底用求仙过雁宕,何须采药入终南。玄谈顿觉槐根梦,回首尘中蚁战酣。” (3)《龙眠风雅》,明末吴日杲《游浮山》: 谁道蓬莱仙境赊,名山浮水似莲花。欲看雷鲤烟霞句,似泛张骞月夜槎。绿树文禽添古迹,复廊深洞有僧家。不知棋畔人归否,犹见云飞谷口斜。 (4)《龙眠风雅》,明末程烈,字伟昭,《浮山》 缥缈接瀛洲,孤筇岛上游。山从波底立,人在镜中浮。古树风疑雨,阴崖夏亦秋。苍茫目无际,一啸卧丹丘。 (5)韩国文献,赵德邻《玉川集》:挽洪圣范(重周) 赫世簪缨映后先。君能高步接联翩。优游禄仕怜方朔。老大衣绯似乐天。海上乘槎行万里。淮阳卧合住三年。神山弱水归程阔。今作蓬瀛第几仙。 还有许多诗文,描写枞阳浮山为瀛洲、蓬莱、祖庭没有摘录,弱水三千,只取一滴,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看。
四、清朝乾隆年代以前“浮山”属于禁讳 乾隆癸丑年(1793),唐衢题诗刻在“朱洪武炮台”石壁上。大寨怀古崇祯当日浮山寺,每到徘徊泪满巾。舍利塔边寻古迹,夕阳重话采樵人。 这首诗反映了在明朝灭亡一百五十年里,由于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残酷践踏和对文化的无情摧残,浮山已失去了昔日辉煌,睹物生情,表达了诗人对满清统治者的愤懑和对明朝眷念之情。 欲夺其族,先灭其史。约在康熙十七年前后,枞阳“浮山”受到忌讳,实行禁足,时间直到乾乾后,非特殊人员不准上山,日本人、韩国人几乎就没有再来浮山。从朱作鼎五幅石刻来看,时间跨度约十个月,名曰观察民风,实则起监视作用。雍正甲辰(1724)年,方苞《再至浮山》文中写道“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文章中还提到浮山、白云久有胜名,而没有游人来往。钱澄之的文章中也提到浮山这方面内容。康熙手抄本《桐城县志》没有浮山介绍,现存美国木刻版有朱批的康熙《桐城县志》,“浮山”被涂掉,后有人在旁边补上。现存明朝《桐城县志》,据传是后改的,连县令陶安改成刘安,涉及“阴安”二页多的人文,全部糊白。乾隆时期,天下都在修地方志,唯独不乾隆年间的《桐城县志》,但在道光续修县志中,有一篇乾隆时期修桐城县志序文。 我查看清朝《安徽省通志》,发现怀宁、池州、庐江、凤阳周边等处大水,唯不见桐城有大水记录。道光年间续修的《桐城县志》税赋中,东乡的税是西乡的二倍,理由是东乡田地肥沃,如此重税,导致许多人背景离乡。我小时候听老先生说,乾隆年间,浮山禹庙一套石刻《山海经》和我们这里禹碑被转移到浙江,本地人非常气愤,派二十余人尾随在后,当碑运到浙江的岸边以后,他们买通当地人,趁深夜把所有碑刻全毁。在清朝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下,我们许多古代历史被洗成空白。往事如烟,坚强的枞阳人还是从艰难困苦生存下来!
历史上的枞阳浮山名播海外。元朝至大二年(1309)二月,由浮山主持僧圆机宝济大师下文,释怀言在隐贤岩题刻中写道:“古来祖庭冠于长淮,惟圆鉴远祖,眷此浮山之胜,岩谷之奇,禅九带之首。独处要津,钳锤学者,行处当世,名实后闻”。浮山、白云岩古代称佛教祖庭,也是道教发源地,更是人类的摇篮和文化发源地,历朝都有皇帝来此,包括康熙和乾隆。我看到清朝修别的地方志记载着,晋州浮山县、晋州神山县,日本和韩国人怎么不向往?历史的沉淀,不是冠一个名称来解决!
【附】 我看到明朝人写的游浮山文中,有石林精舍和醉翁石的记载,石林精舍位于渡仙桥北的空场地,我小时候上浮山时,还看到瓦砾残片和基石。现将查找到的一篇明朝林悌写的《石林精舍重修文》附后,以供后人参考: 夫以白云瑶草,远公为四海之神山。古木回岩,谪仙游三日于楼阁。界清净者。养豪杰人眄。惟伏岩。控江湖。分箕斗。碧桃坛、黄梅洞。彷佛松乔之风。丛桂岩、万竹台。依微应真之迹。影落西海。鱼龙听钟梵之音。势尊南云。远近归香火之信。通玉液于月窟。耸金塔于云根。词客倚栏。几费江风海月。禅翁留锡。将寻铁壁银山。顾惟栋宇之凋零。岂无经过之叹惜。贫道发金刚之志。超尘世之嗤。欲与知音。同修净业。须怜朝露于百岁。早作婆罗。愿种福田于三生。共归兜率。——明朝林悌《林白湖集卷之四》
“唐朝李白伴驾宣宗时”。应为“唐朝李白伴驾永王时”,特此更正。 明末清初姚经三《昌谷集注卷一﹒李憑箜篌引注》:《世本》庖羲作瑟五十弦,素女之哀不自胜,帝京门十二。《唐志》晋州神山旧名浮山,东南有老子祠,张衡赋云:神山崔巍。
页:
[1]